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范文10篇

時間:2024-04-02 17:56:3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心身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心身護理對婦產科住院患者的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探討心身護理對婦產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的改善作用。方法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43例。常規組采用常規的護理,而實驗組則采用心身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的改善情況。結果實驗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的改善情況要明顯優于常規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身護理對婦產科住院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能起到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

【關鍵詞】心身護理;婦產科;心身狀態改善

婦產科住院患者容易產生不良情緒,而日常生活也會因為身體的狀況而受到影響,在臨床上需要采取一定的護理措施進行護理[1]。因此本文研究探討了心身護理對婦產科住院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以及心身狀態的改善作用,現得出的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婦產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6例作為研究的對象,將其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43例。常規組年齡23~32歲,平均年齡為(27.5±2.7)歲,其中進行剖腹產的患者有13例,患有妊娠期并發癥的患者有16例,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有13例;實驗組年齡22~31歲,平均年齡為(26.5±2.5)歲,其中進行剖腹產的患者有12例,患有妊娠期并發癥的患者有15例,患有子宮肌瘤的患者有16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查看全文

心身健康之生理機能的調節詮釋

摘要:根據心身醫學、心理神經免疫學等學科和意象對話技術的啟發,探討心理意象調節生理機能的有效性和機制問題。通過深入分析并總結心身聯結的橋梁和媒介:神經系統、波和能量,心身聯結的有效形式:意象,以及一系列研究成果和案例,得出運用心理意象能夠調節生理機能,促進健康的結論。同時結合實踐,提出意象調節生理機能的原則性方案。望廣大同仁批評指證。

關鍵詞:意象健康生理機能心理神經免疫學

早期將心理問題和生理問題分開看待的二元論醫學模式,隨著醫學理論和技術的發展,逐漸被摒棄。心理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逐漸受到重視,由此發展起來的心身醫學、心理神經免疫學等學科更說明了這一問題。然而,當前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探討生理障礙產生的心理根源,以疏解心理困擾來維系健康。這一維系健康的方式是比較被動的,對于更主動的運用心理能力激發生理潛能的探討還不夠多。在此,本文通過對相關研究和案例的分析,提出運用意象主動調節生理機能的觀點。

1心理與身體溝通的橋梁和媒介——神經系統、波和能量

心理與身體能通過哪些途徑聯系在一起,這是心理主動調節生理機能的基礎。

1.1神經系統——心理與身體聯結的橋梁

查看全文

淺思樂而為之的五大心身保健功能

摘要:從對128位長期樂而為之的高,中齡老年人的調查研究中發現:樂而為之,它具有心態觀功能、心身舒展功能、精神煥發功能,成果慰籍功能和樂為循環功能。

關鍵詞:樂而為之;五大心身保健功能:自我保障機制

本文所稱的樂而為之,其意蘊是特指廣大老年人。他們從工作或勞動崗位上一離退休下來,就“馬不停蹄”且十分愉悅而長期不舍地去做那些自己感興趣的好事、善事。作者特用問卷、三談(即座談、訪談、侃談的統稱,下同)作品拜讀,以及間接性的訪問其老伴、子女和好友等多種方法,對已經樂為了20多年或10多年,且還在繼續樂為著的128位高、中齡老年朋友進行調查研究,從中發現:樂而為之,對于廣大老年人來說,既是健康益壽的自我保障機制,而同時也是創造后壽價值的自我保障機制,這是因為,它具有如下五大心身保健功能,其具體說法就是:

一、樂而為之,具有心態樂觀功能

調查中,97、66%的老年朋友都這樣認為:人步入到老年,已經基本完成對家庭和國家應盡的義務了,感到一身輕松,于是就做點離退休之前想做但沒有時間和精力做的好事和善事,為的是使自己增加壽命數量,提高生命質量,適應生命的客觀規律;不日等三餐,晚等一宿;不坐享“清福”,不愧對自我,使后壽之年健康充實,使自己不淪為身邊人的包袱,使有生之年增益于家庭,增益于社會,增益于國家,實現自己的“金秋”之夢。廣大老年朋友自信懷遠的樂觀心態,和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大大有利于他們的自身健康建設——現代醫學心理學一再證明:樂觀開朗的心理狀態,能使人體自身的調節,長期保持著有序運行良性循環的良好態勢: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能很好地促使腎上腺的分泌,促進新陳代謝,激活細胞因子,使人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延緩衰老的進程。而相反,如果急躁不安,情緒多變。消極郁悶,心態失衡,則會擾亂人體的內環境。引起內分泌失調,帶來諸多疾病,尤其會帶來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和罹患癌癥,“人為”地縮短壽命。

