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縣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22:11:2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縣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爭創生豬調出大縣方案
為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做大做強生豬產業,創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根據《省人民政府關于促進生豬產業發展的意見》(政發〔〕67號)、《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畜牧業的意見》(發〔〕3號)精神,結合實際,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創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的必要性和有利條件
生豬是畜牧業的主導產業,生豬養殖業在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中具有重要地位。加快發展生豬產業,積極爭創全國生豬調出大縣,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是調整優化農業內部結構的現實選擇,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是保障農產品市場供給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養殖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防疫科學化,生豬生產取得了長足發展,為創建生豬調出大縣打下了堅實基礎。一是產業基礎好。通過培育和壯大生豬龍頭企業群體,加快發展經濟合作組織,提高生產組織化程度,現代生豬產業化發展體系基本形成。二是發展速度快。生豬規模化、標準化養殖發展迅速,全市已建成標準化萬頭豬場4個,各類生豬規模養殖戶達968戶,規模養殖量占總飼養量的62.6%。三是發展潛力大。目前我市生豬產業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農民養殖積極性空前高漲,發展空間大,發展后勁足。四是政策環境優。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生豬產業發展,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扶持生豬生產發展,為生豬產業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二、創建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的指導思想和創建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十七大及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建設生豬調出大縣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以提高生產總量、優化養殖模式、增強產業效益為重點,以建立科學完善的服務體系為保障,加大對生豬產業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優質高效的生豬產業,逐步建立標準化養殖、規模化生產、市場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現代生豬產業格局,促進生豬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二)創建目標和時間創建時間:從年到2013年底。
做大縣鄉經濟財政蛋糕情況調研
根據市財政局安排,公務員之家,全國公務員公同的天地我們財政局對本縣加快發展縣域經濟發展做大縣鄉經濟財政蛋糕狀況進行了調查,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公共財政對縣鄉政府運轉保障能力現狀及分析
(一)、現狀
1、公共財政僅能勉強維持縣鄉政府基本運轉。今年我縣預算收入58000萬元,預算財力19000萬元。個人工資部分安排14500萬元;城市維護費、教育費附加等列收列支項目安排1800萬元;科技三項費、計劃生育等各項法定支出安排300萬元,歸還農村基金會貸款900萬元、世界銀行貸款400萬元。縣級政府能夠安排的公用經費只有1100萬元,而要維持縣鄉政府的正常運轉至少需要4000萬元,缺口達2900萬元,現有財力僅能勉強維持縣鄉政府的基本運轉。
2、公用部分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在辦公經費上,我們只能按照每人每年300元的標準予以安排,這遠不能滿足各單位的工作需求。一些單位如黨史辦、對臺辦、老齡委、縣志辦、團縣委、縣婦聯等辦公條件二十年不變,300元的人頭辦公費還是按編制核定,正常的辦公經費無法保證,有的甚至連電話費也繳不起。
3、鄉村兩級債務沉重,有潛在風險。農村稅費改革后,鄉村兩級再無收入來源,原有債務無力償還。到2004年底,我縣鄉級債務5309萬元,村級債務5344萬元,鄉村二級達1億元以上,鄉村債務風險已成為引發農村不穩定的一大因素。
