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建區可行性調研報告

時間:2022-01-23 06:24:00

導語: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建區可行性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建區可行性調研報告

青島文昌魚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建區可行性調研報告

一、地理概述

擬選劃的青島文昌魚珍稀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區位于膠州灣口外,竹岔島東北,大橋島以東海域,距青島市區以南五公里,南部緊鄰大公島島嶼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中心區位于南沙一帶(東經120°20′15″-120°24′49″;北緯35°57′57″-36°00′18″)。該海域周邊有進出膠州灣的主要航道和錨地,并臨近我市城區和港口區,地理位置較為重要。

二、自然環境狀況

(一)海底地貌

擬選海域位于魯東隆起區東南的沿海地帶,是靈山島坳陷與膠萊坳陷的結合部,最小水深6.8m,平均水深15m,由南沙向ESE向延伸,呈新月形展布。

該處砂體是塊古沉積體。根據柱狀取樣,鉆孔和淺地層剖面資料,除北部邊緣溝底部有基巖出露,其余均被第四系松散沉積物覆蓋。基底為燕山期花崗巖。央有后期侵入的基巖脈。該區自中生代末期花崗巖侵入之后,處于穩定狀態,長期受風化侵蝕。從第四紀晚期更新世開始,有陸相沖洪積沉積,該時期沉積了大量由花崗巖等風化形成的以長石石英為主的砂、礫沉積,這是該區砂礦形成的主要時期。沖洪積沉積之后,發育了湖泊和沼澤,該時期沉積物巖性復雜,以粘土,粘土質細砂為主。這兩個成礦時期形成M2礦層(陸相砂)的主礦體。進入全新世海水開始入侵初期是以粗砂為主的海陸過渡沉積,該時期是M1礦層(海相砂)的主要形成時期。后期在潮流作用下,沉積物被重新改造,形成以南沙為中心的潮流沙脊。

砂體周圍的海底地貌比較復雜。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都很發育。具有代表性的侵蝕地貌是三條侵蝕深槽。(1)由膠州灣口向東偏南方向延伸(中央水道灣外部分),長20km,寬2~3.5km,水深在20m以上,最大水深45m;(2)竹岔島東西兩側侵蝕深槽,槽底有鈣質或鐵質膠結物團塊粉沙質粘土和粘土質粉沙覆蓋,水深均在20m以上。其西支一竹岔水道,流速較大,槽底基巖裸露。東支流速較小,槽底有鈣質鐵質膠結團塊和貝殼的砂一粉砂一粘土和黃色亞粘土覆蓋;(3)由赤島以東海域向西南方向延伸,經小麥島前延伸到浮山灣、燕兒島外的深槽。東西向長8km,南北寬最大2.2km,平均1km左右。一般水深22—23m。最大水深為24.5m。底部較平坦,由鈣、鐵質膠結團塊及貝殼的砂一粉砂一粘土覆蓋。沖刷溝槽構成了青島沿岸天然的黃金水道。

潮流沙脊主要分布在該區潮流沖刷深槽的兩側,是堆積地貌代表地形。該區沙脊主要有三條,順潮流方向,呈長條狀,規模大小不一。沉積物以中粗砂為主,分選好,含少量或不含粘土。潮流沙脊是潮流在流動過程中產生分流或水流擴散流速減小情況下形成的堆積體。受潮流控制并與原始地形有關。其中最大的是南沙,東西長5km,南北寬0.6km。東端潛伏在海底泥面以下,沙層厚度約8m,是本區主要的黃沙礦體。另一條是北沙,是中央水道與赤島一小麥島外呈NEE—SWW向延伸的水道之間的沙脊。該沙脊斷斷續續地分布,東西長約6km,南北寬約0.2~0.5km,有分選很好的沙質沉積。第三條沙脊為大竹沙脊,斷斷續續出現在竹岔水道兩側,由礫砂和中砂組成,分選好。以上三條沙脊都是與潮流方向一致的長條狀沙體,沙脊最高處水深小于10m,沙脊以深槽間隔,呈放射狀排列在膠州灣口外,每一條沙脊又由許多呈雁行狀排列的砂體組成。沙脊上沉積分選很好的中粗砂,是文昌魚的棲息之地。這些沙體構成了青島沿岸天然的黃金鏈。以上是該區顯著的海底現象。其他的還有沖刷洼地和水下淺灘、水下堆積平原、水下沙壩等。

