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糧產業發展實現途徑
時間:2022-01-05 09:52:00
導語:農糧產業發展實現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障糧食有效供給是社會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我省2020年實現基本農業現代化,作為全國糧食主產省,又是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準確定位糧食產業發展目標,實現糧食供給基本平衡,是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
一、準確把握xx糧食產業發展目標定位
把握我省糧食產業發展的定位,根據糧食供求現狀、需求趨勢和耕地資源等因素綜合分析,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是我省糧食安全的長期目標。
(一)我省糧食再次進入供求緊平衡階段。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糧食生產經歷了供不應求、供求基本平衡、供過于求以及新世紀以來供不應求和供求緊平衡階段。具體來看,第一階段,改革開發以前,糧食供不應求,1977年,全省糧食總產僅387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僅332公斤。第二階段,1978~1981年,糧食供求基本平衡,平均總產488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421公斤。第三階段,1982~2000年,糧食供過于求,年均總產654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491公斤,18年中,有16年人均糧食占有量超過450公斤。其中1984~1989連續六年在500公斤以上。第四個階段,2000~2005年,新世紀的前六年,年均糧食總產570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跌破400公斤,僅為386公斤,口糧、種子用糧供給平衡,飼料用糧依靠外來,糧食總量總體上供不應求。第五個階段,2006年至今,糧食供求進入緊平衡階段,通過連續五年的增產,年均糧食總產恢復到600億斤以上,達到623億斤,人均糧食占有量恢復到400公斤以上,達到412公斤,相當于80年代初的生產水平。但這次的供求緊平衡是面積比總產歷史最高的1997年減少1091萬畝情況下取得的,來之不易。
(二)糧食總量剛性需求的趨勢仍然沒有改變。受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雙重因素的作用,從中長期來看,糧食需求仍呈剛性增長趨勢。從人口變化來看,我省戶籍人口數從2001年到2007年增長了257.08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0.59%,2020年預計全省戶籍人口將達7938.54萬人。從常住人口看,目前在250萬人左右,預計2020年將達到300萬人左右。綜上分析,2020年我省常住人口總數預計將達8238.54萬人。從人均糧食占有量看,根據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等有關專家分析,建成全面小康社會,人均糧食消費量在400~450公斤之間,日本1990年人均消費量為450公斤。我省2008年人均糧食占有量在410公斤,到2020年人均糧食消費量至少在425公斤以上。由此推算,到2020年,全省糧食需求總量至少700億斤以上。
(三)保持糧食供求基本平衡是我省糧食安全的長期目標。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xx糧食產業發展長期目標必須綜合考慮糧食主產省地位和經濟發展情況等因素。一方面,我省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保持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是中央對xx的要求,也是確保區域性糧食安全的要求;另一方面,作為沿海經濟發達省份,土地資源緊張,人均耕地僅0.94畝,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進一步增加糧食總產的壓力較大。綜合兩方面因素,把確保糧食供求基本平衡作為我省糧食產業發展長期目標是比較現實的選擇,也就是說,到2020年,全省糧食總產至少要達到700億斤。
二、充分挖掘xx糧食生產發展的潛力
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保持糧食持續穩定發展,關鍵是要在保持一定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單產潛力,實現糧食總產穩定增長。