構建生態經濟大縣調研報告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農林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生態經濟基礎地位;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工業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現代工業強縣的超前意識;強化綠洲品種意識,要在構建生態、民族旅游特色上下功夫,突出森林生態、苗侗風情,增強文化品位;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城鎮特色上下功夫,突出山水園林格局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該縣域林業資源豐富,森林總蓄積量、森林覆蓋率、林木年生產量、林木單位面積產量、木材年產量、人均活立木蓄積擁有量等六項林業指標穩居全省第一,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竹子之鄉”和省政府授予“三湘林業第一縣”、長期以來*的工業是資源工業,主要有板材、造紙、家俱、林化等加工業,品種單一,科技含量低,抵御風險能力差、旅游集吃、住、玩、游、購、娛為一體,是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有效載體、城鎮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對自然環境的再造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是全國南方重點林區縣,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譽為“沒有污染的神奇綠洲”。該縣林產值占GDP的68%,縣財政收入的70%和農民收入的60%直接或間接來源于林業。隨著森林提供木材的功能逐步消退,“木頭財政”的弊端日逐明顯,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經濟效能,便成了該縣35萬人民面臨的重大課題。近年來,*縣委、政府審時度勢,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神奇綠洲為品牌,按照“保增長、抓項目、調結構、強基礎、促和諧”的總要求,提出了“興農林、強工業、活旅游、擴城鎮”的發展戰略。這一發展戰略符合*實際,思路清晰正確,對建設*生態經濟大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就此,筆者認為,強化綠洲品牌意識,構建生態經濟大縣必須要在五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化綠洲品牌意識,要在構建生態農林特色上下功夫,突出生態經濟基礎地位。
*是典型的山區縣,境內“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其優勢在山、潛力在山、希望也在山,實現生態經濟大縣,必須做好“山”字文章。
該縣域林業資源豐富,森林總蓄積量、森林覆蓋率、林木年生產量、林木單位面積產量、木材年產量、人均活立木蓄積擁有量等六項林業指標穩居全省第一,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竹子之鄉”和省政府授予“三湘林業第一縣”。*要實現生態林業跨越式發展,僅靠吃老本是不行的,必須立足森林資源之本,科學規劃,集約經營。一是進一步注重林業資源培育。在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基礎上,抓好植樹造林,政府繼續實施對造林的獎勵政策,建立“四旁”(公路兩旁、房前屋后、溪河兩岸、水庫四周)植樹誰造誰擁有機制。同時,千方百計增加生態公益林,重點抓好楠竹豐產林、工業原料林培育,大力發展藥材林和其它特色經濟林。二是進一步加大林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一方面大力調優林種結構。在過去擴竹興林,保雜限杉,楠竹、馬尾松、杉雜三分天下格局基礎上,狠抓油茶林的低改新造,形成杉雜、松、竹、油“四足鼎立”之勢。另一方面,大力調整加工結構。杜絕“一臺帶鋸一個廠,不是單板也是坊”的辦廠模式,積極開展資源利用高、附加值高、市場前景好的林產品,以產品升級促林產業發展。三是努力提升林業經營質量。在林業經營管理上做到四個“嚴把”。①嚴把林業指標發放關;②嚴把林木采伐關,堅持皆伐為主,擇伐為輔,嚴格執行“伐前設計、伐中監督、伐后驗收”制度,杜絕亂砍濫伐現象。③嚴格規范竹木加工行為。④嚴格規范竹木稅費征收。實現“多造、嚴管、精用”目標。四是不斷提升林業建設科技含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各項重點工程實施、生態環境的發展、林業產業的增效都離不開科技的支撐。針對*林業人才缺乏、機制不活、投入不足、生態與產業結合不緊等問題,要把創新機制,加大科技人才培訓和科技成果推廣作為重點,通過有計劃培訓、教育和辦點示范,全面提高林業管理與從業人員業務素質,將科技成果轉化成林業生產的“助推器”,不斷提高科技對林業建設的貢獻率。同時,要通過創建科研基地,增加投入,抓好油茶、毛竹、福建柏等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和示范,迅速形成產業。
