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5 14:41:4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網絡文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網絡文學分析論文
無論人們對于"網絡文學"還會產生多少爭議,這個概念終于站穩了腳跟?,F今已經沒有多少人否認網絡文學的存在。盡管"網絡文學"的完善定義有待于理論的進一步修補,但是,文學進駐網絡空間并且成為一個活躍的臣民,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論文。其實,許多人的目光正在越過這個事實向后延伸:網絡為文學制造了哪些強有力的沖擊?換言之,因為網絡文學的出現,傳統文學正在或者即將發生哪些深刻的改變?
蔡智恒、安妮寶貝、李尋歡、寧財神、邢育森這些網絡作家的名字漸為人知,網易公司與文學網站"榕樹下"的文學評獎均己落下帷幕。檢閱過"榕樹下"網站的得獎作品之后,資深作家陳村慷慨地贈言網絡文學:"前途無量"。他在"網絡之星"叢書的序言之中說:"有人一口派定網上的文學作品都是垃圾,那是精神錯亂,我們應該憐憫他。有人說網上的作品才是文學,那是理想,我們要努力。"顯而易見,陳村所青睞的是"網絡的原創文學"――即僅僅在網絡空間寫作和發表的作品。(1)由于文學愛好者的錄入或者網站招徠用戶的點擊,網絡空間存有大量業己出版的世界文學經典或者風靡一時的流行之作。對于這一部分文學而言,網絡僅僅是一種征集讀者的新型傳播媒介。棲息于網絡空間的文學不過是紙張文學的電子復制。這一部分文學并沒有因為網絡而改頭換面,甚至提出新的美學設想。相形之下,"網絡的原創文學"可能包含了某種前所未有的文學類型。在這一批文學那里,網絡不再是計算機屏幕對于書籍紙張的替代;網絡的特征介入文學生產――從遣詞造句到發行傳播――的全過程。
伊格爾頓曾經提議考察藝術的"生產工具"。對于文學說來,書寫工具很大程度地決定了文學生產與文學消費之間的互動關系。從龜甲、鐘鼎、竹簡、縑帛到紙張,新型的文學生產資料不斷地改變書寫者與閱讀者的范圍。這不僅派生出種種特殊的文體,同時還不斷地重建文學社會學。如同人們的歷史考察所發現的那樣,書寫工具的日益廉價導致了持續的文化民主。書寫工具擺脫了權貴階層的政治、經濟壟斷之后,文化歸還了大眾。大眾的通俗語言贏得了文字的記載,甚至贏得了刊印的權利。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文化事件;這時常還意味了某些發不出聲音的匿名階層開始浮出文化地平線。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文化生產工具以及文化傳播體系的改變時常是締造一個新型社會的重要條件。根據安德森的觀點,印刷技術的發明對于資本主義社會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安德森稱之為"印刷資本主義"。他概括說:"資本主義和印刷技術通過作用于人類語言的不可避免的多樣性的命運,使一種新形式的想象的共同體成為可能,這種共同體的基本形態為現代民族的產生創造了條件。"。”②現今,一些人將網絡空間形容為“后紙張”時代的書寫與傳播工具。愈來愈多的人意識到,經濟、社會民主以及文化形式無不因為網絡的介入而產生歷史性的轉折;對于文學說來,人們逐漸將問題凝聚到這個方面:這一項技術革命是否包含了誘發藝術革命的契機?
