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時間:2022-08-14 10:03:00

導語:論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堅持黨的群眾路線

“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點和根本點,反映了我們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的群眾路線是根據這一宗旨形成的黨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在紀念建黨80周年的時候,認真學習、鄧小平和同志關于群眾路線的論述,對于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深刻理解和深入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改進黨的作風,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路線

群眾路線是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基本方面之一,是我們黨長期歷史經驗的總結。從建黨初期,經過井岡山時期到抗日戰爭時期特別是在期間,同志形成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完備的科學形態和理論內容。1943年,他在為黨中央所寫的《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科學地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實施的步驟,強調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分析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集中起來”、“堅持下去”這樣一種正確的領導方法的全過程及其各個環節,并指出這個過程的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1945年黨的七大把群眾路線的基本精神明確載入了黨章的總綱,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也是我們黨的根本的組織路線。

鄧小平同志對黨的群眾路線作出了很大的貢獻。鄧小平同志在八大作修改黨章的報告時,結合執政黨面臨的新情況,對此作了系統和深刻的闡述。指出,群眾路線是黨章中的根本問題,是需要在黨內反復進行教育的,黨的全部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鄧小平同志根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強調指出,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傳家寶,要發揚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要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他還提出了執政黨的黨風是關系黨的生死存亡的問題,在整個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等重要思想,強調黨的各項政策和工作,必須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出發點和歸宿。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繼承了思想、鄧小平理論中關于群眾路線的思想。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成立不久,就作出了《關于近期做幾件群眾關心的事的決定》,隨后又作出了《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以后,同志反復強調這個問題,特別是近年來論述得更多,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要求。他認為,黨的三大作風的核心就是向人民負責、為人民服務。對執政黨來說,最大的危險就是脫離群眾,全黨干部尤其是高中級干部,對此必須保持高度警惕。各級領導干部時刻都要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群眾疾苦,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要正確地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絕不能以權謀私;要把對上級負責和對人民負責統一起來,絕不能把兩者割裂開來或對立起來;要堅持群眾路線,深入調查研究,絕不能搞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強迫命令;要大力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與人民同甘共苦,堅決反對揮霍浪費,貪圖享受。

群眾路線是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在無產階級政黨實踐中的具體運用和展開。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真正的英雄。工人階級必須依靠本階級的群眾力量和全體勞動人民的力量,才能實現自己的歷史使命。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共產黨只有牢牢堅持群眾路線,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生存、發展和壯大。因此,群眾路線既充分體現了黨的性質和宗旨,又是實踐黨的宗旨的根本途徑。同志概括得好:“共產黨的路線,就是人民的路線。”(《文集》第2卷第409頁)

群眾路線體現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認為,一切正確的決策和辦法,歸根結底只能來源于無數從事各種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堅持“從群眾中來”,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各種科學知識,將各種分散的群眾意見轉化為領導者的正確決策。而堅持“到群眾中去”,就是將領導者的決策轉化為群眾的認識和行動,并通過群眾的實踐得以檢驗、修正、充實和提高。這樣一個過程循環往復,以至無窮。因此,堅持了群眾路線,也就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認識路線。只有始終堅持群眾路線,黨才能實施正確的領導。

可見,群眾路線作為黨的重要的領導方式、領導方法,是根據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黨的性質、宗旨提出來的。堅持群眾路線,就能保證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保證黨的各項工作的成功。違背群眾路線,我們就會在實踐中走彎路,甚至遭到失敗。黨中央強調要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其中最重大的問題,就是要通過走群眾路線,不斷鞏固和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有了這種聯系,我們的各項事業就有了正確決策和順利發展的根本保證。總之,群眾路線是實現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必須貫穿于我們黨的全部工作之中。

二、堅持群眾路線,必須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脫離群眾是執政黨最容易出現的問題。而脫離群眾,當前群眾反映最大的是兩個問題,一是形式主義,二是官僚主義。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與黨的群眾路線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馳的,嚴重影響黨群關系,敗壞黨的形象和威信。對此,同志在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強調,全黨上下必須引起高度重視,必須痛下決心把這兩股歪風煞住,越快越好。