(一)糧食種植面積潛力分析。糧食種植面積取決于耕地面積、復種指數、糧經比例三個方面。從耕地面積變化來看,總體上呈下降趨勢。根據2000年到2008年統計分析,我省耕地凈減少434.6萬畝,年均減少近50萬畝。近幾年,國家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耕地減少速度放緩。2005至2008年四年中,有三年耕地凈減少為20萬畝左右。從未來趨勢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不可避免地要占用部分耕地,但耕地保護的力度會進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復墾、沿海開發、丘陵山區開發等可以新增部分耕地資源,耕地年均減少量有望控制在20萬畝以下,到2020年全省耕地面積有望保持在6800萬畝左右。從復種指數看,目前我省復種指數為160%,隨著機插秧的發展,水稻秧池面積會進一步減少,加之設施農業發展、閑置耕地利用和棉花等種植面積的縮減,復種指數有進一步增加的空間。從糧經比例來看,2008年為70:30,今后糧食作物的比重總體上會呈現下降趨勢,下降速度與經濟發展水平、政策導向、種糧效益等因素緊密相關。綜合上述因素,2020年糧食種植面積預計在7500~8000萬畝之間,考慮到復種指數提高的相當一部分用于發展高效、設施農業,糧食種植面積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下降,2020年糧食面積最大潛力在7700萬畝左右。
(二)糧食單產潛力分析。綜合分析糧食單產與國際先進水平、歷史最高水平差距以及地區間、田塊間的不平衡性,進一步提高糧食單產仍有較大的空間。一是縮小與歷史最好水平之間的差異提高單產。2008年我省水稻單產530公斤,比歷史最高的1998年低58公斤。全省有54個縣(市、區)水稻單產低于當地歷史最高水平,有27個縣(市、區)與歷史最高水平差距超過50公斤/畝。2008年玉米單產340公斤,比歷史最高水平403公斤低63公斤。如果水稻、玉米單產恢復到歷史最高水平,按照2008年種植結構,糧食平均單產可達431公斤。二是縮小各地區之間的產量差異提高單產。小麥上單產最高的海安達432公斤,最低的如皋僅274公斤,兩者相差158公斤。水稻單產最高的啟東達660公斤,主產縣最高的也超過600公斤,單產最低的儀征僅460公斤。三是推進高產技術普及化有潛力。目前小面積高產田塊出現了水稻畝產750公斤、小麥畝產600公斤以上的水平。如在稻麥萬畝示范片上,2008年小麥高產增效創建單產最高的銅山達到603公斤,今年最高的xx縣達到642公斤,2008年水稻單產最高的如東萬畝示范片達728公斤。四是縮小小麥、玉米等部分作物與國際及國內高產地區之間的差距有潛力。我省目前小麥單產處于320公斤/畝的歷史高位,xx省單產水平在380公斤左右,英國、法國分別為457和432公斤。此外,通過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提高水稻等高產作物的比重,也會提高糧食平均單產。通過上述分析,2020年我省水稻、小麥、玉米單產分別達到610公斤、360公斤和410公斤是完全有可能的,按2008年種植結構,糧食平均單產可達到457公斤。
(三)糧食總產潛力分析。按照上述面積和單產的潛力分析,到2020年,糧食種植面積按7700萬畝,糧食單產按457公斤計,總產會達到703.8億斤。如果經濟作物比重進一步提高,糧食面積減少至7500萬畝和7000萬畝,要實現糧食總產700億斤的目標,單產要分別達到467和500公斤,要實現這樣的單產水平難度是相當大的。由此可見,保持我省糧食供需基本平衡的目標,到2020年糧食單產至少必須達到457公斤,如果通過努力,單產越高,面積的回旋余地就越大,糧食安全就越主動。
三、探索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的新機制
當前,我省糧食生產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軌階段,要實現糧食單產的穩步提高,必須進一步創新思路,依靠科技,充分挖掘潛力,加快構建現代糧食產業發展體系。重點推進“四個創新”。
(一)推進糧食生產制度創新。好的制度是調動基層干部、農民等各方面積極性,實現糧食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一是完善考核機制。認真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下的市、縣長負責制,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各級糧食生產目標任務,列入政府工作考核內容。二是完善補貼政策。按照中央和省里要求,繼續落實好水稻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強農惠農政策。進一步修改完善政策實施辦法,對新增補貼部分要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傾斜,提高補貼效果。三是完善投入機制。建立糧食生產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投入方向上除了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外,重點突出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糧食高產增效創建、農業科技入戶的投入,要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步伐,統一規劃,分步推進,提高土地綜合生產能力。
