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強范文10篇
時間:2024-01-26 08:10:5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富強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社會主義如何發展富強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分析今天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現實,再與中國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較,無疑會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近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面對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未能把中國從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況中解救出來。由于找不到正確的救國救民道路,這些斗爭都失敗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證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只有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來領導,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終于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觀察世界和改變中國命運的思想武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一切,不僅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同時也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了前提。
社會主義在中國是歷史的選擇。但由于我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觀點,強調走自己的道路、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等許多重要思想,積累了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果斷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確立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沿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提出新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的前景。
偉大成就與重要啟示
在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偉大道路賦予我們國家和民族以強大生機。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業績。
弘揚抗戰精神 追求統一富強
弘揚抗戰精神,共同創造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既是我們對這場民族救亡戰爭深刻反思后的歷史總結,更是包括海內外華僑華人在內的每一個中國人共同承擔的歷史責任。什么是抗戰精神,如何去弘揚這種精神,值得我們生活在和平時期的每一個中國人去認真思考和總結——
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弘揚60年前中國人民和軍隊浴血奮戰所鑄造出來的民族精神,給我們的啟示至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民族的內部團結和力量凝聚是抵抗外辱和實現復興的基本前提
抗日戰爭能形成全民族的高度共識和統一,說到底是因為這場戰爭是國家救亡之戰,是民族救亡和民族解放之戰。正因為如此,當年抗日之戰才成了不分黨派、不分海內海外、不分南北地域的全民族抗戰。
抗戰前,國內派別林立,內戰不斷,但在民族危亡的緊要關頭,國共兩黨捐棄前嫌,從民族大義出發,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國內各族人民、社會各個階層、各黨派和海外的中國人團結起來,形成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的強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華民族在抗戰中也達到了空前的團結和統一。
從這個意義上講,近代列強欺凌中國以來國人凝聚的國家民族意識,在抗擊日寇入侵的過程中不斷強化。而民族的團結和覺醒又孕育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中華民族意識。
行政效能富強國家論文
【摘要】行政效能的高低,關系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關系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關系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本文從準確把握行政效能的基本內涵出發,分析影響行政效能的五大因素,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提高行政效能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行政效能內涵影響因素建議
提高行政效能,增強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是對新時期政府建設的根本要求,也是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目標。行政效能的高低,關系著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關系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關系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關系著黨和政府的形象。提高行政效能既要綜合考慮,通盤治理,更要抓住重點,切中要害。
一、行政效能概述
“效能”一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事物蘊藏的有利的作用”。從現有的法規和現實的做法來看,“行政效能”的涵義非常寬泛,至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根據“效能”的定義,結合各地效能建設的實踐,筆者認為“行政效能”主要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實現其管理目標的過程中,所發揮功能的程度及其產生效果、效益的一種綜合體現,是能力、效率、效果、效益四大因素的有機統一體。
二、影響行政效能的因素及現狀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分析今天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現實,再與中國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較,無疑會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近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面對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未能把中國從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況中解救出來。由于找不到正確的救國救民道路,這些斗爭都失敗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證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只有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來領導,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終于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觀察世界和改變中國命運的思想武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一切,不僅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同時也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了前提。
社會主義在中國是歷史的選擇。但由于我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觀點,強調走自己的道路、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等許多重要思想,積累了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果斷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確立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沿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提出新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的前景。
偉大成就與重要啟示
在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偉大道路賦予我們國家和民族以強大生機。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業績。
揚威奮進創造更加繁榮富強和諧幸福的明天
九月的*,秋風送爽,花果飄香。今天,*市的新老建設者和各方高朋歡聚一堂,回首二十年改革發展的風雨歷程,重溫艱苦創業的激情歲月,展望令人鼓舞的美好未來,隆重而熱烈地慶祝地級*市成立二十周年。在這喜慶的時刻,我謹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和全市人民,向蒞臨大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各位朋友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向受到表彰的創業功臣和“三創明星”、模范市民以及特別貢獻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飽經滄桑,親歷過中華民族近代的不屈與抗爭;*人杰地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民族精英和燦爛明星;*區位獨特,占有改革和開放的歷史先機,蘊藏著蓬勃發展的巨大潛力。年,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做出了區劃調整的重大決策;6月15日,國務院批復*由縣級市升為地級市;9月27日,地級*市掛牌成立,從此開啟了*走向全面繁榮發展的新紀元。
