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會計師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1 14:01: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助理會計師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許多教師在班級干部的確定方式上習慣于運用指定模式,將教師認為能力強、學習好的學生任命為班級干部。這樣的方式看似簡單,實際上有可能這些學生難以完全得到全體學生的認同。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也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評價能力,讓學生自己選擇班級干部,不失為提高班級管理工作有效性的有力舉措,教師可以嘗試將班級干部的產生決定權交給學生。我在管理工作中將班級干部的選擇權交給全體學生,從班長到班委,各個崗位都采用普選的方式。首先在班級公布各個崗位的要求,動員學生報名參與競選,接下來在全體學生會議安排競爭者施政演講,介紹自己的優點、長處以及如何開展工作,讓大家一起評價崗位競爭者的優劣。在每一個崗位的競爭演講介紹后,由全體學生一次性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班委會。這樣的方式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學生公認,威信高、能力強、學習好的學生選出來,同時也能夠保證學生干部和崗位之間更加切合。普選產生的班委會班子還要向班級全體學生進行履職承諾,普選模式不僅能夠選出最為優秀的管理班子,而且也增強了班干部的履職責任心和使命感。
二、自主制定班級制度,變“水土不服”為“立足實際”
許多班主任教師習慣于照搬其他班級的管理制度,但實際效果并不明顯,因為其他班級的制度有著較強的針對性,運用到自己的班級之后,往往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因管理對象、工作重點的差異而影響實際執行效果。我要求學生自主制定班級制度,首先由班委會集體研究,對照學校規章制度,借鑒其他班級制度的精華,擬定出本班規章制度初稿,班委會討論通過后提交全班進行審議。每一個學生都要針對管理制度的初稿認真研究,發表意見、表達觀點,在此基礎上,班委會進行第二次討論,進一步修改與完善班級管理制度的內容,然后提交全班學生大會進行表決,超過百分之九十的學生通過,則自動生成為班級具有約束力的規章制度。每一項班級制度的制定與實施過程,都經過了全體學生的討論研究,可以最大化地兼顧班級工作的實際以及學生的情況,使班級管理制度更加貼近工作的實際,也能夠得到大多數學生的認可,制定過程中的障礙因素可以得到有效解決。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既可以避免因生搬硬套而導致制度水土不服的現象,同時也發揮集體的智慧,完善了班級制度,使其更具針對性、全面性。
三、自主開展管理考核,變“單向管理”為“雙向監督”
我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采取了量化考核的方式,從早晨進校到晚上出校門,從校園內的學習生活到家庭生活,從學習任務的完成到紀律規章的執行,都指導學生制定了一整套的規章制度及量化考核細則。在執行過程中,我采取班級干部為主,學生代表監督相輔相成的雙向監督模式。每天,各個崗位的班級干部對班級工作進行檢查考核,涵蓋了學習任務完成情況到紀律制度的執行情況,乃至衛生打掃的整潔程度。在班級干部開展檢查監督的過程中,每天按學號輪流由其他學生作為代表共同參與檢查,檢查之后需要班級干部和當天學生代表共同簽字方可生效,提交班委會存檔考核。這樣的管理模式最大優勢在于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班級管理的積極性,增強了主人翁意識,使大家深切感受到“班級是我家,管理靠大家”,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管理監督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開性,避免因操作中的不公正現象影響班級管理的嚴肅性和權威性。
四、自主組織各項活動,變“干部忙碌”為“全員參與”
我在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充分放權,該放到班委會一級的放到班委會,該放到全體學生的就放到全體學生。許多教師在班級開展各類慶祝活動的時候,都是教師忙得團團轉,班級干部忙得團團轉,而其他學生則處于觀望狀態。我改變了這一狀況,將策劃、組織與實施的職能分配到全體學生,首先由班委會征求全班意見制定活動計劃,包括活動的主題、對象、形式、預算經費、器具安排等等。在班主任教師批準方案之后,由班長牽頭,班委會成員各司其職,每人領銜承擔一部分的任務,然后由班委會成員分別招募相關學生成立工作組開展工作。以班級晚會為例,在班長的指揮下,班委會成員分別成立了節目導演組、后勤保障組、對外宣傳組、燈光設備組等不同的工作班子,經過緊張有序的排練與準備后進行合成彩排,每一位學生都發揮了力量、貢獻了智慧,活動取得了圓滿成功。
篇2
關鍵詞:“崗證一體”;“教、學、做一體”;“政、行、校、介、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8-000-02
廣州商學院會計學專業定位為“厚基礎、重應用、強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立足于滿足地方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需要,培養“動手能力強、崗位適應快”,服務于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型應用型人才。為實現這個目標,廣州商學院通過《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校企協同模式下的會計學專業綜合改革》項目,積極探索、大膽實踐,總結出了一套人才培養模式。這一改革特色簡稱為“崗證一體”、“教、學、做一體”、“政、行、校、介、企合作”三大模式。
一、“崗證一體”模式
“崗證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是指盯住崗位,瞄準證書,實施精細化管理。
盯住崗位是指盯住崗位群,包括企業財務崗位群、企業會計崗位群。我院根據會計職業特點,優化課程設置,注重專業基礎課,突出專業主干課,擴大專業方向選修課,強化實踐實訓課,加強能力培養課。大一、大二專業基礎和專業骨干課程,大三突出專業方向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可設置若干模塊,如稅務會計方向、審計師方向、會計師方向、金融企業會計方向等。結合專業方向設置若干相應的課程組(包括理論與實踐課程)供學生選擇。
瞄準證書是指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資格證。我院教學緊緊與會計從業資格證和助理會計師資格證掛鉤,對課程建設、教材使用與教學方法進行改革,探索適合我院的辦學特色。加強能力培養課設置專業創新學分,根據專業特色,要求學生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及會計初級職稱資格證書,鼓勵學生參加注冊會計師及注冊稅務師考試,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為實現“崗證一體”模式目標,我院開設了兩個實驗班,構建了“崗證互通”的課程教學框架。在專業基礎和文化基礎課的基礎上,在大一第二學期開設《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和《初級會計電算化》課程,目的是讓學生大一就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從試點班來看,通過率比以往明顯提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院將《中級財務會計》改《中級財務會計》(上)、《中級財務會計》(下)并且采用助理會計師職稱考試教材,在大二第一學期開設《經濟法》并且采用助理會計師職稱考試教材,目的是讓學生大二就能參加助理會計師職稱考試,同時經過大三、大四的努力,讓學生都能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50%的學生獲得助理會計師資格證。
建設精細化質量管理文化。從課程、教材、考證與競賽、師資、學生管理、實習實訓、就業指導、項目教學、畢業論文等方面建立精細化管理制度。主要措施有:第一,省級精品課程建設,已經通過立項的有《審計學》,正在積極準備的有《基礎會計》;院級精品課建設,正在進行之中的有《稅法》、《經濟法》。第二,教材建設,編寫《基礎會計實訓》教材。制定精細化管理措施,開展項目教學和精細化質量管理培訓,圍繞課程建設開展教材建設,與行業企業共同開發緊密結合生產實際的實訓教材,編寫突出職業操作內容的特色教材。
二、“教、學、做一體”模式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教學方法上,以實踐應用能力訓練為中心,配制相關的理論知識構成教學模塊,并由一位教師同時擔任理論教學和實習指導,從而保證二者同步進行。實現教學內容選擇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環境學做一體化、教學過程學做一體化。理論指導實踐,而實踐操作又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實現“教學做合一”,使學生知識與技能掌握更加牢固。
構建雙軌雙循環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多模塊、全方位、全過程實踐教學模式。將“教、學、做、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貫穿教學全過程,強化基本操作訓練,不斷提高學生專業動手能力、文字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
多模塊,全方位立體化實踐教學體系具體內容包括七大模塊。
1.課程實訓模塊。主要進行會計專業基礎及核心課程的實訓,按照由簡單到復雜的層次遞進,伴隨各門課程的教學,學做結合,邊學邊做。實習方式運用實驗室各仿真實習模塊,分為單項實訓、專題實訓和課程綜合實訓。如:基礎會計側重基本技能實訓,要求學生進行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和記賬憑證、登記賬簿及編制會計報表等實訓。中級財務會計結合授課進程實行階段性專題實訓,如存貨業務實訓、固定資產業務實訓,銷售業務實訓等。
2.崗位實訓模塊。應對學生就業競爭上崗的能力需求,在學生主要專業課結束,畢業走向社會的前一個學期開設:出納業務實訓;納稅業務實訓;審計業務實訓;成本核算崗位實訓;財務案例分析實訓、財務報表編制與分析實訓等適應社會專業能力需求的實訓模塊,全面提升學生的崗位競爭能力。
3.綜合實訓模塊。模擬一個企業一個會計期間的全部綜合業務,進行整個專業知識的綜合實訓,需要學生將所學各門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加以應用,使學生所學專業知識進一步系統化,能力綜合化,全面提升職業綜合素質與能力。
4.行業特色業務實訓模塊。開設商品流轉業務實訓、施工企業工程成本核算實訓模塊、金融企業會計實訓模塊等,以拓展學生的專業能力及就業面向。
5.校園網開放案例實訓模塊。利用校園網絡平臺,進行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稅法等課程的開放式案例實訓。學生在宿舍、實驗室、圖書館等進行自主學習、討論,克服時間、地域等限制。
6.雙重會計實驗教學模塊。電算化會計實訓,利用同一套數據,同時采用手工和電算化兩種實驗手段,并將其緊密結合,進而實現同一套數據、兩種實驗,取得雙重效果。
7.專業調查。實行專業調查與短期帶著問題進行實際崗位實習制度,例如,利用寒暑假給學生布置專業調查或專業實習內容,學生回校后上交專業調查報告或實習作業,學生的實習作業均在實習單位有經驗的實業界人士指導下完成,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與溝通、社會社會交往與協調能力。
三、“政、行、校、介、企共建”模式
推行“政、行、校、介、企”多主體參與的校企協同專業建設模式。會計學五維(5W)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包括政(府)、行(業協會)、校(學院)、介(事務所)、企(業)等參與進來,實踐教學的內容包括:校內實踐課程、校內實習環節、校外實習環節、校企協同、專業比賽等五個方面。要進一步改革與創新,完善五維一體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特別需要加強校外實習環節與專業賽事的開展與管理,進一步促進校企協同培養的實習基地的建設,以推動五維一體實踐教學體系深入落實。
“政”代表會計主管行政機關,即財政廳、局,它們對本區域的會計工作負有監督和管理的責任。還包括教育行政部門、審計部門、稅務部門、證券監管部門對會計工作的監督與指導,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它們在專業建設上的作用。
“行”即行業協會,包括注冊會計師協會和會計學會,也要讓它們參與到我院會計專業建設。
“校”即指學院,責無旁貸地對會計專業建設負有直接責任。
“介”特指會計中介機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稅務師事務所、會計記帳公司、會計事務咨詢公司、會計培訓學校、會計勞務派遣公司等。它們既是中介機構,又是企業,具有雙重身份。借助它們可以實現專業實習,滿足實踐教學的需要,也是學生就業的快速通道。
“企”指各類企業、單位,是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最終歸宿,是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的場所。
實行“政行校介企”多主體參與專業建設,有利于會計專業建設目標的實現,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有利于提升學生會計職業能力,實現學校培養與學生就業的無縫對接。
推行“校中有所、所中有校”的校企協同培養模式,強化實踐教學。
以校內實驗室建設為基礎,吸納社會資源,探索建立“校中有所、所中有校”形式的會計實踐教學基地。由學院提供場地和設備,引進會計師事務所,組建校企聯合組織的實踐教學,為校內實訓創建真實的崗位訓練、職場氛圍和企業文化;將課堂建到工作過程一線,在實踐教學方案設計與實施、指導教師配備、協同管理、實習實訓安全保障等方面與會計師事務所密切合作。
四、結語
在校企通力合作、學校大力支持、師生共同努力,歷時近2年的《以實踐應用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校企協同模式下的會計學專業綜合改革》項目取得了一定成功,形成了較豐厚的理論與實踐成果。課題組還要進一步深入總結本次教改的經驗,從理論到實踐、從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更高層面,再用幾年的時間,使之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參考文獻:
[1]趙溪.論會計學本科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J].學理論, 2013(06).
