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散就散范文

時間:2023-04-11 21:15: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說散就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篇2

陳寅恪先生為紀念王國維先生,先后撰寫過兩篇文字。在清華大學為王觀堂先生紀念碑所勒之銘文中,先生贊美王國維先生云:“先生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陳寅恪先生認為,王國維先生之自殺,系身殉中國文化,此一行為正表現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其后,先生又在《王觀堂先生挽詞》之序中說:“凡一種文化,值其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于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象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

聯系到上文,可以說,在陳寅恪先生看來,具有觀堂先生所身殉之中國文化,就集中體現于《白虎通義》“三綱六紀”之說中。而觀堂先生為之殉難,正體現了“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那么我們可以推測,陳寅恪先生可能相信,《白虎通義》“三綱六紀”也具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然而,這兩者難道不是沖突的嗎?過去一百年間,從大學者到小青年,無不信心滿滿地聲稱,“三綱六紀”是所謂“封建禮教”之核心,是束縛、剝奪人之自由的理念、制度。陳寅恪先生錯了嗎?這個問題百思而不得其解。而這兩段話是陳寅恪先生對中國文化所發表的最為抽象也最為重要的概括、判斷。這里的論斷能否成立,將決定我們對于陳寅恪先生的歷史洞察力的判斷。

但反過來,陳寅恪先生的論斷也為我們準確地理解三綱,提供了十分重大的線索。最近兩年,因為研究華夏治理秩序史,而研讀《白虎通義》。借助關于封建制研究結論,再聯系陳寅恪先生的論斷,“三綱”的內涵逐漸清晰地呈現出來,由此也大體明白了寅恪先生見解之閎通深邃。

綱、紀間的關系

《白虎通義》之“三綱六紀”篇開宗明義地說:

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六紀者,謂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也。

據此,三綱、六紀就是九類人際關系。不過,綱、紀之名目也就表明,三綱與六紀有所不同:

故《含文嘉》曰:“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又曰:“敬諸父兄,六紀道行,諸舅有義,族人有序,昆弟有親,師長有尊,朋友有舊。”

這段話里分別談及三綱、六紀,并提出了今人反復引用的三綱說。接下來討論了綱、紀之間的關系:

何謂綱紀?綱者,張也;紀者,理也。大者為綱,小者為紀,所以張理上下,整齊人道也。人皆懷五常之性,有親愛之心,是以綱紀為化,若羅綱之有紀綱而萬目張也。《詩》云:亹亹我王,綱紀四方。

至少從字面上看,上面幾段話表明,三綱似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種含義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其意思似乎是說,君臣、父子、夫婦之間存在著某種支配一服從的關系。今人似乎正是據此而對三綱痛加批判的。

《白虎通義》接下來的解說則表明三綱六紀的另外一層含義:人際間存在多種類型的關系,但君臣、父子、夫婦這三對關系最為重要,構成其他人際關系之“綱”。此即綱舉目張之“綱”,乃是相對于“紀”而言的。相比較而言,六紀的重要性比三綱略低,在一定可以程度上可以統屬于三綱,下文明確地說:

六紀者,為三綱之紀者也。師長,君臣之紀也,以其皆成己也。諸父、兄弟,父子之紀也,以其有親恩連也;諸舅、朋友,夫婦之紀也,以其皆有同志為紀助也。

這段論述清楚地說明了六紀與三綱的關系。因此,“三綱六紀”連用,乃是凸現三綱相對于六紀的優先性,也即,這種說法旨在強調君臣、父子、夫婦三種人際關系在整個生活秩序中的重要性,治國者應當首先致力于處理這三種關系。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種關系所涉及的人的屬性各有不同:君臣為陌生人之間的公共性關系,父子、夫婦則屬于家庭內部的私人性質的關系。《白虎通義》以君臣為首,反乎人們關于儒家的常識性認識。無數人都在說,儒家只關心血緣、親屬關系,而沒有能力處理現代的“大社會”、“開放社會”中陌生人之間的關系。《白虎通義》的文本駁斥了這一點。儒家清楚地知道,自己生活在一個“大社會”時代,要創造和維持優良社會治理秩序,首先需要在陌生人之間建立健全的關系。基于這種認識,儒家把君臣關系當成優先問題予以討論——這里的君臣,當然不僅僅是政治上的,也包括其他領域陌生人之間的尊卑關系:組織內部必然有尊卑,有管理者—被管理者的關系,這就是君臣。當然,儒家學說對于君臣的思考,仍然集中于政府內部的君臣關系。

對于我們上述所揭示的三綱六紀的關系,人們可能并無多大疑義。尤其是對于六紀,今人并不在乎。真正引起今人爭議的問題乃是三綱內部雙方的關系。人們相信,儒家所構想的君與臣、父與子、夫與婦之間的關系是不平等的,是無條件的命令一服從關系。但研究《白虎通義》文本就會發現,這樣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這也是真正需要仔細辨析的。

君臣、父子、夫婦之相兼與相合

既然三綱乃是六紀之綱,《白虎通義》接著討論“三綱”之性質:

