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醫融合科學性的實踐路徑

時間:2022-04-25 11:00:37

導語:武醫融合科學性的實踐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武醫融合科學性的實踐路徑

摘要:文章在健康中國背景下,結合國家在體醫融合方面的政策以及前人在此方面的研究基礎,探究武醫融合的發展現狀與面臨困境,并據此提出健康中國背景下武醫融合實踐路徑的新思路。文章綜合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推理法、歸納分析法等深入探討。主要結論為:(1)加強群眾宣教,強化“武”“醫”意識;(2)完善管理體制,促進“武”“醫”融通;(3)加強人才培養,優化“武”“醫”隊伍;(4)傳統結合現代,創新“武”“醫”模式。通過加速“武”“醫”的有機融合,推進健康中國戰略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健康中國;武醫融合;實踐路徑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基礎,是全面提升中華民族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健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1]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作壓力的增大,越來越多的人呈現出亞健康狀態,各種慢性病也逐漸年輕化。人民的健康形勢變得更加嚴峻,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已無法滿足國民的健康需求,必須要加強體育與醫學之間的深度融合。中國傳統養生功法目前已用于各種慢性病的干預研究中,并取得較好的干預效果。基于此,積極探究武醫融合的發展現狀與面臨的困境,并據此提出武醫融合實踐路徑的新思路便成了當務之急。

1武醫融合的價值

1.1強筋骨,調身心

中國傳統武術在養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傳統武術從生命整體觀出發,融合了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它注重人體的內外兼修,以達到身心合一的目的,這與西方運動項目有很大區別。《綱要》提及了“體、醫、藥”的作用,要求合理促進三者之間的關系,深入證實運動是良藥的說法。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運動形式,講究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的鍛煉形式。習練武術不但可以促進身體健康發展,增強機體免疫能力,還能有效舒緩心情,降低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科學實驗研究肯定了武術的養生功效,證實了武術養生可以促進身心健康,有利于健康中國建設。研究顯示,太極拳是中低強度的有氧運動,能夠增強人體免疫能力,提高習練者的反應速度、柔韌性和協調性等身體素質,促進人體內部陰陽平衡,改善身體機能,使全身氣血暢通,以達到強身健體之功效。有研究對太極拳干預后產生的心理健康效應進行數理分析發現,太極拳對改善鍛煉者的主觀幸福感、心理應激和認知水平有明顯效果,并在抗抑郁和抗焦慮方面存在顯著優勢。[2]

1.2防未病,治慢病

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作為慢性病的“三大殺手”,嚴重危害了人類的健康,造成了國民經濟財產損失,甚至會危及生命。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現象的不斷加劇,慢性病患病人口也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中國傳統武術項目及健身氣功已證實對慢性病有良好的干預效果。Song等使用太極拳和健身氣功等中國傳統運動項目對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功能和非運動功能進行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太極拳和健身氣功可以提高帕金森病患者的運動功能。六周健身氣功鍛煉可降低帕金森病患者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明顯改善夜間睡眠質量。[3]習練健身氣功要求配合“細、勻、深、長”的呼吸方式,講究調身、調息、調心“三調合一”,當練習達到身正、息勻、心靜的狀態時,便促進身體的陰陽平衡,進而達到了防未病、治慢病的作用。因此,要注重武術的未病狀態養護,又要強調中醫的疾病治療與康復,實現了傳統武術和中醫的高度融通。[4]

2武醫融合面臨的困境

2.1觀念淡薄,武醫分家

近代武術作為一種體育項目,逐漸朝著競技化方向發展,受到外來文化沖擊,武醫融合逐漸式微。除此之外,武術自身的神秘性也使其發展受到束縛與遏制。在現代體育和西方醫學的雙重沖擊下,武術與中醫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二者的發展始終處于被動的畸形地位,被認為是玄之又玄的假大空,有或者是包治百病。這種發展狀態體現出大眾對武醫融合存在理性認識的偏差。當代傳統武術養生價值的提升需要依循武醫融合發展之路。[5]中國傳統養生功法在慢性病的運用過程中已被證實有較好的療效。但是長期外來競技體育思潮的侵入,導致傳統武術的養護功能被淡化。再加上大眾對主動鍛煉認識不足,對運動干預疾病的科學性存在質疑,進而導致人們武醫融合觀念淡薄。西方醫學的診斷治療以補救為主,不注重疾病前的預防。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過度醫療”現象。醫學與體育結合不夠緊密導致大多數醫生缺少運動干預疾病的理論與實踐技能,不具有開設有針對性運動處方的能力,無法向患者提供相應的運動指導方案。

2.2組織及管理體制機制尚不完善

2.2.1政策與健康目標缺乏協同管理國家制定了相關政策,《中醫藥健康服務發展規劃(2015—2020年)》提出大力發展中醫保健服務,推廣太極拳和健身氣功等中國傳統養生功法。《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要求深化醫藥改革,以健康促進為手段,實現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方式轉變。但是,政策之間銜接不夠緊密,缺乏深度融合的機制,沒有達到協同聯動的預期效果。政府部門在組織及管理過程中沒有相互融通,缺少統一部署,各政策之間有效銜接不夠也導致二者沒有發揮出在健康促進方面的凝聚力。2.2.2“武”“醫”業務互不融通武術的主管部門是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醫院的主管部門是國家衛健委,二者分屬于不同行政管理部門。由于各單位管理體制不同導致武術行業與醫療衛生服務業之間缺少聯動,武術行業沒有發揮出其康復養生的作用,醫療衛生服務業存在“過度治療”的現象加劇了醫療資源的浪費。二者關聯度較低導致武術運動中健身功效的科學性缺失,醫療服務業的疾病康復過程中缺少運動療法并影響運動康復領域的發展。

