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民歌的美學意義分析

時間:2022-07-10 16:15:48

導語:布依族民歌的美學意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布依族民歌的美學意義分析

【摘要】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反映著各地區的民風民俗和日常敘事,體現著當地的文化偏好和歷史沉淀,帶有極強的區域性文化色彩,也是深層次的文化基因在民風、民俗中的映射。貴州位于中國西南部,地處高海拔的云貴高原,群山環繞的地理環境孕育了獨特的人文氣息。這里大多數地方都生活著勤勞、古樸的少數民族,他們與天然的地理環境融為一體,用辛勤的勞作換取大自然的饋贈,用獨特的智慧創造了別具一格的民族歌曲。布依族民歌是貴州民歌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旋律色彩、歌詞意境都非常獨特,已成為布依族民族社會思想與藝術的有機統一體。本文圍繞《迎客歌》和《好花紅》這兩首經典布依族民歌,從旋律特點、歌詞層次和演唱風格三個方面分析其美學意義,幫助人們了解布依族人民的生活風俗和民情觀念,推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

【關鍵詞】布依族民歌;美學建設;迎客歌;好花紅;貴州

一、音樂與美感的關系

《樂記》有一個很有名的論點:“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這一觀點說明了音樂與言語的關系,它認為歌唱起源于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音樂是言語的延續、加工和延伸,它闡述了音樂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以及美與善的關系。回顧歷史,人類創造的文化瑰寶不計其數,音樂只是整個人類藝術寶庫的一小部分,這在某種程度上會讓我們感到若有所失,因為音樂的作用實在有限,功能也相對單一,既不能阻止戰爭,也不能解決溫飽,但是,音樂就像一把有靠背的椅子,讓我們在長坐之后有短暫的依靠和片刻的舒適,音樂既能用于預祝得意的人奮馬前驅,也能安慰失意的人來日方長,更能帶給人富裕后的幸福和愁苦中的慰藉,這便是音樂“無用但有趣”的價值內涵——看似音樂沒有實質作用,不能提高生產力、創造GPD,但是,音樂能喚醒和激勵生產者的心理,使輸出的產品不再冷冰冰和無趣,而是變得更有意義并更有導向性。更難能可貴的是,我們可以人為賦予音樂以各種可能并不存在的假想意義,并想當然或者自圓其說地在上面寄托我們的思想感情,這也是音樂存在的意義之一。更何況,音樂不但可以表達一個地域的風土人情,還可以傳播地區的音樂文化。如果說,音樂和寫作、舞蹈等藝術形式有區別的話,那么,可以說音樂比一般的語言更能“直逼心扉”地傳達情感,更重要的是,它始終與美感結合在一起。

