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飯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19:09: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年夜飯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年夜飯小品

時間:除夕之夜

場景布置:父、母、子三人圍著一張桌子吃年夜飯,桌上擺滿了豐盛的飯菜,還有酒瓶酒杯。

子:還是農家菜好吃,這些在城里都吃不到,后山上還能打到野味嗎?

父:不行了,以前你說我什么保護動物沒吃過,現在都被打光了,后山上只要有一只雞叫,全村老少都出動了。

母:隊長有什么事也不要挨家挨戶地通知了,只要在后山上學雞叫,全村都到了。

父:說到吃,還有個菜沒端上來吧。

查看全文

年夜飯致詞:食譜

年年有余(紅燒黃河鯉魚)

主料:黃河鯉魚1條重約750克

配料:香菇絲、冬筍絲、蔥、姜、蒜各30克、雞蛋1個

調料:色拉油1000克(約耗100克)、生粉50克、料酒、精鹽、味精、李錦記老抽各10克、高湯適量

做法:1.將鯉魚去鱗、腮、內臟洗凈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將魚身兩邊片成片狀,然后用少許鹽、味精、料酒腌約10分鐘待用。2.用雞蛋、粉芡攪成糊抹在魚身上,下入7~8成(150℃~200℃)熱的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成熟即可。3.鍋里留少許油,將蔥、姜配料煸炒后放入少許高湯、調料,再將炸好的魚放入湯汁中燒透,即可食用。

特點:色澤紅潤、軟香可口

查看全文

年夜飯食譜

年年有余(紅燒黃河鯉魚)

主料:黃河鯉魚1條重約750克

配料:香菇絲、冬筍絲、蔥、姜、蒜各30克、雞蛋1個

調料:色拉油1000克(約耗100克)、生粉50克、料酒、精鹽、味精、李錦記老抽各10克、高湯適量

做法:1.將鯉魚去鱗、腮、內臟洗凈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將魚身兩邊片成片狀,然后用少許鹽、味精、料酒腌約10分鐘待用。2.用雞蛋、粉芡攪成糊抹在魚身上,下入7~8成(150℃~200℃)熱的油鍋內炸至金黃色成熟即可。3.鍋里留少許油,將蔥、姜配料煸炒后放入少許高湯、調料,再將炸好的魚放入湯汁中燒透,即可食用。

特點:色澤紅潤、軟香可口

查看全文

中國春節習俗——年夜飯

我們都知道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年夜飯,可我們知道年夜飯的來歷嗎?下面就向大家介紹一下。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說到除夕的刀砧聲,鄧云鄉撰寫的《燕京鄉土記》卻記載著除夕一個十分凄涼的故事:舊社會窮人生活困難,三十晚上是個關。有戶人家,丈夫到三十晚上很晚了尚未拿錢歸來,家中瓶粟早罄,年貨毫無。女人在家哄睡了孩子,一籌莫展,聽得鄰家的砧板聲,痛苦到極點,不知丈夫能否拿點錢或東西回來,不知明天這個年如何過,又怕自己家中沒有砧板聲惹人笑,便拿刀斬空砧板,一邊噔噔地斬,一邊眼淚潸潸地落……,這個故事讓人聽了.確實心酸。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沸煮,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古代,過年喝酒,非常注意酒的品質,有些酒現在已經沒有了,只留下許多動人的酒名,如“葡萄醅”、“蘭尾酒”、“宜春酒”、“梅花酒”、“桃花酒”、“屠蘇酒”等等。在這些酒中間,流傳最久、最普遍的,還是屠蘇酒。但是屠蘇酒的名稱是如何來的?又是用什么制作的?從來傳說不一。

查看全文

年夜飯各種吃食的由來

除夕的之夜,無論相隔多遠,工作有多忙,人們總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頓團團圓圓的年夜飯。有時實在不能回家時,家人們也總是為他留一個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與他團聚。這年夜飯也叫“合家歡”,是人們極為重視的家庭宴會。俗話說得好,打一千,罵一萬,三十晚上吃頓飯。

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習慣,年夜飯的吃食很有講究,通常有餛飩、餃子、長面、元宵等等。

新年吃餛飩取其開初之意。傳說盤古氏開天劈地,使“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結束了混沌狀態,才有了宇宙四方。再則取“餛飩”與“渾囤”的諧音,意思是糧食滿囤。餃子是我國的傳統食品之一。也稱作扁食或煮餑餑。古來只有餛飩而無餃子。后來將餛飩做成新月形就成餃子了。在唐代吃餃子的習慣已經傳到我國的邊遠地區了。