(二)海底底質

本區海底底質類型比較復雜,有現代海洋沉積物,也有被改造的晚更新世海侵前的陸相沉積,還有晚更新世海侵初期形成的準殘留沉積(殘留砂)。其海底地貌也比較復雜,海底出露的有基巖或基巖風化殼、晚更新世的黃色粘土、殘留砂以及現代沉積的海相層。沉積物類型可劃分為13種。

本區海底沉積物分布受海底地形和水動力條件的影響基本分布規律如下:

1、三條水道區:強流區(最大可能流速為150~160cm/s)的中央水道、竹岔水道為基巖裸露區,其外圍為礫石粗砂帶;赤島、小麥島和燕兒島一線南部水道亦為強流沖刷區,沖刷程度稍差一些,有黃色亞粘土,經過改造后形成砂一粉砂一粘土。

2、三條潮流沙脊區:其上沉積的為中砂一中粗砂,分選性好(沙脊的西端好于東端)。其中中砂含量占絕對優勢。底質以南沙為中心呈半圓形分布,中心部位為粗砂,在潮流長期作用下,砂粒度粗,分選好,含粘粒很低,粗砂之外依次為中砂、細砂、粉砂和淤泥。由于膠州灣口附近潮流流速大,靠灣口近的區域沉積物較粗,遠的則較細,形成半環狀分布格局。

3、三條水道、三條沙脊之外分布的主要是粉砂質砂、砂質粉砂和砂一粉砂一粘土。其中粉砂質砂和砂質粉砂主要分布在青島近海,而砂一粉砂一粘土主要分布在薛家島海西半島近海和青島外海。兩者來源不同,海西半島外的砂一粉砂一粘土(不合或含很少貝殼和團塊)來自膠州灣。青島外海的(含較多貝殼和團塊)則來自東北向西南向的山東半島沿岸流和殘余沉積物。

4、本區最細的海底沉積物(中值粒徑為5—7Φ)為粉砂質粘土和粘土質粉砂。主要分布在灣口潮流通道的東部和南部,說明這里是灣內向外輸送物質的主要沉積區。

5、近岸帶沉積物分布主要受波浪控制,中值粒徑等值線基本上平行于海岸沿等深線分布。

6、外海的殘余和殘留沉積物的分布區,由于泥沙來源不足,未被現代沉積物覆蓋。由岸向海擴散的泥沙只影響到赤島和竹岔島附近。

(三)水文環境

1、潮汐

本海區平均海面2.42m,最高潮高5.36m,平均高潮高3.80m,最低低潮高-0.70m,平均低潮高l.02m,最大潮差4.75m,平均潮差2.78m,平均高潮間隙4小時40分,平均漲潮歷時5小時39分,平均落潮歷時6小時46分。為正規半日潮。

2、海流

流向:總體漲潮流向為偏西向,落潮流向為偏東向。

流速:該海區內潮波屬于前進波的性質。海流最大流速出現在高、低潮面前約l.5小時;最小流速出現在半潮面前約l.5小時,這一時刻為轉流時刻。潮位由低潮面上升到高潮面再回落到低潮面,完成一個漲落過程,流速發生了由大到小再到大再到小,最后達到最大的變化。