二、樂而為之,具有心身舒展功能

查看全文

音樂療法治療心身性疾病論文

【關鍵詞】音樂治療;療養學;應用

音樂治療,又稱音樂療法,是一門集音樂、醫學、心理學為一體的新興邊緣交叉學科[1]。音樂治療的目的不在于被治療者在音樂能力方面的增長,而在于音樂心理體驗使被治療者情緒、行為及思想觀念發生改變,通過這些改變,能使病人對環境有更強的適應性。

1音樂治療的歷史背景和現狀

3000年以前,我國的醫師和精通樂理的文人已經知道音樂對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有明確的記載。古代的音樂理論是我國音樂治療工作者的寶貴財富。我們可以在《樂記》、《漢書·藝文志》和《琴賦》、《養生論》等著述中看到很多音樂與健康的內容,正是它們為歷代音樂治療奠定了音樂心理學和音樂生理學的基礎。西方現代音樂治療的歷史是從50年前開始的,當時美國的醫生研究音樂對人的健康究竟起著什么作用,就誕生了音樂治療學這門新興的學科。現在美國有80多所大學設有音樂治療專業,培養學士、碩士和博士。全世界有200多個國家成立了音樂治療協會,并且每兩年召開一次世界音樂治療大會。在中國,目前也已有很多的精神病院、康復醫院和綜合醫院開展了音樂治療[2]。

2音樂治療的原理

主導音樂活動主要是大腦右半球的功能,許多情緒和行為都由大腦右半球控制。音樂的特點在于對大腦右半球有著直接而明顯的影響。音樂的傳遞作用,能使情緒或行為得到調節,這是音樂治療原理的重要依據[3]。音樂是由音調、節奏、和聲、速率等要素組成。音調指音的高低,樂音力度的平穩增強會造成情緒反應的加強,樂音力度的減弱可產生愉快的、趨于平靜的情緒反應。節奏是以有規律的強弱變化的律動形式表現出來,不同的節奏對人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柔和、緩慢的節奏,如華爾茲給人以平靜的感覺,強烈的節奏如搖滾樂給人以煩躁的感覺。和聲是音高之間縱向組織基礎上形成更高等級的橫向組織,是豐富旋律的一種手段,包括協和音程和不協和音程,可改變音樂的穩定程度和緊張度,使旋律具有色彩。速率是音樂進行的快慢,與人的生理感覺有密切聯系。

