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精誠團結推進事業發展演講稿
時間:2022-07-20 02:01:00
導語:獨家原創:精誠團結推進事業發展演講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同志們:
今天我想就如何加強團結與大家進行交流,重點談三個方面的內容,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視。
一、是什么是團結
什么是團結,在詞典里團結有著兩層意思:一是為了集中力量實現共同理想或完成共同任務而聯合或結合,二是和眭、友好。我個人認為,團結就是剖腹傾心的信任,就是肝膽相照的忠誠,就是齊心協力的奮斗。團結,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國家與國家的距離,要想我們的明天更美好,團結就是最大的力量!
二、為什么要加強團結
在儒家思想里,團結一直被上升為一種最高層次的倫理道德和普世精神——天人合一,和諧共存,人、自然、世界、萬物共存共榮。
團結讓我們解放了舊中國走了出來,建立了新中國!新中國誕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榮耀,是我們民族的一次涅槃。經歷了戰火的洗禮,中國人終于在世界面前證明了自己,我們是團結的,我們是不可戰勝的!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五六十年代緊張卻火熱的建設熱潮……即便是經歷了十年動亂,中國人的信心和決心也始終存在——為了不讓西方軍事強國以核武器相威脅,中國科學家們克服了種種無法想象的困難,終于成功地研制出新中國自己的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
那時的人們,縱然生活不富足,精神卻是異常飽滿的。你可以說,他們是理想主義的一代——國家的強大,國家的獨立,是先輩們流血流汗犧牲生命也要實現的最高目標。
現在,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沒有國破家亡的危險,沒有外敵入侵的壓力,也少了貧窮饑寒的體驗。但我們卻為生活、家庭、事業、財富、地位……人們奔忙終日。
獨善其身的人越來越多,而兼濟天下的人越來越少,即使曾經有許多人在年輕時滿懷熱情要改造社會、改造人群,但一旦投入了生活的洪流中,卻往往迫于殘酷的現實而隨波逐流。
和平的生存環境,日漸開放的中國社會,的確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個體的自由。可是,一旦“自由”過了頭,有時候,就難以令人們產生一致的目標,一些傳統的社會倫理也可能遭到冷遇。
經過了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過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現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有些原本需要堅持的精神和信仰,似乎已被冷落在一旁,少人問津。向錢看、崇拜財富、渴望出人頭地飛黃騰達,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標。被壓抑多年的人性本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這本來無可厚非,也是中國逐漸開放和融入世界的標志。可是大家又不約而同地認為社會道德滑坡了,人們的精神空虛了。很多外國傳媒認為中國的食品不安全,商家缺乏誠信,官員貪污成風。的確,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的感嘆:當今的社會,冷漠逐漸取代了熱情,現實取代了理想、懷疑取代了友善……這些現象,就存在在我們的身邊,甚至存在在我們每個人的意識中,
你是否意識到危機的產生——精神危機、道德危機、信仰危機,正逐漸在國人的精神世界中凸顯?我們的的精神,我們的凝聚力,我們的的公民意識,尤其是團結協作的意識是否需要重新樹立?
古代到現代,從中國到外國,無數事例都在證明著一條規則的正確性,這條規則就是“團結就是力量”。“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等等都說明了團結就是力量。
1943年6月,誕生于晉察冀邊區平山縣黃泥區一個小村子里的一首老歌——《團結就是力量》,自創作問世至今,被傳唱了60多年,仍歷久彌新。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至今仍是許多單位和許多人的的座右銘。團結就是力量,團結,一切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團結,任何敵人都可以戰勝;“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這充滿力量的旋律,激勵著幾代人。
想必我們當中,有不少人曾見過甚至踐踏過無數的螞蟻吧。然而,這些看上去毫無威力的小昆蟲,當團結起來的時候,卻是威力無窮的。螞蟻在遇到火災或水災時,經常會聚在一起,形成一個大蟻球,滾著逃出災難,而外層的螞蟻是必然會燒死淹死的,最后里層的大部分螞蟻逃過了災難。外層螞蟻有著獻身的精神,正是他們的團結保護了蟻群。“蟲蟲特工隊”這部電影以成千上萬的螞蟻團結在一起戰勝螞蚱結尾的,這些螞蟻開始知道自己的力量沒有螞蚱大,就甘愿受欺負,最后他們終于明白了團結的道理,一只螞蟻微不足道,但成千上萬只螞蟻力量巨大。可見團結就是力量。
一個人像一塊磚砌在大禮堂的墻里,是誰也動不了的;但是丟在路上,擋人走路是要被人一腳踢開的。這是艾思奇說的。一個人的力量正如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它才不會干涸。這正是團結就是力量。學過物理的同志都知道,電場中的自由電子,接上了電源,便有規律的向一個方向運動,如果這些電子沒有朝同一個方向運動,那么談何電流,這里團結造就了電流。
顆顆石子填滿大海,朵朵浪花擊碎堅硬礁石。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眾人拾柴火焰高,就讓我們撿來的木柴堆積起來,燃起燦爛的明天。記住——團結就是力量。
沒有了信任,團結是沒有根基的大廈,沒有了忠誠,團結是沒有源頭的死水,沒有了奮斗,團結只能是水中的月亮,鏡中的花朵——看得著,摸不著。
記得《六國論》中有一句話“秦以區區之地而致萬乘之勢”,這原因是什么呢?現在,恐怕大家都明白:三國為各自利益以地賂秦,齊人附于秦國,根本沒有對“合縱之約”的忠誠,最終落得“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的下場,豈不悲哉!
