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肉身的贊歌與理性的反叛
時間:2022-07-12 15:07:06
導語:談肉身的贊歌與理性的反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期,陳巍教授等出版的扛鼎之作《具身認知心理學:大腦、身體與心靈的對話》一書(以下簡稱“具身認知心理學”)在學術界引發了積極的交叉學科反響。本書如同一座“燈塔”,鳥瞰出當代心理學與認知科學內部興起的具身認知運動以及由此醞釀而來的“4E”認知科學范式革命的宏觀面貌;又如同一臺“顯微鏡”,纖毫畢現地還原出這場運動的微觀細節。在過去的三十年中,“具身認知”(embodiedcognition)這個詞既靈動得清晰又令人沮喪得模糊。本書巧妙地處理了這一對多年來困擾具身認知的認識論矛盾。就明晰性而言,《具身認知心理學》一書通過系統梳理具身認知的心理學、生物學、語言學、人工智能、哲學等源流,排除了任何非物質心靈(immaterialmind)的概念。心靈和認知至少是由一些物理成分構成或通過一些物理成分體現出來的。不存在非物質的笛卡爾式的心靈,因此,也不存在“機器中的幽靈”神奇地推拉杠桿或選擇性地刺激神經元??梢哉f,心靈是在(而且只能是在)肉體中的。由此,本書嘗試澄清,任何關于認知的具身理論都排除了實體二元論,不認為心靈和身體是完全可分離的實體。這些理論中的“身體”指的是比大腦更多的東西。
盡管,大腦在認知活動中扮演著無可爭議的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具身認知理論一般將大腦視為身體的一個方面,對認知活動至關重要———就像眼睛、耳朵、舌頭、腳趾、手指和肘部(或一些最小的物理成分組合)也可能是必不可少的。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研究或討論心靈時必須隨時考慮整個身體,但它確實意味著我們的認知能力并不完全獨立于身體而存在或運作。心靈的活動和/或內容與身體與世界的接觸,以及一個人感知這種接觸的能力(感覺運動活動)相聯系。這一點標志著與經典認知科學和常識心理學(folkpsychology)的背離。肉身,在歷經幾個世紀后,重新回顧到心理學與認知科學舞臺的聚光燈下,獲得一種學術史的新生命?!毒呱碚J知心理學》第二個大的學術貢獻在于完全再現了當代心理學與認知科學中長期蓄積形成的“理性背叛”力量。
伴隨科學的長足發展,從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閑談到各種形式的媒體的描述,“理性”通常被描繪成人類心靈的一種獨特能力,與我們的身體運動和感官無關。我們可以走出去,以深思熟慮的方式與世界打交道———尋找食物、閱讀、運動、參加舞會等等。但我們也可以退回到一個完全內在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似乎能夠與我們的身體分開運作。例如,我們有可能在擁擠的人行道上流暢地穿梭在一群人中間,即便摩肩接踵,卻不會莽撞地撞到任何人,也沒有走錯一步。同時,我們還可以考慮在雜貨店里需要買什么材料來做曲奇餅干。在這種情況下,身體和心靈都在活動,但它們似乎是獨立運作的。這至少是人們認為將我們與蒼蠅、龍蝦和家養寵物等其他動物區分開來的一個重要方面。看起來,它們更多的是反射性地生活在當下,而人類可以將我們的心靈從行為本身抽離到一個更高的思想層次,從不同的角度考慮行為,或思考一些事情。
《具身認知心理學》通過深入考察語言與概念、自我意識、行動、錯覺、共情、意圖理解、學習等人類核心認知能力的具身性特征,并結合作者課題組開展的相關前沿實驗研究結論,雄辯地論證了一種現象學意義上前反思的(pre-reflective)和前理論(pre-theoretical)的心靈。雖然,人類可以將自己的思想從行為本身抽離出來,進入更高的思考層面,從不同的角度考慮這個行為,或者完全思考其他的東西。然而,即使面對這個貌似簡單的、無可辯駁的常識證據———心靈獨立于身體———具身認知的支持者依舊明確地質疑該結論是完全錯誤的。如果我們更深入地研究這些情景,我們會發現有明確的證據表明,所有的認知———即使是在不行動或脫離身體活動的時刻發生的認知———都是心靈、身體和世界之間活動的結合,而不是純粹的神經或神奇的非物質事件。雖然,從心理學史與認知科學史的角度來強調身體與世界的接觸會影響心靈并不是一個新的或令人驚訝的觀點。但《具身認知心理學》一書旨在系統回答:任何關于認知的具身理論的與眾不同之處在于心靈、身體和世界是如何聯系在一起的。這正是傳統的“具身”一詞可能變得令人沮喪的模糊之處。至少,大多數認知理論會承諾心理內容是基于我們通過的身體與世界之間的獨特互動而形成的。
因此,人類的視覺和聽覺感受器能夠在相當具體和有限的頻率和波長范圍內接受和處理輸入,這一事實意味著我們的任何概念都不能存在于這一范圍之外。為了正面回應上述具身認知的經典曖昧之處,本書在國際上首次創造性地提出了“內感受具身認知”(in-teroceptiveembodiedcognition,IEC)假說,前瞻性地論證了內感受與身體表征、具身情緒以及社會認知等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作者認為,內感受很有可能在身體加工和高級認知過程中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在一種更激進的本體論意義上,內感受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座溝通具身認知內在成分與外在成分的重要橋梁,為具身認知提供了構成性的解釋。對此,我們翹首期待陳巍教授能夠帶領他的團隊繼續為國家認知科學研究譜寫“肉身的贊歌”,引領“理性的反叛”!
作者:丁峻 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 上一篇:央企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探討
- 下一篇:全球化下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