獨家原創:農業農村經濟更快發展調研報告
時間:2022-09-19 08:51:00
導語:獨家原創:農業農村經濟更快發展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今年來,**州委、州府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三農”工作作為全州中心工作的首要任務,緊緊圍繞“扎扎實實打基礎,突出重點抓生態,調整結構創特色,依靠科技增效益,改革開放促發展”的思路,進一步強化惠農政策,增強科技支撐,加大投入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推進改革創新,千方百計保證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千方百計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全州農業農村經濟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為我州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農業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
**州的農業農村工作雖然呈現出較好的發展局面,但與省委、省政府和基層群眾的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與我州實施“二次跨越”發展戰略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與州委確定的到2020年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步入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目標的要求有很大差距,解決“三農”問題仍任重道遠。我們要清醒的看到,目前我州農業的優勢和特點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農業“大資源、小產業”的現象還很普遍,缺乏規模化的支撐產業;農業農村發展條件得到改善,但基礎設施仍然薄弱;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差距仍然較大;環境保護工作得到重視,但廣大農村生態脆弱的問題仍然突。農業仍是我州最弱勢的產業,農民仍然是最困難的群體,農村仍然是經濟社會發展最薄弱的環節,農業農村工作仍然處在攻堅克難階段。
(一)**農業農村的基本現狀特征
1、地區差距日益擴大
**州是全國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境內居住著傈僳、獨龍、怒、普米等22種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居全國30個民族自治州之首。其中,傈僳族、普米族主要聚居在**,傈僳族占**總人口的51%(占我國傈僳族總人口的41%,分布在**的普米族人口近15000人,約占我國普米族總人口的50%)。獨龍族和怒族是**州特有的少數民族。**州是典型的直過民族聚居區。全州四縣有兩縣是整體直過,29個鄉鎮有18個鄉鎮是整體直過,直過人口占全州總人口的62%。在**7個人口較少民族中,**就有3個,總人口3.9萬人,至今還處在整體性貧困中。
2、城鄉差距日趨明顯
發展是永恒不變的主題,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看,無論從工農差別、城鄉差別還是從地區差別看,我州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
3、產業支撐依然薄弱
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低、農民基本素質和農業經濟科技含量低等因素制約,**農業農村發展面臨嚴峻的考驗和挑戰。
4、貧困現象持續存在
**州的貧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貧困,而是整體性、民族性、素質性的貧困。全州4縣均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被**省政府確定為**扶貧攻堅的“上甘嶺”。20**年,城鄉居民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1067元的農村貧困人口還有14.66萬人,占全州農業人口的34.9%。
5、生態建設艱巨繁重
近幾年來州委、州政府堅持生態立州的思想,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林還草、綠化造林、流域綜合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全州資源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森林覆蓋率提高到70%以上,廣大農村的生態承載能力明顯增強。但由于廣大農村地區粗放型的生產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發展農村經濟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仍然突出,刀耕火種、低水平開發等不合理的經濟活動,造成資源浪費、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現象時有發生,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的仍然十分艱巨繁重。
(二)**農業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
1、基礎型貧困
根據省統計局和省扶貧辦**號文件,按照1067元的低收入貧困標準,目前,我州有貧困人口14.66萬人,其中絕對貧困8.03萬人,低收入6.63萬人,但是按最新標準計算,全州實際的貧困人口至少在20萬人以上。因此,我州農民脫貧任務十分艱巨。隨著全國、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國家對貧困人口的標準也在提高,按照最新的標準計算,我州將還有更多的農民處在溫飽線上,同時由于缺乏產業支撐,農民增收緩慢,開發式的扶貧也一時難以見成效,因此脫貧的任務將十分艱巨。
2、素質型貧困