很少人有膽量預言,網絡文學的興盛絲毫無損于傳統文學的既定規范;但是,人們可以從某些不無委婉的表述之中發現傳統文學的抵抗。不少傳統文學的作家重復申明:文學的本質從未改變,評價文學的尺度始終如一,他們對于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一視同仁。余華斷言:"對于文學說來,無論是網上傳播還是平面出版傳播,只是傳播的方式不同,而不會是文學本質的不同。"(3)"文學的特性將因此――隨著作品的發表方式、傳播方式和作家成分結構的改變――而發生變化甚或損害嗎?"吳俊對于這種問題頗為肯定:"作品的文學性取決于它自身的敘述和表現,同其物化的載體(媒介)形式――不管是紙質書刊還是電腦網絡――并無必然聯系。"(4)然而,這種觀點并沒有得到網絡作家的首肯。他們看來,"始終如一"的尺度無寧說證明了傳統文學吞并網絡文學的姿態。人們可以從一個具體的事件之中發現網絡作家的理論異議――他們不信任網絡文學評獎聘請的評委:
從網絡調查中看出,不少"網蟲"對由王蒙、劉心武、張抗抗等幾位知名作家主持評委會感到"滑稽"和"不能理解"。因為他們幾乎是清一色因寫書成名的傳統文學作家,對網絡知道多少值得懷疑。評委之一的莫言說自己連一次網都沒有上過。由這些評委評出來的作品,不僅難以評出真正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而且也傷害了網民的感情。此外,按何種標準進行評選更是一個棘手的問題。(5)
當然,也有一些傳統文學的作家愿意呼應網絡作家的觀點――例如徐坤。在她看來,網絡文學必須產生新的衡量標準。(6)然而,迄今為止,這些標準尚未得清晰的表述。張抗抗曾經提到她的一次有趣經歷。聘為"網易中國網絡文學獎"的評委之后,張抗抗打算遭遇一批洪水猛獸式的作品。然而,她的閱讀并沒有帶來太多的驚訝:
網絡文學主體管理論文
關鍵詞:網絡網絡文學社會心理文學接受者
前言
自1997年一部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風靡全國之后,人們才開始關注網絡上的文學;在“網易中國網絡文學獎”的評選之后,隨著網絡上的網絡、文學作品的大量出現,“網絡文學”這個范疇方始納入文學研究的視野之內。發展到今天,網絡已經成為文學的重要傳播媒介(一些經典的著作都在網上有著電子版本);當然也是網絡文學最主要的傳播媒介(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也有出版社出版發行,以書本形式傳播)。由于網絡文學本身尚處于發展階段,其自身的要素還有許多不成熟、不穩定有待于發展的地方,對網絡文學的諸多研究也處于探索階段,甚至于對“網絡文學”的概念還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網絡給傳統文學帶來了多方面、不同層次的影響。文學作為一種社會的現象,與社會中的人是分不開的。在以往傳統的文學研究中,對文學活動主體的研究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那么,網絡文學一種新的文學傳播媒介,其對文學主體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這種影響對文學本身又有怎樣的意義呢?其是否改變了文學的本質?這些問題,各家從不同的方面入手,各有所說,尚無統一的定論。本文將借鑒社會心理學的一些觀點,主要探討網絡傳播媒介對文學接受主體的影響,并對此影響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認為網絡成為傳播媒介,使得網絡文學,本質中審美的要素下降,娛樂性的成分上升。在本文中,筆者在討論網絡主體的整體特征的基礎上,將網絡文學的接受者和傳統文學的接受者作簡單的比較,并運用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網絡文學接受者特有的心理特征,重點探討網絡對網絡文學接受者造成的特殊影響。
一相關范疇問題
作為文學傳播媒介的網絡。從原始社會階段“詩樂舞”一體的文藝活動產生以來,文學活動系統中,傳播媒介總是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對文學活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根據傳播媒介在文學互動上的特點來看,文學的傳播經歷了口頭傳播——紙張傳播——電子傳播——網絡傳播幾個階段。應該說,每一種主導的傳播媒介都是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口頭傳播階段,文學主要是由人們面面相授傳播的。這樣,傳播者有很高的權威性。這種方式生動形象,互動性很強,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創作、傳播自己的作品。但是這種傳播方式很受時空的影響。因此,遠古時代的大部分的文藝作品都不能保存下來。進入紙張傳播的階段后,由于文字的使用,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創作權利和自由。同時出版的審查制度,也使傳播媒介成為權威機構的壟斷工具。但是這種傳播方式跨越了時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使得讀者有機會欣賞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為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書本的出現使得文學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書本文化至今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文學活動。