3、海浪

波形:本海區以風浪為主,多年平均風浪頻率為98%,累年各月風浪頻率基本相同,年變幅僅為2%。累年平均涌浪頻率為69%,各月平均涌浪頻率差別較大,年變幅為36%。

波向:海區各方向均有風浪出現,但多集中在E—SW向和WNW—NNW向。累年以NW向風浪最多,頻率為10%。海區涌浪大部分出現在E—SW向,并集中在ESE—SSE方向。其中SE向涌浪最多,年頻率為26%。

波高:海區累年平均波高為0.7m,累年平均波高0.1m,平均波高年變化趨勢是:上半年逐漸增大,7月份達到0.9m,下半年逐漸減小12月和1月最小,均為0.5m。就季節變化而言,夏季波高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潮流:海區內的潮流主要受南黃海海州灣外M2分潮無潮點左旋潮波的影響,潮流類型判斷數都小于或等于0.5,其潮流類型屬于正規半日潮流。該海區的潮流完全受海州灣外為中心左旋潮波的控制,潮流為逆時針旋轉。該海區的海流流速和潮流流速都比較大,為強海流區。

余流:海區內大潮期間余流強,最大流速達到267cm/s,小潮期間的余流弱,最大流速只有7.0cm/s。小潮期間表層呈現出左旋環流的形態。

(四)氣象

1、氣溫

該區屬北溫帶海洋性氣候,1960—1987年的資料統計結果表明:多年平均氣溫為12.5℃,年平均最高氣溫15.8℃,年平均最低氣溫9.8℃。最熱月出現在8月份,月平均氣溫25.5℃,月平均最高氣溫為28.6℃,月平均最低氣溫23.3℃;最冷月出現在1月,月平均氣溫-0.2℃,月平均最高氣溫為3.0℃,月平均最低氣溫-3.3℃。

2、風況

海區春夏兩季以ENE—ESE向風為主,其中夏季偏東風最盛,僅E向風的頻率達20%。秋冬兩季以NW-N向風為主,冬季NW向風尤其多,頻率達24%。海區累年平均風速為5.0m/s,累年月平均風速11月份最大,為6.1m/s,6月份最小為3.9m/s。累年平均風力大雨等于8級大風日數為51.7天。

3、降水

海區年平均降水量最大為732.3mm(1975年),年最小降水量為23.8mm(1981年)。多中各月最多降水日數7月份最多,1月份最少。日最大降水量182mm(1970年9月3日)。

4、霧

本區海霧頻繁,夏季是海霧盛行季節,以東南風產生的霧最多。霧多發生在4—7月,4個月約占年平均值的80%,尤以6、7兩月最多。霧的持續時間最長可達9天(1997年5月)。

本區的霧一般在傍晚發生,入夜濃度逐漸增加,至次日晨最濃,到中午消失,風大時消失更快。

5、冰凍

砂礦區處于膠州灣口外,冰凍情況不同于膠州灣。受海流等的影響一般不結冰,特別是近幾年來,氣候有逐漸變暖趨勢,灣內很少結冰,礦區更無結冰可能。

6、相對濕度

砂礦區為明顯的海洋性氣候,氣候濕潤、溫和,雨量較多,四季分明,具有春遲、夏涼、秋爽、冬長的氣候特征。

7、災害性天氣

影響該海區的災害性天氣有寒潮、風暴潮和臺風,出現這種過程若恰遇天文大潮,則海面升高,并且伴隨有狂風巨浪,造成沿岸道路破壞,碼頭被毀,船只沉沒,房屋倒塌,良田、果園、養殖場被淹沒,同時破壞海上構筑物,造成人員傷亡等嚴重后果。近幾十年來影響本海區的災害性天氣較少。

(五)水環境

該海域鹽度變化范圍為:31.25~32.01,平均值為:31.77,分布趨勢為自岸邊向遠岸逐漸增高,由東向西逐漸升高。

該海域海水pH變化范圍為:8.15~8.21,平均值為8.20,屬正常范圍,pH在調查海域的東北角形成一低值區,其余海域呈由南向北逐漸升高的趨勢。

該海域水交換能力強,水化學環境各項指標均符合《漁業水質標準》,其中磷酸鹽、Pb和Hg含量符合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二類),其余指標均達到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一類)。

