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4 03:28:0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西線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西線工程戰略分析論文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是從長江上游調水至黃河上游的一項龐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是解決黃河流域水資源不足和我國西北地區、華北部分地區干旱缺水的重大戰略措施。
一、南水北調的必要性
我國水資源地區分布極不均勻,且與人口、耕地的分布不相適應,從全國水土資源來看,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南方各流域水資源總量占全國的81%,耕地只占全國的35.9%;北方各流域水資源總量只占全國的19.0%(包括內陸河,下同),而耕地卻占全國的64.1%。黃河為我國第二大河,但其水量僅占全國河川徑流量的2%,位于七大江河的第四位。黃河畝均占有水量315m3,相當于全國畝均水量1752m3的18%;人均占有水量789m3,相當于全國人均水量2670m3的30%。
華北地區缺水問題日趨嚴重。整個華北地區目前年缺水量高達40億m3,其中缺水量最大的是京、津、唐地區,平水年份缺水12億m3,特枯水年份缺水多達53億m3。無論現在和將來,華北和京、津、唐地區缺水問題已經到了急需解決的時候。目前,以山西為中心的能源基地、黃準海平原、白洋淀和青島等都已實施和即將開展從黃河跨流域調水,使得黃河水資源緊缺的矛盾更為突出。
地處我國西北的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六省區,黃河流域內的土地面積約68.59萬km2、,耕地面積16485萬畝,人口6627萬,有40%的地區降水量在400mm以下,處于干旱地帶。我國西北地區,地域遼闊,有大量可開墾的土地,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生產潛力很大。僅目前正在研究開發的大柳樹灌區,涉及寧、蒙、陜甘四省區的廣大干旱地帶,可開墾利用的土地在2000萬畝以上,是我國將來重要的農牧業基地之一。黃河中游山、陜兩省的沿河干旱高原需灌溉的面積還有1000多萬畝,都仰賴黃河提供水源。預計到下個世紀前30年,黃河流域將建成煤炭、石油、化工、有色金屬四大支柱產業和發達的林牧業,成為我國新的能源基地、化工基地和林牧業產品基地。而水資源不足,已成為西北、以致華北地區進一步發展經濟和改善環境的制約因素。
黃河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580億m3。由于黃河多年平均輸沙量為16億t,需保持一定的水量輸沙入海,可以利用的水量370億m3左右。建國以來,黃河流域工農業發展迅速,生產和生活用水大量增加。自70年代以來,黃河下游河段經常斷流。根據目前的研究和預測,隨著黃河流域及有關地區國民經濟發展及人口的增長,即便盡量節約挖潛,黃河水資源也不能滿足長遠發展的需要。初步估算,2020年后黃河上中游地區將缺水150~200億m3,必須依靠開源,由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解決。
西線無戰事讀后感
我在空暇中,閱讀了德國作家雷馬克根據自己的戰爭經歷寫的一本小說《西線無戰事》。它給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這本書的書名“西線無戰事”是在一戰最后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報中可以成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只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后隱藏著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
《西線無戰事》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二十歲的德國小伙子博伊默爾,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最后兩年里的戰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爾和他的同學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圣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后,自愿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后開赴西線參戰。但自從上了戰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的野蠻撕殺。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活生生的同學和戰友一個個陣亡,戰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著,直到死亡。
