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青林:我國“三農”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舉措

時間:2022-02-11 11:21:00

導語:杜青林:我國“三農”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舉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杜青林:我國“三農”工作的新成就、新思路和新舉措

日前,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在等六部委聯合舉辦的形勢報告會上作了報告,就有關我國三農工作的情況進行了介紹和分析。現將杜青林部長所做報告的摘要刊登如下:

“三農”問題是中央非常重視的問題,也是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三農”問題涉及面廣,這里簡單介紹三個方面的情況: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成就,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和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舉措

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成就

我國的改革開放首先從農村突破,農村改革則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突破。這項突破使億萬農民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煥發出巨大的熱情和活力,推動我國有效地解決了溫飽問題,進而開始向小康目標邁進。我國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1%的人口,這是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取得這個成就的根本支撐是農產品大幅度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糧食產量從6000億斤連續登上7000億斤、8000億斤、9000億斤、10000億斤四個臺階。棉花產量從4000萬擔連續登上5000萬擔、6000萬擔、7000萬擔、8000萬擔四個臺階,其他農產品也都大幅度增長。目前,我國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水果、肉類、禽蛋、水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1978—2003年,世界主要農產品增長量20%以上來自我國。我國農產品的供應已經實現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與此同時,億萬農民不但解決了吃飯問題,生活條件也有很大改善。1978年全國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33元,2004年達到2936元,增長20多倍。改革開放以來的20多年,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最快、農民生活變化最大的時期。

但是,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不斷遇到新情況、新問題和新矛盾。為了促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持續發展,黨中央、國務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4年,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實行了“兩減免、三補貼、四保障”,即減免農業稅、取消特產稅,發放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補貼,實行糧食最低收購價、嚴格保護耕地、嚴控農資價格、加大農業投入。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2004年,糧食產量達到9389億斤,比上年增產775億斤,是建國以來糧食增產最多的一年,糧食單產也創歷史最高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6.8%,是1997年以來增幅最高的一年。今年以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良好勢頭得以保持,夏糧、早稻獲得較好收成,農民現金收入較快增長。

在增糧增收的同時,農業自身基礎建設也不斷增強,生產能力不斷提升,這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防旱防澇能力不斷增強。2004年全國農田灌溉面積達到9.2億畝,占耕地面積50%。大江大河經過治理,一般可防范五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洪水。農業機械化水平也有很大提高。從2004年開始,我們實施了農業“七大體系”建設規劃,包括種養業良種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體系、動植物保護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農產品市場信息體系、農業資源與生態保護體系、農業社會化服務與管理體系,爭取再用5年時間,建設一個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分工明確、運行高效的新型農業和農村經濟支撐保障服務體系,使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升到一個新的臺階。

二是農村經濟結構明顯優化。幾年來,全國農村一直堅持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促進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我們從2003年實施了《優勢農產品區域布局規劃》,選擇13種優勢農產品,在40多個最適合的區域,選用最優良的品種,采用先進的種養模式,制定一整套扶持措施,爭取到2007年培育一批國內外的知名品牌,形成一批世界知名的優勢產業帶。目前,已取得明顯的成效。水稻產業帶已占全國水稻面積的86%,棉花產業帶種植面積和總產占全國的99%。從2004年起又實施了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爭取到2007年末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20億公斤。現在,畜牧業產值已占農業總產值的1/3左右。鄉鎮工業占農村社會總產值的半壁江山,小城鎮迅速發展。

三是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應用水平明顯提升。全國已擁有近10萬人的農業科研隊伍和上百萬人的農業技術推廣隊伍,還有一大批農民技術員,已初步形成多學科配套的科研體系和覆蓋全國的科技推廣體系。我國對生物工程等高新技術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超級稻等研究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全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達到95%。同時,創新、集成、推廣了一批良法。如測土配方施肥,既增產,又省肥,還可減少環境污染。從今年起,我們開始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推廣應用50個主導品種、20項主推技術,培育10萬個科技示范戶、養殖示范小區,輻射帶動200萬農戶。

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成就,是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各行各業大力支持,農業系統和農村基層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取得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還面臨許多新的矛盾、困難和問題。從近期看,今年實現糧食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還有一些難以預測的因素。從長遠看,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問題最值得關注。第一,如何既保證糧食等農產品有效供給,又保持農民持續增收,難度相當大,任務相當艱巨。第二,我國農業既面臨需求增長的巨大壓力,又面臨資源緊缺的嚴重制約。第三,在建立市場機制的過程中,如何加強對農業的保護和扶持,改變農業的弱勢地位,也是一個亟需解決的矛盾。

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新思路

近幾年來,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站在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的高度,緊密聯系新時期面臨的新形勢新使命,認真總結二十多年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并注重吸取世界上其他國家發展進程中的經驗,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作出了一系列事關改革與發展進程的重大判斷,形成了推進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的新思路。這是科學發展觀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的集中體現,是解決新時期“三農”問題的重要指導思想。

一是在發展方略上,統籌城鄉發展,縮小城鄉差距。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是新時期解決“三農”問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方略,是“三農”發展理論和思路的重大創新。實施城鄉統籌,最重要的是實行三個“統籌”:把農業和農村經濟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統籌部署,把農村社會事業放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統籌協調,把農民增收放到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中統籌安排,形成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長效機制。

二是在工作布局上,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總書記在2003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提出:必須“把解決好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理解,中央把解決好“三農”問題擺在這樣重要的位置,這是黨在新時期面臨的歷史任務決定的,是農業和農村所處的重要地位決定的,也是農業的產業特點決定的。

三是在發展階段上,作出“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總書記在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提出了工農、城鄉關系“兩個趨向”的重要論斷,后來進一步提出“我國現在總體上已到了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發展階段。”目前,我國人均GDP已超過1000美元,農業占國內生產總值15.2%,城鎮化水平達到40%以上。這說明我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能力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兩減免、三補貼、四保障”,就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重要體現。

四是在政策措施上,實行“多予、少取、放活”的舉措。“多予、少取、放活”,體現了城鄉統籌的方略和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近幾年來,黨中央、國務院在“多予、少取、放活”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在多予上,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在少取上,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維護農民利益;在放活上,加快農村改革步伐,搞活農產品流通,促進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關于農村改革發展的新舉措

現在,農業和農村改革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已經明確。目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任務就是實現“三個確保”: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確保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確保農村社會穩定和諧。實現這些目標和任務,需要做的工作很多,主要是:

第一,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如何讓兩億多小規模經營農戶生產的小批量產品順利進入國內外市場,是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點。突破這個難點,絕不能走土地歸大堆的老路,而必須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引導農民聯合起來,發展合作經濟組織,尤其是發展專業性合作經濟組織;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健全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現代化流通方式;發展行業協會。

第二,按照市場需求,調整農村經濟結構,以鄉鎮工業為主體,以高效農業為基礎,以商業服務業為紐帶,形成一、二、三產業互相促進,協調發展的經濟格局。逐步推進農業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城鄉一體化,使三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第三,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保證農村的穩定和諧。農村的穩定和諧,關系全國的穩定和諧。建設和諧農村,既要靠干部帶頭,更要靠群眾參與,要建立能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的民主制度,同時,還應積極推進鄉鎮體制改革。小陳老師工作室版權所有

我們堅信,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統籌城鄉發展的方略,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的方針,全面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政策,農業更加發展、農民更加富裕、農村更加和諧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