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招商促發展交流材料

時間:2022-03-08 11:30:00

導語:以招商促發展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以招商促發展交流材料

自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國際金融起伏震蕩,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已演變成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由于地處中部地區,經濟外向性程度不高,因此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初期受到的影響并不大,但隨著金融危機的不斷深入,受到的間接影響將會逐漸凸現。當前,如何樹立信心,從危機中搶抓機遇大招商促發展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一道緊迫而又不容回避的課題。因此,我們應審時度勢、理清思路,深入分析我們的優勢和劣勢,精準決策,大招商、招大商,促使經濟發展水平再上新臺階。

一、正視問題,深析發展瓶頸

(一)園區區位條件先天不足。我縣地處山區,沒有航運、水運和鐵路運輸,產品全部依靠公路運輸,主要依靠遠當線外運進入市場,而且縣內物流配送不完備,致使園區內生產企業所需的各種原材料、配套件、標準件、各種化工產品、勞保用品、標準工具、外銷產品等產品成本偏高,外向型經濟發展受到阻礙,交通不便是我們招商引資的主要障礙,制約了工業園區的發展。

(二)園區發展空間不容樂觀。一是隨著企業的不斷落戶,三江集團搬遷后留下的存量資產和土地日益減少,園區可利用空間也逐步縮小;二是部分已入園企業的技改和一些較大的新上項目因土地問題無法及時組織實施,土地問題已成為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極大障礙。

(三)園區基礎設施建設不夠。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因園區位置較為分散,且原三江集團各企業用水用電等基礎設施自成體系,整體移交前人為破壞嚴重,實現“七通一平”,滿足園區企業和招商引資需求還需較大的資金投入;二是發展格局和框架無法拉開。基本上是圍繞著單個項目配套基礎設施。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導致開發區項目承載力很弱;三是規劃工作銜接不夠。因園區建設起步遲,園區規劃和城市建設規劃脫鉤,城區或集鎮的基礎設施建設沒有充分考慮園區企業的需要,增加了園區建設的投入。

(四)園區融資平臺不夠完善。面對不斷深入的金融危機,國家近期出臺了許多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如放寬中小企業貸款額度,下調存貸款準備金率等。但我縣由于對外不整體開放,再加上外來金融機構少、企業和銀行信息不對稱、擔保體系不健全等原因導致企業融資平臺不通暢,“擔保難”成為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貸款路上的一個攔路虎,從而致使企業抗壓能力低。

二、理清思路,探尋比較優勢

(一)宏觀政策優勢。一是中央強力推進西部大開發、促進中部崛起戰略,比照享受西部大開發政策,為爭取更多的項目和資金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機遇和空間;二是國家關于節能減排政策和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為緊緊依托工業園區承接項目轉移提供了強大的動力。

(二)生產要素優勢。一是土地價格總體水平較低,場地租賃費用較低,可有效降低企業征占地補償費用;二是勞動力薪酬較低,雖然人員工資水平在不斷提高,但仍遠遠低于東部平均水平;三是產品原材料價格較低,可大幅降低產品生產成本,增強企業盈利率。

(三)資源能源優勢。一是礦產資源豐富。我縣境內礦產資源儲量大,品種多,質量高,易開采,其中磷礦石、煤炭、陶土、高嶺土、硅石等都極具開采價值;二是水利資源豐富。擁有近10萬千瓦的水能蘊藏量;三是農業開發前景廣闊。食用菌、桑蠶、柑橘已形成特色產業;四是旅游資源豐富。境內有“林海”、龍潭河大溶洞、道教圣地鳴鳳山、靈龍峽、鹿苑寺、金家灣、太平頂等一大批極具開發潛力的旅游景點。

(四)政務環境優勢。一是制訂《縣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在項目用地、財政扶持、資產移交、行政事業規費多個方面進行了明確的優惠;二是不斷強化“一切為項目建設服務,一切為園區發展讓路”的理念,讓每一個到的老板都感到“舒服”;三是大力推行親商、招商、安商、富商的政策和措施,對外來投資者從立項審批權、開工建設、生產營運等實行導引服務、全程服務、限時服務;四是設立經濟環境督察中心,加強對外來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三、強化措施,破解招商難題

(一)大力實施“項目興園”工程,提高招商引資的質量和數量。一是圍繞主導產業抓項目。明確招商重點,緊密圍繞我縣確定的磷化工、機械加工、新型建材、農產品加工四大產業進行招商。把龍頭帶動型、輻射能力強的上游項目作為招商引資和扶持培育的主攻方向,著力打造產業鏈條,加快聚集和擴張特色產業,提升產業關聯度。將工作重點放在廣東、浙江、福建等沿海經濟轉型地區,把握沿海產業向內地梯度轉移和金融危機下東部企業急需轉型的機遇,積極主動承接產業轉移;二是圍繞現有企業抓裂變。引導現有的一批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的企業項目通過技術改造和“攀高附大”,實現向產業鏈上游的轉移,形成園區發展的“加速器”和“倍增器”;三是圍繞“二次創業”抓項目。出臺優惠政策,注重發揮本地企業的優勢,加強項目推介和聯系溝通,積極組織外出考察學習,引導企業家轉變思想觀念,鼓勵企業轉型轉產新上項目,提升園區企業的質量和數量。

