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崛起》讀后感
時間:2022-07-23 04:20:00
導語:《大國崛起》讀后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看中外,觀古今,無非興衰!衰而興,興而衰,往復循環。興,灑血汗。衰,灑血汗。一將功成萬骨爛!
在浩蕩的歷史長河中,人類只是滄海一粟,但在世界興衰史上,人類是創造奇跡的英雄。每個國家都會有強盛和衰敗,人類在不斷摸索著治國安邦的方法。歷經滄桑,艱難險阻。
目前,央視二臺正在播放的大型電視記錄片《大國崛起》,引起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廣泛的關注。大家都認為這是今年央視最有震撼力的電視片。
說電視片,概念較大,應該僅僅是紀錄片。說最有震撼力,我覺得差強人意。為什么?我們只要走出國門,領略一下世界經濟強國的綜合國力、綜合社會的軟實力、強有力的保障私人資本和利益不受侵犯的完善的法律框架、豐富多彩的現代文化潮流和意識流、信仰的多樣性及其被保護和極近完美地對社會民眾的影響、在政治上的相對更加開明、在國家使用公務員隊伍上的更加科學和嚴謹、在教育和體育事業方面的發達程度、在鼓勵人人創業并義無反顧地承認創業成功人士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等等方面,我們就不難發現,中國今天的進步和發展活力,僅僅是令人刮目相看-----主要是針對以前的不開放和不改革而言,絕對談不上什么最有震撼力!
這是中國中央電視臺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國的強國歷史為題材并跨國攝制的大型電視紀錄片,解讀15世紀以來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后的原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片所說的“世界性大國”,不是人口和面積意義上的大國,而是在歷史“成為全世界的歷史”之后出現的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國家。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擁有眾多人口和悠久歷史的中國如何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中國的幾代領導人反復強調:我們的發展,要吸收和借鑒全人類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應該以什么樣的胸懷和態度來看待曾經在近現代歷史上引領世界潮流的國家?中國的和平發展,可以從中借鑒什么樣的經驗和教訓?
歷史的發展,是不能著急的,必須有一個積累和漸進的過程。今天的中國是“大國”和“弱國”相伴隨的復雜體。因為我們中國在行政管理水平、文化傳播的現代化和全球輻射力度、宗教信仰的發揚光大、社會誠信體系的建立、人人努力就能成功并機會均等的良好社會氛圍的確保、全社會特殊服務領域的開放和公平競爭、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執法效果的保障、人才的培養和全民文化素質的歷史性提高、全民社會保障體制的建立和優勢的發揮、當今世界頂尖科技研發和生產應用領域的水平、國民整體的生活水準的高質量和文明舉止的高水準體現、全國民人均擁有自己才富的保值和升值的環境風險評估、中國對世界在方方面面的影響和威力的釋放,等等等等,都不能說中國是世界上的大國,僅僅說是有潛力的發展速度極快的國家。
我們該如何認識中國?我們該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電視也許不可能給出答案,至少可以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迪。我覺得,央視2套播出的這12集紀錄片,僅僅是淺嘗輒止地表露一下,絕對沒有往深里面去展開刨析和評說。因此,我覺得深入剖析,還談不上,才剛剛開始就戛然而止,沒夠火候。當然益處還是有的!
“思想的解放是先導”,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一。英國工業革命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國確立了統治地位,它解放了人們被禁錮的僵化思想。誕生了一批偉大的科學家,瓦特、牛頓是他們的杰出代表。英國可以為出身地微的牛頓舉行國葬,皇室成員、親王親自為他抬棺。這在其它當時等級森嚴的歐洲國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說中國。
當時經濟的飛速發展的迫切需要新技術,為什么唯獨英國發生了工業革命?正是英國相對而言比較開放、自由的宗教環境,為優秀科學家的誕生提供了寬松的空間。這些標新立異的科學工作者才沒有被當成異教徒燒死。“如果瓦特研究萬能蒸氣機的實驗被當狂熱的宗教界成挑戰上帝的舉動;如果珈里略的悲劇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國還有工業革命嗎?”這樣的反問是低水平的!正因為英國已經是在當時對宗教和思想比較開明和開放,所以也就絕對不會出現所謂的悲劇能否降臨到瓦特身上的疑問了。大家不要忘了,英國的思想開放和對宗教的解放,經歷了多么殘酷和黑暗的爭斗,持續時間過百年,那時的全歐洲一片黑暗!那樣的歷史代價的付出才換來了后來的英國工業文明和變革的歷史機遇的。而且,這種思想的解放和對宗教的解禁,絕對是積累了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的抗爭后,才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自上而下地解決,然后就是歐洲皇室的一片嘩然,再然后就是逐漸地接受,封建皇權的逐漸被消弱,君主立憲制的出現等等。
“改革體制是關鍵”,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二。應該說,思想解放是關鍵,體制改革是重點!