電子傳播一方面擴大了讀者的范圍,兼有字,音,畫,多媒體的多種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權威機構所壟斷,在本質上與紙張傳播大致相同。網絡作為一種嶄新的傳播媒介,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第一,沒有了以往紙張傳播、電子傳播的審查制度,沒有特殊的原因,創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發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第二,接受者的閱讀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前主要是書本閱讀,現在變成了對著電腦屏幕進行閱讀,不同的閱讀環境對接受者的心理和狀態等等要素都會產生影響;第三,網絡上創作者和接受者互動性交流活動增強。網絡的作品所在的頁面大多設有發表評論的地方,讀者可以直接發表自己閱讀后的感受,另外還可以通過QQ、E-mail、BBS等網絡工具與創作者進行交流。
網絡文學接受主體。這里我們談論的文學接受者,不光是上網為了學術研究、文學交流的,有一定審美基礎的讀者,也不僅僅指那些文藝理論批評家們。這里的文學接受主體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網瀏覽網絡上的文本的廣大網民。
網絡文學主體研究論文
關鍵詞:網絡網絡文學社會心理文學接受者
前言
自1997年一部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風靡全國之后,人們才開始關注網絡上的文學;在“網易中國網絡文學獎”的評選之后,隨著網絡上的網絡、文學作品的大量出現,“網絡文學”這個范疇方始納入文學研究的視野之內。發展到今天,網絡已經成為文學的重要傳播媒介(一些經典的著作都在網上有著電子版本);當然也是網絡文學最主要的傳播媒介(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也有出版社出版發行,以書本形式傳播)。由于網絡文學本身尚處于發展階段,其自身的要素還有許多不成熟、不穩定有待于發展的地方,對網絡文學的諸多研究也處于探索階段,甚至于對“網絡文學”的概念還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網絡給傳統文學帶來了多方面、不同層次的影響。文學作為一種社會的現象,與社會中的人是分不開的。在以往傳統的文學研究中,對文學活動主體的研究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那么,網絡文學一種新的文學傳播媒介,其對文學主體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這種影響對文學本身又有怎樣的意義呢?其是否改變了文學的本質?這些問題,各家從不同的方面入手,各有所說,尚無統一的定論。本文將借鑒社會心理學的一些觀點,主要探討網絡傳播媒介對文學接受主體的影響,并對此影響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認為網絡成為傳播媒介,使得網絡文學,本質中審美的要素下降,娛樂性的成分上升。在本文中,筆者在討論網絡主體的整體特征的基礎上,將網絡文學的接受者和傳統文學的接受者作簡單的比較,并運用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網絡文學接受者特有的心理特征,重點探討網絡對網絡文學接受者造成的特殊影響。
一相關范疇問題
作為文學傳播媒介的網絡。從原始社會階段“詩樂舞”一體的文藝活動產生以來,文學活動系統中,傳播媒介總是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對文學活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根據傳播媒介在文學互動上的特點來看,文學的傳播經歷了口頭傳播——紙張傳播——電子傳播——網絡傳播幾個階段。應該說,每一種主導的傳播媒介都是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口頭傳播階段,文學主要是由人們面面相授傳播的。這樣,傳播者有很高的權威性。這種方式生動形象,互動性很強,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創作、傳播自己的作品。但是這種傳播方式很受時空的影響。因此,遠古時代的大部分的文藝作品都不能保存下來。進入紙張傳播的階段后,由于文字的使用,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創作權利和自由。同時出版的審查制度,也使傳播媒介成為權威機構的壟斷工具。但是這種傳播方式跨越了時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使得讀者有機會欣賞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為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書本的出現使得文學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書本文化至今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文學活動。電子傳播一方面擴大了讀者的范圍,兼有字,音,畫,多媒體的多種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權威機構所壟斷,在本質上與紙張傳播大致相同。