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源融資范文10篇
時間:2024-02-29 13:02:2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內源融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政府內源融資
一、中國政府內源融資規模有多大:稅收快速增長剖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并沒有實施明確的“增稅”政策,只是對稅制進行過局部性調整。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根據實際情況開征或停止征收某些小稅種。1994年新稅制規范了增值稅的內容、計稅依據和標準,這不屬于增稅,而是對原流轉稅稅種的調整。1997年稅收增長出現良好勢頭,國務院據此向稅務系統下達了1998年稅收增收1000億元的任務。在外部需求下降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的背景下,稅務系統勉強完成了任務。1999年和2000年稅務系統繼續加強征管,同時由于開征了利息稅,以及證券市場從1999年5月開始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交易規模大增,使證券交易印花稅快速增長,所以這兩年稅收增長幅度超過了1998年。加強征管的做法導致一些地方出現稅收“寅吃卯糧”現象,征了“過頭稅”,也有些地方出現“稅收貯藏”,為以后年度完成指標做準備。
那么,稅收的正常增長應該怎樣評判呢?稅收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稅收增長的基礎是經濟增長。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彈性系數來描述。如果稅收可以完全征管,不存在流失的前提下,稅收彈性系數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稅制結構。如果一個國家實行的是以累進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那么,稅收彈性系數一般會大于1,稅收增長快于經濟增長是正常的。如果一個國家實行的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稅收的彈性系數一般不會大于1,稅收增長等于或略高于經濟增長是正常的。中國的稅制結構屬于后一種,稅收彈性系數應該在1左右。從實際情況看,1979年—2001年中國稅收名義增長速度為15.31%,稅收的名義增長速度為15.84%,平均彈性系數為1.035。近10年的情況也是如此,1991年—2001年GDP的名義增長速度是16.11%,稅收的名義增長速度為16.61%,稅收彈性系數為1.031。1997年以來,稅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GDP的名義增長速度,平均彈性系數達到2.41。如果考慮近年來證券市場交易規模擴大,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較快,使印花稅、利息稅增加較多的因素,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應高于1.035。運用移動平均法剔除隨機干擾因素后,本文測算出1997年—2001年稅收的彈性系數為1.48。稅收彈性系數1.48可以作為判斷政府是否實施增稅融資的標準。研究表明,最近5年中國政府加強征管帶來的稅收增長占稅收年度增長的比重在25%-54%之間(見表1)。
二、政府增稅內源融資規模的經濟約束
政府依靠增加稅收的內源融資途徑受到經濟增長的約束是比較強的,這可以從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角度分析。一般認為,稅收具有負的經濟增長效應,政府做出增加稅收的決策時必須謹慎。不過,增加稅收的負效應是從私人部門經濟出發的,稅收強制分配國民收入,使私人部門可支配收入減少,降低了私人投資的積極性(負激勵效應),從而影響經濟增長。而政府通過稅收收入來維持公共部門的運轉,在政府支出中,購買性支出對經濟增長會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如政府消費和政府投資;轉移性支出雖然不能直接形成政府部門的消費或投資,但是能形成私人部門的收入,從而影響社會總需求,對社會經濟發展能夠起到穩定作用。因此,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正效應有可能抵消稅收對私人部門的負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凈效應有可能出現正的情況。