君臣、父子、夫婦,六人也,所以稱三

綱何?一陰一陽謂之道。陽得陰而成,陰

得陽而序,剛柔相配,故六人為三綱。

篇3

1. 問題的提出

進入高三,課型模式比較固定,以復習講評課為主,形式比較單一,常常陷入習慣性的“誤區”。

習慣一:一人承包,有限制的參與

雖然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從實際操作來看,教師還是會不由自主的從審題到解題一人承包,一講到底,或者是點綴形式的由學生開個頭,然后接下來的全是自己的事,或者是在整個環節上涉及一些環節是由學生完成的,體現學生的偽主體性。

習慣二:割裂過程,限制思考

在出示題目后,教師有意或無意的設置時間段,如教師未等學生進行思考或學生的思考剛剛“起步”,便急于提示或抽取題干的關鍵條件,或給出本題的思路或方向,使題目便以快速。順利的解決。題目解決后,教師以自己的總結結束本題,匆匆轉入下題的講解。教師習慣于這樣的過程,在較有限的時間內可以涉及到更多的題目,節約了時間又避免了偏差。而這樣的講題過程,學生的思維受到較大的限制,對于題目的真正領會的掌握只能依靠更多的重復訓練。

習慣三:過程與結果有失平衡

講題時,教師或始終把著眼點放在最后的答案上,不是放在過程中。在過程中體現的方法和一些具體的解題技巧沒有能夠明確的傳授給學生,只能希望學生自己鄭蝶時候再去體會和理解。而高三繁重的作業不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吸收課堂留下來為做完的事情。另一方面,教師著重過程的方法,注重變式和發散,反例或錯解的強化,最后的結果沒有明確的演算或板書,學生接受的信息量過大,反而有些混亂,只知道一些細節而沒把握好大的解題策略和方向,“見樹木不見深林”。

為了克服上述的習慣性“誤區”,在講評教學中,嘗試改變過去的操作模式,融入新課程理念,仿照“教師說課”,把學生說題引入課堂,發動學生,全面參與,變變被動為主動。

2. 說題的形式與實踐

2.1說題的形式

說題活動仍然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進行,說題的范圍一般是一道典型例題或者是一批同類型題。一開始,由學生說題,要不感覺無從說起,要不三言兩語說不透徹,甚至離題太遠。

于是,我們向學生介紹波利亞的《解題表》,展示數學解題的一般過程:(1)弄清題意;(2)擬定方案;(3)執行方案;(4)回顧。根據具體的學習任務而定,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這個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什么?和他相聯系的知識點有哪些?條件能推出什么?是否有與原題類似的基本題型?要求(證)得結論結論需求(證)得什么?聯系條件和結論的橋梁是什么?解決此類問題的一般方法是什么?有沒有更好的解法?能否推廣等等。

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我們把數學說題的內容分解成如下三部分:說題目,說方案和說反思。具體如下:

(1)說題目

所謂說題目就是要運用數學語言說清題目所給的信息:題目屬于哪一種,是否有熟悉的地方,已知條件(包含隱含條件)有哪些,要求的結論是什么等。

(2)說方案

說方案也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條理清晰的說明解題思路。

如果題目類型熟悉,就可以提取以往的解題經驗進行模仿、構造;如果不熟悉,可以先說由題目條件的到哪些結論,這些結論是否有用;要求的結論需要什么條件,這樣的條件怎樣才能獲得;如何給條件和結論進行牽線搭橋;是否需要引入輔助元素;能否把題目一般化或特殊化;能否把題目進行分割或者重組等。經過以上的探索,學生可能會有不同的解題思路,提高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的表達交流能力。

(3)說反思

解玩數學題后,還要對解題進行回顧反思。說說這個解法有無漏洞;有無其他的方法這個問題實質是什么;能否推廣結論等。通過說解后反思,可以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及時檢驗、總結,以減少錯誤、尋找問題的實質、關鍵和解決問題的通性通法規律。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習數學的興趣,還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2說題的實踐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學生并不能很好的表達自己的思路,即使是簡單的說解題過程也只有三言兩語,蜻蜓點水。因此,一開始教師應講清楚說題的目的和步驟,參照《解題表》和注意事項,給出示范,學生通過模仿階段,直到較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

3.說題的感悟與收獲

“說題”活動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開展數學“說題”活動,把學生從被動聽推到主動說的地位,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有提高了數學交流能力,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從而更好的達成預設的教學目標。“說題”暴漏了學生的思維過程,再現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在解題實踐中完善學生的思維品質和嚴謹的學習態度。結合本校的學生生涯規劃,創建共進小組的課題,說題活動不僅在課堂上,而且還拓展到課堂外,不僅是師生之間的說題,還可以使生生之間的互助,不僅說題目,還可以以專題活動或小報的形式來說怎樣學數學,自己的經驗。

