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產業結構實施方案

時間:2022-07-22 09:00:53

導語:農委產業結構實施方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委產業結構實施方案

為了深入推進我市農業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轉型升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城市、改善生態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按照“近郊拓功能,遠郊抓特色,糧油創高產,蔬果增總量,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原則和崗瓜圩藕、果蔬并進、種養并舉、三產聯動的發展思路,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和布局,堅持以園區建設為抓手,以開放開發為動力,以政策落實為保障。大力推進“百園、百村、百萬畝”三百工程建設,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推動現代農業高效化、規模化、功能化、園區化、產業化“五化”聯動發展。通過城鄉優勢互補,產業相互融合,不斷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和農業生產、生活、生態服務能力的提升。實現郊區農業單一功能向多功能轉變,城郊型農業向都市型現代化農業轉變,遠郊農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農業轉變。

二、發展目標

堅持“擴量與提質并重、園區與龍頭并建、市場與品牌并舉”,以“三增一擴一突破”為重點,即:增瓜(瓜果)、增豆(馬鈴薯)、增藕(水生蔬菜)、擴大設施面積、實現商業化育苗突破。2011年新增高效規模農業面積16萬畝。其中新增蔬菜瓜果面積12萬畝(新增設施農業面積2.5萬畝);蔬菜單產提高到1500公斤/畝,瓜果單產提高到1600公斤/畝,蔬菜、瓜果總產分別達118萬噸和48萬噸。力爭實現蔬菜瓜果總產值30億元,農民人均蔬菜瓜果收入1000元。新增苗木花卉面積4萬畝。

三、主要任務

1、圍繞“三圈”建設,優化農業產業布局。圍繞一線城區農業經濟圈重抓提升,二線近郊三縣農業經濟圈全力發展,三線經濟圈合作共建,至2011年城區基本退出傳統糧油種植,與三縣大力發展蔬菜瓜果和苗木花卉種植,適度增加經濟圈合作共建蔬菜基地規模。進一步優化區域布局,著力打造特色核心面積2萬畝、產值超億元的“十大農業特色板塊”:包括中北部20萬畝苗木花卉基地,以雙墩、小廟為核心百萬頭生豬基地,以肥東為核心億只家禽養殖基地,沿河圩區10萬畝漁業養殖基地,肥東店白路1.5萬畝設施栽培基地,肥東白龍現代牧業2萬頭奶牛養殖基地,20萬畝草莓樹莓種植基地,環新橋機場10萬畝南冬瓜、馬鈴薯、大蔥旱作農業基地,7萬畝蠶桑種植基地,區東大圩、牛角大圩3萬畝生態旅游休閑農業基地。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重點打造“五大產業集群”:包括苗木花卉產值超10億、三縣畜禽養殖產值超80億、沿河圩區水產養殖產值超15億、蔬菜園藝產值超30億、草莓產值超20億產業集群。進一步優化產品布局:大力發展已形成規模的大棚蔬菜(草莓、食用菌)、大蔥、蓮藕、苗木等特色作物,引導發展具有一定前景的馬鈴薯、水芹、山野菜、胡蘿卜、綠肥、花卉等特色作物,著力推動全市苗木北拓、草莓南下、蓮藕沿湖東進、瓜菜沿嶺西延、設施沿路成帶、園區集中連片。

2、深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效農業。著力推動“十個萬”工程建設,即打造一批畝產值超萬元的高效田、人均收入超萬元的特色村、年純收入超10萬元的致富戶,推進萬畝瓜豆間套示范區、萬畝林菜間作示范區、萬畝圩田改藕示范區、萬畝嶺瓜旱作示范區、萬畝退油進菜示范區、萬畝沼菜循環示范區、萬畝高產創建示范區。突出特色化,提高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全面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一是蔬菜擴張戰略。城郊發展精品多樣生態的都市農業,近郊發展品牌化規模化現代農業,遠郊實現合作化,實現設施園藝在地面積發展到25萬畝;二是“草莓南下”戰略,穩定擴大現有草莓基地,向南部和、肥東城區推進,總面積發展到17萬畝;三是“苗木北拓”戰略;四是禁燒區減油擴菜戰略,進一步壓縮低效油菜種植,午季減少油菜種植60萬畝,增加瓜果菜種植;五是沿河圩區糧退漁進戰略,重點沿環巢湖和豐樂河發展精養漁塘面積1萬畝;六是水生蔬菜東進戰略,引進新品種主攻單產,延伸產業鏈,推進與巢湖地區的合作,打造集生產、生態、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產業帶,沿環巢湖十個鄉鎮提前一年發展水生蔬菜10萬畝;七是旱作農業開發戰略。重點沿江淮分水嶺地區大力推廣南瓜+馬鈴薯+胡蘿卜的節水旱作農業,提高農民收益,擴大南冬瓜、馬鈴薯、大蔥種植5萬畝,總面積發展到10萬畝;八是大發展林下經濟,圍繞森林大力開發林下經濟戰略,推廣林下種養等高效種植模式;九是融合戰略,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推動“致富田園、生態庭園、特色莊園、文化樂園、和諧家園和休閑后花園”六園并舉旅游休閑農業發展。著力推進大圩、三崗列入全國、全省旅游休閑農業示范區。十是合作發展戰略。進一步加大與六安、巢湖等合作共建蔬菜基地建設力度,增強城市保障供應能力,重點推進舒城、廬江、無為等3萬畝蔬菜合作基地加快發展。