從實證角度研究的得出的結論也存在兩種情況。國外學者,如Peden(1991)、Sculley(1995)等通過經驗分析得出經濟增長與稅收是負相關關系;而Garrison&lee(1992)研究得出平均稅率、邊際稅率對經濟增長沒有影響。國內學者馬拴友(2001)通過對我國1985年—1999年稅收、政府支出與GDP的回歸分析得出:稅收每增加1元,就會使GDP減少2.4元,而政府購買性支出增長1%,會促進GDP增長0.36%。按照馬拴友的推算標準,2000年稅收比上年增加1898.93億元,使GDP減少4557.43億元,而政府購買性支出增加935.6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9.69%。將增加的購買性支出的資金看作是全部來自稅收增長,那么,政府購買性支出可以帶動GDP實際增長3.49%,名義增長4.39%,換算成絕對數為3602.76億元。政府通過增加稅收與增加購買性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凈效應是使GDP減少954.67億元,也就是使2000年經濟名義增長速度下降1.16%,實際增長速度下降0.26%。
政府內源融資增稅
一、中國政府內源融資規模有多大:稅收快速增長剖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并沒有實施明確的“增稅”政策,只是對稅制進行過局部性調整。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根據實際情況開征或停止征收某些小稅種。1994年新稅制規范了增值稅的內容、計稅依據和標準,這不屬于增稅,而是對原流轉稅稅種的調整。1997年稅收增長出現良好勢頭,國務院據此向稅務系統下達了1998年稅收增收1000億元的任務。在外部需求下降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的背景下,稅務系統勉強完成了任務。1999年和2000年稅務系統繼續加強征管,同時由于開征了利息稅,以及證券市場從1999年5月開始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交易規模大增,使證券交易印花稅快速增長,所以這兩年稅收增長幅度超過了1998年。加強征管的做法導致一些地方出現稅收“寅吃卯糧”現象,征了“過頭稅”,也有些地方出現“稅收貯藏”,為以后年度完成指標做準備。
那么,稅收的正常增長應該怎樣評判呢?稅收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稅收增長的基礎是經濟增長。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彈性系數來描述。如果稅收可以完全征管,不存在流失的前提下,稅收彈性系數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稅制結構。如果一個國家實行的是以累進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那么,稅收彈性系數一般會大于1,稅收增長快于經濟增長是正常的。如果一個國家實行的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稅收的彈性系數一般不會大于1,稅收增長等于或略高于經濟增長是正常的。中國的稅制結構屬于后一種,稅收彈性系數應該在1左右。從實際情況看,1979年—2001年中國稅收名義增長速度為15.31%,稅收的名義增長速度為15.84%,平均彈性系數為1.035。近10年的情況也是如此,1991年—2001年GDP的名義增長速度是16.11%,稅收的名義增長速度為16.61%,稅收彈性系數為1.031。1997年以來,稅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GDP的名義增長速度,平均彈性系數達到2.41。如果考慮近年來證券市場交易規模擴大,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較快,使印花稅、利息稅增加較多的因素,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應高于1.035。運用移動平均法剔除隨機干擾因素后,本文測算出1997年—2001年稅收的彈性系數為1.48。稅收彈性系數1.48可以作為判斷政府是否實施增稅融資的標準。研究表明,最近5年中國政府加強征管帶來的稅收增長占稅收年度增長的比重在25%-54%之間(見表1)。
表1中國稅收增長因素
19971998199920002001
名義GDP增長9.75.24.88.97.3
政府增稅內源融資分析論文
一、政府增稅內源融資規模的經濟約束