[2]王亞萍,王遠利.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模式優化[J].會計之友(下旬刊),2010(05).
[3]蔣瑞紅.國外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及啟示[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5).
篇3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崗證賽課;課程體系
當今高等教育越來越多地朝著大眾化、市場化、國際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建立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人才培養體系,使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適應時展的要求,已成為會計教育界面臨的重大課題。在眾多教改項目中,課程建設與改革是重點和難點項目,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
一、我國應用型本科會計課程體系模式的現狀
當前應用型會計專業課程建設存在的最大問題在于課程與實踐脫節,簡單照搬一本高校的課程模式,重理論輕實踐,從而導致課程所覆蓋的知識技能與就業崗位要求的知識技能脫節,使得學生在校期間由于缺乏高仿真訓練而導致就業后無法立即開展業務工作,給應屆畢業生就業帶來困難。關于當前高校會計專業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李麗君,姚雨晴(2013)認為存在理論課程安排不夠合理,授課模式單一,實踐教學環節薄弱的問題,秦海敏(2011)認為存在課程體系設置與培養目標不一致、課程之間內容重復等問題;關于課程建設的目標和方向,鄧孫棠(2013)提出構建一個與"應用型會計本科教育"相應的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胡瓊(2013)提出多角度構建"多元化"的理實一體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李傳憲(2013)提出CPA考試與會計專業人才培養融合,藍文永、許蔚君、孟凡芳、羅小明(2011)等學者提出了能力導向(本位)的課程建設體系等等。學者們提出了課程建設方案的多重理論,但是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課程建設方案。
二、應用型本科“崗證課賽”的融合的教學模式
(一)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崗課融合”
為了更好地適應就業的需求,在課程設置中要改變以知識點安排所學課程,所學內容普遍使用性強,崗位針對性不足的現狀。根據學生就業時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在保證學生職業能力的基礎上,兼顧本校學生就業方向,加強對學生崗位能力的培養,確定課程的內容,設置與就業崗位的基本要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例如針對會計核算崗位設置會計學原理、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財務會計實務、財務軟件應用等課程;針對出納員崗位設置出納實務;針對成本核算崗設置成本管理實務等課程;針對納稅申報崗設置稅收實務、稅務會計等課程;針對企業理財崗設置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證券投資等課程;針對財務審計崗設置審計實務等課程,并在課程教學的實踐環節增加崗位群實操教學內容,讓學生對各崗位職責有初步的認識。
(二)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證課融合”
根據會計法的規定,會計專業的從業人員必須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會計人員級別和職稱的提高也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取相應的證書,此外學生畢業后從事會計相關的專業工作,也要求有不同的資格證書。會計專業相關資格證書分為國內考證和國外考證兩大板塊,歸納起來國內考證包括會計從業資格、初級會計師、中級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注冊資產評估師、注冊稅務師、房地產估價師、土地造價師、造價工程師、價格鑒證師、初級審計師、中級審計師等,國外考證包括英國特許會計師、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美國注冊會計師、加拿大注冊會計師、注冊金融分析師、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英國特許注冊會計師、美國管理會計師、英國國際會計師、澳大利亞注冊會計師等。學生為了能順利地獲取就業相關的證書,在校期間的知識儲備尤為重要,這就要求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的內容應盡量包括各類別、各層次的資格、職稱考試所涉及的內容,由易到難、由基礎到專業,循序漸進地安排專業課,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應配合學生在校期間參與考試的時間,從而有效助考。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開設國際合作班開展課程相關課程建設,幫助學生考取國外的資格證書,以便學生在畢業時能進入更高層次的就業平臺。
(三)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中的“賽課融合”
鼓勵和組織學生參與各級競賽,使課堂自然延伸到課外,通過競賽集中訓練學生某一方面的特殊技能,讓學生能鞏固和深化課堂所學知識,提升學生的專業的綜合素質,鍛煉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利用課堂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會計專業的課程建設中,把“賽”作為“課”的有效補充,通過“賽”提高“課”的實際效果,進而提升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整體的人才培養質量,使學生在未來的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目前會計專業的學生在校期間能夠參加的課外競賽主要有珠算大賽、點鈔大賽、綜合計算技術技能競賽、會計操作實務大賽、會計分錄大賽、會計百題知識競賽、會計電算化技能競賽、“用友”杯全國大學生創業設計暨沙盤模擬經營大賽、科技創新與職業技能競賽會計技能比賽、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大學生創新計劃競賽、“挑戰杯”競賽等,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特長進行引導。
三、“崗證賽課”四位一體課程體系的建設路徑
(一)通過校企合作開發會計專業課程體系
“崗證賽課”四位一體的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使“崗”能夠體現企業單位的真實需求,因此在課程體系的開發上需要企業的參與,最好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積極建立校企合作的平臺,以“必需、夠用”為原則,建立培養高質量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目標,以實際工作崗位和任務為載體,進行課程體系的開發。同時通過設立校企合作平臺,也有利于建立校外實訓基地、開展多項社會培訓和專題講座、組隊參加各種會計知識技能大賽、合作等項目的開展,既能為學生創造實踐機會,又能提升教師科研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推動企業員工形成創新意識,實現多贏。
(二)在課程體系的開發上充分考慮到實際的工作過程
在“崗證賽課”四位一體的課程體系的開發中,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深入企業調研,將會計核算、財務管理以及審計崗位群的工作過程拆分為具體任務,明確完成這些工作任務需要具備的職業能力,以便確定課程設計內容。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流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流程圖
(三)將職業證書、競賽獲獎計入學分,實現課證賽相融合
學生為了取得珠算證書、會計電算化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助理會計師證書(初級會計職稱)職業資格證書,將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現行學分制下,將證書量化計入學分,實現與相關專業課的學分互認,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此外,學生通過校內外實踐取得學校和企業共同頒發的會計崗位技能鑒定證書、企業工作經歷證書,及拓展取得會計師證書、注冊會計師證書、信息化工程師證書,可作為額外的加分,代替選修課程學分。學生參加各種競賽活動獲取獎勵的,可按照獎勵類別、獎勵級別計入相應的學分,或者作為相關課程考試成績的加分項目,提高學生參與課外競賽活動的興趣。
(四)建立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進畢業論文撰寫方式
鑒于校外企業財會部門會計崗實踐機會有限的現實條件,學校在實驗室建設中,需投資引入先進的模擬實訓平臺,模擬企業內外部職業環境分崗位角色進行混崗、輪崗實訓,將事將實踐教學貫徹到系列專業課程中,延生到定崗實訓階段,為學生構建“基礎技能實訓崗位虛擬實訓會計綜合實訓企業頂崗實習(含畢業論文)”系統化的實踐教學體系。當前應用型本科專業學生在畢業論文撰寫上,重視程度不夠,理論功底不足,抄襲現象嚴重,論文流于形式。在畢業論文設計環節,根據應用型本科會計專業的學生特點,改進畢業論文撰寫方式,畢業論文選題和行文應結合校外頂崗實訓的實踐撰寫,改變畢業論文的寫作模式,鼓勵學生深入企業實踐,發現企業會計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改進建議,采用實踐報告,調查報告的形式完成畢業設計,使學生的畢業論文具備一定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劉巖.會計專業“崗證單”培養模式下的教育教學課程優化設置[M].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11).