3、建設“雙千基地”,大力發展規模農業。突出規模化,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按照“分區布局、集中投入、連片推進、規模經營”的要求和“引導發展一批、規范改造一批、做大做強一批、扶持提升一批”的思路,建設一批“千棚連建”大棚設施茄果、草莓等果蔬基地和“千畝連片”崗瓜圩藕、苗木花卉生產基地,把規模做大、把特色做亮、把基地做強、把單產提高、把產品做優。建立起縣有萬畝基地、鄉有千畝園區、村有百畝示范的高效農業產業發展示范基地。

4、實施“百園提升”,大力發展園區農業。突出園區化,搶占農業發展的制高點。圍繞園區建設“11211”工程,推動項目集合、資金集中、要素集聚、效益集顯,著力打造一批基礎配套完善、設施裝備精良、技術模式先進、產品優質安全、經營體制創新、要素高度集聚、功能有機融合、帶動能力較強、示范效應明顯、農民普遍增收,經濟、社會、生態協調發展的農業產業園區,成為居民消費需求的大菜園、城市生態休閑的后花園、產業升級提升的示范園。著力把新項目建成農業園區、把老項目改造成農業園區、把龍頭基地打造成農業園區、把“三資”資本引入農業園區。2011年著力推進15個蔬菜標準園建設,包括高劉大蔥標準園、山南小井莊蔬菜標準園、小廟大棚草莓標準園、三河西湖蓮藕種植標準園、豐樂河灣大棚蔬菜標準園,肥東元疃馬皇食用菌種植標準園、元疃塘西循環生態農業標準園、響導大棚蔬菜種植標準園、撮鎮建華蓮藕種植標準園,吳山精品南冬瓜、馬鈴薯種植標準園、義井向東草莓種植標準園、水湖興農草莓種植標準園、下塘林下食用菌種植標準園,大圩葡萄主題公園標準園、廬陽三十崗大棚蔬菜種植標準園。著力推進7個蔬菜種植示范區建設,包括合銅路三河蔬菜示范區,草莓種植示范區、吳山、崗集南冬瓜旱作農業示范區、肥東民族大棚蔬菜示范區、大圩現代農業示范區、煙墩牛角大圩現代農業示范區、蜀山南崗特色高效農業示范區。2011年全市建立市級以上現代農業示范園區180個,力爭創建省級以上示范區1個。

5、加快設施農業發展,夯實產業發展基礎。突出設施化,提高農業發展水平和檔次。堅持擴規模上設施、壯龍頭活機制、創品牌拓市場、提質量增效益、抓示范強帶動,重點抓好以鋼架大棚為主的設施菜瓜果生產、利用鋼架設施著力發展的伏缺蔬菜生產和連棟溫控大棚為主的育苗中心建設,著力提升蔬菜綜合生產能力、抵御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推進農業集約化生產經營,加快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2011年新增設施草莓2萬畝,設施蔬菜0.5萬畝,新建伏缺蔬菜生產基地3000畝,新建工廠化育苗中心3處,著力推進立體工廠化食用菌基地建設。在全市穩定建立2萬畝高標準常年穩固專業化蔬菜基地,努力提高省城蔬菜穩定供應的保障能力。

6、推進“百村億元”建設,大力發展板塊農業。以龍頭企業為牽引、專業大戶為骨干、生產基地為載體、合作組織為紐帶、典型示范為引導,推動一企帶百戶、一戶帶多戶、多戶帶全村、一村帶多村、多村成基地點狀發展、板塊發展、圈帶發展。大力實施“百村推進、千村聯動”和“村中有園、園中帶村”,進一步加大主導產業的培育力度,著力推動“一村一品”向“多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特”轉變。努力構建特色產業區域化、規模化、產業化的新格局,實現“基地連片開發、產業塊狀發展”。力爭2011年市級以上“一村一品”特色專業村發展到280個,其中省級專業村發展到13個。重點推進三崗村、五十埠村、大眾村、小柏村、廖渡村、縣創新村、豐峽村、肥東縣羅店村、長王村、區新民村等20個特色產業產值超億元專業村建設。

7、打造種業集群,發展生物農業。突出生物育種,以生豬、家禽、蔬菜、南瓜等產業為重點,大力發展集種子種畜種禽研發、生產及經營于一體的種源農業。重點支持和扶持豐樂、隆平高科和荃銀等一批農作物研、繁、加、銷于一體的種子企業和長風、安泰、老母雞、森淼等一批研、繁、銷于一體的畜禽良種企業集群發展。重點支持和扶持一批區域性乃至國家級種業研發中心建設,推動企業間的強強聯合與國內外交流合作及繁育基地建設,支持優勢產品開發,力促種業數量集聚增多、規模進一步擴大、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著力打造以蜀山和高新區為重點的種子企業集中區建設,力爭用五年左右時間把打造成為“中國種業之都”。