三、自然資源狀況

膠州灣外擬選保護區海域不僅是多種魚蝦類的產卵、索餌、肥育場和魚類洄游通道,同時也是國家二級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文昌魚的棲息地,其漁業地位十分重要和敏感。

(一)浮游生物

2001年5月下旬在膠州灣外擬選保護區海域的調查中,共檢出浮游植物10屬17種,其中硅藻8屬15種,占88.2%;甲藻2屬2種,占11.8%。浮游植物數量的變化范圍為1439.9~2218.15×103cell/m3,平均數量為1742.70×103cell/m3,浮游植物數量平面分布呈由西南向東逐漸降低的趨勢,近岸海域略高于離岸海域。密聯角毛藻屬適溫范圍很廣種類,5月下旬在該海區形成優勢種,其數量變動范圍為1186.42~1681.64×103cell/m3,占浮游植物總量的75.8~82.3%,其數量決定浮游植物的數量其平面分布與浮游植物的分布趨勢完全相同。由于該海區浮游植物優勢種明顯,占比例較大,因此多樣性指數較低,單純度較高。浮游植物的種類組成、數量分布和群落結構指數顯示出該海域浮游植物的種類數較多,數量較為豐富。是魚蝦類較為適宜的產卵場和索餌場。

(二)魚卵、仔稚魚

5月是多種魚類的產卵期。經調查,該海域獲得魚卵的有7個種類,隸屬于4個目7個科。魚卵的種類組成均為浮性卵,其數量基本呈北高南低趨勢,并以鳀魚卵的數量最多。從浮性魚卵的種類組成和數量可看出,膠州灣外海海砂開采水域是多種經濟魚類重要的產卵場。

但2001年5月上旬的調查中未采到仔、稚魚。5月份下旬調查時,正值大部分經濟魚類的產卵、育幼時期,因此捕獲的各種魚類種群結構中,幼魚占了相當大的比例,體重很小。

(三)漁業資源

魚類是海洋經濟動物資源的主體,在海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并在資源更新中可持續提供為人類直接利用的高蛋白食品。中科院劉瑞玉院士(1992年)在《膠州灣生態學和生物資源》一書中指出,膠州灣及鄰近海域棲息的魚類約有100多種,其中暖溫性種占61%,暖水性種占23%,冷溫性種占17%,優勢種有斑鰶、梭魚、青鱗魚和牙鲆,其它優勢種有赤鼻棱鳀、中頜棱鳀、細條天竺魚、鳀、長蛇鯔、黃鯽、帶魚、焦氏舌鰨、白姑魚、長綿鳚、黃姑魚、短吻舌鰨、油魣、綠鰭馬面魨、鱸、銀鯧、木葉鰈、皮氏叫姑魚等,23種魚構成漁獲尾數的96%。盡管近10年來漁業資源的數量、優勢種構成發生了一些變化,但其種類組成應該說相對較穩定的。

每年從5月開始有多種魚類先后進入膠州灣及沿岸海域產卵、索餌、育肥。5月和6月產卵繁殖的魚種分別達到26種和36種,為該海域魚類產卵盛期。另外,8月份水溫高時,分布于南方的暖水種通過灣口進入膠州灣;10月份水溫下降后,暖水種又開始離開。所以,膠州灣口外水域不僅是多種魚類的產卵和索餌、育幼場所,還是暖水種魚類的洄游通道。