政府依靠增加稅收的內源融資途徑受到經濟增長的約束是比較強的,這可以從稅收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角度分析。一般認為,稅收具有負的經濟增長效應,政府做出增加稅收的決策時必須謹慎。不過,增加稅收的負效應是從私人部門經濟出發的,稅收強制分配國民收入,使私人部門可支配收入減少,降低了私人投資的積極性(負激勵效應),從而影響經濟增長。而政府通過稅收收入來維持公共部門的運轉,在政府支出中,購買性支出對經濟增長會產生直接的推動作用,如政府消費和政府投資;轉移性支出雖然不能直接形成政府部門的消費或投資,但是能形成私人部門的收入,從而影響社會總需求,對社會經濟發展能夠起到穩定作用。因此,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正效應有可能抵消稅收對私人部門的負效應,對經濟增長的凈效應有可能出現正的情況。
從實證角度研究的得出的結論也存在兩種情況。國外學者,如Peden(1991)、Sculley(1995)等通過經驗分析得出經濟增長與稅收是負相關關系;而Garrison&lee(1992)研究得出平均稅率、邊際稅率對經濟增長沒有影響。國內學者馬拴友(2001)通過對我國1985年—1999年稅收、政府支出與GDP的回歸分析得出:稅收每增加1元,就會使GDP減少2.4元,而政府購買性支出增長1%,會促進GDP增長0.36%。按照馬拴友的推算標準,2000年稅收比上年增加1898.93億元,使GDP減少4557.43億元,而政府購買性支出增加935.6億元,比上年實際增長9.69%。將增加的購買性支出的資金看作是全部來自稅收增長,那么,政府購買性支出可以帶動GDP實際增長3.49%,名義增長4.39%,換算成絕對數為3602.76億元。政府通過增加稅收與增加購買性支出對經濟增長的凈效應是使GDP減少954.67億元,也就是使2000年經濟名義增長速度下降1.16%,實際增長速度下降0.26%。
當然,政府支出對GDP增長的促進作用也不是穩定的,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一定水平后,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就會減弱。Peden(1991)測算了美國1929年—1986年的經濟生產率與政府支出的關系,發現政府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17%前促進生產率提升,大于17%后反而會降低生產率。如果政府預算是平衡的,那么,財政收入占GDP比重(即宏觀稅率)不超過17%,對經濟影響是積極的。
中國的情況是當政府預算能夠實現基本平衡時,廣義宏觀稅負介于14%-24%之間經濟是可以承受的,但由于政府預算在絕大多數年份是赤字,所以對應的宏觀稅負為22.9%,宏觀稅負低于22.9%時,稅收對經濟增長的負效應小于政府支出對經濟增長的正效應。中國GDP增長對稅收融資的總量約束基本上是宏觀稅率不超過22.9%為宜,但也不能太低。宏觀稅負與政府支出占GDP比重的差不應超過3個百分點,否則會影響政府支出水平。
二、中國政府內源融資規模有多大:稅收快速增長剖析
內源融資與資本結構對信貸融資的影響
一、引言
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成本在與外部環境有一定關系的同時,與其自身的內部環境也很可能相關。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呈現規模小,盈利能力較差的特點,造成中小企業轉換為內源融資的盈余較少,內源融資能力不足,這很有可能是造成中小企業自身信貸融資成本偏高的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目前我國融資渠道過于狹窄,民間金融等發展不規范,導致中小企業很大部分的資金缺口依賴向銀行貸款,中小企業的債務上升過快,使我國中小企業的資本結構不合理,信貸融資成本偏高,從而有了“融資貴”的現象。因此,本文旨在以中小企業內源融資能力、資本結構角度研究對信貸融資成本的影響,從而為中小企業如何擺脫自身融資貴的現狀提供思路。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假設
(一)內源融資能力與信貸融資成本
關于企業內源融資能力的研究較多,但對于內源融資能力與信貸融資成本間關系的研究并不多,Myers(1984)的融資優序理論認為企業融資活動會依照內源融資、債務融資、股權融資的順序,即一個企業內源融資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企業的債務融資,進而影響企業的信貸融資成本。信息不對稱理論、理論同樣認為影響企業內源融資能力的企業日常經常經營活動所產生的現金流量也影響著企業的債務融資,進而影響信貸融資成本。唐新貴、馮宇(2006)認為我國的企業由于規模小、人才缺乏、科技含量小、資信等級較低等企業素質問題是制約中小企業融資貴的原因,即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素質不健全、內源融資能力不足推高了我國中小企業的信貸融資成本。王耀財(2011)認為中小企業具有經營成本高、規模小、內源融資不足等特性,無法滿足企業對資金的需求,造成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假設1:內源融資能力與信貸融資成本呈負相關,即內源融資能力越弱,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成本越高;內源融資能力越強,中小企業信貸融資成本越低。
