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漫記讀后感
時間:2022-10-15 11:17:00
導語:教海漫記讀后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學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
——題記
今晚,雨敲打著窗沿,攪亂我的睡夢。與其側耳聽雨,不如燈下讀書,打發這難以入眠的長夜。于是《教海漫記》跳入眼簾,開卷細讀,竟不忍釋手。
《教海漫記》是于永正老師的教學手記,書中每篇文章不長,卻總有一個中心,幾十篇文章又貫穿了一個大的中心,集中體現了他幾十年教學生涯的點滴思考和智慧。書中內容十分平實,像是一位朋友與你娓娓談心,其中生動的實例,幽默的話語,總能讓人會心一笑。掩卷沉思,覺得其幽默風趣的行文中,除了一種歷盡人生滄桑的凝重感,還有一份沉甸甸的思考浸潤于字里行間。
讀《教海漫記》,才發現名師也曾經生澀,面對著調皮的孩子,竟有毫無辦法的時候,這時的他和我們一樣煩惱,一樣吹胡子瞪眼,甚至表現得像一個粗野的孩子。可是,所不同的是,一個會思考的人,總能很快找到解決的辦法。于是,借著學雷鋒的契機,他教孩子唱《學習雷鋒好榜樣》,連教音樂的老師都不會彈的風琴,他卻擺弄得得心應手;他畫雷鋒的像,煞有介事,讓學生為老師由衷驕傲;而后,他教孩子唱豫劇《花木蘭》,自拉自唱《蘇三起解》……他時時不忘在學生面前“露一手”,在小學生的眼里,他成了無所不能的人,贏得了他們單純的崇拜,是崇拜膨化了教師自身的影響——的確像他所思考的那樣,本事越大,師德越高尚,贏得學生崇拜的砝碼就越有分量。《教海漫記》就用這樣的小故事記錄了一個名師成長的歷程,而這個過程有賴于他不停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育,反思自己的言行……然后修煉這一切,向完美的境界進發,名師就是這樣煉成的。
我們都曾經生澀,生澀的果實經歷秋霜便會變得成熟,而思考正是最好的催化劑。
記得那是一個春天,因為特殊的原因,我在一天之中轉眼從一個數學教師轉行成為了語文教師。角色的突然轉變給我帶來了極大的不適應,面對著四十幾雙或懷疑、或疑惑、或渴望的眼睛,我心存恐慌;面對著或優美、或簡潔、或深刻的課文,我只有無奈……一時之間,無論如何我都不能平心靜氣地對待這突然的變化,彷徨之中難免心存不滿,怨天尤人。可是,如果抱怨有用的話,我想我早就找到捷徑了,前無出路,只有窮則思變。而這變的直接外化便是——思考,我不斷地聽同行上課,思考別人是怎樣教學的,然后把我的思考所得付諸實踐……如果說剛開始的努力是一種痛苦的掙扎,那么后來,我是把它當作一種樂趣和境界了。經歷了幾年的思考和磨練,我才真正跨入了語文教師的行列,站在了語文教學的門檻上,如果沒有那種“痛并快樂著”的經歷,可能我還徘徊在十字路口,怎能找到通往語文教學這個神圣殿堂的道路呢?
我想,在教學生涯中,誰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挫折,在怯懦者眼里,它是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而在智者眼里,它是思考的源泉,前進的動力。我雖不是智者,但卻也懂得這樣的道理,只是智者的毅力仰之彌高,我輩在景仰的同時,也需以此激勵和鞭策自己。
當然,作為一個平凡的小學教師,我決不認為一時的退縮和徘徊是可恥的。在平息了自己一時的怒氣之后,在收回了將要掄起的手掌之后,在上了一堂糟糕極了的課之后……你且去療一下自己的傷口,——但千萬不要忘了,想想自己為什么失敗,然后力求做得更好。于永正老師教給我們一個極好的辦法:吸取他人的智慧,然后舉一反三。簡而言之,在你憤怒、無奈、抱怨之后,千萬不要停止思考。這是前進的基石,做到了,你就成為點石成金的魔術師。
我思故我在,法國哲學家笛卡爾回蕩了幾個世紀的名言又出現在我的腦海里。人是在思考中成熟的,教學也是在思考中日臻完善的。在這雨聲淅瀝的春夜,于永正老師告訴我這樣的道理。
- 上一篇:基層黨建工作調研報告
- 下一篇:政府危機管理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