對該海域漁業資源的綜合調查中,共捕獲魚類29種,分別屬于27個科,29個屬。評估計算結果表明,底拖網浮拖捕獲魚類的資源量中以中上層魚類為主,總資源量為317577Kg,其中玉筋魚占第一位資源量為306503Kg,單位小時網獲量為1930Kg,占總漁獲量的94.3%;方氏云鳚居第二位為6554Kg,藍點馬鮫居第三位為1153Kg,青鱗魚居第四位為1088Kg。其它種類的資源量均在400Kg以下。底拖網捕獲魚類的資源量中以底層魚為主,但資源量很低,總資源量僅為808Kg。調查捕獲的無脊椎動物共15種,優勢種為口蝦咕,單位小時網獲量為11.6Kg,占總漁獲量的27.3%;其次為雙斑鱘,單位小時網獲量為5.5Kg,占總漁獲量的15.2%;長蛸居第三位,單位小時網獲量為4.6Kg,占總漁獲量的9.9%。無脊椎動物動物的總資源量為4033Kg。說明該海區是許多經濟魚類的產卵、育幼場所。

由于不同季節水溫變化,在魚類組成特征上會有明顯的差異,亦會導致各個月份魚類資源量的變化。隨著春季水溫逐步上升,許多魚類開始陸續進入調查海域產卵繁殖,資源量明顯上升,5月份形成了春季漁汛期,7月資源量達到最高峰。

(四)文昌魚資源

文昌魚是世界上海洋珍稀動物之一,我國國家二級保護的水生野生動物,俗稱蛞蝓魚,隸屬脊索動物門,頭索綱,文昌魚目,文昌魚科。文昌魚喜棲于水清、流緩、疏松的沙質海底,常倒臥潛居于海底,前端露出沙面,進行濾食。文昌魚棲息海區的水深為8~15米,鹽度為21~31.6,不能忍受鹽度低于15的海水。該動物是研究動物進化的重要材料,也是教學單位的重要實驗材料,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文昌魚主要分布于廈門劉五店沿海水域。曾經因在該水域形成文昌魚漁場,而聞名全球,但70年代以來,已形不成漁業,年產量僅數十公斤,資源已處于瀕危狀態。資源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海岸建筑和圍墾所造成的漁場環境惡化,使原來的沙質海底覆蓋了淤泥,致使文昌魚大量死亡和遷移。

青島市沿海也有文昌魚分布。由于青島近岸海域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海砂資源,加之膠州灣外前海海域水交換能力強,水文條件穩定,屬一類水質,底質大部分為有機質含量較高的中粗砂質,該海砂砂體是一萬年前形成的古沙丘,基礎餌料豐富,砂粒適中,極利于青島文昌魚的生長繁殖。中心區南沙為青島中央水道與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積物以分選很好的中粗沙為主,屬文昌魚最佳棲息環境。

1999年9月,青島海洋大學在該區域調查得知,該區文昌魚密度變化范圍為1~30尾/m2;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0年1月調查結果顯示,該區域文昌魚棲息密度變化范圍為7~27尾/m2;另據農業部黃渤海區漁業生態環境監測中心2001年6月15日用老牛網拖網的調查結果顯示,該海域東部區域文昌魚分布較多,并以南沙水域為高密度分布區。在擬建保護區海域的8個調查站中,采捕到文昌魚的站有4個,占50%。文昌魚平均棲息密度為1.35尾/m2。(詳見下表)

綜上所述,該區域文昌魚分布較密集,是青島文昌魚的主要分布區域之一。

表膠州灣外擬建保護區海域文昌魚資源數量分布

站位

漁獲量

尾數/10m

體長分布范圍

mm

平均密度

尾數/m2

2

---

---

3

---

---

4

5

30~41

0.5

5

---

---

6

20

28~41

2.0

7

19

28~43

1.9

8

10

26~42

1.0

10

(注:本資料為2001年6月15日調查結果)