篇4
關鍵詞:高職 會計專業 人才培養方案 專業建設
中圖分類號:F23文獻標識碼: A
一、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一)以專業技能為核心
1.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對接
專業建設以就業為導向、素質為本位、能力為核心,專業設置與職業崗位對應,與就業需求對應 。根據崗位能力的確定和分解,明確核心課程,構建新的工學交替的課程體系。按照確定的人才培養目標,整體設計和優化教學、實訓、實習、就業等人才培養環節。打破傳統的以學科為中心設置專業的框框,按照職業崗位(群)所需要的綜合能力來設置課程。
2.專業設置與職業資格掛鉤
實行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相結合,依照國家職業分類標準和對學生就業有實際幫助的相關職業證書要求,調整教學內容,并且使之有利于今后的職業發展。把職業資格證書涉及的相關課程納入課堂教學之中,將證書考試大綱與會計專業教學大綱相銜接,使學生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順利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和助理會計師資格,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3.以實訓基地建設,帶動課程建設
校內實訓基地是學生的實踐課堂,也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主要課堂。實驗、實訓、實習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根據會計專業群和人才培養需要,整合校內外實踐教學資源,建立財務會計實訓中心和ERP沙盤實訓中心,要盡可能的按照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行布置,建設“一體化”全景學習場所,實現“理論實踐合一”、“學生職員合一”、“教師師傅合一”、“課堂現場合一”的四合一會計實訓基地。要為學生提供扎實可靠的鍛煉機會,并使學生的工作能力達到頂崗實習的基本要求。
(二)積極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
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就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徹底改變理論與實踐教學分離的傳統教學方式,做到課程體系設置與實際工作緊密銜接。以應用技術能力為主線,突出實踐教學,堅持“教、學、做”合一的基本原則。第一步,在入學后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實習基地(企事業單位),或學校財務部門參觀實際的會計資料,了解會計業務處理的流程,對會計有一個感性認識。第二步,學期中,學習專業課程時采用一體化教學,理論授課與模塊實訓相結合,對本學期所學課程的實踐處理進行系統訓練。實訓模塊按照教材章、節設計,每個模塊都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內容,是完整的教育、學習和評價單位。通過模塊實訓,能顯著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技能水平。最后一學期進行頂崗實習訓練,使學生完全達到實際工作需要。
(三)加強教師實踐能力的培養,打造一支“雙師型”教學團隊
通過校企合作、人才交流,打造“雙師”。一是學校派年輕的專業教師到企業學習,并定時請企業的技術師傅進校指導,培養學科帶頭人掌握實踐技能;二是從企事業單位選派業務熟練、經驗豐富的會計人員來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實踐教學任務;三是以年輕教師帶動教師隊伍整體水平的提高,打造一支專兼結合――既能講授專業理論又能指導實踐技能的一體化教師。
二、重建以崗位技能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為了更好地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專業建設改革,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高等技術應用型會計人才;通過對企業走訪,采用訪談與問卷相結合的形式進行了市場調研。就會計專業畢業生對在校期間學習的專業課知識與現行崗位能力的適用性,用人單位會計崗位的需求情況,對畢業生從事某一崗位工作的知識能力要求進行了全面調查(見附表一、附表二)。
1.您認為學校學習的哪些課程與現行崗位工作的適應性強:
表一 畢業生認為重要的課程(樣本數:58人)
課程 會計學學原
理 稅法 稅務會計 財務
會計 財務
管理 會計軟件應用 經濟法 成本
會計 會計報表閱讀與分析 管理會計 審計
財經
法規
與職
業道
德
人數 58 43 35 58 51 58 53 43 58 43 35 51
比例(%) 100 74 60 100 88 100 90 74 100 74 60 88
調查數據顯示選擇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會計軟件應用、會計報表閱讀與分析課程的達到100%,選擇財務管理、經濟法、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均達到88%,而有些課程在各個崗位上作用并不明顯,這些課程可作刪改,數據顯示選擇稅務會計、審計只有60%。從畢業生調查表分析:針對高職畢業生來說,會計學原理、財務會計、會計軟件應用、會計報表閱讀與分析在實際工作中應用廣泛。財政與金融、財經應用文、投資與理財、市場營銷都在50%以下,可作為選修課程。
2.您認為哪些技能在實際工作中非常重要:
表二 畢業生認為重要的技能(樣本數:58人)
課程 會計業務操作 納稅申報業務 會計電算化 點鈔 會計模擬實習 報表編制 珠算 會計書法 文字處理
人數 58 41 58 24 58 21 12 12 41
比例(%) 100 70 100 40 100 36 20 20 70
調查數據顯示選擇會計業務操作、會計電算化、會計模擬實習技能的達到100%,選擇文字處理、納稅業務申報達到70%,而有些技能的實際崗位應用面比較窄,可作刪改,數據顯示選擇珠算、會計書法的只有20%。從畢業生調查表分析:會計業務操作、會計電算化、會計模擬實習是必備的技能,必須加強。
結束語
針對上述調研結果,我認為高等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必須推進專業課程改革。打破學科型體系結構,以會計崗位技能為中心,按崗位模塊和崗位流程組織教學,模擬企業、稅務環境,為學生多創造實踐機會,培養學生迅速與社會接軌的能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多為社會輸送有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馬榮成 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項目課程設計【M】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2007
【2】 姜大源 職業教育教學研究新論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 高芳 高職院校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改革 【J】職業技術教育,2008
【4】 袁長明 職業院校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培養模式初探 【J】職業時空,2008
【5】 劉福成,成文章 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說明:本論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職業院校會計專業教育教學研究”(立項號:13051453)階段性研究成果。
1劉會穎(出生年月1971年10月),女 ,河北省三河市,大學本科,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研究方向:會計教學與職業教育
2夏秀芳(出生年月1966年9月),女,河北省保定市,碩士研究生,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 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和會計理論與實踐
篇5
隨著現代經濟社會對會計人員的要求日益提高,為培養更多的技能型、應用型會計人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進行了包括教學模式、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的教學改革。通過建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學業評價體系,一方面可合理評價學生學業完成情況,評定教學改革成效,實現提高教學質量旳目的。另一方面可推動高職院校會計教學理論創新,從而為實證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二、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學業評價體系的構建
(一)構建依據
為構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學業評價體系,首先需選擇適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國外關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種類較多,主要有雙元制模式、CBE職業教育模式、TAFE模式、綜合專業培養與綜合培訓模式、工讀交替培養模式、合作教育模式、教研產合作模式以及產學合作培養模式等,國內關于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主要從理論研究和實證分析兩方面展開,其中,理論方面主要集中在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和構成要素的研究,較具代表的有曾令奇(2006)、李國志(2008)、朱小平等(2010)、周國燭(2011)等。 實證研究方面,主要有工學結合模式與校企合作模式,較具代表的有齊振彪(2002)、劉曉(2003)、馮偉國(2006)、廖克玲(2007)、靳晉(2011)和紀東(2012)等。
崗課證賽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通過以崗帶學,以證促學,以賽助學,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首先,通過創建以會計工作流程為依據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加快高質量實訓基地的建設,提升教學質量。其次,通過對學生開展雙證式(即會計從業資格證、畢業證)教學,突出會計教學過程中的以賽強技課程特色。第三,通過加強"雙師型"(即講師、會計師)教師隊伍的建設,為人才培養模式的理論研究提供師資保障。
(二)構建意義
基于崗課證賽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學業評價體系,無論對用人單位還是畢業生均有重要意義。
首先,通過構建學業評價體系,將崗、課、證、賽深度融合,畢業證與會計從業資格證雙證考核,職業資格考試及各類職業技能競賽并重,促使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興趣和效率,實現學校教育與會計崗位的無縫對接。
其次,構建畢業生學業評價體系,有利于用人單位全面了解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的綜合素質,合理評價畢業生學業水平,有利于畢業生在應聘求職時能更好的展示自己的所學與專長,也有助于提高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更優秀的會計專業人才,還可為企業加強崗前培訓和降低人力資源成本提供便利,為畢業生就業減輕壓力。
(三)構建原則
1針對性原則。即以職業崗位能力為本位,結合課程考核、職業資格和技能競賽,針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職業性、前沿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特點進行構建。
2可行性原則。基于國內外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經驗,借鑒國內外已有的學業評價體系研究成果,充分考慮會計專業的獨特性和研究數據的可得性,構建評價體系。
3市場性原則。構建學業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學業水平,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市場就業能力。因此需以就業市場的需求為導向。
(四)構建方法
基于崗課證賽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在建立總目標層的基礎上,選擇崗位能力、課程考核、職業資格、技能競賽為四大分指標層,并根據不同分指標層的特點,細分成17個基礎指標層,最后針對每一基礎指標層的指標,明確規定具體評分標準,分別賦值。
三、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學業評價體系的構建及指標分析
(一)評價體系構建
遵循構建原則,運用合理的構建方法,以合肥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構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學業評價體系如表1所示:
(二)指標分析
1崗的指標。
崗的指標分校內仿真實訓和校外頂崗實習兩大模塊。
(1)校內仿真實訓。
會計基本技能實訓指標主要包括對會計崗位工作任務內容、流程、環境和工具等的認知實訓,會計基本操作技能實訓和會計規范訓練等。若綜合評價為優秀,則賦予分值為6分。
分崗位單項實訓指標主要包括出納崗位、會計核算崗位、財務管理崗位和會計監督崗位。其中,出納崗位主要進行出納業務操作、會計職業認知等;會計核算崗位重點考核學生對于成本計算、會計業務核算、納稅申報與納稅籌劃等知識的掌握情況;財務管理崗位主要考察學生企業財務管理能力和會計信息化的運用能力;會計監督崗位重點對審計知識進行實訓。通過四個崗位的實訓,綜合評價為優秀的可以得到6分。
會計綜合實訓指標主要包括手工操作和計算機操作兩個模塊,主要考察學生的日常業務處理、期末業務處理和會計報表的編制及生成,綜合評價成績也分為優秀、良好、及格與不及格四檔,并分別賦值。
(2)校外頂崗實習。在校外頂崗實習指標中,用人單位意見反饋可通過畢業生實習情況調查表的方式予以考察,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可由實習指導教師根據完成質量予以評分。
2課的指標
通過分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畢業生在校期間(兩個學年)獎學金獲得情況,綜合分析畢業生學業水平。因在分值的賦予上,除了表1中所列評分標準,對于連續兩年一等獎學金獲得者或同時獲得兩項以上(包括兩項)獎學金的學生,其分值可在原定基礎上再加2分。
3證的指標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除了要進行必要的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的學習,通過各類資格證考試成績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學業水平。目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必須取得的資格證如大學英語B級證和省級計算機一級證,另外,高職院校鼓勵學生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證、助理會計師證和CET-4/CET-6等的考試,這也是畢業生應聘求職時提升自身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條件,因此,對于不同證的指標,分別賦予4~8分。
4賽的指標
高職院校在實施實踐教學項目過程中,通過參與或開展各類專業項目比賽,如會計技能大賽、會計知識競答、ERP競賽、數字書寫比賽、會計分錄比賽等,以其取得的成績,分別賦值。如上述比賽參加多項,有的獲獎有的未獲獎,可以累加(最高不超過10分)。
篇6
論文摘要: 伴隨著高等教育發展,國家一直高度重視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教學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與此同時,社會對于會計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教育中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提出改善的建議。