讀完這本小說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戰爭就是毀滅的代名詞。戰爭摧毀著一切。記得書上說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造成5000多萬人的死亡,各國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大災難。戰爭不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并給活著的人——特別是參加戰爭并在戰爭中成長的那一代年輕人——的心靈造成無盡的摧殘。與軍隊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戰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戰后可以很快恢復正常生活。可是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伙子,上戰場前他們從來沒有過職業,他們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接著戰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后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
雖然戰爭意味著毀滅與災難,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里,戰爭一直沒有停止,人類對和平的呼聲也一直沒有間斷過。近日來,我們可以從各種新聞媒體上了解到,現在伊拉克境內已經戰火連天,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火藥味。十幾天的戰火已經使大批的軍人身葬戰火,許多平民無辜喪身。戰爭,給多少伊拉克人,美國人,英國人……的心中留下陰影,給多少伊拉克、美國、英國……家庭帶來黑暗。我為這又一場災難的出現而感到悲哀。幾千年來,這個地方曾遭受過多少次戰爭的毀滅。古時候,這里曾是美麗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無數部族都夢想著占有她。最先踏入這塊土地的是蘇美爾人,接下來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羅馬人,土耳其人,直到現在的阿拉伯人。下一個可能就是美國人了。只有強者才才能統治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滅頂之災!這便是這塊土地的歷史,一部野蠻征戰與文明建設的歷史。我們不否認那些些古人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我們也不要忘記,當一個古老文明被一個年輕的用武力取代的時候,其代價便是成千上萬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被屠殺,多少的輝煌的建筑,亙古的遺址,精美的藝術品及其他人民勞動成果被毀壞,無數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古人進入這片土地為的是食物,現在美國人進入這塊土地為的是石油。但他們的代價都會是一樣的——無數人生命的喪失與心靈的摧殘。千百年來,人類時時刻刻對和平發出真切的呼喚。戰爭的恐怖和殘酷,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一切都是人類無淚的悲哀。
在這部小說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將到來之前的一個寧靜的秋日,博伊默爾已經被戰爭摧垮,想到自己無法面對將來的生活,轟然倒地。他陣亡了。此時是1918年10月,這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西線工程工作思路分析論文
我國水資源在時空上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研究從濕潤、半濕潤的西南地區,水量豐沛的長江或遠到瀾滄江、怒江調部分水量入黃河,解決干旱、半干旱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對水資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態環境,拓展人類的生存空間,促進黃河的治理開發具有重要意義。從20世紀50年代到現在,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研究中,雖然有時具體內容有所補充、刪減,但是對我國水資源南豐北缺宏觀格局的認識是正確的,及早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研究是有遠見卓識的。
1調水工程方案布局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工程方案布局工作的基本思路經歷了三次大的轉換。