查看全文

青年心理健康的性別差異

內容提要:本研究采用CMI量表對不同生活環境中男女青年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出的不同特征進行了比較,并探討了有關的主要原因。<BR><BR>男女兩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本文采用CMI量表對45O名國內外不同環境中的人員進行了調查,發現在心理健康方面男女各自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女性的心身癥狀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心理損害程度上卻重于女性。其原因是由于男女雙方緊張認知的程度不同、所承受壓力的質與量不同、心理防衛方式不同,以及兩性的生物基礎不同所致。<BR><BR>一、對象及方法<BR><BR>調查對象:①日本愛媛地區居住的中國人240名(其中男性170人,女性70人;留學生110人、工人94人、就職者36人),平均年齡29.4歲;②西安南郊某大學學生115人(男性85人、女性30人),平均年齡21.1歲;③陜西鋼廠及第四制藥廠工人95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20人),平均年齡26.9歲。共計男性330人,女性120人,總人數450人。<BR><BR>方法:研究工具為CMI是表(康奈爾醫學指數),由調查對象自填。心理障礙篩查方法采用國內得分評判標準,即:男性全項目〉35分、心理項目>15分;女性全項目〉40分,心理項目20分被認為有心理障礙存在。<BR><BR>二、結果<BR><BR>(一)男女被試CMI項目總體得分比較:男性全項目均分16.6分,心理項目均分6.9分;女性全項目均分24.4分,心理項目均分9.2分。T檢驗全項目及心理項目均P<0.01,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女性心身癥狀的發生頻度高于男性。<BR><BR>(二)男女被試心理障礙篩查比較:在國外環境中的男性全項目&gt;35分者9.41%,女性全項目&gt;40分者17.14%;男性心理項目&gt;15分者2.35%,女性中沒有心理項目高于20分者。國內環境中的男性全項目&gt;35分者7.5%,女性全項目&gt;40分者12%;男性心理項目&gt;15分者1.88%,女性中也沒有心理項目高于20分者。國外國內環境男女二者之間全項目及心理項目卡方檢驗均未見顯著差異。在心理障礙方面男女兩性之間也未發現差異存在<BR><BR>(三)男女被試CMI量表中緊張項目比較<BR><BR>CMl量表緊張項目的內容(R項)<BR><BR>1.你是否經常發科和顫抖?<BR><BR>2.你是否經常緊張焦慮?<BR><BR>3.你是否會被突然的聲音嚇一大跳?<BR><BR>4.你是否不管何時,當別人大聲叫你時,你都被嚇得發抖和發軟?<BR><BR>5.你對夜間突然的動靜是否感到恐懼?<BR><BR>6.你是否經常因惡夢而驚醒?<BR><BR>7.你是否頭腦中經常反復出現某種恐怖的想法?<BR><BR>8.你是否常常毫無理由地突然感到畏懼?<BR><BR>9.你是否經常有突然出冷汗的情況?<BR><BR>國外環境中的被試對緊張項目的肯定回答,男性占13.46%,女性占21.90%;國內環境中被試對緊張項目的肯定回答男性8.06%,女性15.78%.國內外合起來統計,國內外環境男性對緊張項目的肯定回答10.76%,女性18.84%。卡方檢驗P<0.005,有十分顯著的差異。反映出女性的緊張度明顯高于男性。<BR><BR>三、討論與分析<BR><BR>1.CMI量表分男女性別兩種類型。女性的心理障礙評價,全項目及心理項目均比男性標準高出5分,這種分類量表及標準的構成其本身就具有性差。總體得分比較能反映出一般趨勢。表1顯示出女性各項目得分均高于男性,心身癥狀發生頻度明顯大于男性,有較強的性別差異存在。但是在心理障礙篩查中未見到性差存在,這是否與女性評分標準高于男性,不在一個標準上評判有關。有趣的是,盡管女性的心身癥狀發生頻度較高,但是心理障礙比較中,心理項目得分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環境中,均低于男性。在筆者進行的CMI量表神經癥判斷以及日本學者福西勇夫等人進行的CMI量表神經癥識別中均發現女性準神經癥的發生明顯高于男性,而神經癥的發生又低于男性(另文敘述)。這些情況反映出女性心身癥狀發生的普遍性大于男性,而其嚴重程度不如男性,這仍舊反映了男女兩住在心理問題轉歸結果中的性差特征。<BR><BR>2.女性心理癥狀中的不適應、憤怒、緊張、敏感項目得分較高,作為這種情緒的軀體化反應便是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的癥狀出現,尤以消化系統癥狀得分最高,因其是最能表現情緒的系統。從表2看出女性緊張性肯定回答占18.30%,明顯高于男性,可見,女性高額度心身癥狀的發生與其心理緊張有關。因為只有在心理緊張活動時,才伴有腎上腺系統的應激活動,應激反應的癥狀亦隨之出現,形成各種心身癥狀。緊張普遍存在,而出現心身癥狀與否,要看個體對它的認知。男女兩性緊張認知的程度不同,產生的心身結果也必然不一樣。一般說來,女性的認知思想狹窄,缺乏變更能力和自控能力,在處理某些事情時顯得偏激或能力不足.容易通事慌亂、緊張。長期的緊張認知形成了慢性的緊張應付習慣和方式,最終導致心身癥狀的出現。<BR><BR>3.女性產生的心理問題雖然較多,但多偏重干家庭方面,如愛情、婚姻、婆媳關系、孩子問題等,這些壓力比起男性的工作、商業經營、轉職、晉升、人際關系等社會壓力來說質輕量小,在生存競爭壓力上男性遠遠超過女性。另外,女性的自我防衛能力較強。心理障礙多與當前現實的心理矛盾有關,一旦發生,來勢兇猛.但女性易于發泄,易受暗示,容易被勸解,“消化、吸收”外來壓力的能力較男性強。故女性心理障礙癥狀多為一過性的,在心理矛盾緩解后,心身癥狀也隨之消除,一般不留心理癥狀后遺現象,男性由于“英雄角色”的傳統觀念束縛,多封殺自己的感情,難以外泄,而轉向心理內部沖突,導致深層損害。因而,男性的心理癥狀重且持續時間長。這可能便是男女兩性在心理障礙比較中心理項目得分差異的原因之一,也借以說明盡管女性心身癥狀頻度高,但在心理障礙方面與男性并無差異的原因之所在吧。<BR><BR>當然,男女兩性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還有極重要的生理因素,它作為男女兩性各方面差異的物質基礎和自然前提也是絕對不可忽視的。男女兩性從生物學角度講就不同,如女性在月經周期受“荷爾蒙的巨大影響”,在心境、癥狀和行為方面都會有一些被動或變化,引起各種心理浮動。心理學家凱利等人羅列了與月經有關的三十種消極變化,這些變化又影響著身體的各種變化。還有女性生殖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在決定女性心身體驗方面,必然也趕到一定作用。這些都可以成為“心身相關”的癥狀表現。<BR><BR>總之,男女兩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是各種牛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在性別發展當中,自始至終相互作用的結果。(公務員之家整理)