二十年的發展歷程,跨越兩個世紀,連接兩個千年,承啟了從溫飽邁向全面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歷史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干部群眾,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踏著改革開放的奮進鼓點,乘著科學發展的強勁東風,解放思想,干事創業,搶抓機遇,揚威奮進,譜寫了一曲又一曲嶄新的篇章。
二十年來,我們緊緊抓住第一要務不放松,堅定不移地推進又好又快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根本出路。歷屆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始終緊緊抓住經濟這個中心,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建市之初,我們把區劃調整和三年治理整頓作為重大機遇,創造性地執行上級指示,堅持有效益的速度能搞多快搞多快,經濟發展迅速實現突破,*年,生產總值突破百億大關,在全省的位次每年前移一位,由建市時的第13位前移到第8位。小平同志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以后,我們鮮明地提出了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按特區模式辦、照特區樣子干”成為全市發展的主旋律,綜合實力實現了大的飛躍。黨的十五大以后,我們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提高,先后戰勝了亞洲金融危機、百年不遇的連續三年大旱、經濟體制轉軌帶來的一系列嚴峻挑戰,質量效益顯著提升,五年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幅高于生產總值9.3個百分點。黨的十六大以來,按照“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得更快一些”的要求,我們大力推進超常規跳躍式發展,一大批產業和基礎設施項目相繼開工建設,五大產業群迅速膨脹,三大基地建設取得新的進展。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形勢下,我們堅持“在好的問題上不含糊、快的問題上不動搖”,好字當頭、好中求快,經濟社會保持了又好又快發展。經過二十年的艱苦奮斗,綜合實力越來越強,發展質量越來越高,效益越來越好。按可比價格計算,生產總值和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7.8%和26.6%,分別由1987年的34.2億元和2.4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1368億元和132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70億元。我們以全省2.7%的人口,創造了6.3%的生產總值、5.2%的地方財政收入。
二十年來,我們大刀闊斧地推進對外開放,為經濟騰飛插上新的翅膀。*作為沿海城市,對外開放是立市之基、騰飛之翼。無論國際形勢怎么變化,抓對外開放的決心沒有變;無論國內政策怎么調整,抓對外開放的力度沒有松,“讓*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始終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指導方針。我們把對韓開放作為對外開放的重點。充分發揮與韓國地緣相近、人緣相融、文脈相通、互補性強的優勢,積極主動地開展對韓經貿交流與合作。1990年9月,在中韓尚未正式建交的情況下,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開通了中韓之間第一條海上航線,金橋輪的一聲長笛,奏響了*對韓開放的強勁序曲。十幾年來,韓國已經成為我市最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創造了外資項目、利用外資、進出口貿易、人員往來等多個第一,實際利用韓資累計48億美元,占總額的60%以上。我們把園區作為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1991、*年,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相繼設立,拉開了對外開放的大框架,以此為標志,*開始步入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調整、以開放促發展、以開放促跨越的快車道。以建設招商引資示范區、外商投資集聚區、加工貿易集中區、外來人才創業區為目標,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和九個省級開發區白手起家、艱苦創業,昔日的荒灘禿嶺變成了一片片現代化的新工廠,過去的蘆葦草叢變成了欣欣向榮的新城區。適應科學發展、集約發展的新形勢,*工業園、石島管理區、科技新城、臨港工業園、文登南海新區應運而生,正在成為區域發展新的靚麗板塊。我們把全民動員、“三外”齊抓作為不斷實現對外開放新突破的關鍵措施。從“外引內聯、兩頭在外”、“筑巢引鳳、借船出海”,到“千軍萬馬奔外向”、“全民大搞加工貿易”,再到“*以外都是外”,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已經形成。我們與13個國內城市、10個國外城市締結了友好關系,經貿活動遍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13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3000多家外資企業在這里投資興業;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的比重由建市初的4.6%提高到13.1%,經濟外向度由0.35%提高到54.3%。面對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我們及時調整思路,積極推進由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由注重數量速度向注重質量效益轉變,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更高層次上擴大開放。*正以海納百川的胸懷和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
二十年來,我們迎難而進狠抓改革創新,不斷激發新的生機與活力。在體制轉軌的關鍵時期,在千變萬化的形勢面前,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改革方向,不回避、不退縮、不爭論,不斷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提升自我,以改革創新、與時俱進的精神,統一思想,推動工作。堅持效率優先、兼顧公平,激發內在活力,不失時機地把改革引向深入。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分析今天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現實,再與中國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較,無疑會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近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面對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未能把中國從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況中解救出來。由于找不到正確的救國救民道路,這些斗爭都失敗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證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只有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來領導,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終于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觀察世界和改變中國命運的思想武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一切,不僅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同時也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了前提。
社會主義在中國是歷史的選擇。但由于我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觀點,強調走自己的道路、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等許多重要思想,積累了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果斷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確立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沿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提出新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的前景。
偉大成就與重要啟示
在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偉大道路賦予我們國家和民族以強大生機。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業績。
建設富強文明和諧文化會議講話
各位代表、同志們:
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自治區經濟工作會議和盟委(擴大)會議精神,部署發展目標和今年的工作任務,動員全廣大干部群眾進一步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務實創新,全力推動跨越發展,奮力追趕全區發展步伐。
下面,我受委委托,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
一、工作簡要回顧
時期,在盟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團結帶領各族干部群眾,扎實推進全改革發展事業,較好的完成了規劃預期目標,為今后又好又快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進一步完善了符合情的發展思路。我們的發展歷程就是工作思路不斷充實完善的過程。五年來,委在深化情認識的基礎上創造性的開展工作,堅持實施“加快經濟發展、構建和諧前、提升黨的執政能力”三大戰略,突破了制約發展的一些瓶頸,努力建設新型工業基地、綠色有機農畜產品基地、小城鎮建設的樣板、平安和諧的家園,走出了一條符合情的發展路子。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應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