1958~1961年,根據上級指示,黃委組織了1000多人次到西部地區進行查勘,范圍東至四川盆地西部邊緣、西達黃河長江源頭、南抵云南石鼓、北到甘肅定西,約115萬km2。研究的調水河流有怒江、瀾滄江、金沙江、雅礱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龍江。主要代表性方案有:從玉樹附近金沙江調水至積石山附近賈曲入黃河的玉—積線,金沙江惡巴調水至洮河的惡—洮線,金沙江翁水河口調水到定西的翁—定線,金沙江石鼓調水到渭河的石—渭線,怒江沙布調水到定西的怒—定線。這個時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調水量大,以上各調水線路年調水220億~1400億m3;②全部采用自流方式,以避免建設大型動力電站,但需要筑高壩,以壅高調蓄水位,如怒—定線,最大壩高達630m;③認為開鑿隧洞,特別是長隧洞,技術上幾乎沒有可能,因此采用傍山開渠輸水,這樣,輸水線路過長,石—渭線長6244km,翁—定線長6808km。
1978~1996年,黃委又組織多次西線調水查勘,并對1958~1961年的西線調水工程方案布局進行分析,認為:①通過以往工作,對整個西部調水已有一個宏觀、全面的認識,提出的總體布局框架有較好的控制作用。②引水點愈靠近下游,可調水量愈大,則工程規模愈大。從技術經濟角度考慮,調水量和工程規模應有一個適當的限度。③西北地區缺水是一個不斷增長的過程,與之相適應,調水工程也應由小到大、分期開發、逐步擴展。基于這樣的認識,工作的基本思路有如下轉變:在原來的大范圍、大工程規模、大調水量的總體布局框架下,縮小研究范圍。提出從距離黃河較近、調水量適宜、相對工程規模較小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調水,三條河共調水200億m3,并由此研究相應的調水工程方案布局。這是工作思路的第一次大轉換,從研究115萬km2大范圍地區縮小到30萬km2。
國家計委、水利部和專家們肯定了這個思路。1987年7月,國家計委從開發西部的長遠戰略考慮,決定開展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超前期規劃研究工作,并將此任務列入“七五”、“八五”計劃。10年的超前期規劃研究認為,輸水線路采用明渠方案的突出問題是:調水地區山勢陡峻,高邊坡開挖工程量大;大的地質構造斷裂多順河發育,傍山開渠,存在整體穩定問題;褶皺裂隙發育,存在局部泥石流和塌方問題。調水方案若以年輸水100億m3計算,則流量約400m3/s;以5m水深、1m/s流速計,水面寬達80m。這樣寬的明渠,地處地質條件復雜、基本無人煙的山區,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冬季,某一局部出問題,其后果將不堪設想。當時,國內外長隧洞施工技術發展很快,采用掘進機開鑿長隧洞,質量好,效率高,一次襯砌完成,技術上可行。于是,工程方案布局,采取在海拔4000m左右的調水河流上引水,以115~130km的隧洞穿越巴顏喀拉山。這是工作思路的第二次大轉換,從以長明渠輸水改變為相對較短的隧洞輸水。
西線工程技術管理論文
2001年5月27~29日,水利部組織專家審查通過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綱要及第一期工程規劃》,同意報告提出的西線工程分三期實施的方案,即先實施第一期工程,再逐步實施第二、三期工程。根據水利部的安排,按基本建設程序,第一期工程于(2001年7月轉入編寫項目建議書階段,在2005年提交項目建議書報告。現就西線工程的三個關鍵技術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1可接受調水量分析
我國水資源在地區上分布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從水量豐沛的長江調水到缺水的黃河,這個總體思路是正確的,然而對調水河流而言,也不能把水調干調盡,要考慮到調水河流的生態平衡、水資源承載能力和水環境承載能力。據此,確定調水河流可調水量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原則,優先考慮調水區遠景年的實際需水量,包括工農業需水、人畜用水、生態用水等,剩余的水量再考慮外調。
規劃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從長江上游通天河末端,即金沙江起始段調水80億m3,從雅礱江干流及兩條支流調水65億m3,從大渡河的3條支流調水25億m3。調水量與調水河流多年平均徑流量的比例:占金沙江渡口570億m3的14.0%,占雅礱江河口604億m3的10.7%,占大渡河河口495億m3的5.0%。從三條河調水170億m3,占所在河流河川徑流量的5%~14%。對一條河而言,調多少水才算適度呢?當前,還沒有明確的標準,不過國際通常認為一條河的用水率以不超過40%為宜。三條調水河流域的用水情況:調水區處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煙稀少,社會經濟不發達,現狀工農業用水及生活用水等用量不大,用水主要在河流下游,特別是河口地區。預測2030年,三條調水河流域工農業及生活等需水量占全河河川徑流量的5%~7%,因此,從調水河流上游調取5%~14%的水量,三條河仍有足夠的河川徑流量,可以滿足下游社會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故此調水量稱作可接受調水量。然而,就引水點而言,調水占引水壩址處河川徑流量的比例卻較大,達65%~70%。也就是說,調水后引水壩址下游河道的水量,只有原水量的30%~35%。這個下泄量是否能維持該河段生態系統的平衡,就需要研究并估算壩址下游河段的生態環境用水量。