*氣候獨特,山區特色農業穩步發展。該縣的雜交水稻制種具有面廣、質優、產量高、發芽率高等特點,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雜交水稻制種縣,現有制種面積10.4萬畝,年產4.7萬噸,其它主要農產品還有延季節蔬菜、食用菌、油茶、商品豬、精品水果、中藥材、玉蘭片、冬筍罐頭等。在農業快速發展上,突出重點,做到四個繼續“抓”。一是繼續抓好雜交水稻制種產業,擴大種植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形成農業“拳頭”效應。二是繼續抓好茶油改造,從種苗培育到品種改良、優質茶油的生產、包裝,要高起點,形成產業鏈。三是繼續抓好中草藥材的種植。*中草藥資源品種繁多、蘊藏量豐富,可供藥用的動植物1590種,其中植物藥109科547屬1413種,動物藥100種146屬166種,野生重點藥種207種。傳統的大宗藥材有茯苓、天麻、絞股藍、勾藤、魚腥草、五倍子、厚樸、杜仲、甲片、黃柏、金銀花、海桐皮、官桂等,總蘊藏量超過10萬噸。由于長期以來,種植規模小,品牌不響,沒有中藥材加工企業,市場不暢,豐富的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各級政府必須根據當地實際,篩選一批市場前景好,藥用價值高的品種引導林農利用房前屋后、邊角空地進行種植。四是繼續抓好延季節蔬菜、食用菌、東山豬、精品水果的種養,建立農業合作社,形成一鄉幾品,一村一品格局。
加強旅游大縣工作匯報
創建省旅游強縣工作情況匯報按照縣委辦公室通知要求,下面把我縣創建省旅游強縣工作情況,做以簡要匯報:
一、創建省旅游強縣工作開展情況自開展創建省旅游強縣工作以來,我們始終把開展創建活動作為推動我縣縣域經濟社會健康快速發展的有效載體,本著“以重點帶全面、以特色樹品牌、以活動求發展、以實干求實效”的原則,堅持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全民參與的創建工作方針,緊緊圍繞創建工作的標準和要求,突出重點、狠抓難點,確保創建工作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具體做了以下五項工作:
一是深入學習,形成共識。自我縣開展創建省旅游強縣的工作以來,組織旅游強縣創建相關部門在認真學習相關文件精神和《省旅游強縣(市)標準(試行)》,對全縣現階段旅游業發展的總體情況進行了認真討論和分析,確定了我縣創建省旅游強縣的工作重點,使干部和工作人員明確了創建旅游強縣的重大意義,統一了全縣發展旅游產業的思想,形成了以旅游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共識。
二是加強領導,制定方案。創建省旅游強縣的目標確定后,我們高度重視此項工作,牢固樹立創建工作上下“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及時召開了創建省旅游強縣工作討論會,討論如何開展創建工作,初步制定工作方案,申請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對創建工作的組織、指導、督促和落實。結合縣直機關的工作職能,經過會議研究初步擬定《扶余縣創建省旅游強縣工作實施方案》、《省旅游強縣(市)標準(試行)》和《扶余縣創建省旅游強縣責任單位分工表》等文件,對各項創建工作提出了具體目標和要求。
三是廣泛宣傳,全民動員。為更好地開展省旅游強縣創建工作,我們以參加中國國內旅游交易會和其他展會契機,廣泛宣傳我縣創建省旅游強縣的產業優勢和資源優勢。同時,我縣在全國百城旅游宣傳周暨松原旅游宣傳月活動中開展創建省旅游強縣相關知識咨詢活動、印發了大量的宣傳畫冊、免費派送景區門票。在這基礎上,我縣還運用省旅游網、扶余縣政府網、宣傳網和江山度假村景區網等網站對旅游業及創建省旅游強縣工作實施有效的宣傳。為了在創建活動中有效推介我縣遼金歷史文化游的特色旅游產品,提升我縣大金碑保護區的影響力,我縣還將大金碑保護區所在地原伊家店鄉更名為“得勝鎮”,將保護區內的石碑水庫、二道水庫、三道水庫分別更名為“金太祖湖”、“得勝陀湖”、“龍眼湖”。
同時,在月末舉辦了大金文化旅游節。通過開展詩歌、散文、民間故事有獎征集、文學藝術人才沙龍、松原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采摘節”、慶祝建國60周年書法美術藝術作品展、扶余歡歌頌祖國系列文藝演唱會、大金碑保護區一期工程竣工慶典等多種形式廣泛開展創建宣傳活動,努力營造全縣抓創建、全民齊動員的良好氛圍。使“創建我有責、創建我參與、創建我光榮”成為全縣人民群眾參與創建活動的自覺行動。四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我們確立了“旅游立縣、旅游興縣、旅游強縣”的工作思路,按照“創品牌、抓促銷、上臺階”的要求,舉全縣之力加快發展旅游業。
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項目實施方案
省財政廳以財農整指〔2020〕34號文,為縣下達了2021年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107萬元。根據國家財政部2015年修訂的《生豬(牛羊)調出大縣獎勵資金管理辦法》(財建〔2015〕778號)精神,結合當前生豬養殖實際,對2020-2021年獎勵資金制定如下使用方案:
一、生豬調出大縣獎勵制度的重大意義
作為生豬養殖大縣,要充分發揮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在加快生豬產業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作用,增強生豬養殖場戶抵御市場和重大動物疫病風險能力,加大對生豬產業廢棄物處理和利用的支持力度,促進生豬產業與農村生態建設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各鎮(街道)、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的重大意義,切實發揮生豬調出大縣獎勵政策的激勵作用,提高我縣生豬養殖規模化、標準化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保證我縣生豬產業健康發展,擴大市場供應,為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和鄉村振興做出積極貢獻。
