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時間:2022-07-11 05:30:00

導語: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鞏固黨的執政基礎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服務功能,促進經濟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發展集體經濟不單純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一個關系黨在農村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政治問題。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為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了經濟保障。

一、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具有重要意義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村級政治經濟建設的客觀要求,它對于推動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鞏固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根本保證

同志指出:“集體經濟沒有一點實力,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就很難發揮出來”。實踐證明,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農村黨組織發揮領導核心作用,團結廣大農民群眾的物質基礎,關系到黨在農村的執政地位的鞏固。現實狀況表明,凡是集體經濟發展比較好的村,村級組織經濟有實力,服務有手段,黨組織一呼百應,顯示出強大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斗力,干群關系十分融洽。這樣的村各項工作完成得較好,黨員、群眾民主意識及參政意識都比較強,修路、架橋、改善學校條件等群眾關心的問題都能及時解決。相反,一些集體經濟薄弱,或者根本沒有集體收入的村,沒有錢給群眾辦事,干事就向群眾伸手,群眾見到村干部躲著走,干群關系緊張,村干部在開展工作時舉步維艱。這樣的村干部威信低,群眾意見大,群眾對村干部沒有信心。顯而易見,集體經濟的狀況如何,直接影響著黨群干群關系,影響著黨組織的威信和作用的發揮。因此,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增加村級收入,已經成為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2、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

鄧小平同志說過,“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社會主義的目的是讓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級分化。個別農民通過勞動可以積累上千萬元財產,興辦許多企業,蓋豪華樓房,但讓他們把財產拿出來給全村村民享用,發展公益和福利事業,實現共同富裕,是難以做到的。而村集體經濟發展得好,村級組織統一支配的財力雄厚,就會完全有能力為全村人辦大事、辦好事,就可以讓家家戶戶過上好日子,體現共同致富原則。如江蘇華西村、北京韓村河村、沈陽小韓屯村、大連后石村等一批富裕村的實例就非常有說服力。村民不僅住上了由村里統一修建的別墅式小樓,個別戶還置辦了小汽車、電腦等現代化交通、信息等聯系工具,而且從幼兒園到高中都享受免費教育,考上大學的也能夠得到一定的資助,并享有醫療等多項福利待遇,基本實現了從小到老、從生到死系列化社會服務。沒有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實現這些事情是不可能的。只有不斷壯大集體經濟,村的各項公益和福利才有可靠的保障,才能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才能更好地鞏固我們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3、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堅強支柱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實現這個目標,重點在農村。只有實現農村的小康,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才能實現全國的小康,實現全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目前,農業和農村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很好地解決,農業現代化建設、小城鎮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民主法制建設等還需要進一步加強。而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是推進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是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強大支撐和動力。諸多先進村的情況表明,凡是經濟發展較快,農民安居樂業,村容村貌齊整,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搞得都較好的村,基本上都是集體經濟發展得比較好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走向致富之路,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實現農村全面小康的目標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長期任務。

二、我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總體較好,尚需加快發展我市轄四縣三區,有75個鄉鎮,2288個行政村,農村人口198萬人,耕地面積19萬公頃。總的看,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狀況較好。

一是村級集體經濟總體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全市87.6%的村有集體收入,部分村年收入超過千萬元。在全市2288個村中,集體年收入在5萬元以上的有792個,占34.6%。其中,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有381個,占16.7%,年收入在100萬元以上的村有28個,占1.2%;集體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的村有1212個,占53%;集體經濟空白的村有284個,僅占12.4%。

二是村級集體資產經營形式多樣化。全市村級集體資產經營形式主要有四種:第一種是荒山、荒地、荒灘、礦山以及集體機動地的承包開發;第二種是集體村辦企業的租賃經營或股份制改造;第三種是以土地、廠房、設備等集體資產入股或參股的股份制經營;第四種是圍繞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農產品生產、農產品加工、市場銷售等有償服務的集體經濟合作組織,如農村專業技術協會、行業協會以及農村經紀人組織等。在這些村當中,有機動地村1680個,占73.5%;有四荒的村1019個,占44.6%;有村辦企業的村537個,占23.5%;有服務組織的村1510個,占66.1%。

三是集體資產管理有所加強。目前,全市2288個村全面推行了村務公開制度,據初步統計,推行村務公開,一年全市村集體就節省各項開支200多萬元。村務公開,不僅是加強民主管理的好辦法,也是加強集體資產管理和有效監督的重要途徑,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要求,全市還普遍推行了村級財務鄉鎮制度,有效改進和提高了村級財務管理水平。這些,對全市村級集體資產管理水平的提高大有裨益。