生態環境用水是指用于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所需要的水量。目前,河道生態環境用水量的確定"還沒有統一的計算方法,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河流的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狀況都有所不同。北京師范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與水科學研究所推薦了兩種計算方法:第一種是用河道枯水流量的百分比確定;第二種是用Tennant法確定#后者是目前美國使用的一種方法。鑒于西線調水河流的特殊性,這里僅簡述河道枯水流量法。
依據調水河段特殊的高山峽谷地形和年降雨量700mm左右的相對較多的雨量以及流量的年際變化較小,枯水期流量相對比較穩定等較好的條件,選用壩址多年系列的最小月均流量作為基準,年內各月生態需水取該流量的60%。計算表明,生態環境需水占多年平均最小月流量的42%左右。通過水庫數、入庫水量、水庫蒸發、滲漏水量、水庫上游需水量、下泄水量、河道生態用水量等參數公式的運用和庫容、輸水工程輸水能力、最小下泄流量!供水保證率等約束條件的換算,得出三條河引水壩址處可接受的調水量為171億m3,與規劃調水量170億m3基本相符。
讀西線無戰事個人體會
在暑假當中,我閱讀了德國作家雷馬克根據自己的戰爭經歷寫的一本小說《西線無戰事》。它給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這本書的書名“西線無戰事”是在一戰最后兩年,人們在德國軍方的戰報中可以成百次地讀到的句子,對此,有人相信,有人懷疑,可是只有少數人知道,在這個句子背后隱藏著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毀滅。
《西線無戰事》講述的僅僅是主人公,二十歲的德國小伙子博伊默爾,以及他的同學和朋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最后兩年里的戰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爾和他的同學當初只是些十八歲的青年,在長期接受老師們灌輸的所謂“英雄氣概”,“神圣職責”和“祖國”等愛國主義口號后,自愿報名參軍,經過短期訓練后開赴西線參戰。但自從上了戰場的那一刻起,這幫熱血青年對生活熱忱的理想便在殘酷的硝煙與彈片的現實面前破滅了。年輕人的理想主義抵抗不住連天的炮火和壕溝里的野蠻撕殺。他們的眼中只有鮮血、殘肢,、碎肉、腦漿和毒氣。活生生的同學和戰友一個個陣亡,戰場成了一個個無名士兵的墳墓。他們每天都在生死線之間掙扎著,直到死亡。
讀完這本小說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戰爭就是毀滅的代名詞。戰爭摧毀著一切。記得書上說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總共造成5000多萬人的死亡,各國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給人類文明帶來了空前的大災難。戰爭不僅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并給活著的人——特別是參加戰爭并在戰爭中成長的那一代年輕人——的心靈造成無盡的摧殘。與軍隊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戰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戰后可以很快恢復正常生活。可是這一代年輕人大多是僅有十八、九歲的小伙子,上戰場前他們從來沒有過職業,他們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殺人。接著戰爭教會他們野蠻無情,教會他們丟棄夢想,讓這些年輕人每天在野蠻與良知,現實與夢想,這些極端之間苦苦掙扎,直到最后原本純潔的心靈被完全摧垮。
雖然戰爭意味著毀滅與災難,但在人類的歷史長河里,戰爭一直沒有停止,人類對和平的呼聲也一直沒有間斷過。近日來,我們可以從各種新聞媒體上了解到,現在伊拉克境內已經戰火連天,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火藥味。十幾天的戰火已經使大批的軍人身葬戰火,許多平民無辜喪身。戰爭,給多少伊拉克人,美國人,英國人……的心中留下陰影,給多少伊拉克、美國、英國……家庭帶來黑暗。我為這又一場災難的出現而感到悲哀。幾千年來,這個地方曾遭受過多少次戰爭的毀滅。古時候,這里曾是美麗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無數部族都夢想著占有她。最先踏入這塊土地的是蘇美爾人,接下來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亞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羅馬人,土耳其人,直到現在的阿拉伯人。下一個可能就是美國人了。只有強者才才能統治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滅頂之災!這便是這塊土地的歷史,一部野蠻征戰與文明建設的歷史。我們不否認那些些古人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但我們也不要忘記,當一個古老文明被一個年輕的用武力取代的時候,其代價便是成千上萬的男人,婦女和兒童被屠殺,多少的輝煌的建筑,亙古的遺址,精美的藝術品及其他人民勞動成果被毀壞,無數人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古人進入這片土地為的是食物,現在美國人進入這塊土地為的是石油。但他們的代價都會是一樣的——無數人生命的喪失與心靈的摧殘。千百年來,人類時時刻刻對和平發出真切的呼喚。戰爭的恐怖和殘酷,人們對和平的渴望,這一切都是人類無淚的悲哀。