網絡作為一種嶄新的傳播媒介,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第一,沒有了以往紙張傳播、電子傳播的審查制度,沒有特殊的原因,創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發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第二,接受者的閱讀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前主要是書本閱讀,現在變成了對著電腦屏幕進行閱讀,不同的閱讀環境對接受者的心理和狀態等等要素都會產生影響;第三,網絡上創作者和接受者互動性交流活動增強。網絡的作品所在的頁面大多設有發表評論的地方,讀者可以直接發表自己閱讀后的感受,另外還可以通過QQ、E-mail、BBS等網絡工具與創作者進行交流。
網絡文學接受主體。這里我們談論的文學接受者,不光是上網為了學術研究、文學交流的,有一定審美基礎的讀者,也不僅僅指那些文藝理論批評家們。這里的文學接受主體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網瀏覽網絡上的文本的廣大網民。
女性網絡文學出版業發展論文
引言:選這么一個題目,其實是跟我的愛好有關。這個愛好,其實說不上脫俗也談不上高雅,是很市井很小市民很小人物的一個喜好,就是:愛看雜書,尤其專攻言情方向。
最起頭的時候我是看臺灣小言的,這個淵源比較長,與本文關系不大在此就不細說。之后,發現大陸原創文更理性,更適合我現在的心智,就開始找推薦榜、看大陸原創完結文。之后,涉獵范圍越來越廣,涉及面越來越寬,完結文已經再不能滿足我的胃口,就開始找喜歡的作者的網絡連載文看。而這一看,就來了問題,就是:比較強大的作者最后往往會走上與網站簽約文章入V(vip)的情況,這就需要花錢買V看了。
而在我的拉網式大掃蕩之后,特別是在看過各位作者、各位與讀者的交流、留言、評論之后,我竟然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就是:自從去年的金融危機開始,考慮與網站和出版社簽約的,考慮文章入V來賺取稿費的作者開始指數爆發性的增長。而與此同時,各位作者、各位在網文面臨實體化出版或者實體書發售的時候也透露出一種含蓄或直接的擔憂,即擔心作品出版實體化之后會不會因為近來的金融危機的影響而造成發行量的降低或是市場的萎縮。
對這種現象,在這個學期的形勢與政策開課之前,我就很感興趣。因為本來我就很想從事編輯出版這一類的工作,不過后來因為選學了理科,到了大學又學了工科而不得不放棄那個理想,只能偶爾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們做個幾期內部文集來滿足一下做不成編輯就做個網編的小心思?;貧w正題。所以,借著這個機會,我終于可以慢慢地想一想金融危機下的中國女性網絡文學出版業到底受到了怎樣的沖擊,之后又做出了怎樣的反應。
心理解析
同的聲音”一節,鳴謝一下出處和原作者。
網絡傳播媒介對網絡文學接受主體影響論文
關鍵詞:網絡網絡文學社會心理文學接受者
前言
自1997年一部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風靡全國之后,人們才開始關注網絡上的文學;在“網易中國網絡文學獎”的評選之后,隨著網絡上的網絡、文學作品的大量出現,“網絡文學”這個范疇方始納入文學研究的視野之內。發展到今天,網絡已經成為文學的重要傳播媒介(一些經典的著作都在網上有著電子版本);當然也是網絡文學最主要的傳播媒介(一些優秀的網絡文學作品也有出版社出版發行,以書本形式傳播)。由于網絡文學本身尚處于發展階段,其自身的要素還有許多不成熟、不穩定有待于發展的地方,對網絡文學的諸多研究也處于探索階段,甚至于對“網絡文學”的概念還尚無定論。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網絡給傳統文學帶來了多方面、不同層次的影響。文學作為一種社會的現象,與社會中的人是分不開的。在以往傳統的文學研究中,對文學活動主體的研究往往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那么,網絡文學一種新的文學傳播媒介,其對文學主體的影響又是怎樣的呢?這種影響對文學本身又有怎樣的意義呢?其是否改變了文學的本質?這些問題,各家從不同的方面入手,各有所說,尚無統一的定論。本文將借鑒社會心理學的一些觀點,主要探討網絡傳播媒介對文學接受主體的影響,并對此影響進行了初步的分析,認為網絡成為傳播媒介,使得網絡文學,本質中審美的要素下降,娛樂性的成分上升。在本文中,筆者在討論網絡主體的整體特征的基礎上,將網絡文學的接受者和傳統文學的接受者作簡單的比較,并運用社會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分析網絡文學接受者特有的心理特征,重點探討網絡對網絡文學接受者造成的特殊影響。
一相關范疇問題