高等職業院校是適應我國教育改革的需要,為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而出現的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也加大了對高等職業教育的投入,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育也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然而,仍然有一部分高等職業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存在一些問題,沒有很好的發揮其重要作用。
一、高職會計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過窄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是培養具有良好職業素質、 熟悉國家經濟法律法規、 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從事會計業務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專才”的定位, 就忽略了“通專結合”的培養目標。而現今,會計的綜合性越來越強,對會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全面。因而,“專才”的定位就和今天的社會不適應了。尤其有些學校的會計專業因只重視注重教育會計專業知識, 而忽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溝通能力, 使得培養出來的畢業生綜合素質較差, 不會與人協作,工作能力較差。
2.課程設置不合理
目前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大多是以會計學應涵蓋的基本內容為依據設置專業主干課程。在這種課程設置體系下,首先,一些課程內容上有重復,如《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商業會計》幾門課程中的一些內容, 就存在著不同程度的重復現象。課程設置上學校往往注重實務和會計制度詮釋方面的課程而輕理論課程,這也導致了會計教材頻繁更換,使得會計實踐無法進一步深化,也就無法很好地滿足會計教育目標實現的需要。其次,在課程課時的設置上,一些例如稅務等與會計相關的專業課設置較少,導致學生知識面過窄,無法和實際工作聯系。
3.實踐教學的實用性差
會計專業本身對于實踐性的要求很高,因而對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然而,當前,大多數企事業單位都不愿意接收學生實習,我們的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學習課本知識外,沒有地方進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就受到了限制。學生按照老師上課講的方法可以較好的進行會計業務處理,但實際工作中卻不知道如何編制憑證和登記賬簿。
4.重考試輕能力
現在各種會計考試對會計教育產生了很大的沖擊,學生為了將來找工作而參加各種類型的會計考證工作,教師教學也為適應學生的考試就業而做出各種調整。學生為考而學,老師為考而教,在對學生進行考核時也以期末考試成績為主要評價方式,致使學生過度關注考試分數和名次。這樣一來,會計專業教學成為了考試的輔導教學,忽略了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這種狀況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不利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5. 師資隊伍單一、缺乏實踐經驗
教師是高等職業教育事業的基礎和主力, 擁有一支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豐富工作經驗的專、兼職教師隊伍, 才能確保教學改革目標的順利完成。然而,現在學校里的教師大多是從專業學校畢業后直接開始任教,本身也缺乏實踐經驗,大多數教師對理論研究較多而對實務問題關注不夠。
二、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的改革建議
針對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1.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必須充分體現該專業的職業指向。培養目標應定位為:面向中小企業、事業單位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具備一定經濟管理理論和會計基礎理論, 具有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助理會計師職業資格證書, 熟練掌握日常會計核算、電算化操作等現代財務會計實務操作技能,勝任與會計不同崗位群工作需要的具有一定職業發展潛力的技術應用型復合人才。
2.調整課程設置
課程的設置力求體現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和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理念,體現以職業素質為核心的全面素質教育觀, 強調以應用為目的和“必需、夠用”的原則。還應突出職業崗位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拓寬專業基礎課教學內容,包括稅收、經濟法規、統計、財政、金融、國際貿易、企業管理、市場營銷、證券投資及分析等,增強學生對會計核算、財務管理、財務分析與預測等實踐能力。應設置的主要課程是:“綜合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基礎會計”、“納稅申報”、“財經法規”、“經濟法基礎”、“中級會計實務”、“成本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會計電算化”、“財經應用文寫作”等課程。
3.強化實踐教學
建立“單項技能訓練與分崗綜合實訓相結合、校內實訓與社會服務相結合”的實踐教學新體系。單獨實踐課程的教學主要包括:“會計電算化”、“會計綜合實訓”、“計算機技術”等課程。同時,“基礎會計”、“成本會計”、 “中級財務會計”、“審計學”、“計算機應用基礎”等專業課程和部分公共課采用上機、實訓和案例分析等形式進行實踐教學, 納入相應的課程教學計劃之中。增加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拉近理論與實踐的距離。應根據實訓計劃安排, 組織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習, 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 參中小企業組織的會計理論與會計業務學習,社會實踐和校內模擬實踐教學相結合,提高實踐課的效果,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4.改革傳統考試評價制度,推進素質教育
完全推廣素質教育并非易事,所以,我們應該將應試教育與綜合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從考試內容、形式和制度上進行改革,考試可以采用以能力和素質測試為導向的多種考試形式,如筆試、口試、案例分析及課堂討論等形式,平時測試和期末考試相結合,克服以前單獨通過期末一次考試定成績的考試形式,使得考試成績真正體現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考試內容減少死記硬背的試題,增加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處理問題能力的試題。逐步轉變觀念,推動素質教育的全面展開,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
5.組建和培養“雙師型”會計教師團隊
加強對專任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提高的訓練,首先,鼓勵教師走出去, 參加一些協會或是行業的相關學習和考試( 如注冊會計師考試等) , 更多地接觸新信息和新知識, 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其次,學校也可以從企事業單位、會計師事務所聘請財務總監、注冊會計師到學校指導教學工作, 彌補在校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再次,學校也可以通過 下派教師到對口企業的財務部門、會計師事務所去掛職鍛煉,提高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理論知識應用能力,熟練掌握會計循環各個階段的實務操作。最后, 聘請具備教師素質、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會計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 從而建立一支相對穩定的“雙師型”兼職教師隊伍。在高職會計教學的不同階段, 只有有序地交替、發揮專任和兼職教師的主導作用, 才能彰顯整個課程教學體系的職業性、開放性和實踐性特征, 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校內專任教師綜合素質的持續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素菊:高等職業教育中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討.沿海企業與科技.2007年第6期
[2] 張小紅:略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其實現途徑.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 年6 月第20 卷第2期
篇7
關鍵詞:獨立學院 會計學專業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4-132-04
我國會計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多類型、多層次、多樣化的培養體系,目前會計教育基本上可以分為博士、碩士、學士以及專科、中專和職業技術教育五個層次,不同層次的會計教育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均將“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校教育大眾化、高校辦學類型多元化的產物,如何辦好會計學專業,應認真分析自己在會計教育體系中的位置,依據國家會計學院對會計人員職業能力認定標準,明確自己學生的培養目標,才能找準位置,有的放矢,為社會培養真正有用的合格人才。
一、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生源質量
1.獨立學院在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位置。改革開放30年來,會計教育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批合格的會計人才,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1995年我國設置會計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學校為219所,在校會計專業本科生為45967人,到了2000年分別增加到262所與96232人,在2005年又快速增加到475所與208145人,規模擴大之迅速令人注目。截止2007年,全國共有1089所高校,有508所高校招收會計本科學生,占46%。
然而,每年如此眾多的會計學專業畢業生走向社會,而用人單位的反應卻是“會計專業畢業生不能適應實際用人單位的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是高校財會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比如我國傳統高等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能夠勝任會計實務、會計教學和會計科研等工作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換言之,就是立足于培養“社會精英”,將學生當成“天之驕子”,結果重理論輕實踐,重精英教育輕大眾教育,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出現嚴重的高分低能現象自然也就不奇怪了。另外,教育方法與手段缺乏足夠的創新性。
目前,高校教育基本還是重于傳授和吸收知識,而忽視知識的應用,重理論輕實踐,有些內容陳舊過時,學制長、課時多,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上,學得不深不透;有些課程重復,有些急需的課程開不出來;過分強調課堂教學環節,忽視了其他教學環節;“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顯然不能與目前會計教育的環境相適應。
教育部于2004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2.4%的教師認為本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主流認識是應用復合型人才,有超過一半的用人單位認為會計專業學生最應該加強的是“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從現實情況來看,本科生畢業后除繼續深造外,基本上都將從事實務工作。就連碩士研究生大部分也都從事實務工作。用人單位非常看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給我們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培養目標,會計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
2.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學學生生源質量分析。根據山西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對全省2006-2008年三年招生錄取情況的統計分析,近四年全省三本線低于二本線,分別是:2006年文科78分、理科95分;2007年文科74分、理科100分,2008年文科65分、理科93分,2009年文科70分、理科95分。
在這個分數段的學生一些是高考失常的學生但又不想復讀,選三本是為了讀研做準備,多數是經過復讀上二本也無望且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學生,一少部分家庭經濟狀況較差。面對如此的生源質量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獨立學院學生的培養目標能否與一、二本學校的目標一致。
二、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
教育目標是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特點的社會層次需要所決定的,會計教育也應不例外,應與會計所處的社會、經濟、科技及會計本身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并取決于社會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由于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有層次和差異的,因此,會計教育目標應有一定的層次性。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從本世紀初開始到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規模,2009年納入招生計劃的獨立學院有245所,開設會計學專業的院校有113所,約占46%。
本課題組2009年初主要針對山西省大、中、小型企業的財務人員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形式,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113份,其中有效問卷105份,有效率達87.5%。
1.調查對象。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分別從企業的性質、類型、行業等各方面做了分類,根據收回的問卷分析,被調查企業涉及到:
制造業占16.83%,建筑、運輸和倉儲業占11.88%,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17.82%,批發零售業占19.80%,金融業占4.95%,其它行業占28.72%。
國有企業占40.43%,私營企業占57.45%,外商投資企業占2.12%。
國有獨資企業占14.14%,有限責任公司占58.59%,股份公司占20.2%,合伙企業占7.07%。