2.3專業人才建設隊伍不足

武醫融合培養出來的復合型人才既要懂武術的科學鍛煉方式,又要熟知醫學理論與康復技巧。隨著國內外將運動療法作為干預慢性病的治療手段并取得較好的療效,人們逐漸認識到科學的運動鍛煉對疾病的防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武術和醫學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沒有達到深度融合的地步,這導致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相當長時間只從事醫學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養,缺少以武術為代表的的中國傳統養生功法的學習,不具備開設科學鍛煉運動處方的能力。武術專業人才培養方式上只注重武術運動技能的提高,缺少康復理論學習導致難以向患者提供科學的鍛煉方案。因此,“武醫融合”的復合型人才缺失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武術業和醫療衛生服務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2.4武醫融合科學性有待提高

武醫融合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科學性、專業性、預見性的養護和康復模式,以便于實現“防未病,治慢病”的需求。在國家積極推進健康中國戰略計劃的今天,迫切需要武醫深度融合,而如何提高二者融合的科學性成為迫切問題。近幾年,武術界打假事件使社會公眾對傳統武術戴上了“有色眼鏡”,致使武術中蘊含的健身康復功效被逐漸淡化。武醫融合不僅僅是武術與醫學簡單交匯在一起,二者融合的產物在預防、診斷、治療、康復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度挖掘武術的養生健身功效,通過現代先進儀器將干預效果進行具體量化,以便于將科學的運動處方可視化,擺脫大眾心目中“偽科學”和“假大空”等負面印象。

2.5資金政策障礙

武醫融合體系中的受眾多體現在老年人群體,老年人因為年齡因素依賴醫療衛生服務,他們多集中于公園等公共場所習練以太極拳為主的武術項目。群體的特殊性使其需要在具有醫療保護的場所進行,以保證這一群體的安全性。兼具武術教學與醫療服務的場所需要大量資金支持。目前,推進健康中國戰略建設中,如何將體醫融合計劃在城鄉建設中實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在規劃制定中要綜合考慮建設適合老年群體的體育設施與配套醫療服務,聯合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管理中心與國家衛健委兩個主管部門,制定出合適靈活的財政政策。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基金相互融通,積極推動武醫融合產業的建立,對武醫產業公共服務給予財政支持并逐漸進入醫保行列,從而使更多群眾享受到政府的紅利,推動武醫融合可持續發展。

3武醫融合的發展思路

3.1加強群眾宣教,強化“武”“醫”意識

武醫融合之所以發展滯后,很大程度上是社會群眾對“武”和“醫”的誤解導致的,因此加強群眾宣教也就顯得尤為重要。大眾群體中要不斷加強科學習練武術的氛圍,提高武術在健康領域中的地位,加強武醫融合的科普教育,形成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的知識體系。培養關于武醫融合的專業宣傳團隊,通過走訪社區開展武醫融合科普工作來擴大知識普及范圍,加強宣傳引導,充分吸引全民共同參與。加強武醫融合,推動健康知識理念與人民共享,推動社區健康科學化發展,也是全民健身、健康中國戰略的具體踐行。[6]

3.2完善管理體制,促進“武”“醫”融通
“武醫融合”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手段,順應了社會大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武醫融合”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導向支持,要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功能,優化“武醫融合”體制,強化“武”“醫”融通,提高兩大主體的關聯性,更好體現二者在健康促進方面的合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武術運動和醫療衛生服務的有機融合。

3.3加強人才培養,優化“武”“醫”隊伍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有武醫文化的一席之地,但是隨著現代醫學與競技體育的不斷發展,武醫文化逐漸沒落,這也造就了武醫人才的缺失。加強武醫融合型人才培養對健康中國戰略推進起到了積極作用。3.3.1加強學科建設促進醫學與武術兩個專業資源整合,通過不斷完善課程結構、學科建設、師資力量等方面為抓手,為培養武醫復合型人才提供條件,實現武醫人才培養的現代教育方式轉型。3.3.2發掘、培育武醫人才社會中存在“假大師”的事實,但也不排除有真正的武醫人才。通過相關單位的審核,辨別人才真偽,將有真才實學并兼容武術與醫學相結合的民間武醫人才創造就業崗位和發展空間,從而實現武醫人才的社會化發展。積極營造武醫人才的培養市場,打造武醫融合品牌效應,并由衛健委出面提供“武醫健康師”類似的職稱,通過開辦培訓班或者聯合辦學等方式提升在職醫生或武術人的綜合能力,融合武醫資源,進而培養更多武醫人才。

3.4傳統結合現代,創新“武”“醫”模式

推進全民健康是建設健康中國的根本目的,既需要現代醫學的保障,也離不開傳統醫學的支持,要做到“中”與“西”“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通過運用健身氣功、太極拳等中國傳統武術進行運動干預,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認知能力、睡眠和生活質量,減輕焦慮、抑郁和緊張情緒,為全民健康助力。健康干預過程中運用傳統武術功法與現代醫療監測設備相結合,使武醫融合朝著科學化、有序化、可持續化方向發展,創新武醫融合的新模式。

作者:郭威 王欽 單位: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