除夕夜,十二點鐘聲一敲響,就開始吃餃子,因此時正是子時,取其新舊交替,子時來臨之意。

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它,預祝壽長百年。古代的一切面食都叫做餅,所以湯面起初也叫湯餅,開始的面片不是搟成或壓成的,而是將和好的面,用手往鍋里撕片片,和現在北方吃的“烏鴉頭”、“猴耳子”等的做法差不多。到唐代以后開始用案板搟面,才逐漸有了長面、短面、干面、素面、葷面、掛面……

不少地方在吃年飯的時候還搭配些副食品,要想討個吉利的口采。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來),吃豆腐(全家福),吃三鮮菜(三陽開泰),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年糕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查看全文

中國春節習俗——年夜飯

春節的習俗---話習俗

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游子,都紛紛趕回家,盼望與親人團聚。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有別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心理。這種心理,在我們民俗文化的底蘊深處,可說是根深蒂固,流傳甚廣,仿佛是打在每個人身上難以磨滅的烙印。這種團圓習俗在海內外中國人的頭都已扎下了深的根脈。

年夜飯(團年飯)

除夕這一天對華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一天人們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圓飯。在古代的中國,一些監獄官員甚至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圓過年,由此可見"團年飯"對古代中國人是何等的重要。

家庭是華人社會的基石,一年一度的團年飯充分表現出華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眼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輕一輩,也正可以借此機會向父母的養育之恩表達感激之情。

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查看全文

春節習俗之年夜飯

過個飽年,吃頓特色飯

今年該去哪里過春節?首先引起我思考的是,應該到哪里吃頓年飯,要有特色、有氛圍,還要有過年的氣氛。

在傳統的春節里,也許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吃頓團年飯。雖然在今天,即使最傳統的中國人,也不一定要求全家人春節一定要回家團聚。但是,年三十吃頓年夜飯的習慣還是不變。今年春節,我想做回一只長著大鼻子的饞貓,找一個可以吃頓很特別飯菜的地方。

我想,這頓年夜飯,我要在一個很有中國新年氣氛的地方,在一個熱鬧而不媚俗、喧嘩而不吵鬧、喜慶而不瘋狂的地方,我不要求很好的菜式,但一定要有當地民間特色。最好,窗外吹過呼呼的寒風和厚厚的積雪,而屋內有紅紅的暖爐,溫暖如春,人們吃得大汗淋漓。

第一個選擇,在中國一定會有很多。最近,廣州國旅假期計劃在春節推出北京加上塞北風情的旅游線路,在傳統北京游中增加了塞北農村風情,帶游客到農家吃頓農家的團年飯,感受關外人民濃濃的溫情和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聽著他們繪聲繪色地解說,真讓人無法不心動。而且,吃過塞北的農家團年飯之后,回到北京又是一番美食世界。北京的特色飲食更加數不勝數,涮羊肉、烤鴨、京味餃子等等,簡直可以連續吃幾天不重復。我想,這算是一個選擇。

第二個選擇,到成都或重慶去。在冬天里,再也沒有比吃頓紅紅的火鍋來得更加愜意。重慶的火鍋以牛毛肚為主料,配以牛肝、牛腰、黃牛背柳肉等其他各類菜品,食者自涮自食,味重麻辣,湯濃而鮮。成都的火鍋也不會遜色,在那寒冷的冬夜,火鍋映紅食客們的臉,香、辣、燙、麻、鮮,各種感覺一起涌上心頭。除了火鍋之外,還有燈影牛肉、夫妻肺片、湯圓、龍抄手、擔擔面等幾百種小吃,再加上一些餐廳可以邊吃邊看變臉表演,一想起只能悄悄地吞下口水。

查看全文

年夜飯:中國人的盛宴

中國人的傳統里有各種形形色色的飯局,但天字一號重要的當屬大年三十晚上的這頓年夜飯。

年夜飯代表著至高無上,古時的賢明圣祖在年三十這天也會特赦犯人們回家去吃頓年夜飯,因為這頓飯代表著一個人真實活在世上至高無上的權力,對于中國人而言這是無可替代的。

前幾年導演張元拍了一部《過年回家》,通過女犯人回家吃年夜飯講述了一個人性寬容的故事,最后電影為張元捧回了一個“人道主義精神獎”。年飯早已超出了“吃”的范圍,年飯桌上的東西,早就不一定非得到過年才有得吃。年飯之意不在飯,而在于那份人與人之間的溫馨。