篇4

關鍵詞:學生說題;復習策略;方法

一、學生說題的含義

學生說題,指課堂上學生站在出題者以及授課教師的角度,對所選的單項選擇題或主觀題進行命題意圖、考察點的分析解答,最后總結出為大家所接受的答題規律的一種全新的授課方式。學生說題的創新之處就在于,說題過程中政治課堂的主角是學生,真正做到了由學生將解題過程與方法的分析傳達給學生。這不僅是一種新的課堂學生互動的環節,更是高三學生政治復習的有效途徑。

二、學生說題的原因

1.理論上需要轉變教學理念。在傳統的政治教學中,以教師傳授為主,知識的流向是從教師到學生,學生處于較為被動的位置,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與獨立思考能力的提高。將學習的主動權交予學生,推動學生主動思考,不僅僅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同時也是站在出題者以及講評教師的角度去思考,學生研究透徹每道經典題目,達到最佳的復習效果。

2.現實中學生的表現。學生主要以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在知識的內容掌握上較為熟練,但是在知識的具體應用上缺乏自身的思考。特別是從學生主觀題答題情況上看,知識點的回答較為零散,只是單純地將課本知識中與題目有一定相關性的內容答出,范圍過大,聯系材料不夠緊密,難以得到高分。學生對題目思考不足,沒有很好地把握命題者的意圖以及材料表達的確切意思。說題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思考,發掘題目所蘊含的解題邏輯,從而進一步探索解題規律。

三、說題的策略與方法

1.選題――學生說題的基礎。說題之前,學生要進行題目的選擇,因為題目的質量直接影響到說題的質量。因此我們建議學生選擇各省市的高考真題作為說題的材料,既保證了題目的質量,同時也可以讓學生進一步熟悉高考題型。

2.審題――學生說題的核心。審題是學生做政治題關鍵的一步,同時也是學生說題的核心。審題的過程是學生通過自身思考,分析題目考查的知識點,破解題意的過程。答題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在審題時是否抓住了關鍵詞,能否把握題目需要學生解答的方向,以及是否能夠很好地將記憶中的課本知識在短時間內根據題目的考查點進行整理并篩選出可用部分進行解答。這種能力在主觀題的解答中顯得尤為重要。一般的單項選擇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具體知識點的理解與運用,以及知識點間的比較區分。主觀題則更注重考查學生對知識整體框架的掌握與運用,其中的邏輯性與條理性極為重要。因此,這就要求學生在審題時按步驟有條不紊地分析題目。通常主觀題的審題方法有以下三步:第一,粗略通讀材料,了解材料所表達的大致內容。第二,看提出的問題,特別注意問題的主語,以及要求使用的知識內容,并帶著問題回歸材料,具體審視材料,找出關鍵詞。第三,在審題過程中,要注意將題中的問題分析歸類,類型主要分為三類,簡稱為“3W”,分別是:what(是什么),why(為什么),how(怎么做)。這樣將問題的解答方向分為三類,為系統解答奠定了基礎。

3.答題――學生說題的關鍵。細致審題后,答題部分的講解是學生說題的關鍵。了解命題者的意圖,根據試題的具體要求對諸方面內容進行系統綜合,利用課本知識,注意篩選揭示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對問題作出全面的闡述和整體性的結論,同時注意結合材料,配合知識點解答,方可達到最佳效果。答題的過程需要注意段落化、序號化以及多角度、多層次。在語言表達方面,注意將題目中的圖表語言、材料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再轉化為學科術語。

4.反思――學生說題能力提升的必經之路。學生在每一次的說題后,需要對此次說題進行反思。反思的內容包括:第一,是否完全分析出出題人的意圖,對考題的出題規律是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第二,說題過程中是否對課本相應知識進行了系統的梳理,表達的內容是否能為同學所接受,若難以理解,則找出其中原因。第三,是否從一道典型的選擇題或主觀題中總結歸納出適合于這一類題目的分析方法或答題方法,是否對之后作業和試卷中的題目解答有所幫助,解題能力是否得到一定的提高。學生利用說題的機會進行認真細致的反思,既提升了口頭表述能力,也對出題解題規律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同時也讓學生更加主動積極,探究能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對高三復習有極大幫助。

5.評價――學生說題的質量保證。每一次的學生說題,不僅需要說題人自身反思,也需要聽題同學對其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與說題者反思的內容接近,只是出發點不同。要求聽題同學進行評價,不僅能夠讓聽題同學較為清楚地明白自身從這次說題中獲得的信息、規律等,同時,也促使說題同學積極思考,為之后的說題同學提供借鑒。多方面受益,是說題質量不斷提高的保證。

四、對學生說題的反思與展望

學生說題作為一種的新的教學方式,不僅適應新課程的要求,同時對高三學生復習迎考帶來很大幫助。在日后的說題教學中,我們要繼續貫徹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讓學生主動交流、解決問題。學生說題需要面向各個層次的學生,說題的難度也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同時,學生說題的內容、方向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不同的復習階段、不同的復習模塊,進行相應的說題,讓學生說題在高三復習課中發揮最佳效益。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 近三十年 才子佳人小說 佳人形象