作為文學傳播媒介的網絡。從原始社會階段“詩樂舞”一體的文藝活動產生以來,文學活動系統中,傳播媒介總是處在舉足輕重的地位,其對文學活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根據傳播媒介在文學互動上的特點來看,文學的傳播經歷了口頭傳播——紙張傳播——電子傳播——網絡傳播幾個階段。應該說,每一種主導的傳播媒介都是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口頭傳播階段,文學主要是由人們面面相授傳播的。這樣,傳播者有很高的權威性。這種方式生動形象,互動性很強,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創作、傳播自己的作品。但是這種傳播方式很受時空的影響。因此,遠古時代的大部分的文藝作品都不能保存下來。進入紙張傳播的階段后,由于文字的使用,限制了大部分人的創作權利和自由。同時出版的審查制度,也使傳播媒介成為權威機構的壟斷工具。但是這種傳播方式跨越了時空的限制,保存了大量古代的優秀的文學作品,使得讀者有機會欣賞前人的,甚至是千年前的作品,為文化的傳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書本的出現使得文學成為一種特殊的文化,書本文化至今深深影響著人們的文學活動。電子傳播一方面擴大了讀者的范圍,兼有字,音,畫,多媒體的多種形式,但是基本上也被權威機構所壟斷,在本質上與紙張傳播大致相同。網絡作為一種嶄新的傳播媒介,有著自身鮮明的特點:第一,沒有了以往紙張傳播、電子傳播的審查制度,沒有特殊的原因,創作者一般都可以在網絡上找到發表自己的作品的地方。第二,接受者的閱讀環境發生了變化。以前主要是書本閱讀,現在變成了對著電腦屏幕進行閱讀,不同的閱讀環境對接受者的心理和狀態等等要素都會產生影響;第三,網絡上創作者和接受者互動性交流活動增強。網絡的作品所在的頁面大多設有發表評論的地方,讀者可以直接發表自己閱讀后的感受,另外還可以通過QQ、E-mail、BBS等網絡工具與創作者進行交流。
網絡文學接受主體。這里我們談論的文學接受者,不光是上網為了學術研究、文學交流的,有一定審美基礎的讀者,也不僅僅指那些文藝理論批評家們。這里的文學接受主體更主要的是泛指所有上網瀏覽網絡上的文本的廣大網民。
網絡文學發展趨勢及問題
在21世紀之初,網絡文學還走進了大學課堂,如中南大學歐陽友權主編的《網絡文學概論》、西安交通大學梅紅主編的《網絡文學》等。毋庸諱言,“網絡文學”已經成為21世紀以來中國當代文學研究中一個不可回避的熱點。而且,相當一部分學者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網絡文學研究的學科化。這一看來似乎還算繁榮的學術研究呈現出了一種什么態勢?其學科化的努力是否已經實現?本文將從網絡文學概念、網絡文學發展、網絡文學特征、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關系、網絡文學的發展趨勢及其存在的問題等方面對21世紀以來的網絡文學研究進行必要的梳理,并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梳理對當下的網絡文學研究進行必要的反思,以期能夠在網絡文學研究學科化的道路上略盡綿薄之力。
一、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網絡文學的存在與概念
在人們的思維習慣中,研究某一對象先要弄清楚有沒有這樣一種東西?如果它的確存在,我們能否通過抽象概念的形式把握它?如果一個事物根本就不存在,我們有什么理由浪費時間對它進行研究?而要進行研究必須有一個界定:這個事物是什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如何進行研究。但是,在文學理論領域,有關“文學”的有無及其概念,歷來都是文學理論家們爭執不休而又始終無法解決的問題。學者們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有沒有網絡文學?如果有,那如何對其進行界定?這一看似基本的問題,其實始終都在困擾著網絡文學研究的每一位學者。因為文學的存在及定義,本身就是一個十分難以解決的問題,現在再加上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糾纏不清的關系,對網絡文學進行界定,其難度也就可想而知。時間雖然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但問題似乎并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一些學者否認網絡文學的存在。李敬澤認為,“文學產生于心靈,而不是產生于網絡,我們現在面對的特殊問題不過是:網絡在一種驚人的自我陶醉的幻覺中被當做了心靈的內容和形式,所以才有了那個‘網絡文學’”[1]。李潔非則“強烈主張撇開‘文學’一詞來談網絡寫作。網絡寫作根本不是為了‘文學’的目的而產生的”[2]。以痞子蔡對“網絡文學”的概念也持一種謹慎的態度。痞子蔡說,“如果只要發表在網絡上的都算網絡小說,那么萬一曹雪芹復活,把《紅樓夢》貼在網絡上,《紅樓夢》就是網絡小說了嗎?”[3]2他認為,網絡文學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情況還不很清楚,當下還沒有達到給網絡文學下定義的時候。只有到了網絡文學更加多元化之后,再從中選出優秀的作品,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才有可能對網絡文學給出一個比較準確的定義。但是更多的人認為網絡文學的產生與發展已經是中國當代文學一個不爭的事實。中南大學文學院應該說是中國網絡文學研究的重鎮,其領軍人物歐陽友權在網絡文學研究方面已經發表不少學術論文及著作。歐陽友權在博士學位論文《網絡文學本體研究》中對網絡文學明顯持肯定態度。歐陽友權認為在網絡文學本體中存在著顯性和隱性兩個層面,顯性層面呈現為“文學的藝術化—藝術的仿像化—仿像的生活化”的層級蛻變;隱性價值則體現在:文學體制的轉換、民間立場、電子詩意、文化表征、人文蘊含等方面。
