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性改革范文10篇

時間:2024-02-14 13:02: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激進性改革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激進性改革

國外激進性改革論文

摘要: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原蘇聯走向解體,俄羅斯政府開始獨立執政,面對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激進式改革,并試圖通過激進策略,迅速完成社會政治經濟的轉軌,提高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俄羅斯是原蘇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加盟共和國,其改革和原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有著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俄羅斯;激進;改革;體制

1原蘇聯的體制改革

蘇聯長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戰后,蘇聯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來越明顯。蘇聯時期轉型的最大特點是把社會主義同商品市場完全對立起來,所以改革只是對原有計劃體制的修補。

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臺執政后,迅速而明確的提出了他對內堅決改革、對外努力緩和同其他國家關系的方針,雄心勃勃地進行“改革與新思維”,推行激進的轉軌。然而由于改革的方式、措施不當,不僅沒有實現經濟高增長,反而導致經濟形勢不斷惡化。

戈爾巴喬夫啟動的進程有四個方面:加快科技進步、改革經濟和社會、政治活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對外政策的新思維。這四個方面同等重要,它們的次序先后不說明分量的輕重。隨著時間的推移比重發生了變化,不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標,從而失去內容。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發展軌跡大致是:對于蘇聯的傳統經濟和政治體制,從有限的摒棄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點從經濟領域迅速轉向政治領域;改革的目的也從在經濟上振興及趕上西方,變成達到同西方一體化。在改革中實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劇推行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計劃,把蘇聯在政治、經濟上推向分崩離析的邊緣,并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查看全文

外國的激進性改革分析論文

摘要: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原蘇聯走向解體,俄羅斯政府開始獨立執政,面對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問題,進行了激進式改革,并試圖通過激進策略,迅速完成社會政治經濟的轉軌,提高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俄羅斯是原蘇聯最大最有影響力的加盟共和國,其改革和原蘇聯的社會主義改革有著緊密的聯系。

關鍵詞:俄羅斯;激進;改革;體制

1原蘇聯的體制改革

蘇聯長期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戰后,蘇聯模式的局限性和弊端越來越明顯。蘇聯時期轉型的最大特點是把社會主義同商品市場完全對立起來,所以改革只是對原有計劃體制的修補。

戈爾巴喬夫1985年上臺執政后,迅速而明確的提出了他對內堅決改革、對外努力緩和同其他國家關系的方針,雄心勃勃地進行“改革與新思維”,推行激進的轉軌。然而由于改革的方式、措施不當,不僅沒有實現經濟高增長,反而導致經濟形勢不斷惡化。

戈爾巴喬夫啟動的進程有四個方面:加快科技進步、改革經濟和社會、政治活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對外政策的新思維。這四個方面同等重要,它們的次序先后不說明分量的輕重。隨著時間的推移比重發生了變化,不僅失去了平衡,而且使政策失去目標,從而失去內容。戈爾巴喬夫改革的發展軌跡大致是:對于蘇聯的傳統經濟和政治體制,從有限的摒棄到全面否定;改革的重點從經濟領域迅速轉向政治領域;改革的目的也從在經濟上振興及趕上西方,變成達到同西方一體化。在改革中實行政治多元化、民主化、以及急劇推行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計劃,把蘇聯在政治、經濟上推向分崩離析的邊緣,并最終導致蘇聯的解體。

查看全文

經濟轉軌路徑選擇

一、中俄體制轉軌路徑選擇的歷史考察

對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問題,多數經濟學家已達成一致看法,即中國體制轉軌踩出了一條“漸進”改革道路,但就改革路徑的選擇行為本身,經濟學家們存在著認識差異。實際上,具有中國特色的漸進改革道路,其初始階段壓根兒談不上關于改革模式的鑒別與自覺選擇問題,也根本不存在一套事先設計好的完整改革方案,甚至不存在人為設計過程。改革來自于食不果腹的農民,之所以改革是因為原農業體制下的作業方式已不能解決農民的溫飽問題,是窮則思變。在市場經濟模式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之前,各個改革階段的改革方略,與其說是設計的結果,不如說是在“摸著石頭過河”中一步一步探索的產物。值得慶幸的是,也正是這種非人為設計的改革進程,成為中國改革績效突出的原因。因為非人為設計的制度演進,正符合市場體制本身的自然秩序性質[2]。即便是“漸進改革模式”概念,也是在中國經濟改革績效引發中外經濟學家們的關注之后,在與蘇聯東歐改革績效的比較過程中提出來的,這也表明了中國改革道路的選擇并不具備事先的設計和理論指導。中國經濟體制改革所具有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起點、缺乏理論指導的改革實踐、制度創新從舊制度中孕育并誕生等等特征,都說明了中國經濟體制變革道路的自發性、非主觀選擇性。