才子佳人小說作為中國文學史上一種重要文體,指的是明末清初產生于《金瓶梅》與《紅樓夢》之間專門講述才子佳人離合之情的一種小說類型。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提出,才子佳人小說“至所敘述,則大率才子佳人之事,而以文雅風流綴其間,功名遇合為之主,始或乖違,終多如意,故當時或亦稱為‘佳話’”[1]。“一見鐘情后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奉旨完婚大團圓”,是其固定的情節范式。20世紀80年代以前才子佳人小說的研究比較寂寥,到了80年代以后才引起了學者的廣泛關注。作為小說主人公的才子和佳人,歷來都是研究的重點。學者對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的研究主要從橫向的“通”和縱向的“變”兩個方面。“通”,指的是不同文本在特定歷史形勢下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帶有的規律性的特點;“變”即指文本在不同歷史文化背景下所呈現的佳人形象的演變。本文兼顧這兩個方面,擬從美學和文化學的角度對佳人形象進行梳理。

一、佳人形象的美學關照及其意義

學者從文本出發,通過綜合和歸納法,結合時代因素,深入發掘佳人形象的“隱性”和“顯性”的美學內涵,總結佳人形象所特有的美學特征。代表論著有劉坎龍《“佳人”形象之審美觀照》、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說形象特征論》、馮汝常《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新解》、李鴻淵和張紅的《論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的美學轉型》、陶應昌《容貌、才情與心靈――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審美意義》、郭英德《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學佳人形象詮釋》等。按照關照角度的不同,學者或從橫向上進行宏觀歸納,或從縱向歷史發展的角度加以細分。

1.對佳人形象的橫向宏觀歸納

研究者主要將眼光放在對佳人群體形象的塑造上。作為在文學長廊中占有一席之地的佳人,其形象自然有獨特的美學內涵及價值。作家在塑造這些形象時既受傳統的審美規范的影響又融入了新的時代風貌,這些形象集中體現了封建社會在男權眼光關照下的女性美的規定性,研究者大致有以下觀點:

注重從才、情、識三個方面挖掘佳人形象的美學內涵。我國傳統文化中對“美”的定義是“真、善、美”三者的水融,學者多從這三個方面論及。如劉坎龍在《“佳人”形象之審美觀照》一文中認為,在明末清初個性解放及浪漫思潮的影響下,人的價值又重新被發現,作家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了一批貌、才、情、識兼具的佳人形象。陶應昌《容貌、才情與心靈――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審美意義》一文中也持相同的觀點。馮汝常在《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新解》一文中歸納出佳人的三個美學標準是:弘文奇才,才贏天下;胸懷膽略,淑女士心;慧眼識才,擇婚以智[2]。李鴻淵、張紅《論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的美學轉型》認為清初才子佳人小說塑造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理想女性形象。這些佳人兼具外在的容貌和內在的膽識、智慧之美。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作為明清文壇的一朵奇葩,佳人形象特征自然來自培養滋潤她們的土壤――明末清初的社會。研究者從時代因素出發認為這些形象難免蒼白、概念化之譏,但是她們確是中國小說人物畫廊中女性形象的一大突破,沒有這些略顯平板的女子就不可能有《紅樓夢》眾艷群芳。即這些形象受社會審美觀念變遷的影響,對舊有社會秩序的一種沖擊,同時也為《紅樓夢》里大觀園女兒群體形象的塑造搭建起了一座橋梁,正如陶應昌所說:“作家筆下的女主人公不是簡單地由命運推著他們前進,而是有著明確的理性追求,而這種追求,則以《紅樓夢》告一個段落。”[3]劉坎龍也持此看法:“才子佳人小說塑造出的貌、才、情、識兼具的佳人形象,是對封建禮教的反叛。才子佳人小說通過所塑造的佳人形象,還體現出一種不同于‘郎才女貌’的婚姻觀。”[4]李鴻淵、張紅更是給予了高度評價:“佳人形象是封建社會后期女性美的高峰,標志著我國古代小說女性形象美學風貌的轉型。”[5]

從以上論述不難看出,學者注重佳人形象所體現的“通”的方面,同時也注意到“通”中有“變”。

2.以歷史眼光對佳人形象的研究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正如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一樣,文學的發展也不斷經歷繼承和創新。一些學者以歷史發展的眼光認識到佳人形象除了大家公認的共性之外,隨著時代的變化,佳人形象也有很大變化。

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說形象特征論》引郭昌鶴觀點,認為佳人需要具備的模范特征有:內在質素是貌美、博學、足智多謀、性情幽柔貞順、不妒,外在出身多為江浙達官貴人的獨養女。作者認識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是后期的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為內在方面性情豪爽,一些人還會武藝,具備奇特膽識。外在出身都比較高貴。通過考察前后期佳人形象特征的不同之處,郭浩帆認為前期產生的佳人形象多是標準的,而后期的形象在非模范的或非標準的方面有明顯增加。這種成分增加的意義是深刻的,即作者展示出其婦女觀的反傳統特征,使讀者明白佳人并非空泛的才情貌的簡單疊加,她們更有值得尊重的奇才智慧、像男子一樣的膽識與心志,同樣也有以才智來自擇婚姻的理想追求[6]。研究者通過對“變”的關注,對佳人形象有更完整的理解。