**州不但少數民族眾多,而且這里的民族大多是從原始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直過民族”,社會發育進程緩慢,勞動者素質偏低,公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2年。加之地理上的自然封閉,對外交流少,至今還有40%以上的人不會說漢語,思想觀念落后。
3、政策型貧困
長期以來,**是國家發展的非重點地區,實行“穩定第一、發展第二”的政策,造成了嚴重的投入欠賬。據統計,從建州至1997年**省政府現場辦公會近50年時間,國家對**州的投入累計僅為9.7億元,造成了嚴重的缺路、缺水、缺電、缺醫少藥,大部分群眾至今還沒有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務。據估算,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如果要達到全國的平均水平,至少需要500億元的投入。
4、自然環境型貧困
由于地處大峽谷,山高、坡陡、谷深,生存和發展空間非常狹窄。加之人口越來越多,脆弱的生態承載了過量的人口,生態破壞日趨嚴重,泥石流頻繁發生,老百姓喪失了最基本的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正如一位領導同志所說:“**人民不是在種糧食,而是在種災難!”如果不改變發展模式,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仍然靠農耕和生態掠奪,**的人和自然都會越來越貧困。
5、整體型貧困
**州的貧困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貧困,而是整體性、民族性、素質性的貧困。全州4縣均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扶持縣,被**省政府確定為**扶貧攻堅的“上甘嶺”。20**年,城鄉居民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省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1067元的農村貧困人口還有14.66萬人,占全州農業人口的34.9%;據建檔立卡統計數字顯示,到2005年末全州還有貧困人口29.89萬人,2006年到20**年,全州累計解決了4.8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到20**年末還有24萬貧困人口,占農業人口總數的57%;有8.97萬人需易地開發解決生存和發展問題;有2.5萬戶貧困農戶至今還居住在茅草房、杈杈房內;全州總人口10萬以下的獨龍族、怒族、普米族等3個特少民族基本處于整體性貧困;因災(病)致貧、返貧等現象十分突出。我州的扶貧重點縣比重和貧困發生率均居全省首位,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省倒數第一位。按照國家現行1196元的貧困標準,我州的貧困人口規模將大幅度增加。
(三)**農業農村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所在
1、資源富集,勢態良好
**東靠大理、迪慶,南臨保山,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西和緬甸毗鄰。隨著大保高速公路的建成,以及州內縣縣建成柏油公路,交通條件明顯改善,區位優勢日漸凸現;**森林覆蓋率達70%。囊括了我國從亞熱帶至高山苔原帶多種氣候的植被和動物。有“物種基因庫”、“**藥材王冠上的寶石”之稱;全州有傈僳、怒、獨龍、白、普米、納西等22種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占全州總人口的92.3%,像一個民族文化與宗教博物館,吸引著國內外的大批專家學者,被譽為“自然地貌博物館”、“生物物種基因庫”、“人類文明處女地”、“民族文化大觀園”,是**乃至全國未來發展旅游的一個新亮點。
2、黨政重視,政策支撐
**州委、州政府在“三農”工作中,始終把“三農”工作放在州委、州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認真學習好、貫徹好、宣傳好中央一號文件。**州各縣遠離省城,地處邊遠,農村各項事業的建設成本比內地州(市)高的多,希望省里在確定各種補助標準時,在重點投資、重大項目建設安排上給予傾斜照顧。
3、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強烈愿望和自主努力
**州是全省乃至全國最貧窮的地區,農民的人均純收入,長期位列全省市州之末,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比全省平均水平低多元,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強烈。能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和實現這一愿望,不僅關系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而且關系到我們黨執政的群眾基礎的鞏固,是對我們的執政能力、發展能力、駕馭市場經濟能力的考驗。廣大人民群眾加快特色產業發展的愿望十分強烈,而且已經進行了長期艱苦的探索,形成了如鎮等一批依靠特色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實現小康目標的典型。他們的共同點就是通過轉變生產方式,發展特色產業,實現了發展。
二、**農業農村負責的根本任務和主要目標
1、確保全年農作物播種面積130萬畝以上,良種推廣面積92萬畝以上,其中推廣主導品種25個以上;科技推廣面積89萬畝以上,其中推廣糧食增產骨干技術45萬畝以上;糧食總產達17萬噸以上。2、農村經濟總收入增長12%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以上。3、中低產農田(地)完成10萬畝(其中:完成高穩產農田2萬畝)。4、種植中藥材10萬畝(其中:草果6萬畝,其它4萬畝)。5、完成12個村村容村貌整治。6、培訓農民工2.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1.7萬人。7、完成測土配方施肥10萬畝。8、建設沼氣池2000戶。9、培育科技示范戶200個,輻射帶動3000戶農戶,10、農業實用技術,確保先進實用農業科技入戶率和到位率達90%以上,力爭農業綜合生產成本降低10%。
三、采取更加有力措施,推動三農工作健康發展
(一)確保糧食穩中有增