二、獎勵資金用途
根據財建〔2015〕778號規定,獎勵資金支持范圍包括:生豬生產環節的圈舍改造、良種引進、糞污處理、防疫、保險,以及流通加工環節的冷鏈物流、倉儲、加工設施設備等方面的支出。結合我縣生豬產業發展實際,為切實做好生豬保險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決定將縣2020年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119萬元用于生豬保險縣級財政部分補貼,將縣2021年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107萬元,用于生豬養殖場戶的糞污處理,重點支持除臭設備、吸污車購置。專項資金嚴格按照有關文件要求進行分配,分配方案如下:
(一)2020年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資金119萬元用于生豬保險縣級財政部分補貼。
建設畜牧水產大縣工作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市場為導向,創建工作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養殖業的效益和增加養殖戶的收入為核心,以養殖小區和水產片帶建設為基礎,著力發展養殖加工業,配套完善養殖業的技術推廣體系、重大動物疫病防控體系和市場流通體系,大力推進養殖業的集約化發展、標準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切實轉變養殖業的增長方式,努力形成產業特色更加鮮明、競爭優勢更加明顯、產業體系更加完備、發展質效更加顯著、輻射帶動更加有力的現代養殖業發展新格局。
二、創建目標
總體目標:全市每年新增出欄生豬50萬頭以上。新增水產品產量1.5萬噸以上,年均新增畜牧業產值10億元、水產綜合產值2億元以上,養殖業每年為農民人均增收80元左右。年,全市生豬出欄500萬頭,家禽出籠5000萬只,肉牛出欄45萬頭,肉羊出欄60萬只,禽蛋產量20萬噸;水產品總產量達到40萬噸。養殖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超過50%
具體目標:(一)畜牧業:1生豬養殖業:年。管理區生豬出欄分別達到60萬頭。2家禽養殖業:年,縣禽蛋產量要達到7萬噸;家禽出籠要達到2000萬只,禽蛋產量達到7萬噸。3肉牛養殖業:年,市肉牛出欄要突破10萬頭;出欄肉牛均要達到10萬頭。4奶牛養殖業:年,區、縣存欄奶牛均要達到5000頭以上。5肉羊養殖業:年前,市、縣年出欄肉羊均要達到25萬只。(二)水產業:市要跨入全省水產大縣行列;區、市、縣經過23年的努力,逐步進入全省水產大縣行列。
三、創建措施
建設畜牧業大縣實施意見
近年來,我縣按照市委“四個換位”發展戰略要求,堅持走“牧業富民”的路子,大力發展畜牧業,通過良種與良法結合、普養與大戶并重、服務與扶持并舉、典型與干部帶動等多種有效手段,加快了“主輔換位”進程。2004年,全縣畜牧業總產值實現8.6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42.6%,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800元。盡管如此,但客觀分析,我縣的畜牧業總體上仍處于發展層次還不高的蓄勢階段,還存在很多矛盾和障礙性問題,主要表現為:一是規模較大而品種不優,缺少品牌和特色;二是服務體系不健全,鄉鎮服務指導站作用不突出,村級防疫人員隊伍不穩定;三是產業鏈條短,畜牧加工龍頭企業牽動能力不強,沒有形成產、加、銷一體化格局;四是資金投入不集中,扶持畜牧業發展的中長期貸款較少等等。針對上述制約因素,順應廣大農民要求致富的迫切愿望,縣委、縣政府堅定不移貫徹落實市委“四個換位”推進會議精神,把我縣的畜牧業發展置于新的高度來定位,確定了建設全省畜牧業大縣的奮斗目標。具體目標為到2007年,全縣生豬、肉羊、肉牛、奶牛、家禽飼養量分別達到100萬頭、60萬只、27.5萬頭、1.5萬頭和900萬只,畜牧業產值實現10.5億元,占農業總產值比重的45%,畜牧業收入實現8億元,占農業總收入的51%,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實現1400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畜牧業綜合實力排名進入全省前10名行列。為順利實現上述發展目標,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完善畜牧獸醫衛生監督體系
堅持從實際出發,適應農村畜牧業發展變化的要求,改革體制,完善機制,健全體系,強化功能,為畜牧業大發展、快發展提供保障。
(一)充分發揮縣級獸醫衛生監督機構職能作用。依法開展動物防疫、檢疫和獸醫衛生監督工作,不斷強化其功能,提高服務水平。
1、強化獸醫衛生防疫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重于治”的原則,搞好動物防疫重要性的宣傳,提高養殖戶防疫意識。加大依法防疫力度,對拒絕或逃避防疫的行為,要依法進行強制免疫,確保防疫密度,控制人畜共患病的發生。搞好疫情監測和報告工作,加強與周邊市縣的協作,組織開展好產地檢疫,從源頭上切斷動物疫情傳播和蔓延的途徑。同時,堅持統一訂購、統一供應、統一發放的原則,加強動物疫苗管理,對私自進苗、販賣假劣疫苗的不法行為,依法予以嚴厲打擊。
2、強化動物檢疫整體功能。加強檢疫人員隊伍建設,重點搞好鄉鎮檢疫員管理和培訓,不斷提高檢疫員業務素質。搞好運輸檢疫、畜禽屠宰檢疫和不合格畜禽產品的無害化處理,確保人們吃上放心、安全的畜產品。