二、佳人形象的文化學關照

佳人形象作為文學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自然有產生的土壤――當代社會。一些學者重在發掘佳人形象產生的土壤即時代文化背景。這部分學者如金生奎、王青、董雁、蘇建新、紀德君、馬玨r、李華、馮軍等。他們的研究從佳人形象產生的當代文化背景論述。

1.佳人產生的社會經濟背景

金生奎在《才子佳人小說的文化精神――“佳人”形象之研究》中指出:“明代中期而后的女性,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婦女,自身參與了生產活動,創造社會財富,其于家庭和社會上的地位得到較明顯的提升。而女性地位的這種提高為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大量出現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事實基礎。因為,文學作為對生活的一種反映,其反映的是生活中已存的形態。只有當女性在現實生活中‘發言’的權利大為增加時,文學作品中對女性關注也才有可能大量增加。”同時提到這些形象的文化價值,他指出:“佳人形象的出現及其蘊涵的文化精神至少有著兩個層次上的文學意味:一是愛情、婚姻題材代替倫理、政治內容,并得到正面、肯定性的描寫。這樣,女性人物終于第一次作為一種‘理想性’的美好形象出現于古典白話長篇小說中,極大地拓寬了長篇小說女性是題的表述方式,豐富了古典白話長篇小說體以女性人物的視角;第二,自明代始,詩文等雅文學文體活力漸失,雖然人們進行了一輪又一輪的復古努力,以望其得以挽救頹勢,但都并未見有大起色,以致詩文等正統的雅文學失去了對其時強烈、壯大的‘主情’熱潮的回應能力。而這時,才子佳人小說卻適時地承擔了這一責任。”[7]

2.佳人形象產生的文人心態

才子佳人小說的作者大都是男性作家,在塑造女性形象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帶有男權文化的痕跡,一些學者站在女性主義文化的角度對佳人形象的產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們普遍認為佳人的完美形象一方面是明代尚情思潮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對文人落寞孤寂心靈的慰藉。如王青《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認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具備超凡的才學和膽識,是對中國傳統女性形象的顛覆和超越。這些全新女性形象,既反映了明代以來的尚情思潮,又承載著落寞文人對女性的心理認同和情感寄托。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集中反映了明末清初文人群體對女性的心理認同感,以及借此尋找精神慰藉的創作目的。改造后的佳人形象,承載的正是這些落魄文人張揚個體價值的功能,通過這些佳人形象,文人的人生失意和仕途坎坷得到了藝術補償和心理安慰。”[8]紀德君《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讀》認為佳人形象本質上不過是落魄文人心造的幻影,是他們用以確證自我存在價值、實現人生理想的藝術符號。佳人形象之所以能為廣大讀者接受,是因為作家們塑造佳人時借鑒了歷史文化流程中為人們所廣泛認同的才女名姝形象,并從當時贊美女性的進步思潮及現實中的貴族才女和風流才妓身上汲取了創作靈感,從而賦予了佳人形象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新鮮的時代氣息。文章認為,盡管佳人形象有理想化、公式化的弊病,但其在文化史和文學史上仍然有著不容忽視的審美存在價值[9]。

馬玨r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認為作者在大力渲染佳人之才的過程中,“表現出明顯的男性中心意識,才女之才成為襯托男才子之才的坐標與參照系數”,進而認為才子佳人小說存在兩個并行演進的傳統,“一個代表自主、自立的覺醒的呼喚,一個專注于挑選、培育女性這一弱勢群體中精致化、弱化的典型”[10]。在這一點上,董雁持相同觀點:“受明清時代文化氛圍與社會風尚的影響,才子佳人小說‘色’、‘才’、‘情’三者合一的理想女性觀體現的是時代的呼聲和個性解放的要求,有其深層的‘至情人性’的人文亮色;尤其是小說賦予了女性形象新的質素――才情,在女性觀上較以往文學有所超越。”作者認識到男性視角在塑造這些形象中的影響,指出:“此類小說又是從男性視角出發進行創作的,其理想女性觀仍是男性話語的產物,顯示了男性文人在欲望、文化、情感和道德上對理想女性的全面訴求與文化書寫,女性由此再一次被異化,淪為被‘凝視’的對象和‘他者’。小說作者們雖然在特定的時代文化氛圍中極力顯揚、夸飾女性‘才情’,由于缺少新的思想資源作為支持體系,其理想女性觀仍然未能脫出男性中心的價值關懷。充其量只不過是男性作者懷才不遇之情的一種外化,顯示了男性對女性的全面‘凝視’和文化書寫,女性由此再一次被異化,淪為被‘凝視’的‘對象’和‘他者’。”[11]馮軍認為佳人形象實際從男權話語出發對女性形象進行設計[12]。郭英德也堅持了其他學者的觀點,認為佳人形象是文人對理想的社會人生的心靈幻設,更映射出文人對理想的至情人性的精神崇拜。但是他們從中所獲得的僅僅是一種虛幻的自我實現,一種淺薄的自我價值[13]。