四是探索出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路子和有效途徑。一靠依托礦產資源增收。如青龍滿族自治縣有豐富的金、鐵、大理石資源,該縣依托礦產資源,成立了以各資源鄉鎮為中心的金礦開發小區、鐵礦開發小區、石材開發小區,以小區帶動資源開發,發展集體經濟。二靠發展林果業增收。北部山區各村根據本地適合林果生長的特點,大力發展了蘋果、板栗、核桃等果業生產。三靠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增收。如撫寧縣留守營鎮潘官營村立足傳統優勢,大力興辦生豬屠宰加工項目,僅僅幾年時間,就實現了由分散屠宰到集中屠宰進而到建成現代化企業的跨越式發展,成為全市聞名的農業產業化特色專業村。四靠發展企業增收。如北戴河區的劉莊村、山海關區的大街村,通過發展壯大集體企業,走出了一條“以企興村”的成功之路。五靠盤活土地資源增收。如昌黎縣何家莊村、海港區海陽三村,都是通過盤活土地資源,發揮區位優勢,不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六靠興辦服務實體增收。這種形式遍及全市大部分地區,通過成立服務組織,為農民提供農資、技術、信息等專業化服務,以有償服務的方式增加集體收入。

雖然全市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較好,但與先進地區相比,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相比,還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一是增長緩慢、實力薄弱。雖然近年來我市村級集體經濟增長較快,但與我市農村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速度相比,與我市沿海開放城市的地位相比,還很不相稱,全市集體經濟的總體實力仍然十分薄弱。雖然全市村級集體大都有收入,但不少村收支相抵,所剩無幾。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使很多公益事業難以興辦,村級服務功能也難以發揮,大大削弱了基層黨支部對廣大村民的凝聚力與號召力,這已成為目前制約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二是增收渠道單一,發展缺乏后勁。2001年全市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中,依靠土地承包創收的村占了一半以上,土地承包、征用費已成為目前村級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許多經濟強村都是得益于地緣經濟優勢,靠土地征用積累巨額集體資金,但土地被征用后,也失去了永續利用的資源資產。山區半山區的次發達村或欠發達村,除很少的幾個村從開發山水資源中獲取利益外,大多村只能靠承包費上交和村提留過日子。片面依托土地增加收入的現狀說明,全市村級集體經濟仍然處在原始積累的階段,要步入自我滾動發展的良性循環任重而道遠。三是發展不平衡,差距進一步拉大。在城市周邊和重點鎮所在地的部分村,如北戴河區海濱鎮劉莊村、昌黎縣昌黎鎮何家莊村、山海關區第一關鎮大街村等,依靠興辦企業、土地征用費收入,率先積累了數額較大的集體資產成為富裕村,經濟發展中的“馬太效應”使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現在,富的村每年存款利息達數十萬,社會福利事業、集體公益事業蓬勃開展,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而在偏遠的山區等經濟薄弱的村,不僅無力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甚至連村干部的誤工補貼、訂閱報刊等費用也無從支付。

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一是基礎薄弱,先天不足。在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過程中,由于對“統分結合、雙層經營”體制的片面理解,絕大多數地方只強調“分”的一面,忽視了“統”的作用,認為集體資產分得越光、賣得越光越好。大部分村不僅沒有保留集體經營的土地、山林,而且把一些適宜集體統一經營的項目也平均分包到戶,甚至把積累的集體資產也拆分殆盡,村集體經濟從此退回到近乎空白的境地。在此基礎上,重新發展集體經濟自然困難重重,特別是地理位置偏僻、既無資源可供開發利用,又無人才資金等優勢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二是認識不高,重視不夠。在新形勢下,發展村集體經濟缺乏內在動力和外部扶持,不少地方的干部對還要不要,特別是還能不能以及如何發展集體經濟缺乏明確的認識,只注重總體經濟的發展和各項工作任務的完成,對發展村集體經濟缺乏明確的要求和配套的扶持措施。一些農村干部通過切身體會,雖已意識到發展集體經濟在農村工作中的作用,但在缺乏物質和經濟基礎的條件下,對發展集體經濟存在畏難情緒,不愿克服困難,開拓進取。三是路子不寬,體制不順。村集體經濟的經營主體應由經營性組織如農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承擔,但目前全市集體經濟的經營性組織職能基本由村兩委代為行使。村兩委由于參與管理的村務頭緒繁雜,很難集中精力發展集體經濟。部分村干部受計劃經濟的思想影響比較深,對市場經濟新形勢下發展集體經濟思路不夠廣,辦法不夠多,對自身的優勢認識不足,挖掘不夠。還有一些村兩委之間由于各種原因經常會產生矛盾,形成互相掣肘的局面,對發展集體經濟也十分不利。四是村干部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發展集體經濟的能力和水平。村干部是村集體經濟經營管理的直接參與者,干部隊伍素質如何,直接制約著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如有的干部缺乏事業心,在職不在位;有的干部責任心不強,安于現狀,不求進取;有的干部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導致集體資產經營不善,集體財力日漸衰竭;有的干部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缺乏市場經濟知識和經營管理能力,成為集體經濟的健康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障礙。