二、貴州布依族民歌的美學淵源

在文化的產生與發展過程中,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起著關鍵作用?如果文化是綿延不斷、曲折向前的,那么,有沒有一種潛在、無形的力量在默默推動?如果有,它是一種什么樣的力量?筆者經過研究調查發現,環境文化和地緣一直以來就密不可分,二者是一對天然盟友,其內在屬性非常和諧,如果田野調查積累的時間夠多,我們就會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規律,那就是任何一種文化跟當地的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都密切相關,民歌也不例外。學術界曾將貴州稱為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孤島”,因為貴州省境內遍布崇山峻嶺,是中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自古以來,地勢險要造成貴州省交通不便,天然的地理隔斷使社會聯系變少,人與人之間交流意愿降低,文化雖然緩慢發展,但更新和融合頻率變低,其土生土長的民族生活習俗和世襲勞作方法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民族文化相對獨立。在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夜郎大地之上,有一個古樸典雅卻又不失靈性的民族——布依族,布依族是這座“孤島”上一處靚麗的風景,就像彼岸的少女,亭亭玉立、溫文爾雅。貴州的布依族是人口僅次于苗族的少數民族,也是創造古夜郎國主體文化的民族之一。貴州省內的北盤江以及紅河流域是現在公認的布依族文化的起源地,這里的自然環境良好,但居住環境因為地勢險要而顯得交通不便,縱然如此,布依族熱愛生活和淳樸勤勞的民族特性沒有變,雖然物質貧乏,他們的精神卻很富足,布依族人民的性格很樂觀,他們會在勞作間隙在高峰曠野、林間梯田里隔山對唱,音調像鳥兒一樣婉轉,唱者多情、聽者有意,這是布依族人千萬年以來的習俗——以歌詠志、驅除勞累,而且,他們還以山歌為媒介傳遞信息、交流情感,為平凡的生活增添動人的色彩。從文化的保存來看,相對閉塞的環境為布依族風俗文化的原始性和單一性提供了生長發育的土壤,反映在音樂上便是其音樂特點相對簡單、質樸,直抒胸臆。與此同時,布依族習慣“男耕女織”,這種簡單的勞動關系也相對“穩定”,看似原始的農業生產格局和生活傳統,又進一步影響了整個民族的文化和氣質,這種文化內涵體現在“口傳心授”的歌曲中,布依族民歌種類繁多,應用于不同場合,如大歌、小歌、盤歌、惠水歌調以及十二部對歌等,它別具一格的音樂表現形式和極具特色的民歌風格在民族文化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值得我們繼承與發揚,因此,我們要加強對布依族民歌的研究和分析,深刻理解其民族文化特征,真正體會其民族習俗的來源和意義,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全面挖掘其民族文化符號的意義,充分展現布依族民歌之美。