我們做任何工作都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是,決不能為了圖虛名而不顧實效、走形式、擺花架子,更不能不顧具體實際,一味盲目地照搬照抄上級的指示。早在1930年5月,同志就指出,為什么黨的策略路線總是不能深入群眾,就是形式主義在那里作怪。當前,形式主義主要表現為:做工作不去認真領會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習慣于做表面文章,喊空頭口號;沉湎于文山會海、應酬接待,不深入基層,深入群眾;熱衷于沽名釣譽,嘩眾取寵,應付上級,應付群眾;搞各種名目的所謂“達標”活動,形式上熱熱鬧鬧,實則勞民傷財;只說空話套話,不干實事;報喜不報憂,掩蓋矛盾和問題,以致釀成惡果,等等。凡此種種,都是群眾觀念淡薄的表現,嚴重地敗壞了黨風政風,務必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

官僚主義的產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我國封建社會形成的、至今在我國社會生活中仍然有深刻影響的“官本位”意識。、鄧小平同志都多次對種種官僚主義現象予以痛斥,認為官僚主義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還將是一個大問題。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文中,對官僚主義的表現和危害作了深刻揭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同志同樣深刻意識到了官僚主義給黨的肌體和黨的事業構成的危害,列舉了官僚主義種種新的表現形式,如弄虛作假、虛報浮夸、騙取榮譽和職位的現象,不思進取、明哲保身、但求無過、一切為了保官的現象等,并指出,對于“官本位”意識,“必須狠狠批判和堅決破除”。

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實質,都是嚴重脫離群眾。反對這兩種壞的作風,發揚群眾路線的好的作風,在今天來說,很重要的是要努力為群眾做實事,做好事,把“三個代表”中所說的“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過具體工作體現出來。1934年1月,在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說明了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2001年6月3日,同志在江西考察工作時再次提到了的這篇講話,并指出:“關心群眾、代表群眾利益,絕不是空洞的口號,必須十分具體地落實到群眾生產和生活的實際問題上。只有切實關心和解決群眾的具體問題,群眾才會真正擁護我們”。(《人民日報》2001年6月4日)鄧小平同志也多次提醒全黨要注意群眾的呼聲,善于從群眾的議論中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針和政策。他強調,對群眾的關心要具體一些。現在發生的許多問題,“往往是由于我們工作跟不上,沒有做好工作引起的”。“我們的歷史經驗是,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關心群眾。只要你關心群眾,同群眾打成一片,不僅不搞特殊化,而且同群眾一塊吃苦,任何問題都容易解決,任何困難都能夠克服。”(《鄧小平文選》第2卷第229、228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同志多次闡明關心群眾的重要性,要求各級干部“對于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凡是能辦到的,一定要千方百計幫助解決。”(《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714頁)他強調,“要使全體人民都能分享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不斷提高生活水平,從而調動起最廣大群眾的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民日報》2001年3月6日)

有必要指出的是,在深化改革的今天出現一些社會矛盾本來是正常的,但有些矛盾的出現和存在,卻與我們少數領導干部自身存在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有著直接的關系。這些矛盾的絕大部分都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新問題,屬于人民內部矛盾。本來,通過扎扎實實的工作和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完全可以將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但恰恰因為有些干部置群眾的一些合理要求于不顧,作風簡單粗暴,傷害了群眾的感情;有些干部則直接侵害群眾的利益甚至群眾的人身權利,引起了群眾的強烈不滿。有些矛盾還引發了群體性事件,嚴重影響了工作的大局,敗壞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的危害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同志尖銳地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政權也好,一個政黨也好,其前途與命運最終取決于人心向背,不能贏得最廣大群眾的支持,就必然垮臺。”(《求是》2001年第1期)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更替,20世紀末的蘇東劇變,都很好地說明了脫離群眾會帶來什么樣的惡果。如果我們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這個根本問題上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如果任由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泛濫,我們還會在實踐中走彎路,甚至遭到人民群眾的拋棄。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三、群眾路線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1989年12月29日,同志在黨建理論研究班上的講話中提出:“要結合建設和改革的新的實踐,創造新的經驗,豐富和發展黨的群眾路線”。(《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冊第816頁)前不久,他在安徽考察工作時進一步指出:“時代在前進,事業在發展,如果我們不善于創新,都是老辦法、老手段,那肯定是不能勝任的。”密切聯系群眾等黨的重要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堅持,同時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新的辦法和手段”。(《人民日報》2001年5月25日)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使實踐群眾路線的創新問題,成為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面臨的一個新的重要課題。