三、因地制宜,大膽探索,積極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已經成為現階段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要求。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十六大精神,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進一步認清形勢,積極大膽地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腳踏實地,因地制宜,堅定信心,不斷促進村級集體經濟更快更好地發展,為建設全面小康農村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要大力加強以村黨支部為核心的基層組織建設,努力提高黨員干部隊伍素質。農村集體經濟能否發展壯大,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支高素質的干部隊伍。要拓寬選人用人渠道,不拘一格選人才,通過各種途徑,培養選拔政治堅定、工作努力、能帶領群眾發展經濟的好干部,特別是要選用好村黨支部書記。對村干部要加強教育培訓,采取農函大、農村干部經濟管理中專班、大專班等各種途徑,加強對農村干部的培訓,新進班子成員要統一先接受上崗培訓。通過培訓,使他們掌握市場經濟、經濟管理、農村實用技術和常用法律等知識,提高村干部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要加大在農村發展黨員和培養后備干部的力度,按照新時期共產黨員的標準,積極培養政治素質好、年輕、有文化的生產經營能手、企業骨干入黨并進入村級班子,改變農村干部年齡老化、后繼乏人的狀況。對村級組織要根據需要適時進行調整,及時替換不合格的黨員干部,使村級干部隊伍始終保持較高的素質水平。

二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思路。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關鍵的是要尋找適合本地實際的好的經營門路。尋找集體經濟發展的路子要立足現有基礎,透析本地實情,揚長避短,發揮本地優勢,量力而行,注重實效。總結近年來各地發展集體經濟的成功經驗,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可供借鑒:一是農業規模經營型。充分利用適宜開發的荒山、荒坡、水面,加以適當規劃改造,吸引種養殖場,或利用近年改造建成的標準農田,通過耕地經營權流轉,提留部分耕地由集體統一開發或引進大戶開發。通過引進農業規模經營,可以推動本地農業向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形成區域特色,提高農業效益。二是礦產資源利用型。主要是對一些地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如北部山區的各種礦產資源。只要資源豐富,品質優,位置適宜,開采經濟,開發后能給當地集體經濟帶來豐厚的收入,就要大力支持發展。三是服務實體型。由村集體籌集資金,成立服務實體,主要對農業生產開展系列化統一服務。如盧龍縣劉田莊鎮趙官營村環增養殖公司,通過提供養雞的一系列服務,不僅公司增收,還帶動了全村的農民致富,集體經濟也得到了較快發展。四是旅游資源開發型。利用我市旅游城市的優勢,依托豐富的旅游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如撫寧縣董家口村,于2002年全村集資10多萬元,依托長城資源發展起了旅游業。目前董家口長城已經成為我市的一處重要旅游景點,村集體經濟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五是合作經營型。村集體充分利用本地優勢,以集體土地、固定資產等入股,與其它有關單位、部門開展互利互惠合作經營。如與基層供銷社合作,建立村級農資連鎖供應服務站,開展農資經營服務。六是投資增值型。一些地處城郊或重點鎮所在地的村,已經通過土地征用費收入積累了大筆的集體資金,可以投資有經營性收入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也能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三要優化環境,加大政策引導與扶持力度。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離不開政策的引導、扶持和保護,扶持集體經濟要增收、減負并重,采用多渠道、多層次的政策調整方式,給集體經濟發展以有力的支持。一是提高對村集體的土地征用費補償標準。適當提高標準不僅可以增加集體收入,還可以減輕征用土地的工作難度。二是繼續大力開展土地整理暨標準農田建設,同時落實農村土地整理的有關政策、允許通過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折抵的建設用地指標異地使用,通過轉讓指標,增加集體收入。三是積極開展農村非農建設用地流轉試點,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以集體非農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租賃、抵押或以入股、聯營等形式,參與興建工商設施,開展租賃經營,為壯大集體經濟提供長期的比較穩定的收益來源。四是加大扶貧投入力度,對貧困山區實行開發式扶貧,對少數貧困村適當給予扶持,幫助解決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刺激拉動當地經濟的復蘇,促進農村經濟均衡發展。五是切實減輕村級集體和農民的負擔,如報刊征訂要堅持合理、節儉、實用原則,抵制禁止各種硬性指標攤派,黨報黨刊發行在下達任務指標時,也應考慮基層的承受能力與實際需要,盡量減輕負擔、減少浪費。總之,各有關部門都要圍繞農村集體經濟的增收減負制定優惠政策,加強配套服務,共同創造一個有利于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寬松環境。

四要切實加強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一是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公開制度,定期向群眾公布集體經濟收入和開支情況,主動接受群眾的監督,取得群眾的支持;二是積極推行村級財務由鄉鎮代管、村級資金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保證村里的資金管好用好;三是健全內部管理和民主理財機制,實行重大項目民主監督決策制度,避免出現投資失誤,實現投資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四是加強債權債務管理,通過盤活集體資產,提高經營效益,努力規避風險,保證村級資產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