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在網絡傳播的建議

時間:2022-05-09 08:47:07

導語: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在網絡傳播的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在網絡傳播的建議

摘要:以信息化環境為背景,探討武強年畫茶文化的融合與傳播。對于武強年畫和茶文化之間的結合,從文化內涵、藝術性等角度進行了分析,明確認識到兩者結合的必要性。隨之總結在新媒體網絡環境下的傳播現狀,總結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傳播存在的不足以及存在的挑戰,最后提出創新傳播形式、設計文化周邊產品、創新工藝傳授形式、開發新媒體文化產業四點建議,為武強年畫與茶文化結合創造了條件,以期能夠在新媒體網絡傳播中獲得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武強年畫;茶文化;新媒體;網絡傳播

年畫從形式與內容上是中國畫的一種,也是民族美術藝術的重要形式,表現出不同地區民俗風情與宗教信仰。年畫以生活為背景產生,對于群眾而言也是一種精神寄托。隨著新媒體的普及與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年畫傳播受到極大影響。武強年畫代表了河北武強縣傳統民間藝術,也是民間獨有的繪畫體裁。為了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武強年畫的藝術魅力,其在新媒體網絡傳播中的渠道也開始創新,而且與茶文化結合,通過不同文化與藝術之間的碰撞,讓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發揮新媒體網絡在武強年畫、茶文化結合傳播方面的優勢,從而加強民族自豪感與文化認同感。

1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結合

武強年畫最早是在元代前出現,直至清道光二十九年才有了正式“年畫”的定義,其間明代初期的武強年畫設計、鐫刻水平已經達到比較高的水平。當發展到清代康熙和嘉慶年間,進入到武強年畫發展鼎盛階段,到了2005年武強年畫更是被列入到“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中。因其是在民間產生,所有具有非常濃厚的民間特色。武強年畫創作背景非常簡約,而且不拘小節,選材也是以民間習俗為主,更多地聯系生活實際。武強年畫工藝最為顯著的特色是采用木版套色水印,構圖飽滿度非常均勻,裝飾和色彩也具有極強的表現力,武強年畫色調多以大紅大綠為主,整體感覺非常的明快、舒暢,可作為節日裝飾,烘托熱烈氛圍,也有一些比較素雅的山水墨畫,可作為家居裝飾。新媒體網絡傳播背景下,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武強年畫,紛紛拓寬傳播渠道。而且將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結合,不僅使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影響力也得到提升。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從性質上,都屬于需要傳播的文化載體,但區別在于載體形式不同。通過新媒體網絡在傳播、傳承方面的優勢,可以將這兩種文化載體整合,例如用武強年畫宣傳茶文化,或者是在茶產品包裝上繪制武強年畫,增強文化內涵,利用新媒體網絡還可以拓寬宣傳范圍,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為文化藝術的傳承夯實基礎。

2新媒體網絡下武強年畫與茶文化的傳播現狀

從20世紀九十年代我國開始進入到互聯網時期,武強年畫作為傳統藝術,其在新時期環境下的生產、銷售面臨極大的難度,導致產量逐年降低。年畫不僅是民俗、風俗、習俗載體,更是文化傳播的載體。作為地域代表性的文化形式,武強年畫傳播空間逐漸縮小,甚至只能夠在年畫社和年畫博物館等地進行創作,民間作坊數量更是少之又少。在這一環境下必須要推進武強年畫傳播的創新,尤其是和互聯網相適應。茶文化同樣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現代人對于茶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比較表面的了解茶文化基本形式,而具體的文化內涵、精神追溯則比較有限,尤其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選材茶文化成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基于茶文化本質,探索其與武強年畫的共同點,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傳播。信息化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也為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播創造了條件。在此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民族藝術場所,紛紛開始應用三維技術與視效技術等,創新傳播與宣傳形式。但是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依然面臨一些問題,總結為三方面:第一,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得到融合之后,傳播方式比較單一,盡管也應用了新媒體網絡的方式,但是整體力度不足,導致傳播效果有限。第二,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屬于民族藝術文化,在文化融合方面并沒有展現出多元文化特征,這也是限制其傳播效果的原因。武強文化帶有地域性,在其與茶文化融合傳播進程中,缺少對當地旅游和民俗文化融合的重視。年畫本身的色彩、構圖等都帶有非常強烈的藝術性,卻沒有在時尚、設計領域位于一線,導致新媒體時代下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傳播受限。新媒體是以智能設備為載體才得以廣泛應用,但是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和智能手機的融合程度不高,例如沒有專門的軟件、微信公眾號等,降低了傳播影響力。第三,因為生產工藝、技藝傳授方法和互聯網的聯系算不上非常緊密,在傳播效果上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響。總結以上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生存物質基礎、社會心理、傳承鏈斷裂等原因,但是無論是武強年畫還是茶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必須要在新媒體網絡下改變傳播現狀,將兩者融合之后提高影響力與傳播力。