特大型企業占3.77%,大型企業占16.04%,中型企業占40.57%,小型企業占39.62%。
其中,有64.21%的企業使用會計電算化軟件,12.63%的企業使用其他系統軟件,23.16%的企業沒有使用任何軟件。
以上數據顯示,被調查的企業基本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但從企業規模看,特大型企業較少,這與我省的經濟狀況是比較吻合的。
2.企業對會計不同崗位人員學歷、學位、職稱等的要求。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將會計崗位設置為:財務總監、財務主管、主管會計、會計和出納等,各崗位又分別針對學歷、學位、職稱、專業和工作經歷等五個方面做了詳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67.14%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高級會計職稱和企業管理專業知識;32.86%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會計師職稱、會計學或財務管理專業知識。100%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一定的相關工作經歷。且大多數企業均將學歷、職稱、專業和工作經歷排在靠前的位置。
(2)83.33%的企業認為,財務主管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會計師職稱和會計學專業知識,且認為這幾項都很重要;100%的企業認為,財務主管應具備一定的工作經歷。
(3)71.43%的企業認為,主管會計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和會計師職稱;85.71%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100%的企業認為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且在五項中工作經歷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4)83.33%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66.67%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助理會計師職稱,16.67%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師職稱;89.36%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其中,學歷、職稱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5)71.42%的企業認為出納人員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和助理會計師職稱;86.17%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73.58%的企業認為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其中,學歷、職稱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得出,企業對處在管理崗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對出納和普通會計人員的學歷和職稱要求相對較低,但同樣希望有一定的相關工作經歷。這就對我們的會計教育提出了要求。
3.對不同崗位財務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在調查表中,我們共設置了19項素質要求,針對我們的研究課題,我們主要對主管會計、會計和出納人員的綜合素質做了統計分析,根據打分情況,排序如下:
(1)對主管會計:排在前三位的素質要求分別是:第一位,職業道德水平;第二位,業務能力、領導能力和獲取新知識能力;第三位,敬業精神、專業知識水平、團隊精神、心理素質和社會責任。
(2)對會計人員: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第二位的是職業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業務能力、競爭能力、社會責任、專業知識水平和溝通協調能力。
(3)對出納人員: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第二位的是職業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業務能力、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
素質要求排名后三位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外語水平,這也與全省的經濟現狀:“開放程度較低,大型、特大型企業相對較少、對財務人員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外資企業較少,內資企業的對外業務較少,對財務人員的外語水平要求較低”相吻合。
4.對不同崗位人員知識范圍的要求。調查表中,根據工作要求共設置了十種知識類型,被調查單位認為各崗位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前三位的排序如下:
(1)主管會計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戰略管理知識和統計學知識;排在第三位的是審計學知識、經濟學知識、公司理財知識和公司治理知識。
(2)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稅法知識、經濟法知識和審計學知識;排在第三位的是統計學知識、公司理財知識和戰略管理知識。
(3)出納人員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稅法知識;第三位的是統計學和審計學知識。
從上述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專業知識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知識,是完成本職工作的必備知識。
根據調查分析,結合學生素質,以及獨立學院的辦學定位――服務于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綜合人才,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培養具有堅實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基本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同時要培養學生具有很強學習能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和自身不斷提高的要求”。應與其他地方院校“錯位競爭”。
在明確了辦學定位或培養目標的情況下,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要想在同類院校中站穩腳跟,必須針對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要培養出社會搶手的學生,就要找到辦學的關鍵,解決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從而提高就業率,增強學校的競爭力,確保學院長遠發展。
三、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據統計,一個人所需知識的5%~10%來自于學校,另外的90%~95%是通過工作和繼續教育獲得的。現代科技和信息的日益發展與會計人員接受信息的時間限度之間存在矛盾;知識更新周期的不斷縮短與會計人員受教育時間不斷延長之間同樣存在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樹立終身教育思想,“一次教育,終身受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必將被“傳授知識”轉變為“傳授學習方法”的終身教育所取代。因此,優秀的會計人才必須是終身的學習者。
在目前我國會計學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基本穩定的大前提下,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培養出社會搶手的人才,培養出“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的”會計人才,實踐教學環節就是一個突破口,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夠具有會計工作崗位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獨立學院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結合社會需求調查,我們認為在傳授給在校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抓好校內外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訓、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判斷能力的引導等諸多環節。
1.構建能力型課程體系。傳統的會計課程大都是知識驅動型,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講授會計的各專業課程,課程及其內容關心的是專業考試和獲得正確答案,學生所受的教育是記憶性的,而不是能力培養。構建能力型課程體系,強調在會計教育中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這一課程體系應該能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知識面:即學生學完這門課程必須掌握哪些知識,會解決什么問題?動手能力:學生會不會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工作環境:即讓學生明確其在什么環境下應用所學的知識?考核評價:即如何評價學生通過學習已經具備的會計實際工作能力,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能力型課程體系的設置。能力型課程體系應該是在滿足學生基本知識面需求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學生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初步的職業判斷能力。一般應包括:
(1)基礎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這類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具有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應用數據的能力、語言文字書寫和表達能力、以及必要的社會人文素質。
(2)一般商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這類課程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財政、金融、市場、經營管理、組織行為等一系列課程,使學生了解企業、政府機構和非盈利組織的活動及部門設置特點,理解企業如何整合和應用這些知識。
(3)專業核心課程,這類課程的核心應該體現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和有效途徑上。而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表現在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形成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實踐教學環節。
3.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了使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要求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會計工作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有較充分的準備,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為此,對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新思路,改進實踐教學方法,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從而構建理論聯系實際、由淺入深、形成學生在校四年不斷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完善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經濟業務認知實習。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前,為了對本專業有所了解而進行必要的企業參觀性實習,讓學生觀摩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了解不同企業經濟業務的循環過程,明確經濟業務發生的標志――原始憑證的取得、填制、審核、記錄等。認知實習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識,是為學習理論課服務的,不強調培養操作技能。(此項實習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學期)。
(2)會計崗位認知實習。在完成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后,讓學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實習基地或企業進行隨崗或頂崗實際操作。學生親身到企業財務部門參與企業具體的業務處理(或觀摩企業財務人員的實際操作),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增強感性認識,還可把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檢驗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或通過感性的認識,分析實踐與理論的區別或差異,以便靈活掌握所學知識,活學活用。更加熟悉企業經營活動的來龍去脈以及工作內容和崗位職責,增強學生會計業務的實際操作技能。(此項實習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學期)轉貼于中。
(3)企業會計業務模擬實訓。在學生完成中級財務會計學和成本會計學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在校內組織企業財務會計的模擬實訓,模擬實訓的內容應包括企業財務崗位設置及要求、企業財務制度、企業會計核算流程、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應相對突出出納崗位、往來結算、存貨收發及其管理、職工薪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成本核算及其管理、對外投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期間費用、納稅申報、利潤形成及其結轉、財務報告的形成等各個方面。通過模擬實訓使學生對企業財務會計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全面的、感性的認識和把握。這里特別強調提出,在設置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時,應當有意識地設置一些不確定(或需要在了解經濟業務實際發生情況后方可確定)的經濟業務,或出一些錯誤的經濟業務,給學生一些判斷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判斷,或參閱國家財經法規、稅收制度加以判斷,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允許學生作出不同的判斷,不要形成標準的財務結果,否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并且與企業、社會現實也不符,還容易使學生養成依賴老師給出標準答案的習慣。