李華《淺論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主人公的性別錯置》認為其塑造的一批才子佳人形象雖然略嫌公式化,卻帶有一種獨特的性別錯置現象,表現為才子的女性化與佳人的男性化。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既是歷史的,又是時代的,更對才子佳人小說以后的小說創作,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第一,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對男性的欣賞品評就成為一種社會風尚。第二,時代文化氛圍的影響。第三,文人心態的影響。小說家們將自己筆下的佳人描繪得完美無比,其實與他們的生存境遇有關[14]。

三、對佳人形象的對比關照

有一些學者認識到佳人形象與前代小說及同時代其他題材中女性想象的聯系,在對比中,得出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的獨特之處。如宋瑞彩《一種懸浮的生存狀態――明末清初佳人形象的小說史定位》中指出:“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比唐傳奇中的女性享有更多的權利,得到了男性更多的尊重,要幸運得多;與‘三言’、‘二拍’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她離生動可感的現實生活更遠了,內心的真實表達更少了;她摒除了《金瓶梅》女性的‘欲’,卻沒有上升到紅樓女兒的靈性。正好處于四類女性的中心――一種懸浮的狀態,這是男性文人的自欺欺人的理想狀態。佳人形象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女性的徹底翻身,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女性解放。”[15]張亞鋒《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與李漁愛情婚戀小說的比較研究――以佳人形象為中心》則將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與李漁愛情婚戀小說中的佳人形象進行對比,并指出其中相異之處:“才子佳人小說創作者們是借助小說中佳人形象來表達自己的一種理想寄托,并在這種寄托中逃避著不得意的現實生活。而李漁則是通過所塑造的佳人形象對自己極力宣揚的封建道德觀念進行著有意無意的解構,這其實反映了李漁對待女性觀念的矛盾性和復雜性。”[16]王前程《夢幻中的才女與現實中的才女――才子佳人小說與才女形象之異同》一文,則將佳人形象與《聊齋志異》中的才女形象進行對比。指出它們的相同之處在于:“都通過描寫才女的違規行徑和大力弘揚才女表達了對傳統禮教的強烈不滿之情,反映了明清女性要求解放的時代心聲。”它們的差異性是:“才子佳人小說熱衷描繪夢幻世界的才女,形象程式化,性格比較單一,缺乏堅實的生活基礎;《聊齋志異》精心刻畫現實世界的才女,形象豐富多彩,個性鮮明生動。”[17]

四、結語

學者對佳人形象有明確的美學、文化學定位,對其價值有詳細的論述;注重聯系佳人形象產生的社會歷史背景,發掘深刻的文化內涵;將佳人形象與其他題材的女性形象進行對比研究,凸顯佳人形象的獨特之處。以上這些研究都為我們深入理解佳人形象及準確定位才子佳人小說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我們發現在對佳人形象的對比研究中,還存在較大的空間,可將研究范圍拓展至同題材和其他題材的對比研究,甚至與國外同類體裁女性形象的對比研究等,這些地方還有待我們繼續深入。

參考文獻: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2]馮汝常.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新解[J].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4).

[3]陶應昌.容貌、才情與心靈――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女性形象的審美意義[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2).

[4]劉坎龍.“佳人”形象之審美觀照[J].兵團職工大學學報,2000(2).

[5]李鴻淵,張紅.論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佳人形象的美學轉型[M].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6]郭浩帆.才子佳人小說形象特征論[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5(2).

[7]金生奎.才子佳人小說的文化精神――“佳人”形象之研究[J].淮南師專學報,1999(4).

[8]王青.才子佳人小說中的佳人形象及其文化背景分析[J].文教資料,2010(10).

[9]紀德君.明末清初小說戲曲中佳人形象的文化解讀[J].明清小說研究,2003(1).

[10]馬玨r.知識、賦權與自由――論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中的知識女性[J].南京大學學報,2001(3).

[11]董雁.超越與異化――才子佳人小說理想女性觀評析[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6).

[12]馮軍.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以女性主義觀照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說中的女性性遭遇[J].昭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

[13]郭英德.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學佳人形象詮釋[J].求是學刊,2001(2).

[14]李華.淺論明清才子佳人小說主人公的性別錯置[J].2008(7).

[15]宋瑞彩.一種懸浮的生存狀態――明末清初佳人形象的小說史定位[J].廈門教育學院學報,2006(2).

篇6

(重慶工商大學,重慶 南岸區 400067)

【摘要】我國入境旅游取得長足發展并呈現散客化趨勢。以陽朔西街為例,通過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等方法對185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探究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對其認知的影響。研究表明,目的地環境和旅游體驗質量對游客滿意度有正向影響;游客滿意度對其認知有顯著正向影響,高滿意度會導致高重游率和向其他人推薦的可能性;目的地環境和旅游體驗質量對游客滿意度和游客認知正向影響程度不同,目的地環境對滿意度影響較強,而旅游體驗質量對游客認知影響較強。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陽朔西街旅游管理和營銷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 入境外國散客;旅游滿意度;游客認知;陽朔西街

