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繼續解放思想

時間:2022-05-01 08:27:00

導語:論繼續解放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繼續解放思想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是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逼渲校P于“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的論斷,尤其需要首先全面理解和深刻領會。

關于解放思想是“一大法寶”的基本內涵

“法寶”是個形象的說法,我們必須把它放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和實踐基礎上才能準確把握其內涵。在我黨的歷史上,1939年首次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一文中提出了“三大法寶”的論斷。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的論斷,基本上沿襲了關于“法寶”的用法,即解放思想是我們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基本關系、基本歷程、基本經驗,立足于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是第一位重要的問題。由于“解放思想”主要是一種精神狀態和思想面貌,因而集中體現在黨的指導思想上。正如所指出的,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我們應對前進道路上各種新情況新問題、不斷開創事業新局面的一大法寶,必須堅定不移地加以堅持。這不僅揭示了作為黨的指導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而且指明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關鍵所在。只有堅持解放思想,才能推進改革開放、落實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

與鄧小平1978年倡導“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相同,良好的精神狀態和正確的思想路線仍然是新形勢下全黨能否有所作為的關鍵,但今天的要求又有所不同。如果說,在改革開放之初,解放思想主要為恢復作為思想精髓的實事求是,因而具有“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功效,那么今天則要進一步集中全黨全國人民的智慧,充分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在面對新世紀、新階段、新起點、新特征的形勢下,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決定性勝利。因此,解放思想在今天具有特殊的意義。

我們今天要走的路,從走出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道路,到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從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是前所未有的嶄新課題,體現了當代人類文明發展的新趨勢。因此,我們所面臨的矛盾就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新”。許多矛盾不僅是我們從未遇到過的,也是全球性問題,如環境生態問題、人類持久和平問題、消滅貧困和實現社會公平問題、人自身的價值依托和精神出路問題等等,均無現成經驗可供借鑒,必須總結我們自身的實踐經驗并廣泛地借鑒世界各國的經驗進行探索,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改革創新。

二是“深”。所有的重大矛盾都是深層次的矛盾,關系到改革開放的全局和某些根本性的利益調整,具有敏感性、尖銳性和攻堅性,如有序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問題、更為有效地預防和懲治腐敗問題、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等等,不僅關系到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更關系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途,需要高瞻遠矚和偉大氣魄,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推進改革。

三是“雜”。我們必須解決的矛盾大量是積壓式、交叉式矛盾。由于我國現代史的跳躍式推進,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走過了發達國家約一百年的發展過程,使得在西方發達國家以“歷時性”方式呈現而在我國以“共時性”方式突現的矛盾具有集約化的特點,如早期工業、中期工業和新興工業三個階段的產業并存,中等發達、初步發展和欠發達的區域并存,以及“未強先大”、“未富先老”、“未發(資源)先枯”等,都需要高度智慧和大局觀念,這就必須繼續解放思想、綜合改革。

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是根本一致的,都是主觀和客觀相一致,但前者更注重振奮精神,而后者更強調尊重實際。我們今天突出解放思想,就是要求全黨保持鄧小平所一再希望的那樣一種精神狀態:一是開動腦筋、勤于思考、破除迷信、振奮精神;二是認準方向、敢干敢闖,勇于探索、允許試驗(包括允許失敗);三是尊重實踐、善于總結、敢于走新路、不走大彎路。應該說,這樣一種精神狀態,是我們今天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思想保障。

解放思想對于進一步統一全黨認識的特殊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進步發展的旗幟,在這一問題上,全黨還需要進一步統一認識,而解放思想則是深化這一認識的關節點。從根本上說,解放思想是兩個“統一”:一是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的統一,二是馬克思主義指導和理論創新相統一。因此,反對把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相割裂,反對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創新馬克思主義相割裂,就是我們所堅持的解放思想的基本原則。

解放思想的兩個統一決定了它所體現的三大特征:一是客觀性或科學性原則,二是創新性或先進性原則,三是人民性或黨性原則。

就客觀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浪漫主義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道路選擇,是以尊重客觀實際、以是否可行、是否走得通為前提。今天,我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對資本主義現代化則堅持基本價值不認同,基本制度不照搬,基本道路不重復,也有其客觀必然性。我們如果重復照搬,必然死路一條。

就創新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虛無主義的解構,而是以真理性認識為基礎的實踐創新,在今天是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旗幟、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奮斗目標的偉大事業。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能夠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不是說出來的,而是走出來的。只有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只有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激發人民群眾的歷史主動性,從而開創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畫卷。

就黨性原則而言,我們所講的解放思想,不是抽象的精神自由,而是以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的改革創新。因此,以解放思想推動的改革開放必然具備三個要件:一是自主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是自主創新,是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如果改革創新的結果是國家分裂,民族解體,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面前當“孫子”,那只能叫自我毀滅。二是首創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具有“第一次”的特征,盡管它必然要學習借鑒別人,但其成果卻必然不與任何已有成果相雷同,不是任何現成模式的翻版。三是先進性。真正的改革創新必然順乎文明之潮流,體現時代之脈動,展示歷史之未來,因而能夠獨領風騷、影響深遠;如果只是歷史回聲的呼應,甚至是歷史沉渣的泛起,結果必然是復辟倒退。

從解放思想上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解放思想本質上不是一個敢不敢想的問題,而是一個如何付諸實踐的問題。階級消滅、國家消亡,一個沒有剝削、壓迫,每一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社會,不僅是馬克思的美好理想,也是他著眼于“生活的邏輯”,確立實踐優先的原則,“從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的結果。社會主義在資本主義的外圍首先發展起來,這和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設想是不一致的。但是社會主義革命在資本主義最薄弱的鏈條上發生是有其客觀歷史根據的,那種認為社會主義是“早產兒”、甚至是“歷史的怪胎”的觀點是根本錯誤的。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為科學回答這一問題奠定了基礎。但是,革命取得勝利后的國家要面對三個“繞不開”和三大挑戰。

從三個“繞不開”來看,一是和資本主義的長期共存。由于革命首先是在資本主義相對薄弱的外圍地區爆發,對于資本主義的核心地區不能產生根本動搖,不能通過持續不斷的暴力革命很快終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必須與資本主義長期共存,并努力在建設的環境中積累力量以超越資本主義,這是一個相當漫長的歷史過程。二是市場經濟繞不開。由于社會主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上比資本主義落后,只有進入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市場,才能獲得發展的空間,而要進入世界市場,市場經濟就繞不開。三是改革開放繞不開。進入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市場,只有通過與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接軌,打開國門搞社會主義,這就必須改革開放。

從三大挑戰來看,一是社會主義的多樣化問題。社會主義革命發生在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的國家,不可能沿用統一的模式,必須走符合本國國情的道路。能否解決社會主義的特色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這一課題,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的命運。二是向資本主義學習的問題。我們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善于向包括資本主義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學習,而如何在這一過程中不被“西化”、“分化”,則是社會主義面臨的又一大挑戰。三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關系問題。由于現實社會主義的發展程度遠低于發達資本主義,因而與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設想不同,它并不直接就成為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相當漫長的歷史階段,需要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努力,才能為實現共產主義奠定基礎。這樣,我們在克服急躁情緒的同時還面臨著如何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考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在直面這三個“繞不開”和不斷回應三大挑戰中形成和發展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上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走自己的路。因此,必須要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時代特征相結合的角度,從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以及共產黨執政規律新認識、新發展的高度,才能真正深刻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