有學者認為,網絡文學是一種用電腦創作、在互聯網上傳播、供網絡用戶瀏覽或參與的新型文學樣式。它有三種常見形態:一是傳統紙介印刷文本電子化后上網傳播的作品,這是廣義的網絡文學,它與傳統文學的區別僅僅體現在傳播媒介的不同;二是用電腦創作、在網上首發的原創性文字作品,這類作品與傳統文學不僅有體載的區別,還有網民原創、網絡首發的不同;第三類是利用電腦多媒體技術和internet交互作用創作的超文本、多媒體作品(如聯手小說、多媒體劇本等),以及借助特定電腦軟件自動生成的“機器之作”,這類作品離開了網絡就不能生存,因而,這是狹義的網絡文學,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文學[4]。后來,人們就把這三種形態的網絡文學簡稱為:上網文學、網上文學和“超文本”文學。面對理論上定義網絡文學的困難,有學者認為,可以在承認網絡文學存在的前提下,繞開網絡文學的理論化定義,從應用的角度上對網絡文學事實進行描述。其實,這種做法應該是從傳統的文學理論研究領域借鑒過來的。一些學者就提倡繞開“文學”的定義這一永遠無法說清的問題,直接進入文學的各種層面展開研究。具體到網絡文學,原創文學網站的主編朱威廉認為,“網絡文學就是新時代的大眾文學,Internet的無限延伸創造了肥沃的土壤,大眾化的自由創作空間使天地更為廣闊。沒有印刷、紙張的繁瑣,跳過了出版社、書商的層層限制,無數人執起了筆,一篇源自于平凡人手下的文章可以瞬間走進千家萬戶”[5]。這與其說是一個定義,不如說是一種策略。其理論依據也很明顯。在網絡文學的特征尚未得到充分表達或者說我們對網絡文學的特點尚未進行有效的歸納的時候,與其通過演繹來給網絡文學強行定義,不如選擇更為妥當的辦法,準確描述網絡文學的狀態。一個很明顯的道理是,事物的命名往往通過約定俗成的歷史選擇來實現,而不是某一強制企圖所能為。
二、二十年來風雨路———網絡文學的發展歷程
當下學術界有關網絡文學的研究范式主要是學術批評。其實這也是一種十分自然的事情。畢竟,網絡文學也不過剛剛21年的時光。在學術界,大家一般將其視為當代文學,尤其是21世紀文學的一部分。對這樣一種新生的文學,文學批評應該就是一種主要的研究方式。但是,還是有一些十分有心的學者,現在已經開始留心于網絡文學發展歷程的梳理了。那么,21年來,網絡文學又走過了什么樣的歷程呢?關于漢語網絡文學的產生及其在海外的萌芽,歐陽友權曾經做過一個初步的梳理。根據他的研究,全球第一家中文電子周刊《華夏文摘》于1991年4月5日誕生于美國。同年,王笑飛創辦了海外中文詩歌通訊網,這個網站被認為是漢語原創網絡文學的最初萌芽。迄今能見到的第一篇中文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是發表于1991年4月16日《華夏文摘》第3期上的雜文《不愿做兒皇帝》,署名張郎郎。第一篇中文網絡原創小說是1991年11月1日發表在《華夏文摘》第31期上的《鼠類文明》,作者佚名。1994年,方舟子等人創辦了第一份漢語網絡文學刊物《新語絲》。1995年,詩陽、魯鳴等人創辦了網絡中文詩刊《橄欖樹》。1996年,第一份漢語網絡女性文學刊物《花招》創刊[6]。1994年,互聯網登陸中國大陸。1997年,我國最大的中文原創文學網站“榕樹下”在上海成立。自此,網絡文學在大陸生根發芽,并迅速成長為當代中國文壇上不容忽視的一股力量。學者們的研究自然不會僅僅局限于對網絡文學的發展脈絡做一個知識考古學式的梳理。不少學者已經開始對這20年的漢語網絡文學進行分期定位了。歐陽友權將大陸網絡文學的發展歸結為“三次沖擊波”?!兜谝淮斡H密接觸》的走紅及大陸網絡文學“五匹黑馬”(邢育森、寧財神、俞白眉、李尋歡、安妮寶貝)的出現被稱為網絡文學的第一次沖擊波。
高校網絡文學教學方法分析
摘要:網絡文學是一門新型課程,因網絡文學本身的復雜屬性,教學中應當在開放式的環境下,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長,從宏觀與微觀、研究與寫作、線上與線下等方面入手,進行改革。
關鍵詞:網絡文學;教學方法
網絡文學是我校傳媒專業的選修課,在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部分課程如當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專題等課程中均有所涉及。什么是網絡文學?網絡文學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于20世紀九十年代逐漸起步,發展到當今蔚為大觀的局面。據歐陽友權的總結,有三個層面:其一,廣義的網絡文學,“指經電子化處理后所有上網的文學作品上傳播的文學”;其二,狹義的網絡文學,“指于互聯網上的原創文學,即用電腦創作、在互聯網上首發的文學作品”;其“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文學”,即“網絡超文本鏈接和多媒體制作的作品”,目前較為認可的是其中的狹義定義,即在互聯網上首發的原創的文學作品。網絡文學作為一門專業課程,則是近十年的事情,許多高校如北京大學、中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等先后設置了網絡文學課程,或各大培訓機構在網絡上推廣的網絡文學寫作培訓課程,其內容包括網絡文學理論介紹、經典網絡作品賞析評價、網絡寫作能力培養、網絡文學網站運營管理等。相比起文學較為系統性、理論性相關課程如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來說,本校把網絡文學作為專業課程時間更短,教學方法方面更是亟待改革。本人認為,網絡文學的教學,應當遵從其自身的本質屬性和發展規律,根據學生的專業特征與愛好興趣,在開放式的環境下,結合網絡技術,通過教師與學生的合作互動才能達到較滿意的教學效果。
一、宏觀與微觀結合