四、我國保護區建設發展狀況

1、我國自然保護區現狀

中國海域縱跨3個溫度帶(暖溫帶、亞熱帶和熱帶),具有海岸灘涂生態系統和河口、濕地、海島、紅樹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種生態系統。中國海洋生物物種、生態類型和群落結構表現為豐富的多樣性特性。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己愈來愈受到黨和政府的重視。加強海洋自然保護區建設是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防止海洋生態環境惡化的最有效途徑之一。海洋和海岸保護區通過控制干擾和物理破壞活動,有助于維持生態系的生產力,保護重要的生態過程。海洋保護區的主要作用是保護遺傳資源。為了海洋物種和生態系得以維持延續,必須既保護生態過程,又保護遺傳種質資源。

1988年7月,中國確立了綜合管理與分類型管理相結合的新的自然保護區管理體制。規定“林業部、農業部、地礦部、水利部、國家海洋局負責管理各有關類型的自然保護區”;11月份,國務院又確定了國家海洋局選劃和管理海洋自然保護區的職責。1989年初,沿海地方海洋管理部門及有關單位,在國家海洋局統一組織下,進行調研、選點和建區論證工作,選劃了昌黎黃金海岸、山口紅樹林生態、大洲島海洋生態、三亞珊瑚礁、南麂列島等五處海洋自然保護區,1990年9月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1991年1O月國務院又批準了天津古海岸與濕地、福建晉江深滬灣古森林兩個海洋自然保護區。在這期間,一批地方級海洋自然保護區相繼由地方海洋管理部門完成規劃并經國家海洋局和地方政府批準建立。

2、青島市自然保護區概況

青島市作為我國東部重要的沿海城市和海洋科研教學基地,是我國唯一的“海洋科技城”。近年來,青島市圍繞創建“海洋科技產業城”的總體目標,立足于發展自身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科技優勢,大力實施依法管海、科技興海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推動了海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2001年,青島市國內生產總值達1316億元,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達到308.7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0.3%。主要海洋產業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11.1%。

但是,隨著青島市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和海洋開發活動的增加,我市近岸海域環境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海洋生態環境受到威脅,局部海域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未得到有效的遏制,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尤其對珍稀瀕危物種的保護已迫在眉睫。

為切實保護我市近岸海域生態環境,2001年3月7日青島市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青島市級靈山島海珍品種質保護區,保護區包括靈山島本島及小牙島外緣海域,總面積32.832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沿岸海域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保護區的建立保證了靈山島海珍品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對青島市持續、健康地發展海水養殖苗種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2001年12月24日,山東省人民政府批準建立了青島大公島島嶼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總面積16平方公里,其中島嶼面積約O.17平方公里,主要保護對象是島嶼及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它將有利于青島市國家級生態系統示范區的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更進一步促進我市的海洋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但目前我市還沒有建立國家級水生野生動物自然保護區。

五、建區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文昌魚是暖水性潮下帶名貴珍稀小型頭索動物,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是研究動物進化的重要材料,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青島近岸海域蘊藏著豐富的自然海砂資源,其中,前海海砂砂體是一萬年前形成的古沙丘,該區域水質良好、砂體有機質含量高,砂粒適中,極利于青島文昌魚的生長繁殖。但由于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在該海域從事偷采海砂等違法活動,嚴重破壞了文昌魚的棲息環境,對文昌魚資源造成毀滅性損害。為此,需盡快建立文昌魚自然保護區,加強保護管理,遏制破壞行為。

建立青島文昌魚珍稀動物省級自然保護區既能夠保護文昌魚的棲息環境,保護我市珍貴的海砂資源,防止海岸帶的侵蝕,為我市海洋經濟的發展營造安全的環境空間;又可以強化污染源管理,進一步促進我市海洋環境保護建設,加速我市生態城市建設步伐,為2008年奧帆賽的順利舉辦提供優良的環境保證,提升青島城市的整體形象。