查看全文

青年心理健康性別差異論文

內容提要:本研究采用CMI量表對不同生活環境中男女青年在心理健康方面表現出的不同特征進行了比較,并探討了有關的主要原因。

男女兩性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差異,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本文采用CMI量表對45O名國內外不同環境中的人員進行了調查,發現在心理健康方面男女各自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女性的心身癥狀高于男性,而男性在心理損害程度上卻重于女性。其原因是由于男女雙方緊張認知的程度不同、所承受壓力的質與量不同、心理防衛方式不同,以及兩性的生物基礎不同所致。

一、對象及方法

調查對象:①日本愛媛地區居住的中國人240名(其中男性170人,女性70人;留學生110人、工人94人、就職者36人),平均年齡29.4歲;②西安南郊某大學學生115人(男性85人、女性30人),平均年齡21.1歲;③陜西鋼廠及第四制藥廠工人95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20人),平均年齡26.9歲。共計男性330人,女性120人,總人數450人。

方法:研究工具為CMI是表(康奈爾醫學指數),由調查對象自填。心理障礙篩查方法采用國內得分評判標準,即:男性全項目〉35分、心理項目>15分;女性全項目〉40分,心理項目20分被認為有心理障礙存在。

二、結果

查看全文

青年心理健康性別差異論文

一、對象及方法

調查對象:①日本愛媛地區居住的中國人240名(其中男性170人,女性70人;留學生110人、工人94人、就職者36人),平均年齡29.4歲;②西安南郊某大學學生115人(男性85人、女性30人),平均年齡21.1歲;③陜西鋼廠及第四制藥廠工人95人(其中男性75人、女性20人),平均年齡26.9歲。共計男性330人,女性120人,總人數450人。

方法:研究工具為CMI是表(康奈爾醫學指數),由調查對象自填。心理障礙篩查方法采用國內得分評判標準,即:男性全項目〉35分、心理項目>15分;女性全項目〉40分,心理項目20分被認為有心理障礙存在。

二、結果

(一)男女被試CMI項目總體得分比較:男性全項目均分16.6分,心理項目均分6.9分;女性全項目均分24.4分,心理項目均分9.2分。T檢驗全項目及心理項目均P<0.01,二者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說明女性心身癥狀的發生頻度高于男性。

(二)男女被試心理障礙篩查比較:在國外環境中的男性全項目>35分者9.41%,女性全項目>40分者17.14%;男性心理項目>15分者2.35%,女性中沒有心理項目高于20分者。國內環境中的男性全項目>35分者7.5%,女性全項目>40分者12%;男性心理項目>15分者1.88%,女性中也沒有心理項目高于20分者。國外國內環境男女二者之間全項目及心理項目卡方檢驗均未見顯著差異。在心理障礙方面男女兩性之間也未發現差異存在

查看全文

視疲勞人群的人格特征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提出相應中醫對策。方法使用艾森克個性問卷(EPQ)對大學生視疲勞高分組、低分組及正常組進行測定。結果高分組與正常組相比,E分低,N分高,均有顯著性差異,低分組與正常組無顯著性差異。結論視疲勞癥狀較重者具有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可采取各種中醫心理治療和養生方法治療。

【關鍵詞】視疲勞人格特征大學生

視疲勞,又稱眼疲勞(asthenopia),首先于1843年由WilliamMackengin予以描述,臨床診斷常以患者眼部自覺癥狀為主,表現為雙眼或單眼酸脹、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疼痛、畏光、流淚、視物模糊,無法持久地閱讀,甚至惡心、頭痛。隨著電腦的普及,視疲勞的發生率逐漸上升,故對其病因的探討較多。一般認為,視疲勞的病因比較復雜,西醫多歸于用眼過度,認為是眼或全身器質性因素與精神心理因素相互交織形成的結果,屬于身心疾病[1]。中醫歸屬于肝勞。最早見于《千金要方》,是指持續注視近距離目標后,使眼過勞而出現眼脹、眼痛、頭暈、眼眶脹痛等癥狀的眼病。因目為肝竅,故曰肝勞,也認為因過用眼力引起,并與心理因素有關。如《銀海精微》曰:“喜怒失節,嗜欲無度,窮盡眼力,泛涕過多……此皆患生于眼也。”從中可知,現代醫學及古代醫學均把心理因素視為視疲勞的一個重要病因,但目前的研究多從眼部因素及環境因素著手[2,3],而從心理因素視角研究不多。國外Mocci等[4]曾研究了心理因素與視疲勞的關系,認為人格特征、壓力、社會支持、人際關系等是影響視疲勞的因素,而國內尚無類似報道。本文旨在這方面作一初步探討,調查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繼而從中醫心理治療及養生學角度提出相應的中醫對策。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2007-05在蘇州大學在校大學生中,采取整群抽樣的方式,按統一指導語,發放問卷。然后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篩選研究對象要求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及用眼衛生習慣、學習時間、使用電腦時間等變量差異均無顯著性,無其他眼病,無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結果選取有效樣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視疲勞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查看全文