但俄羅斯的體制變革具有不同特征。俄羅斯體制變革不僅包括經濟體制變革,還包括政治體制變革,其激進式的“休克療法”一方面是對漸進改革失望之后的又一次試錯過程,另一方面也是指把穩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作為改革前提的“華盛頓共識”指導下的結果。我們對相關文獻的檢索發現,俄羅斯對計劃經濟體制的改革并非從選擇“休克療法”才開始的。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無論是赫魯曉夫對斯大林模式的盲目極端否定,還是勃列日涅夫狂妄自大的“新經濟體制”,直到戈爾巴喬夫修修補補的經濟體制變革,前蘇聯各屆領導人對計劃經濟的改革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其推行的經濟改革實質上就是在計劃體制內調整的漸進模式改革。但無論是哪個階段的改革,雖不同程度地觸及了傳統經濟體制的一些弊病,也取得了一定進展,但總體收效甚微,并且一旦遇到保守力量的抵制,就停滯不前或者左右搖擺,不僅沒有實現經濟改革的實質性突破,反而在“新思維”等意識形態沖擊下引發了經濟衰退和各種社會危機。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以大推進的業績為市場化模式改革奠定堅實基礎之際,前蘇聯還深陷于經濟改革的搖擺之中而不能自拔。

勞而無功的前蘇聯體制內改革,被西方主流經濟學派認為是改革目標與蘇聯經濟體制不相容的結果。要取得改革的成功,必須以徹底地否定舊體制為前提,而對體制的徹底否定,不可能在舊體制中進行,而激進的“休克療法”正是否定舊體制的理想途徑。以戈爾巴喬夫1987年推出的“新思維”為轉折點,前蘇聯政府在推動經濟體制變革的同時,把政治體制的變革作為經濟變革的前提,最終促成了私有化法案的出臺和“休克療法”的實施。

二、經濟體制改革第一行動集團的目標差異

在推動經濟改革的第一行動集團力量上,中國與俄羅斯之間存在本質差異。中國經濟改革中的制度需求者是私人部門,但傳統體制下的制度惟一的供給者是政府,這決定了中國經濟改革的第一行動集團只能是政府。中國由政府推動的經濟變革,其第一行動集團具有二元目標:既要通過變革擺脫經濟貧困,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又要維護現存體制的安全與穩定。二元目標決定了中國經濟變革不可能是完全打破舊體制之后的體制性重建,甚至不是在現存體制內的調整,而只能是不威脅現存體制的增量經濟變革。該框架內的經濟變革,其制度創新過程一般表現為制度需求群體的自我滿足,在得到中央政府認可并給予合法地位后,依靠傳統的制度裝置[3]對創新制度加以推廣的過程,其中只有對經濟增長有利而不變動現有體制的制度變革才會生存、壯大和發展。

查看全文

深究激進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

美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霍華德?J?謝爾曼(HowardJ.Sherman)在一篇發表于1984年第4期《經濟教育》雜志上的題為《當代激進經濟學》的文章中,就當代激進經濟學的先驅,激進經濟學的社會根源,激進經濟學對新古典經濟學的批判,一般激進范式,以及激進經濟學的某些特殊的應用等問題,做了深入的討論。

該文關于當代激進經濟學和新古典經濟學理論觀點的比較分析,尤為引人注目。本文擬對其分析略做評介。

一、關于當代激進經濟學的先驅

謝爾曼首先指出,雖然某些美國激進經濟學家曾經受到了索爾斯坦?凡勃侖(ThorstEinVenlen)以及美國其他持不同意見的經濟學家的影響,但大多數激進經濟學家無可爭議地受到了卡爾?馬克思的鼓舞,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以及他們所引用的方法,都受到了馬克思的影響。