年夜飯象征著幸福憧憬,再慘,慘不過楊白勞,但在年三十這天,楊白勞也要給喜兒買條紅頭繩,想辦法張羅著吃頓年夜飯,喜兒那段“爹爹帶回白面來,歡歡喜喜過個年”的唱詞讓我的父輩在憶苦思甜的過程中知道了什么叫“悲劇的鋪墊”。

年夜飯意味著根本的權力,海外的華人感觸應是最深,印尼曾經禁止華人們慶祝新春,直到印尼前總統瓦希德就任后,取消了華人公開舉行宗教信仰及民俗活動的禁令后,讓印尼華人在隔了30多年后獲準在不受限制下歡度春節,重新體現春節的喜洋洋氣氛,讓這頓年夜飯吃得輕松愜意。

年夜飯就是中國人最內核的向心力,年夜飯的溫情正是這樣一種銘刻在民族的骨頭里,溫暖在一家人的問候中,沸騰在每一個人血脈中的溫情。這種溫情是大年三十母親嘮叨在燈下的叮囑,也是無數的游子頂著寒風,踏著大雪往家里趕的執著與真誠。中國人最講至親至情,受“禮儀之邦”的影響至深。但現代社會中很多家庭成員為生計、為發展,各奔東西,平時難得一聚。一起吃頓年飯,一家人酒肴相對,輕言細語,訴說別后離情,生活感悟,該是何等愜意之事!

查看全文

新派過年:在外吃頓年夜飯

年夜飯預訂一片紅火

“許多家庭已經放棄在除夕夜奏響鍋碗瓢盆暢想曲的辦法,而是全家在餐館中吃年夜飯,既省事又干凈,年夜飯后大家還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過一個舒心暢快的春節。”阿文上海菜總經理文定中告訴記者。距除夕夜還有半個多月,阿文上海菜的年夜飯已經訂出大半。

不止是上海菜,像蟹老宋、艷陽天年夜飯的預訂更早已爆滿。京城年夜飯的預訂一片紅火。據了解,各個飯店、餐館的年夜飯既有適合三五口之家享用的,也有適合八至十人以上享用的,價格從300元到2000元以上豐儉不等,菜譜體現團圓、吉祥、喜慶的節日氣氛,口味上則照顧到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社會地位的特點,既繼承傳統,又創新出奇,濃淡相宜、甜咸有秩。如此精心打造的年夜飯,自然吸引喜歡在外就餐的都市人,北京市統計局不久前公布的數字顯示,去年1至10月,平均每個北京人在外就餐支出720.2元。

在一家軟件公司工作的張女士的話頗有代表性:“以前總是在家做年夜飯,而且因為我的工作忙,多是父母操勞。不要說做飯忙前忙后,吃過飯收拾碗筷也夠累人的。去飯店吃飯,這些就都省了。而且飯店的氣氛也不錯。吃飯后可以唱唱歌,看看歌舞表演。又喜慶又輕松。”

年夜飯有啥好吃的

“我們這里年夜飯套餐最低300元/套,不僅有新菜竹笆魚,還有我們的特色干鍋等。這些菜如果在平時零點,大約要500元。”傣家村大酒店的段麗娜小姐告訴記者,“平時商務用餐多,除夕夜絕大多數是家庭聚餐,所以在菜價上就要物美價廉,經濟實惠。”

查看全文

年夜飯致詞:祭灶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為二十五日舉行祭灶。

祭灶,是一項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龕大都設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將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只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兩人,女神被稱"灶王奶奶"。這大概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灶王爺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日歷,上書"東廚司命主"、"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系。

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并供上用飴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然后將竹篾扎成的紙馬和喂牲口的草料。用飴糖供奉灶王爺,是讓他老人家甜甜嘴。有的地方,還將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四周,邊涂邊說:"好話多說,不好話別說。"這是用糖塞住灶王爺的嘴,讓他別說壞話。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涂于灶上使司命(灶王爺)醉酒"的記載。人們用糖涂完灶王爺的嘴后,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了。有的地方則是晚上在院子里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君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送灶君時,有的地方尚有乞丐數名,喬裝打扮,挨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以此換取食物。

送灶習俗在我國南北各地極為普遍,魯迅先生曾寫有《庚子送灶即事》詩:只雞膠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無長物,豈獨少黃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