2、可行性

擬選劃的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位于膠州灣口外,竹岔島東北,大橋島以東海域,距青島市區以南五公里,南部緊鄰大公島島嶼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該海域水交換能力強,水質優良,水文條件穩定,底質大部分為有機質含量較高的中粗砂質,基礎餌料豐富,底質環境優越,適宜于文昌魚的棲息繁殖,同時也是多種漁業資源的產卵場和繁殖場所,中心區南沙為青島中央水道與竹岔水道交叉形成的潮流沙脊,沉積物以分選很好的中粗沙為主,屬文昌魚最佳棲息環境,從保護該擬選區域的文昌魚及其他多種漁業資源的棲息環境和該區域地質環境,防止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角度出發,具有建立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的有利條件,而且建區的條件也較為成熟,建立保護區是可行的。

六、現有基礎與保障條件

我市的海洋執法隊伍也已經具備了良好的海上監管能力,具備了建立保護區的管理基礎;同時,該海域距離青島距離較近,可以進行陸上巡回監管,有利于減少保護區建設上的投入,便于管理工作的開展。

另外,我市已經選劃建立了大公島島嶼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靈山島海珍品種質保護區,在保護區的選劃和管理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今后自然保護區的選劃和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自2000年起,我局對擬選劃海域進行了一系列的基礎調查工作,對該海域的自然環境和資源狀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為保護區的選劃建設工作提供了較詳實的基礎資料。

七、擬選保護區范圍及保護對象

擬選劃的文昌魚自然保護區位于膠州灣口外,竹岔島東北,大橋島以東海域,距青島市區以南五公里,南部緊鄰大公島島嶼生態系統省級自然保護區,中心區位于南沙一帶(東經120°20′15″-120°24′49″;北緯35°57′57″-36°00′18″),總面積約30平方公里海域。

保護區的重點保護對象為文昌魚及其生存環境,以及該海域的漁業資源和其他不可恢復的自然資源,使該海域及臨近海域的海洋生態系統保持天然狀態。

八、保護區管理設想

文昌魚屬底棲物種,只要禁止在該區域及臨近海域進行底拖網作業和采挖海砂等破壞行為,即可達到保護文昌魚和漁業資源的目的。因此,該保護區的管理可依靠我市漁政和海監隊伍,對其實施巡視管理,而不必再行建立管理機構。

保護區管理的指導思想是:合理規劃、強化保護、科學管理。做到:物種保護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保護區管理和漁政管理相結合,巡視管理與科研監測相結合。根據海域的生態特點和保護需要,制定生態系統和物種多樣性的保護計劃以及相應的管理制度,深入開展科學研究與公眾保護意識教育工作,切實保護該區域的文昌魚及其他多種漁業資源的棲息環境和地質環境,防止自然生態環境遭受破壞。

九、建區進度安排

1、市政府同意建區意見后,立即組織專家對海域及周邊海域進行實地探測和專項調查(包括水環境、底質環境、水文環境、生物環境和地質地貌等調查),經分析對比后,確定保護區具體位置、范圍及保護對象,劃分核心區、實驗區和緩沖區。

2、編寫“建區論證報告”,繪制相關圖件準備擬建保護區的照片、圖件、錄像帶等資料。

3、組織各相關部門專家,對“建區論證報告”進行評審。

以上工作將在2個月內完成。

4、依據“建區論證報告”和專家評審意見,向市政府上報建立文昌魚珍稀動物省級自然保護區的請示報告,市政府同意建區后即可建立保護區。

5、經政府批準建區后,根據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對保護區位置、范圍、主要保護對象及功能區劃等進行公告,并勘界劃界,落實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實施保護管理。

十、效益分析

青島是一座工業化高度發展的沿海開放城市,正在向國際化大城市邁進。近年來,隨著我市人口的增長,國內外游客的增加,以及社會經濟和海洋產業的迅速發展,我市部分近岸海域的海洋生態和漁業資源保護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而膠州灣口外海域環境質量良好,可做為青島市海洋生態環境和資源資源保護的試驗區,通過自然保護區的設立和保護管理,保持該海域的生態環境和漁業資源,發揮其再我市科研、教育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我市海洋經濟的持續發展,進一步規范我市的海洋與漁業環境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