謝爾曼揭示了作為激進經濟學理論基礎的馬克思的哲學。他認為,馬克思有四個主要的同科學哲學相聯系的信條。第一,馬克思是一個唯物主義者,他認為,沒有超自然的世界,以至于人們必須使其分析立足于這個世界的事實的基礎之上。第二,馬克思相信科學決定論,認為,任何給定的事件,包括我們自己的行為,都可能根據先前的事件來解釋。第三,馬克思相信一種辯證法,這種辯證法表明,人們必然總是提出這樣的問題:這種現象同其他現象是相互聯系的嗎?任何過程的兩個明顯對立的方面是實際相關的嗎?這種關系是矛盾的關系還是合作的關系?我們觀察的某些緩慢的變化將導致某種相關的變化嗎?如果存在質的飛躍,那么,是何種緩慢的變化導致這種質的飛躍?第四,馬克思是一個講究道德原則的人文主義者。既然沒有比人性更高的東西,那么,改善人的生活便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但是,馬克思在對于階級利益的分歧和矛盾的認識上卻不同于功利主義者,例如,合乎道德的最好政策從奴隸和奴隸主的各自的觀點上看是不同的。馬克思也認識到沒有脫離道德價值的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的每個有價值的論斷都是事實和價值的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科學應當反映被壓迫、被剝削團體的道德價值。

由對馬克思哲學的討論,謝爾曼進而探討了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他指出,馬克思的歷史理論把歷史看作是由兩個因素構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經濟基礎(或生產方式)和社會-政治上層建筑。經濟基礎不僅僅是土地、勞動、資本和技術等的技術成分(馬克思稱之為生產力),而且還是人們的生產關系——特別地說,是經濟過程中的階級關系。社會上層建筑包含(a)制度,例如政府、教育制度和家庭;(b)思想觀念,從個人的心理觀念到科學思想。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作為一個統一體相互作用,各自都決定其他方面。馬克思既反對思想觀念(它們自身不能得到解釋)決定經濟基礎的狹隘理論,也反對經濟基礎(它們自身也不能得到解釋)決定思想觀念和制度的狹隘的理論。

查看全文

剖析轉型經濟理論模式論文

關鍵詞:轉型經濟;漸進式演化;激進式變革;制度變遷

摘要:20世紀80年代,包括前蘇聯、東歐和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開始的經濟體制轉型。以前蘇聯和東歐為代表的激進式變革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漸進式變革,取得不同的經濟績效,形成巨大反差。轉型經濟學(或稱轉軌經濟學、過渡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

一、引言

轉型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轉型經濟學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題和追求目標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盛洪,1996)。目前,關于轉型經濟還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很難說誰是轉型經濟學家,因為還沒有專門從事這一理論研究的人。關于其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從現在構成這一經濟學流派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的文獻、研究思路來尋找一條線索,理清其脈絡。本文首先介紹轉型經濟學的內涵,然后簡述一下各個學派關于轉型經濟的理論要點,最后簡要回顧中國經濟奇跡并作以簡要評述。

二、轉型內涵

關于轉型概念的理解,比較經典與普遍的定義是熱若爾。羅蘭的表述:轉型即一種大規模的制度變遷過程或者說經濟體制模式的轉換。從目前國內的文獻來看,從三個層面上使用轉型的概念:第一種含義是從傳統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第二種含義是在包括了第一種含義外,還包括那些過去實行廣泛管制的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第三鐘含義是在前兩種理解基礎上還包括了所有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市場化,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

查看全文

中俄轉軌道路比較分析

「內容提要」中俄兩國在從計劃體制向市場制度的過渡中選擇了不同的道路和方式,也因而取得了不同的成效。本文主要探討在相同的制度背景下兩國改革選擇不同道路的原因,從宏觀和微觀視角分析兩國改革的績效差異以及普京時期所進行的政治經濟調整是否意味著對前一時期俄羅斯改革道路的否定,希望通過對俄羅斯轉軌道路的反思為中國正在進行的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中國/俄羅斯/轉軌道路/比較