在這部小說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將到來之前的一個寧靜的秋日,博伊默爾已經被戰爭摧垮,想到自己無法面對將來的生活,轟然倒地。他陣亡了。此時是1918年10月,這天整個前線是如此平靜和沉寂,所以軍隊指揮部的戰報上僅僅寫著這樣一句話:“西線無戰事”。
西線工程必要性分析論文
(一)西線調水的必要性
黃河多年平均年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河道內生態環境低限需水量210億立方米,相應黃河可供國民經濟耗用河川徑流為370億立方米,并按此水量分配到有關省、自治區(參見表2-2,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
隨著沿黃地區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耗用黃河水量大量增加。據1988-1992年用水統計,黃河供水地區年均引用黃河河川徑流量395億立方米,耗用水量307億立方米,黃河河川徑流耗水率已達53%,與國內外大江大河相比,水資源利用程度屬較高水平。
黃河作為我國北方地區最大的供水水源,以其占全國河川徑流2%的有限水資源,承擔著全國耕地面積的15%、全國人口的12%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同時還有向外流域部分地區的調水任務。黃河供水范圍和供水人口,已經超過了黃河水資源的承受能力,必然導致供需失衡。下游河段頻繁斷流是黃河水資源供需失衡的集中表現。
黃河水少沙多,下游河床不斷淤積,“懸河”的危險程度加劇,黃河汛期的大洪水,仍然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而非汛期缺水會造成大面積的干旱災害。汛期防洪與非汛期干旱形勢都很嚴峻。這說明,對于防洪與抗旱,既要求雨綢緞,防患于未然,保證安全渡汛,又要設法補充黃河水資源的不足。由于黃河水資源供不應求,已產生一系列社會、經濟與環境問題,且日趨嚴重。據預測黃河流域和相關地區,正常年份2030年缺水150億立方米左右,枯水年份缺水則更為嚴重。
黃河上中游的青、甘、寧、蒙、陜、晉六省、自治區,地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只要有水,發展工業和農林牧漁業的潛力很大。水資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因此解決缺水問題必須開源節流。在黃河流域大力發展節水具有一定的潛力,然而也是有限度的,根本出路在于借助外來水源。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9600億立方米,為黃河的16倍。調引長江的部分水入黃河,以豐補歉,是解決黃河缺水的根本途徑,也是西部開發,解決西北干旱缺水的重要舉措,從改善資源配置來說,西線調水勢在必行,而且是一項十分艱巨而又必需的戰略任務。
王西線工程設計分析論文
摘要:本文論述了王四營~西大望220/110kV四回線路工程的走廊選擇、鐵塔的設計與開發、線路絕緣的配置及其金具的選擇與研制,并提出了今后有待改進的問題。為城市電網的發展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工程實踐。
關鍵詞:線路四回路設計鐵塔金具
1.前言
王四營變電站位于北京市東郊的王四營鄉,為八十年代初建成的220kV樞紐變電站。根據系統規劃及北京市城網改造的要求,為提高北京市東部電網運行穩定性及解決北京一熱電廠直供負荷的問題,在一熱電廠南側新建一220kV變電站(西大望站)。此新建變電站的電源主要由王四營站及待建定福莊220kV變電站各出兩路220kV線路提供,變電站將安裝四臺25萬變壓器,其進出線均為電纜線路。同時此變電站及王四營~西大望的線路列入了“9950工程”計劃,系為建國50周年慶典提供電源保障的主干線路。本線路地處北京市近郊區,人口密度較大,雖然在兩變電站之間現有一高壓走廊,但高壓走廊兩側各類工礦企業及居民住宅林立,且線路多次跨越鐵路及鐵路立交橋。由于受到地上物的限制,本線路在已有高壓走廊內開辟新的路徑已無可能,若重新開辟新的高壓走廊,無論是規劃方面還是從目前東郊地區的現狀看,均不可能實現。因而,只能利用現有高壓走廊進行改造,將高壓走廊內現有的110千伏線路改建,壓縮相鄰線路之間平行距離,同時采用多回路的形式,以騰出路徑建設新的線路。我院自九七年七月開始,對王西線的路徑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多個方案進行比較,并對兩站之間現有高壓走廊進行了平面測量,繪出了走廊的1:1000平面圖。設計人員根據系統發展的要求,在1:1000平面圖上按線路的實際寬度及規程中關于相鄰線路的平行間距的要求對高壓走廊進行了重新規劃,提出了所謂“4422”的實施方案,既將原高壓走廊中的線路全部拆除,然后按新建兩條220/110kV四回線路、一條220kV雙回線路和一條110kV雙回線路的方案對高壓走廊進行改建,使高壓走廊中的線路數量由四路110kV單回線路、一路35kV雙回線路和一路110kV雙回線路增加到十二路,大大提高了走廊容量。經審查本線路最終確定了利于原高壓走廊改建成一條四回線路的方案。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具體的初步設計及施工圖設計,使得工程建設按期開工,并與九九年九月建成投產。使北京市東部電網的安全可靠性有了很大提高,保證了建國50周年慶典的供電,為首都兩個文明的建設做出了貢獻。
