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興城下鄉實踐報告
時間:2022-07-13 09:51:00
導語:遼寧興城下鄉實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月日初次見面
從北京到興城大約有多公里,汽車行駛了個多小時就到了興城。老師已為我們聯系好了食宿,稍拭風塵后,老師帶我們去周圍熟悉地形,簡單地觀察了一下今后活動的主要陣地—一家私人的船廠。
這是一塊不太大的場地,海邊的一塊空地上,三十多支船在沙地上靜靜地躺著。以前只見過漂在海里的船,現在看著這些負了傷的船,覺得它們很像從戰場上下來的戰士。在海中他們斗志昂揚,是雄壯的美,原創:現在,雖然他們身負重傷,卻是悲壯的美,美的讓人心痛.離船廠不遠有一個碼頭,與船廠比起來,如果說船廠是人煙稀少的話,那這碼頭就是一定要說是摩肩接踵了。大大小小的漁船密密麻麻地泊在岸邊,船上還有休息的漁民。收購海鮮的買主,乘船渡海的游客,開汽車的,騎自行車的,來往穿梭在這小小的碼頭。船發動機的馬達聲,吆喝聲,討價還價聲,拖拉機的喇叭聲和海浪聲混在一起,你會深刻地體會到什么叫熱鬧。
月日海邊的漁家婆娘
今天風浪很大,畫紙在畫板上一刻也不得安寧,我的頭發更是像螃蟹的腳,張牙舞爪地飛個不停,于是我只能從縫隙中向外看了。實在無奈,收拾了畫具去碼頭看看。走上碼頭,遠遠的就被那一塊塊鮮艷的顏色吸引了。走近一看,原來是一大群三四十歲的婦女在補魚網。她們頭上包著圍巾,坐在一大片一大片的魚網中間。她們圍巾的顏色有很多,都是很艷麗很明亮的,在風中一跳一跳的舞動著,煞是醒目。記得以前聽到那首“漁家姑娘在海邊,織呀么織魚網”的歌,想象著應該是怎樣美麗的一幅畫面。現在當我如此近距離地站在他們面前的時候,我才真正懂得了這美的涵義。她們補這種網要用那種粗的尼龍繩,每天她們的雙手就是在這樣的繩子上磨來磨去,更不用說還要頂著灼熱的太陽,迎著硬硬的海風。沒有一個女人不在意自己的皮膚容顏,她們的皮膚也不會是天生就那樣的粗糙。看到她們在勞動時那樣生動,那樣純粹的美的同時,也體會到她們勞作的艱辛。記得曾經讀過一篇叫做《天鵝公主》的童話,公主為了解救被施了魔法的哥哥,每日用帶刺的蕁麻給她的哥哥織衣服,織的雙手紅腫血流不止,仍是無怨無悔。那么這些漁民的妻子如此辛苦的勞作又是為了什么呢我走近一位正在補網的婦女,蹲在她身旁和她閑聊了起來。我問她這樣的工作能賺多少錢“一小時塊錢.一天也就掙十幾塊錢。”她不滿又很無奈的說,我問她家里打魚嗎為什么還要出來做這么辛苦的工作呢她說打魚僅僅是能維持生活,出來做苦工多掙些,好為孩子們將來打底子,孩子現在還小一點,將來上了中學要出去,是很費錢的。農村賺錢不容易,路子太少了,只能靠賣力氣來賺點兒,自己吃點苦,將來孩子能過的好一點。她問我是不是大學生,原創:我說:“是啊,您想讓您的孩子上大學嗎?”她說:“當然想了,當漁民太辛苦了,我家里的丈夫夜里點就出海了,可不能讓孩子再和我們一樣啊!”她說以前村里人都是誰家生了兒子誰樂,現在是誰家孩子考上了大學誰樂.實實在在的話,在他們這一代,勞作方式、生活方式都還沒有變,但他們的觀念已在發生變化,觀念變了,還有什么不可以改變的?“冬天來了,春天的腳步還會遠嗎”最后我問她如果家里的孩子都上了大學,將來家業,漁船啊,誰來繼承呢她很聰明:“可以雇人來經營嘛。”漁民的經濟意識也在變,他們突破了老式農民的家庭局限,他們已懂得售人以魚也可以售人以漁。
月日白塔與老人
從我們住的地方坐車一個多小時,就到了一個叫白塔村的小村子。山上有一座白塔,這個村子也就因此得名的吧。塔是北宋時期遼國建的,到現在已有多年的歷史了。塔是實心的,這和我們一般見到的塔有所不同。塔上的雕刻還很清晰,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雖然它已經歷了多年的風雨,但未遭太大的人工破壞,基本上還維持著原貌,只是在的時候,塔上的佛像的眼睛被挖去了,正如被轟去鼻子的斯芬克斯,總給后人留下些遺憾,加之歲月的侵襲與腐蝕,塔上的木制飛檐已經斷裂,古塔顯得很滄桑。聽住在塔附近的村民
- 上一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感想
- 下一篇:走入農村了解農民(學生社會實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