三、貴州布依族民歌的美學意義

布依族民歌是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它起源于勞動人民對生活的向往和對勞動的贊美,我們只有在理解這一點之后,才能從根本上了解布依族民歌的本質。研究者不能僅當一名旁觀者,而要作為見證者和當事人真正置身其中,從現實的人的審美情趣出發,樂在其中,才能為其發展出謀劃策。只有從這樣的視角出發,布依族內在的民族特性和精神文化驅動因素才能浮出水面,使我們在欣賞藝術品的同時,對其內在藝術價值進行思考。布依族的音樂作品或多或少都傳達了布依族人民的精神追求,下面以兩首經典的布依族民歌為例,從旋律特點、歌詞層次和演唱風格等方面分析其美學意義。一是被稱為“雅樂”代表的布依族《迎客歌》。《迎客歌》屬于“盤江小調”,俗稱“小打”,是一種儀式類的民歌。這首歌旋律非常優美動聽,歌詞朗朗上口,可聽性很強,讓人一聽就如癡如醉。伴奏樂器一般是月琴、二胡和簫筒這三種,分屬彈撥樂器、弦樂器和吹奏樂器,所演奏出來的“小調”旋律優美,音調相對集中而協調,和諧而不散漫。《迎客歌》歌詞篇幅不長,比較口語化和即興化,內容通俗易懂,形式比較工整。歌中唱道:“尊貴的客人來到了門口,請主人把酒和茶拿出來,拿出來,出來迎接我們,迎接我們。”“我們圍著桌子坐在凳子上吃喝,感謝你了主人”和“讓你操心了主人”,內容主要是客人自己的敘說,反映了布依人大方灑脫、熱情豪爽、不拘禮節和威武勇猛的性格特征,不難看出賓客雙方關系親密,客套又冗繁的禮儀對他們來說已略顯多余,但歌詞直白的同時并不失禮數,坦坦蕩蕩,賓主盡歡。唱腔用到的口腔共鳴比較多,低聲區和高音區大都直接用真聲來唱,演唱時帶有顫音,而且普遍帶有方言的咬字發音。在演唱時搭配具有布依族舞蹈風格的形體動作,邊唱邊跳、左右搖擺,整個音樂演唱氣氛顯得直白而質樸,熱情而歡樂,體現了布依族能歌善舞、熱情好客的民族性格。二是布依族經典民歌《好花紅》。《好花紅》起源于貴州省惠水縣,傳唱于20世紀初的貴州地區,在黔中地區尤為流行。時至今日,惠水縣等地每年都會舉辦民歌大賽,其中《好花紅》是必唱曲目。這首歌的背后流傳著一個傳奇的故事:英俊的青年水與天上月神下凡的仙女紅有一個共同的愛好——非常喜歡唱歌,寨子后面的小河邊竟成為他們私下見面切磋歌藝的地方,他們經常在夜幕降臨的時候相約來此對唱山歌,互訴衷腸。有一次,正值四月刺梨花嬌艷開放,流水潺潺、月光朦朧,此時此刻,二人觸景生情,水先唱:“好花紅哎好花紅,好花生在刺梨蓬;好花生在刺梨上,哪朵向陽哪朵紅”。紅接著對唱:“好花鮮來好花鮮,好花生在刺梨尖;好花生在刺梨上,哪朵朝陽哪朵鮮”。二人以好花紅為歌頭,借物喻人,敞開心扉,一首一首的深情地唱著,傳遞著愛意,最終唱到成家立業,過上幸福生活。這首有著質樸歌詞和動聽旋律的歌曲體現了淳樸的布依族人民對美麗的花朵的贊美與愛護,折射出布依族人民內心對美好愛情的感悟,既表達了他們對新時代的贊美和對舊社會的摒棄,更體現了布依族人骨子里堅韌向上、永不認輸的精神狀態。從歌詞來看,樂句構思巧妙、對仗工整,一開始就給我們描繪了刺梨花的顏色——紅色,它象征著熱情和向上,也象征著布依族人民的性格,再苦、再累都不放棄對美好陽光和生活的熱愛。到了歌曲的第三段,“金花凋了還會有哎,情意去了不再來哎”更是讓整首歌曲的意境進一步提升,這就是淳樸的布依族人民,這塊土地就是我們的家鄉,正是這塊充滿人情味、充滿活力、充滿愛的土地,才孕育了這么多勤勞能干、淳樸善良、熱情好客的人們。從旋律來看,這首歌曲為四聲羽調式,音域為八度,歌曲跨度較小,以“6”為主音,每四個樂句的結尾都有一個下行小三度的轉音,使整首歌的旋律淺吟低唱、迂回曲折、娓娓道來。從唱腔來看,這首歌曲最大的特點就是比較多地運用了“轉音”,配合直白、不假思索、直抒胸臆的唱詞看似俗氣,卻是見山是山、見海是海、見花便是花,讓人心潮澎湃。這兩首歌只是布依族民歌的小小的縮影,但我們可以管中窺豹,發現布依族民歌的一般特征。總的來看,布依族民歌一般旋律比較簡單,多采用同樣旋律反復演唱不同歌詞,朗朗上口,讓人一聽難忘。而布依族民歌的歌詞大多都是源于布依族人的生活,是布依族人民生活經驗和智慧的集中體現,充分表達了布依族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歌詞中蘊含的樂觀、質樸甚至幽默的精神更體現了當地人民和自然相互交融的生活場景,也表現了布依族人民對“生命從哪里來,往何處去”的終極追問。四、結語中國民歌內容和形式都豐富多樣,各地區、各民族的歌曲都有其獨特的風格。意大利歷史學家克羅齊有句經典名言:“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換句話說,每一首歌曲實際上就是傳統風俗演變和人文歷史的活化石,尤其是歌曲中的“意”和“境”,絕非僅靠史料和編年就可以保存下來的,而是要通過當代人深層記憶的保存和喚起才能得以真正保存。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我們以為自己曾經忘記的那些記憶又浮現在腦海中,讓每個當事人都感到韻味無窮。布依族民歌來源于布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日常生活就是他們的審美活動,他們“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民族的世代延續慢慢鑄就了一部宏大且鮮活的歷史,那就是布依族民歌,貴州布依族民歌的產生和發展有著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站在當下,用現代的美學觀念來審視,布依族民歌是滄桑、古老且雋美的,不僅僅因為“民歌是一切歌曲創作的源泉”,更是因為這些在生活儀式中最早形成的音樂形式——這些民族音樂可能是貴州多民族審美情趣的最早來源。通過對布依族民歌的美學分析,我們能更好地挖掘民族文化瑰寶,傳承發揚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袁冬 單位:貴州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