2.工程概況
西王線起于王四營變電站止于西大望變電站,線路全長4.613公里,其中220/110kV四回線路4.338公里,220kV雙回線路0.275公里,電纜線路0.09公里。
工程虛擬仿真研究管理論文
1背景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規劃從長江上游大渡河、雅礱江、通天河上筑壩建水庫,采用隧洞穿過巴顏喀拉山,向黃河上游補水,以補充黃河水資源不足,是解決我國西北地區干旱缺水問題的重大戰略措施。同時,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和東、中線工程共同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在一定條件和時間內,三條線可相互補充,尤其可通過適當調整黃河水量分配,使南水北調工程與北方東、中、西部水資源相互補償,共同實現我國的水資源優化配置,保證本世紀中葉我國人口高峰時國民經濟和人民生活用水安全。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大規模的跨流域調水改變了原有水資源的時間、空間分布狀況,相應地引起了調水區、受水區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發展的變化,并產生諸多有利的和不利的影響;同時,在施工和運行調度管理等方面,西線又是一個復雜、龐大、艱巨的系統工程,存在著許多世界性的難題。如:如何正確評價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后對促進受水區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改善的作用、對調水區可能引起的自然環境和生態環境變化?如何評價西線調水對黃河水資源的補償作用?如何分析不同調水量的供水目標和供水范圍?如何優化確定合適的壩高與洞線長度?如何研究遠景規劃中的后續水源的戰略性問題?等等,對工程的規劃決策及工程建成后的運行管理都有著重要意義。未雨綢繆,必須認真研究這些問題。
為解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實施中的一些世界性難題,通過全數字化數據平臺的構建和數字仿真技術的應用,建立全新的數字化研究環境和虛擬調水工程環境,依靠大尺度、高精度情景數字模擬研究和實際驗證,構建復雜系統優化決策模型,為回答西線調水中涉及國民經濟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大戰略問題以及工程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問題提供工作平臺。
2目的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虛擬仿真及應用研究的目的:為解決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實施中的一些世界性難題,集成全數字攝影測量、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計算機輔助設計、數字三維仿真和多源空間數據無縫集成(SeamlessIntegrationofMulti-sourceSpatialData)等高新技術,建設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勘測設計一體化數字集成平臺和虛擬環境,完成多比例尺、多數據類型資料的數字集成,以功能強大的系統軟件與模型為支撐,為相關科學家、工程規劃設計人員高效的工作提供詳實靈活便捷的數字流域研究環境,通過對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區、輸水沿線、受水區和后備水源區的數字仿真手段,對調水工程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存在的可能方案進一步予以綜合分析與論證。可在調水線路沿線依據其地形、地震、工程地質等條件,對不同調水實施方案的投資規模、工程實施條件進行比選,并初步估計其生態環境影響;依據調水前提對受水區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效益做出分析,提出客水分配與利用的優化模式;通過對后備水源區的相關研究,探討后續擴大調水的可行性及其影響。為水資源跨流域配置方案的優化選擇提供全新的高技術支撐工具,加快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準備,為規劃決策及工程實施提供科學依據。