(二)資本結構與信貸融資成本
政府內源融資研究論文
一、中國政府內源融資規模有多大:稅收快速增長剖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并沒有實施明確的“增稅”政策,只是對稅制進行過局部性調整。在不同經濟發展階段,根據實際情況開征或停止征收某些小稅種。1994年新稅制規范了增值稅的內容、計稅依據和標準,這不屬于增稅,而是對原流轉稅稅種的調整。1997年稅收增長出現良好勢頭,國務院據此向稅務系統下達了1998年稅收增收1000億元的任務。在外部需求下降的經濟增長速度減緩的背景下,稅務系統勉強完成了任務。1999年和2000年稅務系統繼續加強征管,同時由于開征了利息稅,以及證券市場從1999年5月開始進入空前的繁榮時期,交易規模大增,使證券交易印花稅快速增長,所以這兩年稅收增長幅度超過了1998年。加強征管的做法導致一些地方出現稅收“寅吃卯糧”現象,征了“過頭稅”,也有些地方出現“稅收貯藏”,為以后年度完成指標做準備。
那么,稅收的正常增長應該怎樣評判呢?稅收是政府參與國民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稅收增長的基礎是經濟增長。稅收增長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彈性系數來描述。如果稅收可以完全征管,不存在流失的前提下,稅收彈性系數的大小主要取決于稅制結構。如果一個國家實行的是以累進所得稅為主體的稅制,那么,稅收彈性系數一般會大于1,稅收增長快于經濟增長是正常的。如果一個國家實行的是以流轉稅為主體的稅制,稅收的彈性系數一般不會大于1,稅收增長等于或略高于經濟增長是正常的。中國的稅制結構屬于后一種,稅收彈性系數應該在1左右。從實際情況看,1979年—2001年中國稅收名義增長速度為15.31%,稅收的名義增長速度為15.84%,平均彈性系數為1.035。近10年的情況也是如此,1991年—2001年GDP的名義增長速度是16.11%,稅收的名義增長速度為16.61%,稅收彈性系數為1.031。1997年以來,稅收增長速度大大超過了GDP的名義增長速度,平均彈性系數達到2.41。如果考慮近年來證券市場交易規模擴大,居民儲蓄存款增長較快,使印花稅、利息稅增加較多的因素,稅收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系數應高于1.035。運用移動平均法剔除隨機干擾因素后,本文測算出1997年—2001年稅收的彈性系數為1.48。稅收彈性系數1.48可以作為判斷政府是否實施增稅融資的標準。研究表明,最近5年中國政府加強征管帶來的稅收增長占稅收年度增長的比重在25%-54%之間(見表1)。
表1中國稅收增長因素
19971998199920002001
名義GDP增長9.75.24.88.97.3
企業內源性融資問題探析
融資活動是企業創建、擴張、調整資本結構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財務活動。按照資金來源渠道,融資可以分為內源性融資和外源性融資。內源性融資包括折舊和留存收益兩種方式;外源性融資即從企業外部獲得的資金,包括股票、債券、租賃、銀行借款、商業信用等融資方式。按照優序融資理論,企業融資應首選內源性融資方式,忽視內源性融資,企業將難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發展,這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得到了普遍驗證。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后期,發達國家企業內部融資占全部融資總額的比例都在不斷地上升,德國由53.2%上升到65.5%,英國由58.4%上升到68.3%,美國由61.5%上升到82.8%。即使在實行主銀行制的日本,這一比例由29.7%上升到49.3%。反觀我國,大多數企業以外部融資為主,內源性融資在企業融資總額中的比重一般在30%以下徘徊,甚至有少數企業完全依賴外部融資,這種狀況將嚴重影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企業內源性融資的特征分析
內源性融資是將本企業的留存收益及折舊等轉化為投資的過程,其實質是通過減少企業的現金流出挖掘內部資金潛力,提高內部資金使用效率。相對于外源性融資,內源性融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具有內生性。內源性融資是企業原始資本積累和剩余價值資本化過程,不需要其他金融中介,因而具有內生性。內源性融資取得的資金是企業產權所有者的自有資本,是企業承擔民事責任和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基礎,也是企業進行外源性融資的保證,因為投資者將根據企業的內源性融資能力,來衡量對企業投資的風險,進而影響企業進行外源性融資時所能取得的融資規模和資本成本。