(二)推進糧食生產科技創新。目前我省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為55.7%,雖然高于全國8個百分點,但與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要圍繞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的關鍵制約因素,適應未來糧食生產種植方式變化,加強科技攻關,挖掘科技增產潛力。一是注重主推品種選育推廣。經過改革開發以來30多年的發展,主要糧食作物品種性狀得到很大改良,目前水稻品種產量潛力大多在700公斤以上,小麥品種產量潛力大多在500公斤以上。但不少品種的綜合性狀需要進一步改良,有的抗逆性不強、穩產性不好,有的生育期不合理,有的品質不優,有的不適宜機械化種植,有的病蟲害抗性較差等等。需要加強攻關,結合高產、優質、高(多)抗等優良性狀,加快選育和推介不同地區的適宜主推品種。二是注重主推技術的集成創新。經過多年努力,糧食作物在種植密度、播栽方式、種植制度、肥水運籌等方面有了較大的改進,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后靠單一技術措施很難實現單產的大幅度提高,要加強技術措施的綜合集成創新,形成不同作物、不同地區的主推技術體系。水稻要突出集成精確定量栽培技術,抓好不同地區適宜主體稻作方式及其配套技術研究。小麥要加強專用小麥配套技術推廣,加強抗逆穩產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三是注重主推配方新肥料的推介應用。目前測土配方施肥已經覆蓋到全省所有的農業縣(市、區),初步建立全省耕地地力數據庫,要在此基礎上,建立耕地地力動態監管機制,分地區、分作物定期施肥新配方,指導企業因作物和區域組織生產,提高肥料利用率。四是注重主推農藥品種的推介應用。適應農產品質量建設和病蟲綜合防控需要,研究主要農作物病蟲綜合防控技術,加強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新型農藥品種的試驗示范推廣,向農民推介不同作物主要病蟲防治的農藥產品,進一步提高防治效果。
(三)推進糧食生產組織形式創新。針對糧食生產出現老年化、婦女化趨勢,以及部分農民輕視糧食生產的傾向,推進高產優質高效技術的普及,必須在糧食生產組織形式上進行創新,大力推進專業化服務組織培育。糧食生產專業化服務有三種類型,一是單一生產環節的專業化服務,如以病蟲害統防統治為目標的植保專業合作社,以統一供種、育秧、插秧為目標的機插秧合作社等;二是產中環節的一體化服務,由一個綜合性服務組織,提供產中主要生產環節的全程服務,如一些地方的植保農機專業合作社,承擔機插、植保、機收等產中主要環節的服務;三是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程服務,如糧食生產合作社等。目前的專業化服務以第一種和第二種為主,但從今后的發展趨勢看,要引導發展第三種類型的專業化服務。農民把土地托管給專業合作社,由專業合作社全程服務,一個生產周期結束后,農民分糧分錢。實踐證明,專業化服務實現了統一品種、統一農資采購、統一產品出售,普及高產技術,降低生產成本,獲得單產和效益的雙提高。
(四)推進糧食生產經營形式創新。發展糧食產業化經營,實現基地與市場、生產與加工的有效對接,是提高生產水平的有效舉措。一是多形式推進適度規模經營。根據調查統計,全省糧食種植面積30畝以上的大戶種植規模僅238萬畝,占耕地面積的3.4%,其中100畝以上的種植規模僅112萬畝。因此,糧食生產應當在扶持培育家庭農場、種田大戶的基礎上,主要通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和專業化服務組織大力推進適度規模經營。二是高標準打造糧食產業化生產基地。傳統的分散經營方式品種布局不統一、生產技術不標準,導致糧食品質不一致,加工龍頭企業發展訂單種植、推進產業化經營的積極性不高。糧食高產增效創建活動,以萬畝為基本建設單元,推進標準化生產,為批量提供優質商品糧提供了可能,要通過高產增效創建,形成一批商品糧產業化生產基地。三是多層次創建知名品牌。要在適度規模經營和基地建設的基礎上,形成不同層次的知名品牌。特別是要充分發揮高產增效創建萬畝片商品品質優和基地規模大的優勢,與龍頭企業共同推進品牌創建。在創建產品品牌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基地優勢,鼓勵創建產地品牌,力爭通過萬畝片建設,帶動形成一批知名產地品牌。
- 上一篇:物流公司副總個人工作述職報告
- 下一篇:集團黨委加強自身建設指導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