解決好全州人民的吃飯問題始終是我州邊疆穩定、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的頭等大事。為確保州委州政府確定的糧食發展目標的完成,州縣農業部門在相關部門的支持下重點抓了以下工作:1、穩定糧食生產面積。主要是采取以擴大冬農開發面積,增加小春復種,對受災作物及時進行補災或重新翻犁栽種,擴大晚秋作物面積等三項措施來穩定糧食播種面積,為糧食增產打下了基礎。2、擴大良種和科技推廣面積,加大對農民的科技培訓,確保糧食增產。
(二)培育壯大生物產業
我州生物資源種類多樣、分布廣泛、特色鮮明,千百年來一直為人民生活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繼續擴散蔓延,我州經濟面臨嚴峻形勢的情況下,加快發展生物產業意義尤為重大。為加快發展生物產業,總的要求是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沿著特色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產業化、國際化的發展道路,全面推進以煙草、畜牧、蔬菜、茶葉、薯類、生物藥、蔗糖、花卉、木本油料等為重點的優勢生物產業發展,爭取把我州建成全省重要的生物產業基地,力爭到2012年重點生物產業總產值突破億元。
(三)著力改善基礎設施
保持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收入持續增收,關鍵在投入、重點在基礎設施。當前,要緊緊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力度,從農業需求最急迫、農村覆蓋面最大、農民受益最直接的項目入手,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夯實發展基礎。
(四)優先發展科教事業
堅持科教興州,不斷加大對科技和教育的投入,科技和教育事業快速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全州4個縣均已經實現了“普九”,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
(五)推進城鄉統籌發展
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優化生活環境,促進農村經濟轉型,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一是給予60歲以上的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縮小城鄉低保差距,通過提標擴面二年內達到城市低保標準。二是辦理城鄉養老保險。按照《州城鄉統籌養老保險暫行辦法》,農民可選擇參保標準自行繳費,享受城鄉養老保險。三是取消城鄉醫保界限,由農民自主選擇城鎮或新農合醫療保險,在新農合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大病統籌的醫保
(六)統籌整合政策資源
狠抓政策落實,推動建立穩定發展機制。認真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是農口各部門工作的基本點。近幾年,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對“三農”全力傾斜,出臺了若干扶農政策。為用足用活這些政策,農工委一班人堅持深入基層,認真搞好調查研究,把握區情、鄉情、村情、民情,尋找落實政策的最佳結合點。為促進特色農業發展,我們會同農口部門不斷完善土地延包、四荒改制及小型水利設施建設等各項政策,積極探索土地、荒山等資源的有序流轉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全區黃煙、中草藥、經濟林等特色基地建設和環境大綠化工程。充分利用全省農業支持與保護體系建設試點單位的優勢,協同財政等有關部門,出臺并認真實施了糧食直補、經濟林開發、山區“萬戶萬窖”、規模養殖、示范園區建設等補助政策,極大地調動了鄉鎮、村、農戶參與特色農業開發的積極性。認真落實對農村農民的減負和權益保障政策,特別是對農村稅費改革既嚴把政策關,又著力在管理制度上下功夫,使農民得實惠、干部現清白的要求得以確實實現,有許多好的做法被上級推廣。
(七)努力加大資金扶持
加大農業投入,整合財政資源,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資金支持。必須堅決貫徹執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各級政府還應充分利用社會資金剩余較多的有利條件,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建設。對資金使用分散問題,資金到基層以后應組織專門機構進行整合,集中投入到現代農業建設特別是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上。
(八)強化組織協調領導
當前,我州的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十分關鍵的時期,經濟運行中需要處理好的矛盾和問題更加復雜,這對政府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級各部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經濟、上項目上來,抓住主要矛盾和關鍵環節,多謀發展之策,多思強州之道,多興富民之舉。要學經濟、懂市場,善于運用財政、土地等經濟杠桿來調節經濟運行,善于通過市場配置資源的辦法發展經濟。同時,我們要搶抓機遇,加強領導,明確責任,科學規劃,嚴格考核,強化管理,扎扎實實做好中低產田地改造工作。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的改造中低產田地,穩步增加高穩產農田面積是我省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大行動,是擴大內需,確保經濟平穩較快持續增長,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因此我們一定要抓住這一重大機遇,堅持不懈地抓好這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工作,通過這一重大項目的實施,使我州農業基本條件有一個大提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打牢基礎。
- 上一篇:新隊員入隊儀式演講稿
- 下一篇:房地產企業資金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