3新媒體背景下的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傳播的挑戰

武強年畫屬于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2l世紀背景下隨著新媒體對于文化的影響,互聯網以及網絡技術等廣泛應用,為傳統文化的傳承開拓了新路徑。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在整合之后,為了能夠在現代社會中更為廣泛的傳播,逐漸認識到新媒體的優勢。但是在傳播實踐中,也發現了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傳播的一些挑戰,主要表現在四方面。第一,信息技術使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傳播方式發生變化。新媒體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的發展,使得以武強年畫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有了新的傳播渠道,尤其是在茶文化融合進程中,專門創建網站介紹悠久的發展歷史、融合傳統文化元素,以此來提高在社會層面的影響力與認可度,當然也得到社會層面的認可,激發出群眾對于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欲。現階段,雖然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在融合過程中,新媒體推廣傳播已經有非常多的效果顯著的工作成績,但是在互聯網上與之相關的宣傳、傳播類網站數量卻十分有限,智能手機中要想搜索到武強年畫與茶文化相關的內容也存在一定難度。所以,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武強年畫在與茶文化融合傳播的進程中,整體推廣力度有很大的缺失,這是影響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在新媒體網絡背景下影響力的重要影響因素。第二,新媒體技術使博物館藏品宣傳發生變化。受到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雙重作用,博物館在現代環境下開始大力應用三維技術和大數據等,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可以轉換為三維立體的形態,待3D成像之后上傳到網絡上,改變傳統博物館館藏品呈現形式,更加具有靈活性,搭配音響與光效,還可以為媒體受眾帶來非常豐富的視聽體驗,從而對武強年畫和茶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第三,數字化使得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快速融合形式發生變化。新媒體網絡環境下,信息技術在傳統文化領域已經有了非常深入的應用,有利于促使多元文化之間的融合。尤其是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大數據時代下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認知主要來自于互聯網和新媒體,以其為媒介實現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在新媒體網絡環境下的融合,對于兩者之間文化傳播而言也是非常有效的推動力。例如茶文化在世界各國文化中都有體現,而且在文化傳播過程中也融入了當地的文化觀念、價值理念、風俗習慣等,所以茶文化也得到世界各個國家乃至于各年齡層人群的喜愛。武強年畫作為我國傳統民間文化的優秀載體,在群眾中基礎十分扎實,是人們對傳統民間文化的記憶。若是將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結合,其間利用數字化建設與發展,采用游戲、動漫等豐富的藝術形式,豐富其傳播渠道,也為這兩種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形式之間的結合提供了新的路徑,不僅可以達到優勢互補的效果,還可以在現代社會提高武強年畫與茶文化的影響力。第四,新媒體技術使工藝人才培養發生變化。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非常快,人們想要掌握一門新技術,提高個人綜合素質,除了傳統拜師學藝和課堂學習這兩個途徑外,更多情況下會選擇網絡在線教育、遠程教育,相比傳統學習途徑更具有靈活性。但是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屬于傳統文化,年畫藝術更是以手工為核心的藝術,雖然拜師學藝與課堂學習是非常必要的環節,但每一位教學師傅能力均存在有限性,需要同時接收多位名師的指導,方可真正提高手工技藝能力,這就需要克服地域、交通條件等因素的限制。進入到新媒體網絡時代之后,為了實現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在新環境的廣泛傳播,利用新媒體技術也創新了工藝人才培養形式與思維。網上接受遠程教例如開辟出在線名師指導的路徑,任何人想要了解、學習武強年畫工藝和茶文化,都可以選擇網上報名的方式,由傳承人在線授課,成為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傳播的主體,在新媒體網絡環境下,為實現其廣泛傳播貢獻力量。

4新媒體網絡傳播中武強年畫與茶文化融合的發展建議

4.1創新傳播形式

新媒體在信息化時代下,“傳播”必須要以互聯網為核心。武強年畫與茶文化結合之后,對于傳播形式的選擇,同樣要發揮新媒體網絡優勢。建議創建專門的宣傳網站,網站設計階段選擇內容,可以介紹武強年畫歷史、起源、制作工藝;茶文化內容、傳播范圍、歷史地位等,選擇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年畫作品,詳細介紹作品背后意義,也可以專門設置周邊文創產品的模塊,例如以武強年畫為包裝的茶產品,也可以將茶文化作為武強年畫創作的主要內容,使群眾對茶文化、武強年畫有更為深刻地體會。新媒體比較重視互聯網推廣,利用一些軟文、視頻等方式,實現多元化宣傳與傳播,有利于提高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影響力。另外,與一些知名度高的軟件、平臺合作,專門開設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作為推廣平臺,拍攝、制作短視頻進行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的宣傳,加強傳播針對性。

4.2設計多元化文化周邊產品

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結合的傳播,為了擴大其影響范圍,需要開闊眼界,提升文化傳播高度,在“年畫”和“文化”以外,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元素,作為傳播引導。例如可以將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服飾、動漫、游戲相關產品當中,制作裝飾畫、家具雕花、服裝設計元素、游戲角色與動漫角色等,使更多人對武強年畫、茶文化有所了解,還可以擴大傳播范圍與受眾,提高傳統文化影響力。以博物館為主的傳統傳播方式需要在新媒體網絡環境下改革,最為基礎的是加強信息化建設,采用三維、投影、AR等技術,為觀眾營造更加真實的參觀體驗。另外,創建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的數字博物館,此環節可以利用三維數字技術創建網站,人們可以直接登錄線上博物館獲取武強年畫和茶文化資訊,利用信息技術宣傳武強年畫與茶文化,激發年輕人了解傳統文化的積極性。