壯大縣域經濟是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
現階段,我國地方行政區劃層級,除臺灣、香港、澳門、海南和直轄市外,基本上是省(區)—市—縣(市、區)—鄉(鎮)四級。“市管縣”體制已成為全國各省(區)最基本的行政體制。隨著時代的發展,“市管縣”體制的歷史適應性變成了經濟發展的束縛。壯大縣域經濟作為推動“市管縣”體制改革的新動力,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熱切關注。
一、“市管縣”體制形成的一個歷史過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為了保證城市蔬菜等副食品的供應,天津、無錫、常州、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自發地領導起周圍的縣。
1950年10月,旅大行署改為旅大市,為東北行政區直轄市,下轄旅順市和金縣、長山縣,正式開創全國“市管縣”的先河。
1959年9月,為了密切城市和農村的聯系,促進工農業的相互支持,便于勞動力調配,全國人大常委會了《關于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可以領導縣、自治縣的決定》,“市管縣”得以迅速推廣。
1982年,為了促進城鄉經濟共同發展,中央決定推行市領導縣體制,發出《關于改革地區體制,實行市管縣的通知》,“市管縣”被推向新的高潮。
以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新農村建設重要載體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貫徹落實好遼寧省委、省政府制定的《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必須從遼寧實際出發,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
對于正處于振興中的遼寧來說,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時期,遼寧省農村大部分勞動力就業在縣域,農民大部分收入來源于縣域。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是城鄉兼容、功能完備的綜合經濟體,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主陣地,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平臺。因此,必須把發展縣域經濟作為城鄉統籌發展的切入點、農民增收的突破點,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發展縣域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是促進農民增收的根本途徑,是確保遼寧省國民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支撐。建設新農村,新就新在我國已經進入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增強遼寧省整體經濟實力和競爭力的迫切需要。遼寧省經濟整體實力還不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縣域發展相對滯后,遼寧省與東南沿海發達省份的差距突出表現在縣域。目前,農村經濟發展滯后的根本原因在于工業化水平低。縣域經濟作為城市經濟與農村經濟的交匯點,其發展程度直接關系到農村工業化的進程。通過發展縣域經濟,可以更好地發揮聚集效應,全面提升農村工業化整體水平。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是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讓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轉移出來從事二、三產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隨著農業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農業生產領域產生了大量的剩余勞動力,拓寬農民非農就業渠道顯得日益迫切。通過發展縣域經濟,促進縣域二、三產業發展,就會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吸引農村富余勞動力就近轉移,為農民非農化就業和增收拓展了空間,不僅農民的轉移成本低,就業風險也較小,是有效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途徑。
遼寧省已經確定,按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根本目的,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載體,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的重要性,以農業現代化為基礎、以工業化為主導、以城鎮化為支撐,努力構建遼寧縣域經濟發展新格局。
