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中學語文課堂個性教學經驗交流

時間:2022-09-01 08:46:00

導語:獨家原創:中學語文課堂個性教學經驗交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獨家原創:中學語文課堂個性教學經驗交流

個性教學,簡單地說,就是承認學生在智力、社會背景、情感和生理各方面存在的差異,從而因材施教。教學只有認同這種差異性,容許學生標新立異,才能使每個學生得到發展。個性化教學是人本主義教學思路的具體體現,這一教學思想特別強調人的意識所具有的主動性和自由選擇性,因而具有創造性和無限發展的可能性。在教育上,把“自我”和“自我實現”提升為目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談到“課程的基本理念”時,再次強調應該“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是豐富多元的,蘊含著或明顯或含蓄的思想內容,而學生由于性格氣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興趣愛好不同、能力強弱不同、生活經驗不同、知識積累不同以及關注的側重點不同,他們解讀作品的視角、審美所獲得的體驗也必然是不完全相同的。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動用個人的生活經歷,滲透自我的情感理念,去理解作家的意識,去填補作品的空白,去建構迥異于作家創作初衷的新的意義,從而獲得一種審美的享受,實現人格上的升華。這種解讀是他們內心深處真情實感的表露,我們必須給予尊重。因此,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對同一作品的解讀有不同的感受和見解,對同一事件的評論有不同的見解和闡述,對同一事物的觀察有不同的方法和視角。

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怎樣才能促進語文味的生成,使課堂富有個性,充滿生氣和活力則是其中的一個熱點話題。針對這個問題,從個性化的角度來談談語文味的生成。

一、語文味的重要性

語文味的倡導者程少堂先生曾經說過,別的學科之所以沒有提出“歷史味”,“數學味”之類的要求,是因為它們沒有或者很少有語文教學那種嚴重的“串味”現象。在闡述語文味的概念時,他又指出,語文味是“語文學科的特點和執教者、學習者的個性的和諧統一”。從這些意義上說,語文味的提出也是語文教學個性化需要的產物。事實上也是如此。在今天的語文教學中,我們的語文課之所以沒有達到語文味的境界,學生聽課興味索然,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太缺乏個性的張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理解。”這就是說,讀書活動是別人所不能替代的,是獨立的個體,而且是有個性、有靈性和創造性的個體。就語文教學而言,雖然人文性與工具性統一的學科特點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在教學實踐中,片面地追求語文學科的人文性,使語文課走上純教化道路的現象仍然存在;片面地追求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使語文課陷入程序化泥塘的例子也為數不少。這樣的語文教學,由于割裂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也就失去了語文學科的個性,淡化了語文教學的語文味。更有甚者,因為文本中存在著一些自然科學的知識,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政治課、歷史課、地理課等等,那就根本不是個性化的問題,而是語文學科的淪喪和語文味的徹底消亡了。現在是倡導“學生中心”理念的時代了,然而,有不少人走向極端,高喊著什么現在是“被學生牽著鼻子走”。于是,在自我的迷失中,既失去了語文教學個性化的追求,又拋棄了語文味的基本體驗。我們不敢想象,那些連教師都找不到語文味感覺的課堂是不是真正的語文課堂?現在有人認為,初中語文教學出現了四個缺失:語文知識教學的邊緣化、學生主體性的迷失、綜合性學習的隨意包羅、小組合作氛圍的形式化。

二、個性化教學的思想基礎

1、讀懂學生。教育大家都樂于站到學生當中去分享他們的成長體驗,都要善于讀“學生”這部巨著的。陽春三月,與學生一道去郊外踏青談心;閑暇時間與學生冉有、公西華等圍坐暢談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是這方面的典范。要實踐個性化教學,促成語文味的生成,教師必須要讀懂“學生”這本大書。要用愛心去讀,用耐心去讀,用細心去讀,用恒心去讀。不但要讀懂他們的外表,更要讀懂他們的心理,讀懂他們的快樂,讀懂他們的憂傷,讀懂他們的歡喜,讀懂他們的憂慮。要用眼去讀,用耳去讀,用心去讀,要用無私去讀,用奉獻去讀,要在現實中讀,也要在理想中讀。站到學生中間,與之樂,與之泣,與之歌,與之舞,我們就會發現,我們讀到的這部巨著多么引人入勝、豐富多彩,我們的語文學習多么津津有味!