俄羅斯作為蘇聯的繼承者和中國一樣都是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制度轉軌的國家,在相同的國際環境、相似的制度背景下兩國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改革道路,分別成為“激進”與“漸進”改革方式的代表。俄羅斯以葉利欽總統為代表的自由派掌權后,在很短的時間內徹底推翻了蘇維埃政體,建立了議會民主、多黨制、三權分立的西方式民主制度;在政治民主框架確立后,立即推行了以“休克療法”和大規模私有化運動為標志的激進的社會經濟改革方案,短短的時間內包括所有制結構的轉換、價格、工資和匯率機制的自由形成、盧布的內部可兌換等市場經濟的基本結構初步形成。而中國則是在堅持了共產黨領導和既有的政治格局的情況下,保持強有力的宏觀控制體制,逐漸地進行經濟改革的各項試點和推廣工作,市場經濟制度的框架在不斷地摸索中逐步建立起來。兩國不同的改革道路和方式產生了不同的效果,也因而引發了國際國內政界和學界廣泛的關注和探討。

一、兩種改革道路選擇的原因分析

轉軌以前中俄兩國長期以來實行的都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體制,可以說兩國的轉型有著極為相似的制度背景。但事實上兩國改革的初始條件是有很大差異的,而正是這種差異決定了兩國改革道路選擇的不同,俄羅斯在進行經濟轉軌以前的蘇聯時期,已經經歷了50-60年代赫魯曉夫時期的經濟管理體制改革、60-70年代勃列日涅夫時期的改革、80年代后半期戈爾巴喬夫時期的“徹底的”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幾十年的改革探索沒有觸動舊有管理體制的根本,沒有解決蘇聯經濟的滯脹問題,到了80年代中后期,不只是經濟陷入負增長,蘇聯的國際經濟政治地位也呈下降態勢。在蘇聯解體前夕,整個社會已經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民族矛盾的漩渦之中。如果談到激進與漸進的問題,蘇聯后期幾十年的改革探索應該是漸進改革的一種實踐,但顯然是失敗了。在這種背景下作為蘇聯繼承人的俄羅斯,盡管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改革計劃,但實際上面臨的可選擇的道路是有限的。

蘇聯后期戈爾巴喬夫實行自由化和公開化方針,一時間西方各種經濟政治理論和思潮紛紛涌入,對西方自由資本主義世界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向往成為社會的一種潮流,市場和民主的觀念深入人心,迅速替換掉舊有的僵化體制步入現代西方文明成為蘇聯知識分子和一部分政治精英們的夢想。

查看全文

報業興衰知識管理論文

摘要:本文結合十九世紀中期知識稅廢除前后英國的報業結構,通過對國內外自由主義報業理論框架中基本缺席的激進主義報業的報道內容,經濟運行方式,社會影響,政府壓制等幾方面,闡明了廢除知識稅所帶來的報刊商業化沖擊對激進主義報業所形成的毀滅性打擊,從而為認識知識稅的廢除提供了更加全面的認識視角。

關鍵詞:報業史知識稅激進主義報業

Abstract:Through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pressstructureinthe19thcenturyBritainwithanemphasisontheriseandfalloftheradicalpress,its’content,economicstructure,socialimpactandthestiflingmeasurestakenbythegovernmenttosuppressit,thearticlemadeanattempttoprovideafullmaptounderstandTheRepealofPressTaxationinpresshistory.

Keywords:PressHistory;TaxesonKnowledge;RadicalNewspapers

一直以來,十九世紀中期知識稅的廢除都被認為是報刊爭取言論出版自由的一大勝利,然而,這一結論卻忽略了一度在英國影響廣泛的激進主義報業的興衰起伏。那么,廢除知識稅是否真的帶來了真正意義上的報業自由?本文試圖立足于英國報業結構的宏觀視野,通過對激進主義報業的生存環境、運營方式、社會影響、以及廢除知識稅對其造成的沖擊和毀滅性打擊等幾方面的分析,闡明廢除知識稅不僅帶來了自由主義報業史所盛贊的言論出版自由,同時也促使了報刊的進一步商業化,使市場力量在報業管理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而為解讀知識稅的廢除提供了另一個嶄新的視角。

自由主義框架下報業史對廢除知識稅的解讀

查看全文

國有大中型企業如何深化改革的思考

【摘要】當前,關于我國國有大中型企業如何深化改革有三種不同的思路。一是“責任制創新”、完善委托—關系的思路。二是激進推行產權多元化、民營化乃至私有化的思路。三是分類改革的思路,即“特殊”領域與非特殊領域的國有企業、(特)大型與中小型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思路。筆者認為,三種思路都有一定積極意義,尤其是第三種思路比較符合我國的實際,對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作用明顯。但是,三種思路都存在一些問題。筆者認為,我國國有企業深化改革應當堅持分類進行的總體思路。不僅要從產業領域和企業規模進行分類,而且要從地理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進行分類。要對地位十分重要而地理上處于劣勢、經濟上處于弱勢、歷史性和社會性負擔沉重的西部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深化改革進行專門研究。國家應當從改革成本、中央企業下放地方的配套條件等等方面給予西部地區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以特殊的政策支持。