黨的十七大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論述是基于當今現實的科學表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立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為集中體現的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將會超越西方國家社會“自由、平等、博愛”的核心價值觀。
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問題,在全黨全國人民中引起了強烈共鳴。筆者在學習十七大報告過程中,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問題進行思考,認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能否借鑒西方價值觀的表述,將我們的核心價值體系概括出比較簡練的核心價值觀論述呢?我認為這是完全可以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應當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理由有三:
1.“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黨章所規定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與十七大報告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一致。十七大通過的黨章修正案把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的奮斗目標表述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體現了黨的集中意志,也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這一目標的具體體現,改革創新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強大動力,愛國主義則是和諧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主義榮辱觀更是創建社會主義文明的重要內容。因此,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概括,與黨的奮斗目標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保持一致,是恰如其分的。
2.“富強、民主、文明”是憲法規定的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目標。我國憲法規定,我國各族人民的奮斗目標是“......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可以說,“富強、民主、文明”是由憲法決定了的全國人民的共同的追求,其中“平等”應當認為已經包含在了“民主”之中,因為民主必然要以平等為前提;同時,“和諧”寫入黨章之后,必然也會在時機成熟的時候寫入憲法,使得“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奮斗目標成為我國全民族的自覺的價值追求。
3.“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體實踐的集中體現。馬克思主義揭示的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按照這一規律,共產黨人為自己規定的最終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這一最終目標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展和高度發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因此,我們不宜超越社會發展階段,單純把共產主義目標作為現階段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但如果我們把現階段的奮斗目標作為廣大人民群眾共同的核心價值觀,則可以集中反映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實踐要求,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的指導地位的。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馬克思有一句名言:要了解一個限定的歷史時期,必須跳出它的局限,把它與其他歷史時期相比較。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半個多世紀的歷史,分析今天我國社會發展進步的現實,再與中國百年近代史加以比較,無疑會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富強中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近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面對兩大歷史性課題:一是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為了挽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但是,從洋務運動、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到孫中山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都未能把中國從積貧積弱、任人宰割的悲慘境況中解救出來。由于找不到正確的救國救民道路,這些斗爭都失敗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證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只有用先進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來領導,才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人民終于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觀察世界和改變中國命運的思想武器,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并創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實現了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這一切,不僅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同時也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創造了前提。
社會主義在中國是歷史的選擇。但由于我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完成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過渡的,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經濟社會發展基礎還比較薄弱,這一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而艱苦的過程。長期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探索和研究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問題,取得了重要成果。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的過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獨創性的觀點,強調走自己的道路、堅持統籌兼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調動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等許多重要思想,積累了在我們這樣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十分落后的發展中國家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經驗。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從“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果斷作出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確立了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帶領黨和人民沿著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正確方向破浪前進,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提出新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黨的十六大以來,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繼承和發展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燦爛的前景。
偉大成就與重要啟示
在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風險,開辟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偉大道路賦予我們國家和民族以強大生機。改革開放29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了重大歷史性成就,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最輝煌的業績。
鄉鎮黨委換屆報告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建設繁榮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鄉鎮黨委換屆報告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建設繁榮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鄉鎮黨委換屆報告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為建設繁榮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而努力奮斗
——在××鄉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
(××年月日)
同志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