2、尊重個體,共建民主課堂。語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學科。語文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自然”,即和諧。盧梭就曾說過,教育必須順著自然——也就是順其天性而為,否則必然產生斷傷的結果。而和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讓課堂充滿濃濃的人文氣息。突出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語文課堂評價也必須遵循以生為本、以學為本的原則。那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情感,尊重學生的創造欲,尊重學生的體驗,關注學生的成長,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所以,和諧的課堂要求廢棄舊時傳統的尊師重道,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把自尊、自信、自愛、自強交給學生,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一個非常寬松、融洽、民主、自由、愉快的環境中自覺主動地探求、質疑、討淪、交流,釋疑,讓學生在課堂中感受到“愛意”“詩意”“情意”和“創意”,感受到生命的涌動和澎湃。語文教學還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尊重學生的個性感情,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允許學生有自已獨立存在的信念和意識,老師對學生充滿的是尊重、期待、賞識和包容。這樣,師生會在和諧中享受生態的溫馨并自然生長,教師的主體精神和學生的主體精神都能得以充分的展現。教師是教育的最大財富,更需要有民主思想的關愛,對每一個語文教師以及他們的每一堂課的評價,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用一個不變的標準來衡量,要允許他們有自己獨到的語文味體驗。所以我認為一堂生動的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就要看是否體現了教師教學的民主化,是否有師生的個性飛揚。

如在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過程中,學生可以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孩提時的獨特感受去攻克重難點學習。在教學中可以運用“板塊撞擊法”進行設計:拉出“百草園”這一板塊的線條:景物→繪聲繪色、多姿多彩、生機勃勃。活動→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樂趣無窮。心態→樂而忘返、十分依戀。(二)拉出“三味書屋”這一板塊的線條:景物→單調、沉寂、窒息。活動→煩瑣、枯燥、乏味、禁錮。心態→單調無聊。(三)將兩大板塊對比整合,即板塊碰撞:畫面不同、活動不同、情致不同、心態不同——兩相比照、主旨盡顯。學生各抒己見,不僅發揮了個性,同時在課堂中大膽地分享自己的成長故事,體現了課堂的民主。

三、個性化語文課堂教學的特征

一個優秀的語文教師應具備思想、道德、文化知識、教學能力等全面的素質,一次次成功的課堂教學正是這些素質綜合運用的結果。語文教學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因而在課堂教學時需要教師在具備上述素質的同時,有思想、善開放、能實踐、勇創新。只有這樣,才能凸現語文學科的語文味,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我認為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個性化課堂應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一)個性化的課堂教學

1、語文課堂教學須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的學生在生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生活和教學環境等方面都有差異性,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環節、教學方法都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相應的變化。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關注不同學生的不同個性,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合理的發展,獲得一個適合自己特點的健康的人生。

2、語文課堂教學須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每個人對世界的態度、體驗是不盡相同的,都有自己獨特的感受。最簡單的列子就是曾今有人在黑板上畫一個圈,不同的學生都認為是不同的事物,諸如太陽、十五的月亮等等。因此,我們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學生個體的學習體驗,善于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分析、體會他們的情感,擁有一顆寬容、平常的心,從而為學生的個性飛揚營造一種輕松、自由、平等的氛圍。

3、語文課堂教學須正確處理個體和群體的關系。雖然說我們要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獨特體驗,但并不表示所有的體驗都是合理的,如果這樣認為而讓學生放任自流,那將走入不可知論,導致虛無。因為學生正是一個受教育的群體,正需要接受正確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時期,缺乏科學的是非觀念,錯誤是難免的,也是正常的。比如對有篇文章,不可能每個人的體驗都各自成章,所以,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處理好個體體驗與群體體驗之間的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表現為班級學習和小組學習、獨立學習和合作學習、學生學習和教師學習等。

(二)人文化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課堂教學除了傳授知識與技能外,同時應該注重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語文教學必須關注人的價值,貫穿人文精神。因此,我們應更新觀念,竭盡所能,優化人文化的課堂教學環境。學校教學不能僅僅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工具,更應該促進和培養學生個體生命的精神成長,構建科學而健康的精神家園。“何以為生”只是教育的初級目的,“為何而生”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

其次語文課堂教學還是一種感恩教育。人是一種社會動物,生活在一種社會關系中,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應當是一種讓學生學會感恩,尊重的教育。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導致他們普遍以自我為中心,看問題從自身利益出發,覺得大人為自己所做的都是應該的,不會尊重別人的感受,不會感激別人的付出,缺乏感恩之心。而現在新人教版的語文教科書里編排了一些“親情”的文章,如八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就是要讓學生珍惜親情,感恩父母、老師、社會為自己所做的貢獻,從而激發他們的感恩意識,培養他們一顆感恩的心。

語文課堂教育也是一種尊重教育。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科學,尊重民主。如上所述,人是一種社會動物,需要彼此的尊重,尊重是社會關系的前提。因此,學校教學中,我們要善于發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培養學生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的意識,進而尊重自己的勞動成果。

四、個性化的張揚與語文味的生成

既然個性化的喪失導致了語文味的匱乏無趣,那么,如果我們重視語文教學個性的張揚,就有利于語文味的生成了。因此,在追求語文味境界的過程中,我們要積極推動學科的個性化,教師的個性化和學生的個性化,充分利用個性化的語文課堂教學因素,使語文課顯得有趣味、有情味和有韻味。