有人會說“一百多年前,美國的大炮打開了日本封閉的國門,這和中國的情況何其相似?”不能類比!當時所謂日本的封閉,也絕對比當時的中國要開明。因為我們知道,深深地讓日本人震撼的技術威力,不是來自美國的堅船利炮,而是歐洲的葡萄牙等殖民列強。美國同日本的大炮對仗,僅僅是如同歷史上西班牙和英國的海戰一樣!我們不要忘了,日本對中國的覬覦,何止是在100年前,早在明代以前就有了。日本真正成為世界第三經濟強國是在1965年前后,沒有美國的輸血和二戰后全力的支持,包括保留靖國神社,保留日本的權貴利益,哪有后來的日本經濟的騰飛?日本百年的明治維新的歷史作用,在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介入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就蕩滌無存了!二戰后的日本同1949年的中國別無二置。就是在思想觀念上,中國的知識分子早在1919年就實現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效果,特別是在1921年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俄羅斯的改革和日本類似,沙皇親自到歐洲留學。用歐洲的先進技術實現了自己富國強兵的目的,俄羅斯廢除農奴制后,為自己的工業化和對外擴張提供了充足的勞力和兵員。讓自己成為歐洲事物的最后仲裁者。”彼得大帝的偉大作用和歷史地位,還是屬于封建社會的歷史作用,絕對不是資本主義的靈光四射!在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彼得大帝留給俄羅斯的威嚴和實力已經蕩滌無存,俄羅斯落寞成歐洲最貧弱的國家。
“改革體制不能一蹴而就”,這是電視對我的啟迪之三。
這不用啟迪,否則,這部電視紀錄片就不太高明和高水準!因為我們當然知道,利益的調整,就是一場革命,哪能一帆風順?盡管我們沒有通過激烈的革命方式---包括武裝起義來推動中國的改革,但是改革中產生的利益大調整,其危險系數,絕對不亞于1949年以前的中國3000萬下崗職工的權益和溫飽以及今后的退休保障;3000萬絕對貧困的農民人口的溫飽問題的解決;接近8000萬吃皇糧---財政資金的干部員工的薪俸上漲的巨大難度;14-16萬億儲蓄資金對國家經濟安全的巨大壓力;每年全國接近50-500億元左右資金的流失和貪污腐敗問題的層出不窮;每年接近400-600萬新畢業大學生的就業壓力。面對這樣一個人口龐大,地理資源有限的發展中國家,太多太多的現實困難擺在我們面前。大家可以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不是接近于流血的大變革?我覺得是,而且問題很嚴重!我們絕對不能盲目地看待中國今天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升就開始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可以躋身世界大國和強國的行列里了!大家不要忘了,目前世界經濟發達國家----數一數二的強國最投入的工作是什么嗎?就是對中國的經濟以及企業的風險評估工作!因為他們始終在分析和判斷中國的風險-----來自各個方面的風險對他們資本和利益的侵害!中國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可能需要我們這代人甚至后幾代國人的共同努力,吸取世界強國的各種優勢和經驗教訓,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最終崛起,走進世界大國之列。
在近代世界歷史舞臺上忍氣吞聲二、三百年的中國,如何看待這些年已經成功崛起的國家?是臨淵羨魚,還是退而結網?這是每一個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 上一篇:《人性的弱點》讀后感
- 下一篇:自主創新能力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