(二)融資成本較低。相對于外源性融資,內源性融資不需要支付利息或股利,不會減少企業的現金流量,也不需支付任何融資費用,因而融資成本相對較低。
(三)具有產權控制權。企業權益資本的多少及分散程度對企業剩余控制權和剩余索取權的分配有決定性作用。內源性融資具有產權的控制性特征,通過內源性融資方式融資,既可以避免因向銀行貸款或向債權人發行債券而使債權人對企業進行相機控制,又可避免因對外股權融資而使原股東對企業控制權稀釋,增加原股東的剩余索取權,使原股東享有更多的實際利益。
房地產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摘要:這幾年來,房地產行業的發展逐漸從高峰邁入低谷,在面臨人口結構以及高庫存的雙重壓力下,房地產要想謀得生存與發展,必須擁有強大的、多元化的融資結構。本文主要分析房地產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長期融資比例偏低、房地產企業融資渠道窄、內源融資偏少等問題,提出了房地產企業融資的對策。
關鍵詞:房地產企業;融資;內源融資
現在,我國房地產市場并不如之前那么有發展前景。當前,房地產的供應和需求基本已經完全平衡,短時間分析,樓市依然需要降低庫存量,就算取消限購,降低利息等幫助房地產提升活力的政策,也不能改變中國樓市需要降低庫存的事實。現在房地產融資渠道非常單一,房地產外部環境需要進一步健全,風險防范體系很脆弱,融資結構缺乏協調性。這給房地產投資者、金融業、房地產業帶來了非常大的安全問題。政府要盡力給金融市場建立比較好的外部環境;房地產企業也要不斷分析其他融資渠道,創建科學的融資風險防范體系和融資結構,從而增強房地產企業融資的能力,提供穩定的資金鏈條給企業發展和生存。
1房地產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1.1長期融資比例偏低
短期融資和長期融資,按照融資的期限來劃分融資,房地產行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資本比較密集。因為房地產企業開發一個項目需要非常長的時間,在進行融資時,必須要非常高地長期負債比例。因為,如此,就會有比較穩定的資金,可以讓企業資金鏈完整,從而讓房地產企業生產經營需求獲得滿足。一直以來,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沒有很高的長期融資比例,就算是一些大型的房地產上市公司的長期融資比例在20%~30%之間,這些大型的房地產上市公司對于短期負債更加依賴,如此的融資結構會造成資金非常不穩定,由于需要在短期來還款,更容易讓資金周轉不靈,無法防范市場風險能力。
西方企業融資方式研究論文
融資結構指企業在取得資金來源時,通過不同渠道籌措資金的有機搭配以及各種資金所占的比例。企業的融資結構不僅揭示了企業資產的產權歸屬和債務保證程度,而且反映了企業融資風險的大小,即流動性的負債所占比重越大,其償債風險越大,反之則償債風險越小。
企業由于所采取的融資方式不同,而產生其各異的融資結構。一般而言,企業的融資方式可分為二類:一是通過留存收益和折舊而進行的內源性融資;二是通過來自公司外部現金流的外源融資,如銀行貸款、企業債券和發行股票。
一、融資理論支持
現代企業融資理論認為:(1)由于企業負債利息在稅前列支帶來的節稅效應,債務融資可以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增加企業的價值。(2)企業負債比例的提高導致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甚至破產的可能性增加,從而導致企業價值下降。因此,企業最佳資本結構應該是在負債所帶來的財務收益與債務上升所帶來的財務危機成本之間的平衡點。(3)債務融資對外部投資者來說是一個積極的信號,傳遞著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的信心,由此可以提高企業的市場價值,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4)債務融資帶來的控制權損失最小,比股權融資更能有效地防止企業被兼并。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最佳的融資模式是先內源融資,再債務融資,最后才是股權融資。
二、西方國家融資結構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企業的融資結構都具有明顯的內源性融資特征,在其融資結構中內源融資的比重都超過50%,其次是債務融資,股權融資的比重最小。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債券的發行規模遠遠超過股票。(表1)