1、張揚學科的個性,使語文課顯得有趣味

生活中沒有幽默是乏味的,課堂上沒有幽默則是枯燥的。學生喜歡具有幽默感的老師。語文教材是一個豐富的礦藏,其中語言或簡練準確,或活潑多姿,或生動形象,或含蓄幽默,或典雅俊逸,或質樸犀利,饒有個性的學科要求教師能用具有趣味的語言體現學科特點。如果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能發揮自己的個性,巧妙地運用各種方法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就能使語文過程更輕松,更有樂趣,收到事半功倍,出奇制勝的效果。

我曾在繼續教育的學習中,看到一個這樣的導入:一位教師講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先板書好課題,然后開始講解新聞的準確性。

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思考:1.人民解放軍是如何渡過長江的?2.為什么說是“橫渡”而不是“渡過”?在學生瀏覽課文后,老師開始引導學生總結并明確:“兵分三路”,緊接著讓學生根據這則消息迅速找出“每路多少人?”(三路大軍加起來正好是百萬)。“為什么是橫渡而不是渡過”,對于這個問題,老師結合地圖引導學生作出結論,體會用詞的準確性。這樣的開頭,迅速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也很好地幫助剛剛接觸新聞文體的學生來領會新聞的要素,激起了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同時也體現了語文學科的功能性。

2、張揚教師的個性,使語文課顯得有情味

教師是教學工作的主導者,語文味的生成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現在,教材的版本走向了多樣化,相關的教案也是形式各異,配套的教師用書也提供了豐富的可選內容,語文讀本的選擇余地也很大。所有這些,都為教師教學個性化的發揮提供了較大的發展空間。《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熏陶學生的思想感情,這就肯定了語文教學進行情感教育的特點,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所能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及技能,更應當使學生受到審美教育,美感教育。

在教學中,一些優秀教師飽含情味的課,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著名語文特級教師于漪老師也十分注重教師在情感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她在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就設計了一段精彩的導語:“春,列為四時之首,它是一個極富詩情畫意的季節,我們很容易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一類的優美名句,古今中外的遷客騷人,寫下了多少春的頌歌!現在,我們正生活在陽春三月里,也正好是這個時候,我們學習《春》,這就更能勾起我們對春天的贊美之情。在這篇散文中,朱先生寫了春天的草、花、風、雨、山、水、樹、蜜蜂、蝴蝶等等,請同學們仔細讀……”就這樣,隨著老師充滿個性的導入,伴隨著瑯瑯的讀書聲,學生進入了一個詩情畫意、如沐春風的境地,收到了極好的教學效果。

3、張揚學生的個性,使語文課顯得有韻味

程少堂先生曾經特別強調:“語文課教出語文味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最終具有人生幸福感才是目的。”這是從課堂教學的主體這個角度來思考語文韻味生成問題的。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就要主動地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做到備課時心中有學生,上課時目中有學生,從而為學生語文學習個性的發展創造條件。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講:“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只需要微微打開一扇通向一望無際的知識原野的窗子。”這就要求每位教師在教學中,給課堂留下藝術空白,留足學生思考的余地,讓學生自奮其力,自求其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思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教學經驗告訴我們,課堂教學要有韻味,關鍵是教師的引導不能直露,更不能全盤授予,要給學生留下思考的空間,充分張揚學生的語文學習的個性,激活語文味生成的主體意識,為語文味境界的追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4、教給學生弘揚個性的方法

①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問題。鼓勵同學們積極思考,大膽質疑,才能使教學充滿活力和激情。“懷疑”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挖掘文本的基礎上超越文本,實現課內教學與課外教學雙管齊下。如在教學《敬畏自然》時,我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圍繞“人能否勝天”展開討論。不料有學生大膽質疑,班內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有的說,人定能勝天,因為人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頑強的毅力定能勝天。可是也有同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不可能戰勝自然……這樣的討論已然超出課本的內容,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課余饒有興趣地查圖書、上網,了解一些自然以及人類戰勝和還未戰勝的天敵的知識。課內的質疑、討論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個性教學途徑。