(4)企業具體業務實踐。在完成學生校內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到企業參與企業會計實習,或引導學生到企業、金融機構、財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事務所等機構進行專業實踐,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積累工作經驗,增強崗位工作能力,為走出校門參加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5)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完成。學生在學完全部課程后,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縮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適應期,在畢業前進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綜合性實習,即畢業實習。通過畢業實習,可以鞏固、發展學生已獲得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財務工作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正確處理經濟業務的能力和技巧,并為做好畢業論文進行必要的準備,如開展調研工作、資料收集等。同時也為學生就業提供選擇的機會,使學生提前對就業形勢、就業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真正實現學生就業的零適應期。
畢業論文的完成是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必修環節,是對學生四年所學知識的綜合檢驗。但是獨立學院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于二本以上學院的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畢業論文的選題、要求等各個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把考察學生的側重點放在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解決基本的經濟業務問題的能力,處理中小企業財務、稅務等業務能力上。要求學生必須深入到企事業組織,解決自己了解到的企事業組織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務實地理解和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真正通過畢業論文的完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能力型教學方法初探。要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就必須改變已有的教學觀念,要“開門”辦學,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要放手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掌握生存規則,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免疫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為此我們要改變教學方法,要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力”,讓學生逐漸養成自我學習與不斷更新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實行啟發式教學。傳統的系統知識講授法、演示法等,對學生掌握會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收效甚微;為彌補這些教學手段的不足,會計實踐教學中,應采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啟迪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啟發式教學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并在自學之后對自學成果進行檢驗,使每個學生都在發表見解中得到鍛煉。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際應用時,教師根據模擬企業的情況,針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以及國家企業會計準則、財經法規和稅收制度的要求結合涉及到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業務的性質,明確確認、計量的屬性和價值,在準則、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可以有不同的處理結果。例如,企業發生的審計人員“差旅費”該如何入賬?這一問題就需要告訴學生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計入“管理費用”,也可以計入“銷售費用”(商品流通企業)。
(2)精心設計財務處理程序圖,采用圖解直觀教學。會計圖解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會計教學過程中,通過分析與歸納,將會計處理程序、會計憑證傳遞以及會計賬簿之間的關系抽象概括為圖表形式,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講解會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利用圖解進行會計教學直觀形象。會計賬務處理程序圖解是會計教學的主要內容。它是由兩個以上“T型”賬戶、表示賬戶對應關系的符號、金額以及簡要文字說明所組成,是反映某項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程序的圖解。針對《企業財務會計》課程中相關的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核算內容,把采購儲備、生產過程、產成品入庫及銷售過程的資金運動,采用實賬、實表的方式,把對供、產、銷進行核算的整個過程制作成模擬實際運行的程序圖,使之具有模型化、直觀化、操作化的特點,讓學生手眼腦并用,對會計核算過程取得深刻而直觀的印象,輕松掌握會計的內容和方法。
(3)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下轉第142頁)(上接第134頁)學手段,進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企業會計實際操作過程直觀地表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充分利用投影、幻燈、錄像、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和相關財會軟件,靈活選擇操作練習、個別輔導、對話、模擬、游戲、問題求解等教學形式,直觀、形象化地組織教學。會計的基本技能訓練也可由計算機模擬來實現。
總之,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即在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時,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配置而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實習教學和社會實踐。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構建完善的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才能真正提高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更好地為獨立學院的教學服務,培養出實用型的財會高級應用型人才。
[本文系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獨立學院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編號2008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懷珠.山西省高考志愿填報方法與技巧.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2009
篇8
實行部門預算以來,財政部門為了支持高校發展,預算中不僅安排了基本經費,而且安排了專項經費,用于支持學校在教學、科研、學科、人才強教、信息化管理、實驗室建設、質量工程建設、基礎設施改造等方面發展,對高校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專項經費一般是指財政部門或上級單位以指定用途的方式撥付給行政事業單位的資金,該資金一般是用于完成某種特定的事項或工作,不能改變其用途,具有專款專用的特點,需要獨立核算。現針對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特點就專項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加以分析。
二、存在的問題
(一)專項經費預算編制、評審中存在的問題
(1)預算編制缺乏全局觀念
在高校的教育事業經費中,有相當大的比例來源于財政專項資金,各高校為自身建設和發展,都把專項資金視為提升學校各方面發展的重要資金來源,都很重視對專項資金的爭取[1]。但因學科、科研、教學分部門歸口管理,互相溝通不多,項目負責人大多是教學科研的骨干,在不耽誤教學科研工作的情況下,再完成相關項目的申報執行工作確實工作量較大,往往為完成任務倉促上報,缺乏科學的論證評估機制,調研不夠,預算編制缺乏科學性。如有些連續性項目沒有全面考慮做好規劃,重復建設、重復購置較多,有的設備購置后沒地安放,有的設備購置后相關配套跟不上,無法使用,造成資產閑置,資金使用效益低下,而需要的設備卻沒做預算。還有些基礎設施改造項目,改造沒幾年,又不符合學校發展需要,又要重新改造,浪費嚴重。
(2)項目績效目標、項目內容及申請理由等不明確
北京市專項申報在寫明項目內容及申請理由的基礎上,從2010年增加了所有項目都要寫明績效目標的要求,但很多項目的績效目標、項目內容和申請理由不明確,理由不充分,項目內容不夠全面,漏洞較多,執行過程中偏差較大,達不到預期績效目標。
(3)預算支撐材料不夠詳細
預算編制時,很多項目支撐材料不能按要求提供,不能為自己的預算提供有力支撐。支撐材料在校外評審時不能自圓其說,評審核減較多,無形中減少了本單位的預算額度,影響本單位的績效考核。
(4)校內項目評審流于形式
在項目申報校內評審時,有些學校并沒有真正組織專家對將申報項目進行論證、評審,雖然專家簽字了,但并不了解項目內容。這種流于形式的評審沒有起到校內把關的作用,上報后校外評審自然問題較多。
(5)項目網上錄入時錯誤較多
實行部門預算以來,北京已經全部實現了網上申報,專項經費要每個項目逐個錄入,錄入過程中很多參數要選擇,如果選擇錯誤,往往造成項目不能及時評審或淘汰,比如信息類項目要先報經信委評審后再報財政評審中心進行評審,如果類型選擇不對,會影響項目評審或批復。
(6)評審人員業務素質不高,有些經費核減不合理
專項評審主要以申報資料為依據,由于評審人員經常更換,缺乏實際調研或評審人員素質不高,并不了解高校項目特點,評審時主觀性較強,有些核減不合理,有些預算不合理的又并未核減,造成專項評審結果與實際不符。
(二)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經費下達較晚,影響執行進度
北京每年預算是在上年的9月開始,批復在次年3月,經費到達項目單位一般在4月份,有些項目在半年期間已經發生了變化,偏離了預算;有些基建項目各種批復手續前期費用需要提前支付,但國庫集中支付條件下,項目經費只能從國庫支付,不同帳戶之間不允許轉帳,造成付款時的麻煩等,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項目執行進度。有些追加經費撥款年底才到,沒有足夠時間進行有效實施和執行。
(2)政府采購流于形式
政府采購過程中雖然看似流程無懈可擊,實際上存在很多問題,采購來的設備高于市場價很多、性能不好且售后服務跟不上,更有些暗箱操作圍標等違法事件發生。近幾年加大對高校經費的審計力度,違法案件不斷出現,很多違法案件都是跟招投標有關,不得不引起人深思和關注。
(3)預算和執行兩張皮
項目執行過程中,很多項目報銷內容和預算不符,經常出現一些隨便改變專項經費用途的現象,嚴重損害了高校專項經費使用的專用性,破壞了預算執行的嚴肅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基建項目,批復后,由于申報時對項目缺乏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未認真進行可行性研究,編制預算較粗,雖然按招投標程序進行,但招投標項目內容已改得面目全非,竣工決算與工程預算相差甚遠,預算和執行嚴重脫節[2]。有些項目的設備采購預算和執行也經常改變,有些專項軟性支出評審時預算較粗,實際執行時不好掌握,預算調整較多。
(4)不按進度執行,突擊花錢現象嚴重
由于有些專項下達較晚,有些項目負責人忙于日常工作,沒有做好項目執行進度計劃,平時不著急,每到年底或項目要收回時才開始執行,年底突擊花錢現象嚴重,財務人員年底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不堪重負。更有甚者不按合同支付進度,將專項款從國庫帳上轉到供貨商帳上,造成假支出現象。盡管如此,多年來財政年底結余很多的問題一直未解決,
(三)績效考評中存在的問題
(1)績效評價的理念存在問題
多年來,很多高校一直是重投入,輕產出。重視專項資金申報使用,而對專項資金的效益關注不夠,這導致績效目標不能有效實現,達不到項目建設的預期目的。
(2)高校通用的績效考評指標過于復雜且不明確
由于高校專項資金類別較多,很難有指標來覆蓋所有項目,比如信息化項目、教學改革、人才強教、基礎建設等項目側重不同,核算內容不同,考核指標不同,有些是可以量化的,有些是無法量化的,指標不能很好的衡量成果。
(3)績效考評的成果質量不高
項目成果質量普遍不高,有以下現象:高校專利成果較多,但轉化成生產力的很少;發表的論文很多,有影響力的學術論文很少;出版圖書的很多,但能有銷量的不多;購置的實驗儀器設備很多,但使用的不多;基建改造項目投入很多,但工程質量不高;人才強教項目很多,但培養的人才不多。
三、針對以上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1)預算編制要全面、細致,具有前瞻性
申報的項目要進行充分的調研,并結合前幾年相關項目建設情況、現有的需要、將來的發展,全面考慮項目建設內容和項目預算,明確績效目標,科學合理編制預算。對項目經費預算要盡量細化明確,支撐材料要有說服力,要能為項目完成提供經費保障。
在預算上報前,學校要提前兩個月由歸口部門組織項目負責人申報項目,經歸口部門初步選擇后,財務處組織各部門參加校內專家評審,從財務處、歸口單位、項目負責部門幾個方面綜合考慮項目的可行性及預算,分輕重緩急,優先考慮必要的項目,按順序評審出上報教委的有關項目,并提前做好支撐材料的準備工作,預算額度不夠的可在校內經費中安排。
(2)提高評審人員業務素質
校外評審人員一般是上級財政部門指定的,財政部門要嚴格把關,評審前對相關人員進行業務培訓,針對不同類型項目安排有相關的經驗和業務素質評審人員,評審機構要每年收集被評審單位的意見,及時調整相關評審人員,提高評審質量和水平。
(3)嚴格政府采購管理,加強項目執行監管
貨物及工程項目達到一定標準都要通過政府采購,學校要在采購每個環節把好關,嚴格按流程操作,財務、監察審計、歸口等部門要齊抓共管,全程參與,確保采購行為公開、透明,確保貨物、工程質量,防止和杜絕專項經費在使用過程中的違規現象。
(4)加強預算控制,嚴格按預算執行
預算一經下達,不得隨意變更,嚴格按預算執行,特別是各項目之間不得隨便更改用途,如有特殊情況,按原審批程序上報調整預算。這也要求各單位加強電算化核算工作,增設項目經費收支科目單獨管理[3],根據預算控制需要設置相關科目,讓電腦對一個項目的各項資金進行分別控制,這樣才能有效控制超支,更好按預算執行。
(5)落實責任制,保證項目執行進度
建立項目負責人和主管部門領導對項目共同負責制度,項目負責人組織相關人員按計劃進行工作,合理安排支出進度。主管部門負責人對專項主要起到監管、督促、協調的作用,審計財務部門也有監督、協助項目完成的責任。特別是財務人員要有高度的責任心,及時掌握項目執行情況,協調解決執行中存在的問題,為項目執行提供好的建議和意見,解決年底結余資金太大的問題。
(6)建立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高校的上級部門應對專項經費建立一套科學的(下轉第125頁)(上接第122頁)績效評價指標,以往的考核指標過于復雜,實踐中不好操作,應針對各類項目確定不同的評價指標,盡量能量化,預算編制時也應該參考這些考核指標。通過內審或社會評審每年有針對性的考評一些項目,項目績效考評結果應與責任人的業績評價、薪酬、職務升遷掛鉤,調動教工參與專項經費管理的積極性,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參考文獻:
[1]佘文琰.高校專項經費預算管理探析[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20):281-281.
[2]唐玉平,曹永模.加強高校專項資金內部審計工作的思考[J].中國流通經濟,2010(12):
71-71.
[3]劉曉玲.高校專項資金核算探討[J].教育財會研究,2011(1):24-24.
