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新農村建設交流材料
時間:2022-12-25 09:40:00
導語:城郊新農村建設交流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致富經:城郊農業產業化
為筑牢新農村建設經濟支撐,該區堅持把推進產業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第一要務。以“服務城市、發展城郊型農業”為突破口,引導農民為城市提供"七鮮"農產品(鮮菜、鮮果、鮮花、鮮魚、鮮肉、鮮奶、鮮禽),先后建成了生豬、蔬菜、水產、葡萄、花卉苗木、肉鴿、草莓等20余個全市第一的專業村,發展集休閑、旅游、觀光、垂釣、采摘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基地6個;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培育品牌、做大基地、拓展市場,打造出了中富油脂、易龍冷鮮肉、立得皮革、華湘米業等一大批農產品加工知名品牌,并力促村企聯姻,引進大漢集團、建民集團等知名企業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大活力,先后建成花卉苗木基地1500畝、油茶基地1200畝、大漢太美新農莊。3年來共取得××省無公害產品認證4個,無公害產地認定4個。全區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328家,位居全市榜首。此外,該區還建立農產品批發市場、物流園10余個,發展各類農村專業組織26個,形成了躍進飼料一條街、塔北路糧油一條街、寶慶東路建材一條街、麻子洼水果批發一條街。農民運銷專業從業人員達6000余人,每年解決近萬名農民再就業問題,構建起了龍頭企業直銷、中介組織幫銷、流通大戶促銷的立體銷售體系。全區農業總產值由20*年的3.17億元增長到2*年的4.69億元,年均增長12.4%;農民人平純收入由20*年的4311元增長到2*年的6437元,年均增長12.5%。全區新農村建設呈現村強民富、產業發達的喜人景象。
農業保障經:強化基礎增后勁
為搞好農村基礎建設,該區按照“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建設思路,對農業、水利、交通、扶貧、開發等資金有效整合、捆綁使用,全力推動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3年來共投入5000余萬元,建成通村水泥公路158.8公里,修建通組道路252.5公里,新建農村客運站2個,各行政村的通達率達98%;投入水利資金3500萬元,完成水利工程5601處,維修治理病險水庫11座,硬化標準山塘200余口,建標準渠36.8公里,完成安全飲水工程28處,解決了2.6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完成人工造林8500畝,修建沼氣池1454口,推廣太陽能熱水器190臺,修建了全市第一口集發電、供暖、生活用氣與一體的大型沼氣池;新增聯合收割機、耕整機等農機具1100臺(套),農機機械化綜合水平達到49.03%;100%的村通了程控電話、廣播電視,100%的鄉鎮通了互聯網,數字電視走進了千家萬戶;投資1600萬元,完成了城鄉電網改造,實現了城鄉同網同價;修、改建敬老院4座。同時,該區積極開展"四清、五改、二化"工作,3年來共投工30000余個,建垃圾圍池350個,組建義務清掃隊10支,清理垃圾6000余噸,改廁2600余處,栽植綠化苗木15萬株,庭院綠、硬化200余處,新建村級組織活動中心21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小康生活經:文明新風進萬家
該區不斷強化農民培訓,加強民主管理,著力提升新農村建設的鄉風文明水平。全區建立農民素質培訓基地12個,年均培訓農民3500人次,新增勞務輸出1000人次以上;積極開展“三級聯創”活動,實施“雙強雙帶”工程,基層組織戰斗堡壘作用不斷增強,全區70%以上的村干部成為產業建設帶頭人或營銷農產品的佼佼者。與此同時,,進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組建“村民理事會”,把公道正派、熱心公益事業、在群眾中享有較高威信的“五老”人員選入理事會,認真落實“一事一議”、村務公開制度,使村務管理更加民主;通過規范紅白喜事的管理,有效遏制了鋪張浪費、封建迷信活動。該區還經常開展“五下鄉”活動,引導和帶動各行政村組建秧歌隊、腰鼓隊、龍獅隊,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娛樂活動;深入組織開展“五好家庭”、“文明創建進農家”、“文明衛生流動紅旗”等評比活動,群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發展,文明新風蔚然成風。。火車站鄉蓮荷、高崇山鎮長木村連續3年被評為全市新農村建設先進單位,城東鄉被國家三部委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鄉鎮,高崇山鎮長木村20*年入選全國新農村建設示范村50例、2*年被省人民政府正式授牌為全市唯一的"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 上一篇:外國民族人口研究論文
- 下一篇:流動人口婦女工資收入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