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是一本由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主辦的一本醫學類雜志,該刊是北大期刊、CSCD期刊、統計源期刊,主要刊載醫學相關領域研究成果與實踐。該刊創刊于1985年,出版周期月刊,影響因子為1.36。該期刊已被北大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期刊)、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優秀期刊)、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萬方收錄(中)、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哥白尼索引(波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醫學文摘收錄。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CHINESEJOURNALOFMEDICALIMAGINGTECHNOLOGY,CJMIT)(ISSN1003-3289,CN11-1881/R)雜志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主辦的國家級學術期刊,月刊,160頁,大16開本,彩色印刷。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雜志刊載內容一直以報道醫、理、工等方面在醫學影像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臨床應用為重點。目前雜志刊登放射、超聲、核醫學、介入治療、影像技術學、醫學物理與工程學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及臨床實驗研究最新成果。本刊主要特點是:作為國內唯一的臨床醫學影像學與影像醫學工程及理論研究相結合的刊物,堅持報道綜合醫學影像學研究成果與臨床應用為特長,信息量大,發刊周期短,注重醫、理、工結合。本刊是基礎科研人員和臨床醫務人員學術交流的園地,是廣大醫生晉升中高級職稱的重要依據。本刊的作者、讀者層次較高且分布廣泛,來自醫、理、工相關學科及交叉學科從業者,70%~80%作者具有碩士以上學歷,包括臨床影像診斷學醫師、研究生、大學和研究所科研人員,使本刊在相關的多學科內具有深厚而廣泛的影響。
本刊的宗旨是面向醫、理、工相關學科的基礎研究工作者、臨床影像科室及讀者,提高我國醫學影像技術診斷與治療水平;辦刊思想是研究性論文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基礎理論研究與技術研究相融合,堅持不同學科、不同觀點、不同方法之間的爭鳴、探討、竟爭的辦刊思想。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雜志堅持嚴密的學術性與嚴謹的科學性,信息量大,臨床實用價值高。發文形式包括論著、綜述、論著摘要和個案報道。基本欄目:各系統影像學、實驗研究、醫學物理與工程學、影像技術學、綜述、繼續教育、論著摘要及短篇報道等。
本刊主要資助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廣東省科技計劃工業攻關項目、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廣東省醫學科學技術研究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
本刊主要資助課題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430230)、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建設項目([2013]544)、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06BAI05A04)、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2006AA02z391)、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2006CB705705)、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重點學科基金(S302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62100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13002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0275003)、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71523)。
1總體要求文稿應具有科學性、先進性、創新性和可讀性,力求重點突出,論點明確,資料詳實,數據可靠,結構嚴謹,寫作規范,表達準確,文字精煉。文稿撰寫應遵照國家標準GB7713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GB6447文摘編寫規則,GB7714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專家述評4000字左右,研究論著、綜述、規范化探討類論文5000字,研究快報2000字,經驗交流不超過1500字,病例報告不超過1200字。
2題目力求高度概括、言簡意賅且能反映論文的主題,文題字數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盡量不用副標題,阿拉伯數字不宜開頭。
3作者作者姓名在文題下按貢獻的大小順序排列,作者人數最好不要超過5人,投稿后作者署名及順序不得擅自修改或變更。作者應具備:①參加選題、研究工作并能解釋論文有關問題者;②起草或修改論文中關鍵性理論或主要內容者;③能對編輯部的修改意見進行核修,并最終同意該文發表者。對研究工作有貢獻的其他人可在致謝中列出。通訊作者應對全文內容負責,還應有對讀者提出的質疑有答辯能力和義務。如有外籍作者,應征得其本人同意,并附有本人簽字。作者之間用逗號分隔。
4單位在作者的下一行寫出單位的全稱(具體到科室)、省市和郵政編碼。署名作者分別在多個單位者,應分別寫出各單位的全稱(具體到科室),并用阿位伯數字上標在對應的署名作者右上角標注。
5英文題目要求簡明扼要,方便檢索,與中文題名內容上應一致,以不超過10個實詞為宜。除已得到整個科技界或本行業科技人員公認的縮略詞語外,不要輕易使用縮略詞語。
6英文作者用漢語拼音拼寫,姓前名后,姓氏全部大寫,名首字母大寫,雙名間加連字符“-”。例如:王小五,寫為:WANGXiao-wu。
7英文單位與中文寫法對應,按查閱本單位官方網站或咨詢相關職能部門,規范英文寫法。
8基金項目格式為:××基金(編號××)。同時附基金項目批文掃描件一份,本刊將優先選登基金論文。
9作者簡介格式為:姓名(出生年-),性別,籍貫,學位,職稱,研究方向和E-mail。在讀碩士、在讀博士請注明導師姓名和聯系方式。所有作者必須提供聯系電話。