闡述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
摘要:旅游是張家界立市之本。自開發旅游以來,已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旅游業的支柱地位已初見端倪。本文針對張家界市旅游業發展現狀,探討了該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張家界市
張家界以旅游建市、興市。1988年設市至今,大力發展旅游業,已經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1999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327.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萬人次,增長3.99倍,實現旅游收入9.46億元,增長44.3%。12年來,累計接待游客已達21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累計已達27億元。全市擁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館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級賓館31家,床位2.78萬張,旅游直接、間接從業人員已達8萬余人,第一、二、三產業的排序已實現三、二、一,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將近50%,已顯示出旅游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體現出旅游帶動戰略的巨大效應,旅游業的支柱地位已初見端倪。作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旅游城市,張家界的經濟建設已經步入了“第二次創業”的快車道。要“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加快經濟建設步伐,以旅游為龍頭,促進其持續發展,是張家界的必然選擇。
1張家界市旅游業持續發展障礙因子
1.1發展旅游經濟觀念模糊
張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旅游經濟。目前,張家界市全民辦旅游的氣氛還不濃,合力還不夠,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統一,許多政策和管理措施還不到位,旅游規劃不嚴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業體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三個不適應”,即世界級的風景與相對落后的基礎設施不適應,世界級的風景區與相對落后的管理不適應,飛速發展的旅游經濟與相對落后的市民素質不相適應。
張家界市旅游業發展論文
摘要:旅游是張家界立市之本。自開發旅游以來,已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旅游業的支柱地位已初見端倪。本文針對張家界市旅游業發展現狀,探討了該市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
關鍵詞:旅游業;可持續發展;張家界市
張家界以旅游建市、興市。1988年設市至今,大力發展旅游業,已經打下了相當好的基礎。1999年全市接待國內外游客327.2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8.1%,其中境外游客15.15萬人次,增長3.99倍,實現旅游收入9.46億元,增長44.3%。12年來,累計接待游客已達21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累計已達27億元。全市擁有旅行社50家,大小旅館400多家,其中涉外星級賓館31家,床位2.78萬張,旅游直接、間接從業人員已達8萬余人,第一、二、三產業的排序已實現三、二、一,以旅游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加值已占全市GDP將近50%,已顯示出旅游在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體現出旅游帶動戰略的巨大效應,旅游業的支柱地位已初見端倪。作為一個初具規模的旅游城市,張家界的經濟建設已經步入了“第二次創業”的快車道。要“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游勝地”,加快經濟建設步伐,以旅游為龍頭,促進其持續發展,是張家界的必然選擇。
1張家界市旅游業持續發展障礙因子
1.1發展旅游經濟觀念模糊
張家界建市的目的就是為了發展旅游經濟。目前,張家界市全民辦旅游的氣氛還不濃,合力還不夠,思想觀念還沒有完全統一,許多政策和管理措施還不到位,旅游規劃不嚴格,旅游投入不足,旅游企業體制不完善。所存在的最大問題是“三個不適應”,即世界級的風景與相對落后的基礎設施不適應,世界級的風景區與相對落后的管理不適應,飛速發展的旅游經濟與相對落后的市民素質不相適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