Doi:10.3969/j.issn.1007-0087.2014.06.006

作為世界第三大入境接待國,近年來我國入境旅游取得長足發展,并呈現散客化趨勢[1]。數據顯示,2004-2012年入境外國散客在重復旅華外國游客中的比例年均高達72.55%[2],因此研究入境外國散客這一群體對于提高我國入境旅游服務質量和促進入境旅游目的地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目前國內學者關注重點集中在入境外國游客整體[3-7],對入境國外散客這一細分群體相對缺乏關注,直接相關的只有楊新菊等對旅華外國散客旅游流的研究[2]。

對于游客滿意度的研究,國外早在2002年就有學者Bowen David和Clarke Tackie對游客滿意度的文獻進行梳理[8],得出當時游客滿意度研究的4個重點,分別是滿意度、質量和價值的概念區別;滿意度的構成要素和相關理論范式;旅游特性帶給滿意度發展的環境;關于研究方法的運用和新研究方法的探索創新。2013年Chen Yining等再次對旅游目的地游客滿意度的外文文獻進行詳細分類和述評[9],將滿意度的研究分為游客滿意度理論模型[10, 11];游客滿意度、忠誠度、期望和服務質量的關系[12, 13];游客滿意度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差異;旅游目的地游客滿意度的評價模型4個維度。近年來國外學者研究更傾向電子化服務[14]、游客追求新奇傾向對游客滿意度和忠誠度的調節作用[15]以及游客購物滿意度[16]的微觀層面。國內對游客滿意度研究起步晚、數量少,筆者通過在中國知網CNKI上對五大學術核心期刊《旅游學刊》、《人文地理》、《經濟地理》、《地理研究》、《旅游科學》進行搜索,共有56篇相關文獻,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沈向友對旅游社服務質量與游客滿意感影響因素分析[17],目前研究多集中在滿意度的影響因素[1, 18]和研究方法的應用上[19, 20]。此外,在旅游領域,游客認知是指游客在有游覽結束后所表達的對旅游目的地的一種態度,具體表現為重游意向和推薦意向[21]。高品質的旅游體驗能夠滿足游客的需求,提升其滿意程度,而滿意的游客會產生忠誠感、增加重游的幾率并向他人進行推薦,這對于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忠誠度和深遠發展具有重大意義[21]。

上述研究對游客滿意度對其認知影響研究具有很好的參考價值,但國內學者在研究領域上側重對入境游客整體的研究,對入境外國散客這一細分市場關注較少。本文基于2003年李麗梅對陽朔海外游客行為的研究成果和現有學術研究結論設計問卷,2014年4月份選擇桂林陽朔西街進行實地調研,旨在研究陽朔西街旅游目的地形象、旅游體驗質量、旅游滿意度與游客認知四者之間的關系,為促進陽朔入境旅游發展提供參考依據。

一、研究區域介紹

作為國家較早一批對外開放的旅游地,桂林陽朔經過多年旅游發展,其旅游業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較為成熟的階段。陽朔最早為外國背包客熟知,有記錄的國外過夜游客量開始于1986年[22],現已成為入境旅游的重要節點,每年都吸引大量國外游客涌入陽朔。

根據筆者2014年4月在陽朔西街的調查,外國散客數量明顯多于外國團客,且年齡群體以中青年為主,在西街停留時間和購物能力相較于只在西街匆匆一過、不購物的團隊游客而言,對陽朔西街的貢獻和影響更加明顯。文章選擇入境外國散客這一特殊群體并將陽朔西街作為案例地,通過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研究入境國外散客旅游滿意度和游客認知的關系。

二、研究方法

(一)數據獲取及樣本構成

本文以陽朔西街入境外國散客作為研究對象,于2014年4月1-30日在西街通過調查問卷和深度訪談的方式收集數據并將問卷當面收回。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5份,有效率為92.5%。本文探討的西街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西街,實際上是西街、縣前街、桂花路、濱江路等相鄰街區的一部分[21]。問卷主體內容包括目的地環境、游客體驗質量、游客滿意度、游客認知、個人變量五個部分,共設計40個題項,采用李克特五點量表形式,按“滿意”“愿意”的程度高低分別賦值1-5分。樣本特征見表1。

由樣本特征可知,受調查者男女比例基本均衡(分別為44.9%和55.1%)。年齡結構以25-34歲和45-54歲中青年群體為主(接近50%),文化程度以大學學歷為主(85.9%)。游客群體從事教師職業的最多(19.5%),其次為專業人員(17.9%)和管理者(17.8%)。在被問及第幾次來陽朔時,83.8%的游客表示第一次來,第二次和第三次重游的游客比例只占6.5%和2.2%,說明入境外國散客的重游率較低,考慮到客源國距離和旅游成本可以理解。在停留天數上,游客基本停留2-3天(60%)。

(二)模型與假設

根據以上國內外學者相關的文獻中提到的各要素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本文構建了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和游客認知的概念模型(圖1)。

基于現有文獻的理論研究及實證結果,本文提出概念模型的5個假設:

H1:目的地環境對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2:旅游體驗質量對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3: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對游客認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4:目的地環境對入境外國散客認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H5:旅游體驗質量對入境外國散客認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