作者簡介:
篇9
實踐課程體系;會計電算化;三層雙軌六位一體;一體化;開放式
[中圖分類號]F2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1)10-0080-04
高等職業教育的核心不是“高等”而是職業,其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具體講是職業勝任力,包括個人適任力,環境適應力和行動勝任力三個方面。本文通過對會計電算化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內涵的深入分析,探討會計電算化專業“三層雙軌六位一體”“開放式”高職實踐課程體系。
一、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現狀
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體系存在著諸多問題,電算化教學滯后于實際應用。
(一)實踐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專業實踐技能差
調查發現,在目前的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體系設置中,基本上是單項實訓―綜合模擬實訓―校外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體系,校企之間缺乏政策的扶持和契約的約束,校外頂崗實習的單位不多,專業對口率極低。一些學校僅僅停留在單項實訓層面,沒有建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沒有集中地開展綜合模擬實訓,學生實踐操作系統性差。1.專業技能訓練少,實踐課程體系設置不夠科學,尚未充分考慮就業市場的變化和用人單位的需要,靈活性差,學生職業勝任力差,單位滿意度低。2.尚未建立突出實踐技能的課程評價考核體系,評價考核仍以筆試理論文化知識為主,沒有突出行業職業技能訓練的企業考核,沒有把學生的職業勝任力和就業能力納入評價體系。
(二)校企合作開展不力,校外實訓基地難以落實,實習鍛煉達不到預期目的
由于財會工作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會計電算化專業開展校企合作很難實施,大多企業不愿意接受學生頂崗實習,即使大部分高職院校已經簽署了"友情式"校外實訓基地合作協議,但該專業學生到單位頂崗實習往往不可能,頂多是實習基地參觀實習,時間在半天到一天。原因是由于學生業務不熟,既不能給公司增效,又增加單位的負擔,加之公司財務人員不愿意學生接觸他們的財務機密,更不愿意主動培養學生與自己競爭。即便部分學生自己聯系了實習單位,但很難直接參與實際財務工作。頂崗實習流于形式,校外實訓基地名存實亡,校企合作只是紙上談兵,使得學生的專業生產實習落不到實處,達不到預期實踐鍛煉目的,這嚴重影響其實踐教學質量。
(三)模擬實訓室缺乏仿真性與系統整合性,人才培養規格不高
通過調查,現階段90%高職院校都建立了會計實訓室及電算化實訓室,但70%未能達到仿真要求和學生實驗需要,只不過是一些電腦加幾個軟件,缺乏會計工作環境,這樣不僅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無法達到分組輪崗輪訓的目的和學生基本技能的培養與鍛煉。更何況手工記賬資料與電算化資料截然分開,缺乏系統整合性,這樣手工實訓結果不能得到計算機的驗證,學生也就無從體驗會計電算化的優越性,更談不上培養應用型、復合型人才了。
(四)專職教師實踐技能薄弱,實踐教學質量不高
目前各高職院校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師大多是從學校到學校,即便考取了會計師以上職業格,獲得了“雙師”職稱,但是不具備雙能力,實踐技能薄弱,由于沒有到企業從事一定年限的會計工作,缺乏一線的實踐經驗,很難有效地組織實踐教學。再者一些老師雖然掌握了豐富的會計知識,也具備了一定的實踐技能,但缺乏會計工作的相關專業知識的儲備和相關問題的處置能力,指導實踐教學缺乏真實性,解答不了真實工作環境下的復雜問題,難以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系統性實踐教材和教學案例短缺,不能適應高職教育的發展
目前,會計電算化專業系統性實踐教材比較缺乏,沒有系統、完整的實踐性教學資料。1.許多高職院校使用的實踐教學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壓縮版”,其實踐性內容嚴重不足,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內容相當分散,不會對一個完整項目按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來進行內容組織,而是按照學科設置。2.即使一些院校開發了基于典型工作任務、項目驅動的實踐教材,只是賬務處理過程,缺少反映經濟自身辦理過程,比如審批、納稅、稽核、檢查、審計過程。3.對于實驗和實習的程序目的、訓練項目和具體技能要求、實踐效果的評價和考核等實踐教學中的具體問題,缺少系統的指導性文件,致使實踐性教學不規范,影響了教學質量。4.不重視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性教學案例的建設,這樣不利于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
二、重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體系
(一)重建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
重建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基本思路是突出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的原則。實踐課程體系的建設源于企業及行業,又高于企業及行業,將企業、行業的工作過程提升為高職教育過程。即由專業指導委員會和行業企業共同確定會計電算化實踐職業領域,進而對會計電算化專業所對應的崗位實施典型工作任務分析,再對典型崗位(群)的工作進行分解、分析、歸納、提煉成學生需要掌握的綜合職業技能和操作能力,然后對技術和操作能力需要的知識點、技能點和素質點進行梳理,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動領域轉換需要開設的實踐課程等,構成實踐課程體系,最后組織實施教學。
(二)基于工作過程的“一體化”會計電算化的實踐課程體系內容和設計
根據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調研分析,社會對會計的需求主要為中小企業和事業單位出納、會計、財務管理、會計電算化、審計等崗位,在建設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時要充分考慮市場環境和用人單位需求的變化,結合會計工作任務的特點,設計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具體有以下實踐技能1.珠算與點鈔;2.手工會計基本技能實訓;3.出納基本技能實訓;4.電算化會計基本技能實訓;5.手工會計單項崗位實訓;6.手工會計混崗綜合實訓;7.會計電算化維護管理實訓;8.電算化會計綜合技能實訓;9.校外培訓;10.技能競賽;11.多證強化;12.頂崗實習。
(三)建設基于工作過程的“三層雙軌六位一體”開放式和遞進式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三層雙軌六位一體”的開放式實踐教學體系
建設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崗位技能三個層次;手工賬和計算機賬雙軌并行;單項崗位實訓+混崗綜合實訓+技能競賽+考證強化+校外培訓+校外頂崗實習的“三層雙軌六位一體”的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創新“演、練、做”的實踐教學方法,實現“做中學,學中教,構建“職能定學、多證培養、學做一體、理實融通”的人才培養模式。
2.遞進式實踐教學組織體系
會計電算化專業建設即由單項崗位實訓(包括基礎會計技能、成本核算、財務管理與分析、會計電算化等)―技能大賽(包括珠算點鈔大賽、會計知識技能大賽、ERP技能大賽等)――考證強化(珠算等級證、會計從業、資格、初級電算化證、助理會計師等)――混崗綜合實訓(建賬、預算、核算、、審批、納稅、記賬、報告、審計等一系列會計經濟業務)――校外培訓――校外頂崗實習,層層推進,由淺入深,由手工記賬――會計電算化軟件賬務處理與分析――ERP全面預算與控制,提高財務效益,不斷強化學生的實踐操作技能,真正做到理實一體,課證融合,保證學生取得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
三、高職會計電算化的實踐課程體系建設的有效措施
為了確保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的順利推進,培養一流的高技能人才,我們還得采取以下的有效措施:
(一)實現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生態教學,更能適應職業教育的要求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教育相協調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這就要求我們的職業教育要實現教學生態化,尤其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更應實現生態教學,使得教學與市場環境的變換相一致,開展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教育新機制,不斷提升教育發展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從而建設一個和諧有序的、持續發展和充滿活力的會計電算化專業教學生態系統。
(二)創新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育教學模式,努力提高職業勝任力
對于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通過任務驅動,“演練做”,教師系統性地引導教學,發揮“點撥”職責,開創引導型學習方法,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突出學生的能力本位,采取網絡教學、動漫、網絡視頻、教學資源庫建設等教育教學模式,通過在線論壇與答疑,QQ、BBS、電子郵件等拓寬師生聯系渠道,提供全面,及時的學習支持服務,倡導學生自主學習,進行思維引導,學生經歷自我認知、自我發展、個人適任職業發展過程,最后達到、適職適任,與環境相適應。
(三)改革實踐教學組織方式,實施柔性化實訓教學
實施柔性化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更趨于“工學結合”。1.實施集中授課,上午課堂教學、下午上崗操作;2.理論與實踐輪留交替一周的“工學交替”方式,真正做到學以致用;3.一學期末1~2周安排一門會計綜合實訓課,實現系統化教學。4.事務所實訓基地進行全天候上崗操作或實踐培訓,使學生在上崗操作中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思考、學會分析,更能增強會計電算化實戰能力。5.把畢業綜合實訓作為重要的實訓環節,做到理論與實踐的升華。
(四)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標準和實踐考核評價體系
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職業通用標準與具有職業針對的專項標準相結合的人才質量評價標準。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大多是單項基本技能實訓,綜合崗位實訓、校外頂崗實習三個層次,故實踐考核要突出實踐應用性,著重考核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建立一套科學易行的實驗考核體系。1.實踐考核成績能量化的要量化,由分項實訓、模擬綜合實訓完成情況、實驗設計數據及流程、實驗報告、小組同學評價五部分,對每一個學生實驗操作的全過程進行考核并評定成績。2.對于校外頂崗實習,實施以實行“企業考核為主”,“校內教師考核為輔”的的項目考核法,實現學生上崗業績與學習成績雙向融合。3.甚至某些實踐課程,在考核內容上將“課程考試”和“認證考試”合二為一,從而增強學生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五)切實加大加強校企合作,搞好多方向實習實訓基地建設
對于會計電算化專業校內實驗實訓室,力爭建立仿真會計工作崗位實訓室,應安裝先進的ERP軟件,從預算、市場、融資、日常運轉、財務、人才等全面預算與管理。模擬實習室用隔板分成不同崗位的主管會計、制單員、審核員、出納員、記賬員和報表報稅等財務部門,并配置財務工作所需的各種用品用具,包括各種公章、手章、會計科目章、轉訖章以及各種銀行結算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和會計報表等,在仿真實工作、環境、崗位、內容和流程中進行崗位工作的綜合實訓,以提高學生操作技能,綜合職業能力。
切實加大加強校企合作的力度,教產合作,實現產學資源的互補,達到校企雙贏、校企互動的良性循環。努力改變校企合作難以落實的局面,與多種企業多方向開展校企合作。1.與生產企業、工業、服務業、房地產業及流通業和事業單位等合作,適當采取對其車間、材料庫、倉庫、財務部門等參觀見習,專家講解、培訓等方式開展實踐教學,讓學生對企事業單位有所認識,從而更容易接受會計知識,有助于實踐技能的提高。2.企業與學校建立比較固定的實習基地,讓學生獲得更真實的實際經驗。重點與會計師事務所合作為突破口建立實訓基地,采用記賬方式,學生一方面了解真實的企業的經濟業務往來賬款的會計處理等,另一面給別的公司做賬,大大提高了其實踐操作能力,也提高了學生職業勝任力。3.行業、企業、會計事務所和學校聯合創建大學生會計實訓基地,會計事務所承擔培養合格人才的職責,有義務接納實習生并培訓指導,致力于提高會計電算化人才質量。4.有實力的職業院校,可以創辦自己的財務咨詢公司,這是一種新型全真實踐教學模式。它對外是開展記賬、財稅咨詢、審計等業務,對內是訓練學生會計職業經驗的操練場,具備會計人員的教育職能。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安排學生到財稅咨詢公司實踐,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實際企業的會計工作,有助于提高訓練學生的實戰經驗。同時體驗單項實訓無法做到的銀行的往來轉賬結算,納稅申報等工作,真正做到理實通融,教學做一體,開創一種獨有的會計實踐教學模式。
(六)強化“雙師”,“名師”建設,提高專職教師實踐技能
1.高職院校應積極創造條件,對會計電算化專業專職教師通過崗前培訓、在職進修、考察等多種途徑,幫助教師提高個人基本素質和水平。
2.通過激勵措施,讓教師考取中級會計師,高級會計師、注冊會計師職業資格,雙師達到85%以上;
3.分期分批派遣優秀青年專業教師到主流軟件公司像用友、金蝶等參加培訓,或者深入企業實習,頂崗鍛煉,了解會計電算化軟件在企業中的實際應用情況及安裝、維護的技巧與方法,學會用Excel進行成本計算,費用匯總及圖形分析等。
4.讓一部分骨干專業教師在企事業單位或會計事務所長期兼職,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水平,真正達到雙師雙能力,即“授課能力+實踐能力”。5.要打造會計電算化專業名師團隊建設,爭創省級、國家級優秀教學團隊,做到會教,教得好,會做,做得好,德才兼備,提高專業團隊整體素質和實踐教學技能,強化院校內涵建設。
(七)加強系統性實訓教材和實踐案例教學建設,使得課堂實踐實訓與上崗操作實現零距離交匯
對于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訓教材要適合高職教學,適合職業能力的培養,按照職業教育技能鑒定的要求,可以編制實訓課程及實訓資料,應用改革與創新教材。在編制實訓教材時,本著“必需、夠用”為原則,進行系統化組織內容,要把新標準、新方法和新人力及時反映到教材中,以優化教材體系,使學校教育與社會需求和學生個人需求密切結合,以培養社滿足社會需求的不同規格的人才。
經典的案例,組織教師開發、編寫、,在選擇案例時要遵循實用性、典型性、綜合性原則,根據會計電算化的教學內容、重點、難點、目的精心選擇具有仿真性、連續性和代表性的模擬實踐資料,教學案例既可以來自教師的實際工作,也可以參考經貿報紙雜志,企業財務報表資料,結合社會經濟的實際狀況,編寫電算化實踐性教學相配套的教學案例庫。教學案例庫,均可應用于會計電算化實踐性教學,課堂上通過小組討論,模擬實驗、辯論、公開演示課等形式,教師進行引導、提示、總結;對案例進行分析,以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擴大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及人際溝通能力和財務軟件應用技能。手工與計算機資料要統一,能互相驗證,即手工會計實訓完畢后,一些案例把資料帶進會計電算化實訓室,通過學生獨立完成從建立賬套――完成初始化――賬務處理核算子系統――固定資產核算子系統――工資核算子系統及會計報表核算子系統的全過程,熟練掌握軟件提供的各種功能。
(八)深化高職教育的辦學體制、機制,加大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依據《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剛要(2010―2020年)》高職教育要以企業為主體,職院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系,建立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訓體系。
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體系的變革,應敢于打破原有學科體系,整合相關實踐課程,使其手工記賬和電算化實踐系統化和集成化,努力提高實踐管理水平,保證教育質量,“門當戶對,尋親訪友”找行業背景(地市級也管用),尋求行業、企業的合作與支持,在教產合作取得實質性進展。與學生認知、理解同步的相關理論課與實踐課可以組合在一起,邊學邊練,改變以往按三段式規劃教學的慣例。例如:在開設《財務會計》系列課程的同時,可以同步安排《會計實務模擬》等實踐課,以便加深對會計理論的理解和提高實際動手能力。
注:本論文是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課題《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課程體系建設》,項目編號:NZK-2010008。
[1]徐新華.會計電算化實踐教學研究與探索[J].職業時空,2010.