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研究論文
一、現代融資結構理論綜述
按照現代融資結構理論,公司融資主要有兩類: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內源融資是指從公司內部籌集的資金,包括留存收益和計提固定資產折舊兩種方式。外源融資是指從公司外部籌集的資金,包括股權融資和債務融資兩種方式。股權融資是指公司通過首次發行股票,配股和增發股票等方式籌集的資金。債務融資是指公司通過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向社會公開發行債券以及通過商業信用等方式籌集的資金。
現代融資理論認為:公司在融資過程中應當首選內源融資,然后才考慮外源融資。在外源融資中,又以債務融資優先,而把股權融資作為最后的選擇。其理由是:內源融資無需花費融資成本,也不存在還本付息與分紅派息問題,是最理想的融資方式。外源融資中,債務融資比股權融資具有以下優勢:一是債務融資所支付的利息可以從應稅收入中扣除,具有抵稅效應,能減少公司交納的所得稅,而只有在債務融資超過一定點時,破產成本和成本增加才會抵消企業節稅收益(陳柳欽,2003);二是債務融資對管理者具有激勵作用,可以降低由于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而產生的成本。因債務融資可以迫使經理努力工作以避免破產,如果一家企業靠股權融資,并且多少賺了一些錢,那么經理們就可能不會有進一步提高效率的激勵;三是債務融資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市場價值,因大多數投資者相信,與外部人相比,企業的經理能夠更準確地判斷企業的前景。如果經理認為沒有什么風險,他們就愿意擴大債務,因為他們這樣做并不會增加破產的風險。他們愿意發行債券這一事實以一種有力的、具體的方式傳達了經理對公司發展前景的信心,其說服力遠勝于辭藻華麗、慷慨激昂的企業前景報告。由于債務融資促使經理努力工作,又使潛在的股東相信公司發展的價值,所以舉債降低了企業資本的總成本,并且提高了公司的市場價值(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2000年);四是債務融資不會侵蝕老股東的既得利益,因債務融資的利息支出在所得稅前扣除,不會影響老股東的既得利益,而股權融資,要么增加老股東的投資(如配股),要么增加新的股東,必然會稀釋每股收益,增加老股東的投資風險,降低老股東的投資收益,從而損害老股東的利益。
現代融資結構理論與主要西方發達國家公司融資的實際情況相符,經濟最發達的西方七國,公司的融資大部分是依靠自身來解決的。
二、我國農業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現狀及分析
(一)農業上市公司融資結構現狀
公司融資渠道問題探討
摘要:在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上,國內中小企業逐步發揮著骨干作用,促進了社會進步與國民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選取河南青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為案例分析對象,對該企業的融資渠道現狀進行分析;分析該企業目前存在的融資渠道問題以及產生的原因,有針對性地給出應對策略,如拓寬創新融資渠道、調配融資比率等。希望能改善企業融資渠道與問題控制現狀。
關鍵詞:融資;融資風險;融資渠道
一、河南青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融資渠道現狀與風險分析
(一)河南青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簡介
河南青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簡稱河南青成),成立于2016年11月,注冊資金1000萬元,是世界五百強美國約翰迪爾工程機械產品河南省總代理、殼牌工程機械專用油河南省總代理、美國唐納森河南代理、德國MATO黃油槍河南省總代理,并有自主品牌艾普松潤滑脂,同時全面開展了工程機械交易、維修、寄售、租賃等業務,是一家工程機械整機與后市場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企業。公司總部位于鄭州市,占地面積3000多平方米,建有辦公室、倉庫、大修車間、展示場、宿舍、職工食堂等。目前,公司設立了整機事業部、潤滑油事業部、零件管理部、二手機部、財務部、綜合管理部等部門。截至目前,河南青成已經成立了信陽分公司、南陽分公司、新鄉分公司及洛陽分公司,在全省各地市與一百多家網點建立了后市場合作關系。
(二)河南青成融資渠道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