清初的三藩之亂,起初不是聲勢浩大,大有"反清復明"的可能嗎?為何最后會以失敗告終?還不是因為三藩和響應亂事的鄭經各有私心,互相猜忌,又未能摒棄前嫌,衷誠合作而引致的嗎?三藩、鄭經沒有團結在一起,導致了起義的失敗。可見團結是多么的重要。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一個人站在桌子上向后倒仰,下邊有十二個人分成兩排,手拉手來接住他。這個時候,桌子上的人和下邊的十二個人以及這十二個人之間都必須有相當的信任,否則,不是上邊的人不敢往下倒,就是下邊的人接不好。令人欣慰的是他們成功了,他們成功的信任對方,成功的接住了倒下來的人,成功的驗證著團結就是力量的規則。Y?Z]C8
Sb“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緊緊抱成團”“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就包含了三方面的因素,團結就是力量。是的,只要團結,就會有無窮的力量。
綜上所述,我認為,團結是事業興衰的關鍵,是加強工作的要求,更是快樂生活的源泉。WdL0.k
三、如何加強團結
在《淮南子兵略訓》中有句話這樣說:“千人同心,則得千人之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意思是說:就是有成千上萬的人,大家心不往一處想,勁不往一處使,也就相當于無人可用啊。這是為什么呢?
道理其實很簡單。“人多力量大”這個“公理”,還得附加一個前提,那便是——齊心+責任感。假如缺少這一前提,即使大家利益一致,也會產生“兩個廚子燒一鍋湯,不是太咸就是鹽沒放”的情況。
有一種現象,被稱為“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的提出,始于美國紐約發生的一起震驚世界的“吉諾維斯案件”。吉諾維斯案件是1964年發生在美國的一件兇殺案。案發的那天晨三點,一位名叫吉諾維斯的姑娘在返回公的途中被一歹徒持刀殺害。案件的特別之處在于,案件持續了三十多分鐘,遇害者的38個鄰居聽到了呼救聲,其中許多人還走到窗前去看了很長時間。然而,在遇害者與歹徒搏斗的三十多分鐘里,甚至沒有人行舉手之勞,打電話及時報警,致使一件本不該發生的慘劇成為事實。
這種現象,在中國,我們也常常能聽到與之相類似的事件發生。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在我們身邊,也應該不乏其例。很多時候,兩三個歹徒提把刀就能洗劫一輛大客車。從人數上來說,一輛客車上的乘客至少也在三五十人,歹徒即使長了三頭六臂也敵不過眾人,可歹徒們為何卻能屢屢得手呢?
旁觀者效應的根源,在于責任的分散。旁觀者越多,每個人所感受到的自己肩負的責任就越小,因而為他人提供幫助的可能性也就越小。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是不是也存在這種大家都在場,卻沒有一個人動手去工作、去解決問題的現象呢?這難道不是不團結導致的后果嗎?
當然,這里所說的“不團結”,不是吵架拌嘴起內訌,而是說在某種情況下,我們不能團結一心,不能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是一種信念、一種的力量,一種民族的榮譽感,一種對國家對個人的責任感因此在緩慢的消褪。
不團結,也就意味著一個民族沒有凝聚力,也就無法成就一種大國氣魄,自然就缺少了昂然屹立于世界的霸氣。
當團結的對象超越了一個家庭或集體后,要令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上下一心團結在一起,還必須加上幾個因素:群體信念、民族精神和共同的國家意識(使命感和責任感)。團結=共同利益目標+責任心+齊心+信仰+民族精神+國家意識,這個方程式里,怎樣做到令眾人“齊心”,其實是最困難的。
為什么呢?因為“人心隔肚皮”,就連親兄弟都有不和的時候,更何況是各有各想法的一群人?要做好我們的團結,我認為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加強努力:
1、堅持原則。團結不是一團和氣,不是無原則無紀律的妥協,我們要堅持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法律、法規;要立場堅定,一身正氣,杜絕“小團體”;要按照縣委、縣政府的布署和安排,以黨委為核心,心往一處想,勁向一處使,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2、以誠待人。要團結就必須擺正各方的利益,先把利益目標弄清楚了,才能讓眾人心服口服。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處處為別人著想,要真心為別人著想,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做到以誠待人,坦誠相見,真心與人交往,不做“小動作”;當你真心幫助別人,誠心對待別人的時候,也許你才能收獲到別人的真心,才能看到別人發自內心的感激,也才會有你真實的快樂。
3、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不利于團結的話不說,不利于團結的事不做,在平時的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方式和方法,靈活運用,要通過團結,凝聚力量,凝聚著人心;通過團結來加強協作,改善工作。
每一個善于團結的人,也必將因團結而受益,因為團結更是一種精神,一種友愛,一種慈悲——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世界因此更美好。讓我們一起攜手并肩,精誠團結,團結協作,共同進退,全力推進我們共同的事業。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