視疲勞患者治療論文

1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2007-05在蘇州大學在校大學生中,采取整群抽樣的方式,按統一指導語,發放問卷。然后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篩選研究對象要求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及用眼衛生習慣、學習時間、使用電腦時間等變量差異均無顯著性,無其他眼病,無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結果選取有效樣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視疲勞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一般情況調查:包括使用電腦時間、學習時間、用眼衛生習慣及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經濟狀況、有無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

自編視疲勞評定問卷: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1]的有關內容,共觀察9項指標,即視力模糊、畏光、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眼痛、頭暈頭痛、流淚、眼瞼痙攣和充血,采用5級評分,依癥狀的嚴重程度從0分到4分遞增:0分,無癥狀。1分,偶爾(1周內3次以下)出現癥狀,休息后緩解,與用眼多少有關。2分,有時(1周內3次以上)出現癥狀,輕重在1分和3分之間。3分,癥狀經常出現,影響生活質量及工作,必須用藥緩解,與用眼多少無明顯關系。4分,癥狀持續出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及工作,用藥后不緩解,與用眼情況無關。計算總積分。

查看全文

中醫精神醫學啟示于中國哲學論文

摘要:中醫學帶有鮮明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色,中國本土的心理學思想脫胎于中國古代哲學,傳統的精神醫學與中國古代哲學更是息息相關,儒道釋思想中包含著許多有價值的精神醫學觀念。受中國古代哲學影響,中醫精神醫學對心的認識、對形神觀的論述有著截然不同于西方的獨特視角。儒、道、釋哲學提供了對人格的干預技術和調節心理平衡的手段,在一定意義上成為防治精神疾病的良藥。

關鍵詞:中醫精神醫學中國哲學

一、對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認識

中醫理論體系中原本沒有建立起獨立的精神醫學理論,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精神醫學。但從現存各類史料中可以知道中國古代不僅存在許多關于精神疾病的記載,而且對精神疾病也有著較為系統的認識,只是這種認識不同于西方和現代醫學。中醫精神醫學的基本觀點確立于《內經》時期,“五臟藏神”和“七情致病”是其理論的核心內容。《內經》強調整體觀念,建立了唯物的形神一體觀,認為精神活動與五臟功能密切相關,將神志活動歸屬于五臟,將“心”確立為精神活動的主體。《內經》還確立了以氣血為生理基礎的唯物論,《靈樞·平人絕谷》篇曰:“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此后,中醫對精神疾病的治療無不以陰陽五行等理論、學說來辨證論治,判斷氣血、臟腑的病理變化對形與神的影響。

二、傳統文化對中國人心理的影響

人的心理具有生物與社會雙重特性,精神疾病不僅是生物學上的異常表現,而且是其所處時代與環境的社會文化的折射,患者的感知、行為、幻覺、妄想與民族文化、社會風俗、宗教信仰等社會因素關系密切。文化甚至是形成人心理的決定性條件,在相同的環境中受相同文化影響的社會成員有著某種共同的心理特征,形成了獨特的民族心理。哲學是文化傳統之源泉和靈魂,其思想能最集中地表現出各民族文化特征。儒道釋思想滲透進中華民族的意識形態領域之中,成為中國人自覺或不自覺中理解世界、處理社會矛盾的方式方法。中國文化中的哲學思想不僅給出了對人內心生活的理論說明,而且給出了提升精神境界的修養方式。在這種哲學思想指引下,中國人對挫折、逆境有著天然的承受力和消化力。但文化本身也可以成為應激源,導致各種心理障礙,譬如儒學中一些壓抑、束縛人性及苛求完美的東西又是導致精神疾病的病因。本文僅討論儒道佛對心理世界的積極影響。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