[2]賀軍.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與實施[J].會計之友,2010.
[3]李鳳云.簡論加強高職會計電算化專業實踐教學的幾個措施[M].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篇10
一、廣西現代商貿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實踐探索
廣西現代商貿職業教育集團是廣西首家面向現代商貿和農村現代流通領域的職業教育集團,由廣西經貿職業技術學院牽頭成立,目前已有50多家職業院校、企業單位和行業協會等成員參與,建立了專業建設委員會、職業培訓辦公室、校企合作委員會、實訓基地建設委員會、招生就業合作中心等工作機構。集團成立以來,以服務為宗旨,以服務樹形象,以服務求發展,以促進現代職業教育與現代產業融合發展為途徑,走出了一條“政行企校聯動、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的特色發展道路。
(一)政行企校聯動,服務商貿流通產業發展
產業帶動與引領教育發展,教育支撐與服務產業振興,這是集團化辦學的宗旨和方向。廣西現代商貿職業教育集團堅持“以對接現代商貿流通產業為宗旨,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專業發展為紐帶,以文化建設為載體,以校企合作為依托,以合作共贏為目標”的辦學指導思想,在廣西供銷合作社的大力支持下,聯合行業協會、知名企業和職業院校等成員單位,構建了政行企校聯動的合作機制,促進教育鏈與產業鏈有機連接與融合。
集團堅持“對接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引領產業”的辦學思路,全力服務商貿流通產業發展。如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相對接,牽頭院校主動對接北部灣經濟區、珠江—西江經濟帶等區域性國家新戰略帶動的以商貿為龍頭的現代服務業和農村現代流通業的發展,進一步優化專業布局,形成了財會金融、現代流通、信息化建設、旅游與餐飲、流通基礎設施建設等五大核心專業群,彰顯了鮮明的辦學特色。2013年,電子商務等5個專業獲得中央財政支持職業教育建設專項資金。2014年,營銷與策劃專業等6個專業獲批成為2014—2017年廣西高等學校優勢特色專業建設點的重點建設專業。文化建設與產業發展相對接,以牽頭院校為核心,在廣西高職院校中第一個獨創性提出把集團建設成為“桂商文化”研究、傳承與創新示范基地,振興以商貿流通產業為核心的“桂商文化”,打造集團文化內涵。2014年,以“桂商文化”為背景的《桂味公廚》項目獲全國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二等獎。
(二)適應發展需求,服務行業企業改革振興
服務合作,服務需求,服務發展,服務共贏,這是集團化辦學持續發展的依托。集團化辦學中,行業、企業也是集團的組成主體,而且是集團的資源主體,更應該是集團的服務主體。集團運行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行業、企業的發展需要,為行業、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服務,充分調動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促進學校人才鏈與企業利益鏈的有機融合,推動集團持續健康發展。
集團依托學校成立的廣西首家“農村現代流通研究所”,以項目合作為紐帶,積極服務供銷社改革振興和當地農村現代流通發展。與廣西巴馬縣、融水苗族自治縣等多個地方供銷社簽訂合作協議,承擔和完成了《供銷社改革總體方案》《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項目建設一次性規劃》等項目的研究與編制任務,為廣西供銷合作社編制了《關于加快推進鄉鎮供銷社改革發展的實施意見》和《全區鄉鎮供銷社改革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目前,集團農村流通管理咨詢服務水平代表了廣西區域的最高水平,在廣西供銷合作社和廣西高職院校中具有重要影響,成為集團發展的品牌和名片。
集團充分發揮學校場地和師資優勢,專門成立培訓中心,為企業提供培訓服務。如會計生產性實訓基地技術裝備水平與行業標準相對接,2013年獲批成為“廣西高等職業教育示范性實訓基地”,是廣西規模最大的會[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畢業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計職業資格培訓及鑒定中心,是中國—東盟商貿中心和區域性現代商貿物流基地急需人才培訓基地。近兩年來,面向企事業單位舉辦會計師、助理會計師等職業培訓,參培人員達5萬余人次,為全區職業培訓和企業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產教深度融合,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這是集團化辦學的核心,也是職業教育與產業融合的交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吸引更多資源向職業教育匯聚,助力集團人才培養。集團成立以來,始終把人才培養放在集團工作的首位,依托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協同育人,突出特色辦學,將商貿流通人才培養深度融入到產業鏈中,全力服務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如集團針對“農民增產不增收,農產品流通難上難”的中國農村“老大難”問題,與廣西特產網(農村流通龍頭企業)及其上下游企業開展了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其中,以建設“農產品流通生產性實訓基地”為重點,改革農產品流通人才培養模式,為農村流通現代化提供高素質人才支撐。通過人才培養與行業企業的緊密互動,把人才培養、大學生就業創業、農產品營銷、農產品品牌開發等與農產品流通產業鏈有機融合起來,把實踐教學、學生實訓實習、社會實踐等教學過程貫穿于農產品生產加工、經營流通、管理服務等各環節,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強化協同育人。“農產品流通生產性實訓基地”成為集團化辦學中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產教融合、互利雙贏的“校中企”建設典范,被評為“自治區示范性高等職業教育實訓基地”。農產品流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成果獲得2012年廣西高等教育自治區級教學成果獎特等獎和2014年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廣西特產網也因此獲得極大發展,規模和效益迅速擴大,加盟店由10家發展到4 0多家,年銷售達到5000多萬元。
(四)中職高職銜接,服務職業培養體系建設
服務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推進職業教育系統培養,這是集團化辦學的使命。集團成立以來,堅持把集團作為溝通中職和高職的橋梁,作為探索職業教育系統培養的載體,促進中職學校與高職學校在招生、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訂、教學組織等方面的銜接,推進中職高職“一體化”育人。
集團借助供銷合作社職業教育資源優勢,與集團成員單位廣西工貿職業學校、廣西梧州商貿學校等供銷合作社系統的7所中職學校聯合開展了“3+2”、“2+3”形式的五年制高職人才培養。集團成立招生就業合作中心,專門負責中職高職聯合培養招生工作。建立中職高職聯合培養對話互動機制,每年由一所院校承辦定期對話研討會,共商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專兼職教師隊伍,共享實踐教學資源,共訂教學實施過程,共擔教學管理職責,推進中職高職有效銜接,在集團內部初步實現中職高職“一體化”育人。此外,集團還與廣西區外2所本科院校開展了應用型本科專業試點聯合培養模式,積極探索貫通中職、高職和應用本科的人才培養“立交橋”。
二、推進集團化辦學引領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思考
廣西現代商貿職業教育集團具有鮮明的現代職業教育特征,實踐成效明顯。從廣西現代商貿職業教育集團的實踐經驗來看,新時期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必須抓好以下幾項關鍵工作。
(一)對接產業發展
從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的重點任務來看,首先要優化職業教育服務產業布局。集團化辦學必須扎根于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與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相適應,與社會需求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對接,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深度融入產業發展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調整、優化和升級的能力,真正發揮集團化辦學對促進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的重要作用,進一步激發職業教育的辦學活力。集團化辦學只有堅持對接產業、服務產業、提升產業、引領產業,形成產業引領教育發展、教育服務產業振興的良性互動,才能思路明確、方向正確,具有廣闊的可持續發展前景。
(二)服務企業需求
集團化辦學必須樹立服務理念,以服務為宗旨,以服務促合作,以服務創共贏,以服務求發展。企業也是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辦學主體,集團化辦學要充分考慮企業發展需求,主動服務企業發展需要,在服務中促進學校人才鏈和企業利益鏈有機融合,促進校企協同發展,形成互利互惠的利益共同體、發展聯合體。只有這樣,才能進一步凝聚企業、激發企業廣泛深入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各項活動,才能進一步推動集團化辦學由松散合作向緊密合作方向發展。
(三)深化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體現了現代職業教育的辦學指導思想。產教融合的根本要求是改革人才培養模式,主要途徑是推進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畢業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五個對接”。推進產教深度融合,既要尊重教育規律,又要尊重產業規律,真正探索職業教育“培養什么樣的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
(四)融入體系建設
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是新時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戰略重點,中職高職銜接是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集團化辦學在促進中職高職銜接方面,優勢和作用明顯。在集團化辦學中,要深入推進中職高職在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過程、質量評價等方面的銜接,創新銜接培養模式,主動融入和服務職業教育系統培養,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五)創新體制機制
集團化辦學是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現代職業教育辦學的重要組織形式,是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運行[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畢業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創新。《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提出要“創新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機制,按照市場導向、利益共享、合作互贏的原則,吸引各類主體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建設”[3]。集團化辦學要發揮體制創新的驅動作用,只有政府、行業和企業形成聯動,共同關心和支持集團化辦學,給予相關政策和經費支持,加強工作指導和督促,職業教育集團才能真正實現和諧持續發展。要發揮機制創新的帶動作用,只有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和諧發展的運行工作機制,通過項目紐帶,開展單項或多項合作,才能加強成員單位的聯系,實現集團成員之間的互惠互利和共生發展。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快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若干意見[Z].教職成[2009],2009-02.
[2]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Z].國發〔2014〕19號,2014-05-02.
[3]國務院.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Z].教職成,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