發展縣域經濟,要積極加快建設現代農業,要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發展,用先進的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發展壯大縣域經濟,還必須突出工業的主導地位,這不僅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培植支柱財源、實現財政增收的重要渠道,更是壯大縣域經濟的關鍵。發展縣域經濟,要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加快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把小城鎮作為發展縣域經濟的重要平臺,為遼寧省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一體化提供重要支撐。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必須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要繼續堅持“放心、放手、放開”的方針,努力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制定和落實政策是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基本保證。要緊緊圍繞發展縣域經濟的各項任務,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穩定、完善和強化行之有效的支農政策。
發展壯大縣域經濟努力構建和諧社會
市委一屆八次全委會提出,××年我們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全局,堅持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維護穩定作為第一責任,把加強執政能力建設作為根本保證。這使我們深深感到思想上的又一次大解放,認識上的又一次大提高;全市正在由滯后發展,走向全面振興,令人振奮,催人奮進。
××年鎮坪縣經濟社會預期增長目標:增長,投資增長,財政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凈增元。
一、以發展為第一要務,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對于鎮坪這樣一個山區貧困縣來說,發展是始終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首要的任務,最重要的責任。鎮坪縣一方面是“藥畜水礦”豐富的資源型經濟縣,另一方面又是“九山一田”自然條件極差的山區縣。要破解因資源優勢而“固步自封”,因自然條件差而“畏縮不前”的難題,必須按照市委全會的要求,堅持以科學的發展觀統攬全局,以人為本,以富民強縣為目標,以“一區兩谷”為重點,采取先突破交通,創環境優勢,載資源強勢,厚積而博發的舉措,實現縣域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⒈認真落實中央文件,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圍繞農民增收這個重點,首先,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快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立足農業增加農民收入,農民才有積極性,農業才能發展,農村才能穩定。為此,要狠抓“”工程,實現產業富民。即:認真落實中央號文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通過抓好良田、良種、良法三個環節,穩定農民人均千斤糧,按照企業基地種植與農民傳統種植相結合,耕地種植與林地種植相結合,草本藥材與木本藥材相結合的辦法,引導農民種好適銷對路的地道中藥材,建設萬畝優質地道藥材基地,鞏固人均畝藥材;采取千家萬戶普遍養,能人大戶重點養,專業廠家規模養的形式,通過抓好飼草種植,圈舍改造,仔豬繁育,科學養殖,疫病防治等五個環節,以提高生豬出欄率和商品率為重點,建設萬頭綠色商品豬基地,實現人均頭;其次,以市場導向,政府服務,農民自主,積極發展勞務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第三,全面搞好扶貧開發工作。切實解決困難群眾、弱勢群體的最低收入。
⒉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努力增加財政收入。全委會明確指出:經濟落后實質上是工業落后。實踐反復證明一個結論: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差距,主要是在工業上;縣域經濟能不能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在能不能盡快完成工業化過程;“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財政收入如何,取決于工業發展程度。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財政增收問題日益突出。工業化是提高財政收入的重要渠道,是加快城鎮化的有效途徑,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環節。把工業發展作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作為推動產業化、工業化、城鎮化的核心,才能抓二帶一促三,推動三次產業之間發生根本性變化,實現財政的穩定增長。因此,只有牢固樹立“工業強縣”意識,強力推進“工業強縣”戰略,加快工業化進程,提高工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才能發展壯大縣域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