關鍵詞國有大中型企業深化改革思路選擇

目前,我國國有小企業的改革已經取得根本性勝利,企業的制度轉型基本完成,而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則還處于攻堅階段,還面臨十分艱巨的任務,尤其是在改革思路上還存在很大分歧,還有許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

一、國有大中型企業深化改革的思路

由于國有大中型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其深化改革的取向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其中,是否進行產權制度改革和如何推進改革的問題是多年來學術界爭論的焦點。對此,歸納起來,大體有以下三種思路:

第一種思路是:中國國有大中型企業應當進行“責任制創新”,完善委托——關系,加強監督管理。

查看全文

經濟轉型理論發展論文

摘要:轉型經濟學(或稱轉軌經濟學、過渡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方案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20世紀80年代,包含前蘇聯、東歐和中國在內的30多個國家開始的經濟體制轉型。以前蘇聯和東歐為代表的激進式變革與以中國為代表的漸進式變革,取得不同的經濟績效,形成宏大反差。

關鍵詞:轉型經濟漸進式演化激進式變革制度變遷

一引言

轉型經濟學是指一種研究如何從方案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濟學理論。20世紀90年代以來迅速發展的轉型經濟學主要是指具有共同研究主題和追求目標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盛洪,1996)。目前,關于轉型經濟還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很難說誰是轉型經濟學家,因為還沒有專門從事這一理論研究的人。關于其理論體系,我們只能從現在構成這一經濟學流派的一些理論文獻,以及撰寫這些文獻的經濟學家的文獻、研究思路來尋找一條線索,理清其脈絡。本文首先介紹轉型經濟學的內涵,然后簡述一下各個學派關于轉型經濟的理論要點,最后簡要回顧中國經濟奇跡并作以簡要評述。

二轉型內涵

關于轉型概念的懂得,比較經典與廣泛的定義是熱若爾·羅蘭的表述:轉型即一種大規模的制度變遷過程或者說經濟體制模式的轉換。從目前國內的文獻來看,從三個層面上使用轉型的概念:第一種含義是從傳統的社會主義方案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第二種含義是在包含了第一種含義外,還包含那些過去實行廣泛管制的經濟向自由市場經濟轉型;第三鐘含義是在前兩種懂得基礎上還包含了所有發展中國家促進經濟市場化,實現經濟發展的過程。

查看全文

歷史與倫理之議

一中國改革為什么成功

現在關于國企退出問題的討論不少,而國企的退來退去說到底無非就是一個產權改革的過程,但目前卻似乎很少有人來關注產權改革的公正性,或者是認為改革并不需要公正,或者干脆就是打著公正的旗號反改革。對此如果不加以澄清,國企改革的最后結果很可能就會未必如改革者所愿。

中國改革是人類歷史、現代化史乃至經濟轉型史上十分罕見的個案。就先于實現民主化和公共資源控制權高度集中的條件下進行私有化與市場化這點而言,可以相比的大概只有越南等少數幾國。而在這幾國中,中國又有其唯一特殊性。

在社會主義國家中,中國是唯一在整個轉型期(到目前為止)一直保持經濟持續增長的國家。這一點引起了世界關注。在國際上人們一般從“漸進”還是“激進”來解釋這一現象。

中國也有激進改革。有人說中國改革不搞休克療法,因而成功了(克魯格曼);有人則說中國的成功領域恰恰都是那些一步到位的領域,如解散、開辦特區等,中國的外資優惠政策是大大超過東歐的,中國的勞工政策之偏向資方更是超過所有的西方國家,可見中國的成功證明了改革必須激進(薩克斯)。

還有人以烏克蘭、白俄羅斯并未搞“休克療法”,但經濟卻比俄羅斯更糟來證明漸進未必有益。一位波蘭學者更直言不諱說:中國成功地吸引了除美國之外全球最多的外資,我們比不上,因為我們的工會太強大,嚇跑了投資者。哪個老板不想到那有政府撐腰而不許工人討價還價的地方去設廠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