10通訊作者通常為稿件所涉及研究工作的負責人,有別于“通信作者”,標注于文章左下角,包括其姓名、單位、郵編和E-mail。提供聯系電話備用。
11摘要論著和綜述性論文均須附中、英文摘要,英文在前,中文在后。以第三人稱撰寫,不用“本文”、“作者”等詞作主語,不超過350個漢字,按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結論(Conclusion)四項式編寫。綜述性論文摘要無須按“四項式”編寫。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擁有與文獻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在有限的字數內向讀者提供盡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的信息,充分反映該研究的創新之處。英文摘要在300個實詞左右,內容和形式要求與中文摘要基本對應。
12關鍵詞中文關鍵詞以《漢語主題詞表》為準,以標引能表達全文主題概念的敘詞2~5個,盡量少用自由詞。英文關鍵詞應與中文對應,以《IndexMedicus》中主題詞表《Mesh》內所列的主題詞為準,每個英文關鍵詞第一個詞的首字母大寫,各關鍵詞之間用分號隔開。
13正文標題層次如:1資料與方法(或材料與方法),1資料(或材料),2方法,2結果,3討論,一般不超過三級標題,文內連序號為圓圈碼,如①、②、③……表示。
14醫學名詞應注意規范、標準、前后統一,盡量少用縮略語,原詞過長且在文中多次出現(2次以上)者,可于括號內寫出全稱并加注簡稱,以后直接用簡稱。醫學名詞術語,以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醫學名詞》為準,暫未審定公布的,以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漢醫學詞匯》為準。
15計量單位采用國際單位制并嚴格執行國家標準GB3100~3201《量和單位》的規定,使用法定計量單位,不再使用N(當量濃度)、M(克分子濃度)、百分比濃度[%(V/V)、%(m/m)]等已廢除的非標準計量單位和符號。
16統計學符號以國家標準GB/T3358.1-1993《統計學名詞及符號》為準,樣本算術平均數用英文小寫斜體±s;標準差用英文小寫斜體s;t檢驗用英文小寫t;F檢驗用英文大寫F;卡方檢驗用希文斜體χ2;相關系數用英文小寫斜體r;自由度希文斜體γ;概率用英文大寫斜體P;樣本數用英文小寫斜體n。
17統計學方法率的計算保留小數點后兩位,年齡保留小數點后一位,年齡需要提供±s或者中位年齡。
18圖片論著類論文和病例報告均須附典型病例圖片,圖片分辨率須300dpi以上,JPG/JEPG格式,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對比度,最好是醫院圖像工作站中直接提取的圖像。每圖下面應標有圖序號、圖題、圖說(解釋圖片內容的文字),文中應有圖位。對于圖中箭示應有說明,有病理圖的應有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數。
19表格本刊采用三線表,表格列于文后,每表應標有表序號、表題,文中應有表位。
20參考文獻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標準GB7714-2005《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中規定,采用“順序編碼制”。僅限于作者直接閱讀的近5年的文獻,盡量不用二次文獻,無特殊需要不必羅列眾所周知的教科書或某些陳舊史料,提倡引用國內外同行新近發表的研究論文為參考文獻,引用論點必須準確無誤,不能斷章取義。參考文獻至少來源于5種以上的期刊,論著類論文參考文獻10~15條,綜述類論文參考文獻20~30條,以反映論文的科學依據,以及對前人科學工作的繼承性。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按每條文獻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逐條列于文后,并在文內引用處用右上角加方括號注明角碼。
機構名稱 | 發文量 | 主要研究主題 |
中國醫科大學 | 473 | 超聲;成像;磁共振;超聲檢查;磁共振成像 |
山東省立醫院 | 446 | 超聲;造影;影像;腫瘤;血管 |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 | 434 | 成像;磁共振;磁共振成像;動脈;血管 |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 426 | 超聲;成像;描記;描記術;心動描記術 |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 | 367 | 超聲;成像;磁共振;腫瘤;磁共振成像 |
華中科技大學 | 342 | 超聲;成像;描記;描記術;心動描記術 |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 | 300 | 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腫瘤;顯像 |
第二軍醫大學 | 272 | 超聲;成像;動脈;造影;腫瘤 |
福建醫科大學 | 262 | 超聲;超聲檢查;腫瘤;成像;胎兒 |
復旦大學 | 260 | 超聲;成像;腫瘤;超聲檢查;造影 |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21號大猷樓502室
郵編:100190
主編:李坤成 李建初
我們不是中國醫學影像技術雜志社。本站持有《出版物經營許可證》,主要從事雜志訂閱與期刊服務,不是任何雜志官網。直投稿件請聯系雜志社,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21號大猷樓502室,郵編:100190。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雜志是一本北大期刊、CSCD期刊、統計源期刊,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主辦的一本醫學類期刊。國內刊號:11-1881/R,國際刊號:1003-3289。該期刊詳細信息可以在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網站上查詢。
您好,我們擁有多年豐富的期刊服務經驗,可以協助您進行期刊投稿,優化投稿流程,避免頻繁碰壁,縮短發表周期,節省您的寶貴時間,讓您的學術成果快速發表。
能否發表主要取決于您稿件本身的內容,期刊編輯會基于一定的考量,比如發表范圍、投稿資料、研究原創性等內容做出主觀決定。因此,任何正規的學術服務機構均無法保證發表,但我們會用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您理解和遵循發表要求,助您提升發表幾率。若我們未達到服務承諾,我們將退還款項。
若用戶需要出版服務,請聯系出版商,地址:北京市海淀區北四環西路21號大猷樓502室,郵編:1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