②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科學家伽利略也說過:“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幫助他們去發現。”在教學中,不難發現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求知意識的弱化,我們周圍的學生,上課根本沒提問題的習慣。長期的接受性的教學使我們學生失去了個性,增加了依賴性,提不出問題,也不知道從何提問:要么是面面俱到(無選擇,無重點),要么是提書上現存的思考題。有的還認為:語文一看就懂,似乎沒什么疑難。這就需要教師教給他們質疑的方法。那么從何發疑?(1)找尋關鍵詞發問。學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問題。學生在閱讀中能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獨立思考的表現。教師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要引導學生能在文章看似平常,實有深意的文字中質疑,也就是找尋文章關鍵詞句。何謂關鍵詞?學生茫然不知。教師可從回憶復習舊知識入手。以舊帶新,聯系已經學過的確定的朗讀重音、圈畫等知識,讓學生明確詞、句質疑的步驟。(2)依據文章結構、文體特點質疑。要真正讀懂一篇文章,光了解詞句的表達作用還不夠,還需要了解文章的結構布局,從整體把握,教會學生段、篇質疑方法。那么段、篇質疑如何進行?盡管文無定法,但有規律可循。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各類文章的基本閱讀方法,以及與此相關的表達方式(說明、記敘、抒情、議論)、表現手法(鋪墊、對比、襯托、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其次,了解析段的基本手法:劃分層次,歸納段意,理清段落層次之間的關系與聯系,注意段落層次之間的過渡與照應(尤其要明確照應的幾種類型:首尾照應、情節照應、伏筆照應、人物語言照應、文題照應等)。明確了這些知識,就能以其引導學生的思維。(3)從比較中質疑。說:“有比較才有鑒別。”比較是一種很好的認識問題的方法,體現在語文教學中,就是可以作為閱讀理解的一種重要手段。將有可比意義的幾篇課文或幾處語段等組合在一起進行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分析、比較,從中挖掘出更為深刻的疑點質疑,這不僅有助于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具體把握,大大提高學生感知文本、理解作者思想情感、寫作思路、文章技法等等方面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對所學知識觸類旁通,舉一反三。(4)從文章題目中質疑。題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可以窺視全文的主要內容。學生閱讀時,可針對題目提出一些問題。如《社戲》一文學生就可問:文章的題目是《社戲》,但文章真正寫看戲的內容不多,而寫了許多看戲外的小事,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書,課文的主要內容就能較快地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不在看戲本身,而在于通過看戲這件事,反映鄉下孩子的優秀品質和聰明智慧,表達“自己”熱愛他們的真摯感情。(5)針對課文中的難點質疑。學生面對一篇閱讀材料,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總有不相適應的地方。由于知識面不廣,往往會弄不懂。這就是課文的疑難點,就是學生難以理解之處。我們在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緊扣這些疑難點質疑,就可引導學生改變思維方向,進入搜索的情境,以淺化難點,平緩坡度,使之進入自我求通的境界。

③點擊思維火花,巧設創造性問題情境。課堂上,教學中應該將學生置于問題情境當中,激發他們對問題、現象保持敏感和好奇心,放手讓他們大膽地提問,大膽地假設,使學生能選擇適合自己的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和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個性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和生長點。如《喂——出來》一文以戛然而止的結尾的結尾鏡頭引起了廣大同學的閱讀興趣。剛剛涉獵文本,大多數同學都把目光集中在這個神奇的洞,可也有幾個視角新穎的同學在故事中讀到了人性的貪婪;自然的威力,他們提出:人類為了自己的私利,大肆的破壞壞境,終食惡果。這番體驗讓人怪目相看!

④珍視獨特體驗,對學生問題作適當評價。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敏感地捕捉學生剛剛萌芽的思維新苗,藝術地加以引導,并主動熱情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去,發掘出學生潛在的智慧和靈氣。對學生回答的內容不進行評價,或“對”或“不對”的簡單評價,都是極為不妥當的。不僅無助于學生思維的拓寬拓深,無助于學生辨別自己體驗的合理性和深刻性,還會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對待學生的回答,不同的情況教師要做出相應的不同反應。如果學生的回答切合實際,教師在肯定其成績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縱深方向發展;如果回答偏離了正常的軌道,教師要讓學生把話說完,要保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和熱情,要多鼓勵多肯定,讓他覺得教師很重視他的看法,并適時地引導學生找出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如果回答具有片面性,教師既要肯定其答案中的合理性,又要重點引導學生如何將問題思考得全面些,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深刻性。只有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及時地認識自己、糾正自己、超越自己。

個性化教學以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為基礎,教師教學的重點已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是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既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鼓勵學生有自己的獨到體驗和見解,發展學生的批判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進行學習。教師應為學生的未來著想,珍視學生思維的獨立性,樂于傾聽學生的聲音。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有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有了富于創造性的獨特感悟,就會享受到學習的樂趣,也就會對語文學習積極向上了。讓我們謹記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的話“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有他自己的—根弦,彈出自己的調子,因此,要想讓那顆心與我們的期望相呼應,就得使我自己能和上這根弦的調。”總而言之,作為新時代的教師,作為戰斗在教學改革的第一線的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的組織學生展開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在教學中,既傳授以知識,更引之以成人,根據現代化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培養出有著健全人格,良好個性的人才,而這些的實現,首先依賴于我們的教學中有多少“個性”、有多少真情。讓我們一起為“中學語文的個性化教學”以及學生的個性發展而努力奮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