4.3創新生產及繪制工藝傳授形式

關于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的生產工藝,其中武強年畫采用繪、刻、印這三種傳統方式,盡管藝術風格明顯且獨特,但是需要支出較高的人工成本,生產效率不高。為了使武強年畫在現代社會得以持續性的傳承,需要將傳統生產工藝和當代使用刻、印技術結合,既可以提升武強年畫生產效率,又能夠獲得更多的利潤。但是生產技藝的創新不代表可以完全拋棄傳統技藝,也不能降低武強年畫成本成為低廉的裝飾品,所有手工藝者必須在掌握傳統技藝基礎上融合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網絡實現創新。對于武強年畫和茶文化的技藝傳授方式,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已經面臨創新,傳統的師帶徒形式無需完全取締,但是也必須要對其進行創新,只有如此才可以吸引更多人參與到傳播的行里中。建議做好傳統拜師學藝、課堂教學指導等傳授工作,在此基礎上組織“傳統文化進學校”“傳統文化進社區”等活動,邀請年畫藝術家和茶文化傳承人,到學校中演講,將教育作為技藝傳承與文化傳播的有力途徑,培養工藝匠人。另外,開發線上教學渠道,特別是數字技術教學,通過遠程教育為武強年畫與茶文化結合的傳播創造條件。

4.4開發新媒體文化產業

新媒體時代最為顯著的特征是具有很強的時代性,現代信息技術在此環境下也得以飛速發展,并且帶動了文化產業的進步,開始在生活、工作等各個領域得到普及。新媒體的普及使得文化產業在文化及經濟市場中廣泛傳播,也拓寬了文化產業內容以及發展空間。實際上文化產業和社會產業有非常密切的聯系,基于不同產業的支持,也為新媒體文化產業夯實的發展基礎。新媒體、信息技術則作為不可或缺的載體,為武強年畫與茶文化結合的傳播提供支持。新媒體文化產業是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傳播的推動載體,也是實現廣泛傳播的重要技術性要素,不僅充分融合了時代元素,還與新媒體網絡傳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此外,了解新媒體在信息時代下的重要地位,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具有獨特性,若沒有得到正確應用,反而會限制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影響到武強年畫與茶文化傳播。基于此,務必要明確認知新媒體獨特性,同時發揮便利性、快捷性優勢,拓寬文化產業發展路徑,優化武強年畫與茶文化結合的傳播效果。

5結語

綜上所述,武強文化與茶文化同屬我國傳統文化范疇,要想在現代環境下得到廣泛傳播,必須要做好宣傳與傳播工作。基于新媒體網絡背景,摸索武強文化與茶文化結合點,利用信息技術、3D打印技術等全新技術形式,對傳統文化與藝術呈現形式進行創新,讓更多年輕人了解武強年畫和茶文化,在實現兩者融合的過程中拓寬其在新媒體網絡中的傳播范圍,提高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環境下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魯祿.新媒體時代茶文化在民族音樂教育中的傳承和融合[J].福建茶葉,2021(08):147-148.

[2]劉晨.民間崇拜視野下武強年畫風格特征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1(05):28-29+32.

[3]呂歡.淺談紅色文化與茶文化融入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路徑研究[J].福建茶葉,2021(07):229-230.

[4]王易.以茶文化為代表的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福建茶葉,2021(06):220-221.

[5]王玉清,王建偉,李密生,李可強.建立數據庫對河北武強年畫的傳承與保護[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20(04):53-58.

[6]魏鴻飛,于芳,張寧,李世東,劉賀明.提升武強年畫品牌影響力的可行性分析[J].戲劇之家,2020(03):118+120.

[7]刁卓越,梁昭華.論武強年畫中的求全心理——以輔助裝飾元素為例[J].藝術科技,2019(11):132-133.

[8]張宗登,劉靜芝.武強年畫研究——基于中國知網的統計與分析(1990—2018)[J].民藝,2019(04):28-32+161.

[9]甘雨,劉立軍.作為建筑元素的武強年畫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探析[J].西部皮革,2019(04):14.

[10]張帆,劉棟.傳統工藝走進現代農村文化生活——以武強年畫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4):223+222.

[11]趙靜義.現今木版年畫的發展啟示——以武強年畫和朱仙鎮年畫比較研究為例[J].大眾文藝,2018(10):50.

[12]李丹丹,張鐵蕊,宋端.互聯網時代語境下武強年畫傳播藝術的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4):369+371.

[13]陳凌.老手作掘出新價值——河北武強木版年畫設計研發新思路[J].中國藝術,2018(03):52-56.

[14]尉海瑩.跨越國界的茶文化傳承與發展——關于第十五代千宗室的茶文化論文的啟示[J].大眾文藝,2020(05):250-251.

作者:楊糧稱 張帆 李世東 單位:衡水學院 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