網絡文學的教學,首先要從宏觀理論上進行梳理。網絡文學的興起,對傳統文學理論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傳統文論已經無法解釋網絡文學的寫作模式、藝術功能、傳播方式等復雜屬性。按照傳統文論的衡量標準,網絡文學幾乎一無是處,只能停留在大眾的閱讀層面。因此,日常的教學不能封閉于舊有的理論體系之中,而應建立新的理論系統;構建網絡文學理論系統,不能只靠教師一家之言,而是與學生一起完成的文學理論史;理論的研究與學生的欣賞對象相契合,形成互動,有效地解決其閱讀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有意思的是,最開始在現當代文學專題課程中,我將網絡文學作為一個專題,設置幾個命題布置給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完成研究時,他們對網絡文學有些不屑一顧,哪怕他們已經接觸到許多網絡文學的優秀文本。直到搜集相關研究資料,形成研究報告后,學生才發現網絡文學在理論之上的豐富性,現代性,扭轉了網絡文學等于通俗文學甚至媚俗文學的觀念。網絡文學的教學,必須結合微觀的個案研究。目前的網絡文學研究偏重于宏觀的探討和體系的建構,深入細致的微觀研究欠缺。究其原因,一是源于網絡文學自身的粗放、駁雜,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局面令人眼花繚亂,而且網絡文學正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化過程中,選擇經典個案成了難題。二是研究者能力視野等方面的局限,教師選擇的個案學生不一定認同,學生閱讀過的經典教師可能聞所未聞。但是,日常的理論教學中,個案研究無法缺席。因此,網絡文學的教學應當在開放式的環境中完成,教師只是做一個初步的引導與提示,具體內容如研究對象、研究思路、個案篩選等放手交給學生去完成,他們才是網絡文學最重要的接受群體,他們的認同與選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正體現著網絡文學的一種發展潮流。例如在談到網絡文學的生產機制時,一位女生以她實際的網絡寫作經驗給同學講解了網絡文學創作的優劣得失,網絡文學網站的運營機制等,這種現身說法的方式以實際的介入直面并緩解理論與創作相斷裂的問題,在激發學生興趣、彰顯理論魅力的同時,也對網絡文學的研究形成必要的實踐補充,真正發揮其文學研究的前沿先鋒作用。
二、研究與寫作結合
專業批評家與網絡文學批評透析
論文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網絡文學和網絡批評也呈現眾聲喧嘩之勢,但是繁榮背后是膚淺化和過度自由化的危機。專業批評家介入網絡批評是必要的,但也存在許多現實的困難。好在網絡文學與批評和傳統文學批評有內在的承繼關系,可以成為專業批評家介入網絡批評的有利條件。另外,專業批評家也應該積極地適應網絡文學的新特征。
論文關鍵詞:網絡文學;網絡批評;傳統批評家
一網絡文學與網絡文學批評現狀
一種新的傳播工具的產生總會帶來文化形態的改變與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起,網絡技術開始在中國普及,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廣度影響或改變著我們的社會生活方式、人際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網絡文學的興起也就成為世紀之交文學領域不可避免的偉大變革。自從蔡智恒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風靡網絡之后,僅僅幾年的時光,數不勝數的網絡和網絡文學作品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網絡上,甚至有些作品還以紙質書籍的形式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網絡文學從一開始就顯示出了它不同凡響的影響力和生機勃勃的發展勢頭。
有什么樣的文學形式存在,就一定會產生以之為對象的批評活動。2001年6月北京市文聯研究部在天津舉辦“網絡批評、媒體批評與主流批評”研討會,“網絡批評”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來,從而區別于傳統的“媒體批評”的概念。這也說明,目前以網絡文學為對象的批評可以有三種存在形式,包括發表在各種批評媒體上的批評文章,其中既有嚴格的學術論文,也有隨機性的媒體評論。但是從總體上看,主流批評和媒體批評在數量上只占很小的組成部分,更多的批評性文字是發表在網絡上的,出自廣大網民之手的評論“帖子”,它由各類文學論壇、文學BBS和社區的文學批評組成,也常被稱為“跟帖”,具有短小精悍、節奏明快的特點。目前的網絡文學批評多指這種在線批評或即時批評。
盡管目前網絡文學的發展呈現強勁勢頭,盡管網絡文學批評呈現出眾聲喧嘩的態勢,但當前網絡文學的批評現狀仍令人擔憂。“跟帖式”的網絡批評表面上熱熱鬧鬧,其實它潛藏著很大的危機:自由的批評環境可能造成文學創作的失范;批評主體的大眾化造成的是批評的粗俗化和過渡自由化;多媒體方式的加入也可能帶來批評的膚淺化,以至于越來越流于形式,從創作到批評,人們有可能都不再關注更深層的內涵。這樣的批評是沒法達到應有的效果的,很不利于網絡文學的健康發展。
傳統文學批評對網絡文學的挑戰透析
論文摘要:20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文學發展迅猛。在以網絡文學為代表的文學新現象面前,傳統的文學批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為了適應新形勢,面對新變化,傳統文學批評一方面要堅守文學批評的使命,引導文學向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一方面須調整自身的不合理因素,適應時代的變化,必要從大眾文學批評中提取可借鑒的因素。
論文關鍵詞:傳統文學批評;網絡文學;大眾文學批評