8、推進“三品一標”,加快發展品牌農業。一是以推進標準化為重點,著力抓好源頭控制,關口前移,創建標準化基地,建立地方標準;二是以健全制度為重點,推進長效監管機制,制定監管方案,強化應急檢測,做好應急處置,逐步建立起“政府監管、企業自律、農戶參與”三位一體長效監管機制;三是以基礎能力建設為重點,建立健全監管服務體系,設立專門機構,提升裝備水平,健全檢測網絡;四是以農資專項整治為重點,著力解決突出問題和隱患,確保農業用藥、用肥、用種安全,依法治農,檢打聯動、保障安全;五是以品牌建設為重點,推進“五有一追溯”,加快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基地認定和品牌認證力度,突出產業培育品牌、整合資源做強品牌、提升質量爭創品牌、培育主體建立品牌、加大營銷推介品牌。2011年全市新建標準化生產基地20個,建立市級以上地方標準20項,蔬菜農殘合格率穩定在96%以上。重點加大對周谷堆農產品批發市場檢測監管力度,全年新增農產品“三品”認證數40個,確保區域內不發生重大農產品安全事故。

9、堅持科技興農,增強產品競爭力。著力推進“校市合作”、“院市合作”、“企市合作”三大合作,利用其技術先進、資金雄厚、人才濟濟、機制靈活、營銷得力、反應迅速等有利條件,充分發揮在肥研發企(事)業、龍頭企業、合作組織、“鄉土專家”和基層農技人員作用,推動“專家進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繼續推動“農超對接”、“農市對接”、“農校對接”、“農企對接”,推動農產品直接進市場、進社區、進學校、進賓館、進企業,開展直供直銷。依托省農科院、江淮園藝所等企業院校,在肥建立10個蔬菜瓜果新品種展示示范園,加快新品種更新換代,加速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模式、新機具、新產品、新能源等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力爭引進100個以上國內外瓜果蔬菜新品種,進行試驗示范,努力提升蔬果產業發展檔次和水平。重點加強林瓜、林果、林菌、林菜、林禽、林畜等立體種養模式,沼渣沼液種菜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和南瓜套種馬鈴薯、南瓜套種胡蘿卜高效間作套等先進生產模式的推廣應用。積極開展與山東等先發地區合作,實現菜瓜果育苗瓶頸突破。2011年力爭示范推廣瓜果菜新品種50個。

10、加快產業化進程,壯大產業化經營體系。大力實施農業產業化“雙百雙千”跨越發展行動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創建百強覆蓋千村”工程,著力發展一批“頂天立地”的龍頭企業,努力推進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積極構建起龍頭企業集群、專業合作社成網、生產基地配套、聯接關系緊密、帶動能力強大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

四、保障措施

1、切實加強領導。堅持把發展高效規模農業作為現代農業建設的第一工程,明確發展目標,創新落實機制,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責任制,加強檢查督促,促進目標細化、措施硬化、責任強化。

2、優化項目建設。統籌兼顧、綜合規劃,把農業開發項目、土地整理項目、農田水利項目、農村道路建設項目等涉及農村建設的項目與高效規模農業項目有機結合起來,合力實施,集聚多方財力、物力,提升項目規模,放大項目效應,使高效農業項目的實施規模和實施深度得到有效提升,不斷強化項目的引領和示范功能,形成綜合發展機制,推動全市高效規模農業向更高效益、更深層次、更強功能發展。

3、強化政策支持。加大財政對高效農業發展的投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作用,“一資引多資”,開發高效農業,逐步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導向,以“三資”投入為主體,以金融資本為依托的多元化農業投入機制。加強調查研究,不斷探索政策扶持高效農業發展的新途徑,研究和出臺激勵高效農業快速發展的政策措施,為高效農業規模化建設提供更寬松、更優越的空間。

4、加強服務指導。圍繞高效農業規模化發展,增強服務意識,創新工作方法,加強技術指導,改進服務方式,引導農民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積極穩妥地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培育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帶動現代農業發展。

5、加大宣傳發動。采取現場觀摩、新聞媒體宣傳、高效農業成果展示等形式,逐級抓發動,多渠道、多形式地廣泛宣傳高效農業發展的先進典型和優惠政策,引導各類主體參與高效農業建設,讓更多的外來投資者成為我市發展高效農業的主體,動員社會各界關心和支持高效農業發展,營造濃厚的高效農業發展氛圍。

6、強化檢查督促。實行發展高效農業績效考核制度,各級農業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能,加強部門協作,在分類指導的同時,認真開展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督查工作,及時通報各地高效農業發展情況,促進均衡發展、整體推進,高質量、快進度地實現年度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