80年來,我們黨根據不同時期的任務,及時轉變自己的領導方式、領導方法,不斷進行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各項事業的向前發展。改革開放20多年來更是如此。但面對經濟、社會生活的急劇變化,在出現“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的新的情況下,如果再簡單地套用“過去計劃經濟體制下行政命令的方式方法來管理社會經濟活動,那肯定是不行的”。(《人民日報》2001年5月25日)同樣,不顧本地的實際,生硬地照搬外地的新方式新方法也是行不通的。必須在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基礎上,加緊研究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實現群眾路線的創新,用以牢牢掌握各項事業的主動權。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是,人民群眾的整體利益總是由各方面的具體利益構成的。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之間的關系,在維護最大多數人利益的前提下,維護不同階層和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要求我們要根據實際的需要,發揚創新精神,制定出新政策,提出新理論。例如,在經濟利益多樣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廣大職工的合法權益、民主權利和精神文化需要等,都需要加大維護和滿足的力度;近年來,國有企業職工下崗問題日益突出,要盡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使他們的各項合法權益得到切實維護;在廣大人民整體生活水平達到小康的同時,尚有3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沒有得到解決,貧困地區的面貌尚未得到根本的改變,需要進一步做好扶貧攻堅工作;在糧食增產的情況下,廣大農民的收入增長卻十分緩慢,要盡快增加農民收入,保護他們的生產積極性;新加入工人隊伍的青年農民以及農村流動勞動力的合法權益往往容易受到侵害,要關心他們的疾苦,幫助他們學會用法律的武器維護他們自身的合法權益,等等。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緊密結合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緊密結合生產力發展和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緊密結合人民群眾對提高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不斷改進領導方式和領導方法,進一步密切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只要我們始終關心群眾,切實幫助群眾解決生產和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就一定能夠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也就一定能夠帶領群眾創造出新的業績。”(《人民日報》2001年6月4日)同時,實踐也證明,只要我們下功夫探索,實現群眾路線的創新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在目前廣泛開展的農村“三個代表”的學習教育活動中,一些基層干部總結出了許多新的經驗:在經濟工作中更加注重由主要依靠行政手段逐步轉變為以提供服務為主,由習慣于靠上級、找領導逐步轉變為抓信息、找市場;在與群眾打交道時更加注重采用說服教育、示范引導、加強服務的方法;在處理矛盾和糾紛上更加注重擴大基層民主和運用法律的手段,等等。這些好的經驗、做法,就是群眾路線創新的成果。這說明,只要我們加強學習,堅持從實際出發,切實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與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結合起來,把必要性與可能性結合起來,把開拓進取與求真務實結合起來,把良好的工作熱情與科學的態度結合起來,就一定能夠推動群眾路線的不斷創新,從而進一步密切我們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雖然我國已經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但是,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存在的問題依然十分嚴峻。比如,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社會就業的亟需擴大,收入分配關系的進一步科學理順,農民收入的切實增加,等等問題,涉及人民群眾利益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在不斷創新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尤其是在我國的社會生活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群眾的需求和困難也因此日益多樣化的新的歷史條件下,更需要我們不斷改進工作的方式方法。又比如,隨著大眾傳媒的日趨現代化,就存在一個如何更有效地宣傳、發動、教育和提高群眾的問題;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就存在著一個如何區別不同文化層次的群眾,有針對性地做工作的問題;隨著人民群眾的開放意識、競爭意識逐步增強,獲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也日益多樣化,這就存在著如何適應群眾的新要求,提高工作水平的問題,等等。總之,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和群眾的新要求,應對諸多嚴峻的挑戰,解決諸多復雜的矛盾和問題,全黨同志必須在實踐群眾路線、改進領導的方式方法問題上不斷增強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在創新實踐中賦予黨的群眾路線以新的時代內容,從而使我們黨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