2009年4月,全民參與的選秀運動——“快樂女聲”在全國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展,一路被評委看好的實力唱將郁可唯最終殺進4強。但在這之后4進3的比賽中,輸給李霄云,位列第4?!翱鞓放暋痹u委之一巫啟賢于8月25日在其博客中發表文章“快女四強,是強”中談到郁可唯的失利時說,她“雖然把《玫瑰人生》唱得如癡如醉,卻讓一個把《斗?!烦闷掌胀ㄍǖ睦钕鲈芇了下去,雖然我們很痛心,好音樂又一次敗在熱鬧激情的手下,但是因為這比賽不只是有專業評委,還有大眾評委的投票左右大局,他們可能是因為選手的一句話,一滴淚,或一個故事就會把票投過去,而跟選手的演唱表現毫無關系,時常令我們有一種挫敗感?!痹凇翱鞓放暋边@樣一個商業化色彩濃重的選秀節目中,我們不排除大眾被商業利益操控的嫌疑,但巫啟賢談到的“專業評委”和“大眾評委”的差別卻是指出了精英與大眾在面對藝術對象時的關鍵不同。大眾常常因主觀感情的偏好等因素而在對藝術對象進行審美判斷時加人更多個人化的因素,而專業精英則更注重理論、技巧的運用,更具學理化色彩。藝術如此,文學亦如此,這最明顯地體現在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的關系上。
90年代以來,《第一次親密接觸》、《告別薇安》、《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涌現出來。2008年11月,中國作協指導、中國作家出版集團與中文在線聯合舉辦了“網絡文學十年盤點”活動。這次活動集中了《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長篇小說選刊》等20余家文學名刊的資深編輯參與審讀和評點,最終推出十部網絡文學佳作。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所發生的深刻變化,網絡文學,正如中南大學文學院教授、網絡文學研究專家歐陽友權所說:“這個一度連‘正名’都困難的‘野路子’文學,已經實實在在地走進了社會的文化視野,步人了時代文學的殿堂?!痹诟V輩⒓又袊鲄f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作協主席鐵凝、副主席陳建功也認為,網絡文學的興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鐵凝說,網絡文學的興起,顛覆了紙質傳統媒體的話語霸權,它是一個完全平民、自由的平臺,給每一個喜歡寫字的人以相對平等的機會。可以說,這是一個全民參與的文學現象。相對于掌控在少數統治者或精英人士手里的傳統文學,網絡是一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空間,沒有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及文學批評像現在這樣繁榮這樣無拘無束。
但是,一些學者在眾生喧嘩中提出質疑。白燁在《文學批評的聲音太弱了——有關文壇現狀的問題與建言》中明確指出:我國當代的網絡文學實際上處于“無監管、無批評、無引導”的“三無狀態”。網絡文學這樣一個新生的事物,由于其充分的自由:參與主體身份的自由、“說什么”的自由、“怎么說”的自由,以及網絡技術造成的文學環境的極端寬容,促成了這樣一個喧囂與熱鬧的文學景象。在網絡上常見有高水平的作品出現,但一些文學水平低、思想道德水平低的作品也混雜其中,甚至由于商業化、社會化等原因引起了媒體和大眾的熱捧。在網絡文學的鑒賞和評判中,大眾由于充分地參與發揮了前所未有的作用,而他們,如同巫啟賢所說,“可能是因為選手的一句話,一滴淚,或一個故事就會把票投過去”,他們更關注選手或作品的“切身相關性”,而忽視一部文學作品應具有的文學價值。因此,本文認為,網絡文學迫切需要文學批評,尤其是傳統文學批評、專業文學批評的引導,使其及時準確地調適自己前行的路標,以便用業績和品質歷史地證明自己。
藝術設計論文:科技進步與藝術發展矛盾關系斷想
【編者按】由本刊編輯部與文藝報社、武漢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時代文藝的發展問題”學術研討會于2001年11月1日在武漢大學召開。來自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的50余名專家學者,針對高新技術時代文藝的發展方向及其特征、網絡文化及信息技術革命對文藝功能的深刻影響、時代與藝術發展的矛盾關系等問題進行了廣泛研討。本期除以筆談形式刊發的一組文章外,還重點發表了中共中央黨校龔育之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毛崇杰教授的兩篇專題論文,前者在對于科學技術發展所進行的人文思考中論述了“科學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及意義,后者從哲學的角度對藝術進步的概念、高新技術時代藝術形式的變化及其對人類精神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摘要題】科技與文藝
【正文】
1
現代高新技術的進步與文學藝術的發展處在深刻的矛盾之中,處在命題與實際上的悖論之中。我們在研究它們相互關系中的正面影響的同時,有必要注意它的負面效應。
我們不能不看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破除了宇宙自然與生命思維的許多神秘的同時,也大大壓縮了人類想象的空間,摧毀了不少“詩意棲息”的社會生態環境,嚴重沖淡了溫馨和諧的人文情感。人們驚呼科技產業化時代藝術人文精神的喪失,驚呼現代科技對傳統藝術精神和藝術魅力的瓦解,驚呼經典意義上的藝術價值受到越來越大的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