(二)大力實施“形象提升”工程,提高招商信息的宣傳力度。一是加強媒體宣傳。在全國各大投資網站進行定期項目,做好園區網站建設,擴大瀏覽量,在網及各類報刊的顯著位置招商信息。積極委托外省市商會、中介機構以及知名人士為我縣向外推介招商引資項目信息;二是加強招商窗口宣傳。逐步在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招商區域建立固定的招商窗口,選擇在當地有一定名望,且與企業老板接觸密切的老鄉為人,為與當地企業聯絡的橋梁;三是加強“人脈”宣傳。建立定期走訪縣內知名企業、拜訪縣內知名企業家制度,有效借助他們的人脈和示范效應,打“感情牌”,實現辦好一個,引來一串,做成一片。同時要鼓勵他們積極向我們介紹和推薦有生意往來、與企業相關的企業,并共同努力引進,最終形成產業集群,提高整體競爭力。

(三)大力實施“項目包裝”工程,提升招商引資的競爭力。一是圍繞我縣資源精心包裝項目。立足我縣資源狀況和產業規劃,找準比較優勢,認真研究我縣四大產業的布局、資源整合情況,定期組織農業、國土、林業、科技等相關部門人員對現有項目庫進行整理,及時包裝和更新一批有價值的項目;二是提升項目包裝的質量。圍繞現有企業上下游產品深加工以及所形成的產業鏈,豐富項目庫,對項目的包裝要定量做到詳盡,包括投資規模、技術水平、產品的市場前景、國內外同行的發展狀況、投資回報率等都必須進行詳細論證。編印一批具有優勢的項目資料、招商畫冊和招商宣傳片,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項招商活動,向外推介;三是提升項目的吸引力。要尋找到讓外商感興趣的切入點,增強項目的吸引力,提高引資的成功率;四是圍繞國家相關政策精心包裝項目。根據國家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所決定的價值取向和資金投向變化,結合我縣經濟產業結構,提出一批有競爭優勢、吸引力強的項目。關注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資本投向和產業轉移動態,及時編制項目,主動進行對接。多渠道收集周邊以及本地資本的投資意向,有針對性地引導投資。

(四)大力實施“融資新政”工程,提升園區企業抗壓能力。一是解決融資擔保短板。加快推進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切實解決企業融資擔保難問題。銀行要根據企業貸款特點,改革信貸體系,放寬貸款擔保條件,加大資助力度,支持企業發展;二是搭建融資平臺。以國資公司為基礎,整合力量,搭建融資平臺,組建具有較強實力的投資公司,增強我縣通過商業銀行的融資能力,為園區建設籌措資金;三是吸納民間資本。積極引導民間閑散資本參與,逐步形成政府資金為引導、企業投資為主體、民間資本為支撐的投融資新機制。

(五)大力實施“貼心服務”工程,提高服務企業質效。一是營造寬松的政策環境。加大園區企業服務力度,用產業政策、信貸政策、資源配置政策引導企業向園區集聚,形成產業鏈,鼓勵和支持園區企業做大做強,為縣內企業“二次創業”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二是營造濃厚的輿論環境。加大園區企業與周邊群眾協調力度,引導全縣人民群眾對“工業立縣”戰略的重要性認識,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三是營造優質的服務環境。樹立“企業的需要就是我們工作”的服務理念,真正建立“一站式”、“一條龍”服務體系。要按照“首問負責制”的要求,只要投資者進入園區,就要由專人提供全程優質服務;對重點項目要實行分管領導跟蹤負責制,全方位實施“保姆式”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遇到的各種問題;幫助企業分析市場走向,為企業調整產品結構當好參謀。

(六)大力實施“環境再造”工程,提升園區硬件水平。一是拓寬融資渠道。采取政府投入與金融機構合作相結合,探索運用市場機制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等辦法解決投入不足的問題;二是創新建設思路。按照“先拉框架后填空”和“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圍繞項目集中進行”的模式,走“分片起步,滾動發展”的路子。高標準配套建設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強化公共服務功能,為加快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匯聚和輻射創造基礎和條件;三是做到統籌兼顧。既要從園區大局出發,大投入建設改善投資硬環境;又要根據入園項目的產業特點,量身定做“水電路”等配套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優化項目棲息的良好環境。

(七)大力實施“科學規劃”工程,提升園區整體檔次。一是加大規劃約束力度。在園區建設中,進一步加大園區規劃執行力度,培育產業集群。始終堅持規劃先行,按照“一次規劃,分期實施,滾動發展,穩步推進”的原則,充分考慮產業結構和區位特點,按照總體規劃,配套制訂專業規劃,合理布局產業與功能,一次統一規劃到位,留足發展余地,確保大項目布局有足夠的空間,避免重復建設;二是加快詳規編制工作。圍繞產業規劃,進一步突出規劃的超前性、主導性、集約性,凸顯工業經濟主體地位;三是抓好規劃銜接工作。以磷化工、新型建材、機械加工、農產品深加工為重點,在壯大產業規模的同時,積極向省市申請納入省、市發展規劃,爭取更優、更好的政策,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抓好與土地利用規劃、城市建設規劃的銜接工作,合理安排工業用地,優化工業布局,把現有資源整合到最佳程度,促進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