三、實證分析

(一)信度與探索性因子分析

本文對數據處理主要使用spss21.0進行因子分析和回歸分析。在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前,對本量表的40個題項進行純化處理,對于個別缺失值用均值替代,并將各題項因子載荷小于0.5和提取公因子小于0.4的因子刪掉,再對量表剩下33個題項進行分析,結果顯示調查樣本數據總體的Cronbach’s Alpha系數為0.914,在探索性研究中Cronbach’s Alpha信度值達到0.8及以上則認為一致性信度很好[22],因此本研究的樣本數據可靠。其次采用KMO和 Bartlett的檢驗進行問卷效度分析,結果顯示量表的KMO系數為0.713,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卡方為980.139,顯著性值p接近于0,小于0.05,累計總解釋貢獻率為65.390%,表明問卷探索性分析過關。

目的地環境包含14個因子,再次進行最大方差旋轉,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分析得出原始風貌、活動項目、設施服務三個維度,各維度的信度Cronbach’s Alpha均在0.7以上,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表2)。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和游客認知的多元回歸模型包含33個外生觀測變量和2個外生潛在變量,2個內生潛在變量和11個內生觀測變量。測量模型中的標準化因子載荷處于0.521~0.908之間,大于0.4的一般標準,表明各觀測變量對潛變量具有良好的解釋效果。

(二)多元線性回歸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目的地環境(DE)、旅游體驗質量(TEQ)、旅游滿意度(TS)游客認知(TC)的影響,模型中游客認知是因變量,目的地環境、旅游體驗質量、旅游滿意度是自變量。根據模型假設提出以下回歸方程式:

TC=K0+K1DE+K2TEQ+K3TS+ε (1)

此外,根據模型假設,還需探討目的地環境(DE)、旅游體驗質量(TEQ)對旅游滿意度(TS)的影響,以及目的地環境的三個維度原始風貌(OS)、活動項目(AP)、服務設施(SE)對目的地環境(DE)的影響,因此提出以下兩個回歸方程式:

TS=K0+K1DE+K2TEQ+ε (2)

DE=K0+K1OS+K2AP+K3SE+ε (3)

三個多元回歸方程的模型決定系數R方分別為0.996、0.948和0.985,表明模型擬合較好。

(三)模型結果分析

由表3和圖2可知,本文假設的五個假設全部成立。

首先,目的地環境對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且影響效應最大。目的地環境每增加1個單位,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就會提升0.543個單位,H1假設成立。在目的地環境中的三個維度中,原始風貌和活動項目對目的地環境影響顯著,服務設施影響效果相對微弱。其中“X3原始的鄉村”和“X9探險活動”的影響程度較大,解釋值分別為0.768、0.721,表明陽朔獨特的原始鄉村風光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種種旅游活動(如攀巖、探洞等)對入境外國散客具有最大吸引力。這與何瓊峰等人利用2010-2012年的原始調查數據得出的各行業服務和公共服務即旅游體驗質量對入境游客滿意度影響最大研究結果不一致[23],這與案例地的特殊性有關,考慮到西街當地人的生活和社會文化狀況是吸引相當多的國外背包旅游者到來的主要根源并被學者將其稱為“陽朔現象”可以理解[24]。旅游目的地保護好旅游目的地的原始風貌,控制商業化趨勢有利于提高入境外國散客的旅游滿意度。

其次,旅游體驗質量對滿意度的正向影響程度次之(P<0.01)。旅游體驗質量每增加1個單位,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就會提升0.103個單位,H2假設成立。旅游體驗質量由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購娛”構成,其中“X15可口的中式食品”“X17清晰的英語標識”和“X22放松的夜間活動”對旅游體驗質量的影響程度最大,解釋值分別為0.824、0.718、0.773,表明在旅游體驗質量中入境外國散客更加注重“食”“行”和“娛”,旅游目的地應注重食物的特色質量、基礎設施和娛樂活動。

再次,入境外國散客旅游滿意度與游客認知之間呈顯著的正向影響關系(P<0.01),H3假設成立,這與許多學者的結論一致[25, 26]。其中,對旅游滿意度影響程度最大的三個因子分別是“Y1超出預期的更好的體驗”“Y2超出預期的更好的服務”和“Y3超出預期的更好的環境”,表明入境外國散客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體驗、旅游服務與環境,和前兩個假設與游客滿意度的正向顯著影響關系相吻合。陽朔作為歐美游客遠程旅游目的地,往往是其在中國環游式游線的節點之一[27],出游時間和花費均高,根據該研究表明高滿意度導致高游客認知,即重游率和向他人推薦的可能性也非常大,因此提高游客滿意度對于陽朔保持較大的入境外國游客市場份額和正面口碑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最后,目的地環境對入境外國散客認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H4假設成立,游客滿意度作為中間變量在目的地環境與游客認知之間起到間接作用。表明旅游目的地保護好環境尤其是特有的原始鄉村風貌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旅游活動,有利于提高游客認知,但目的地環境相對于旅游體驗質量對游客認知的正向影響程度微弱,考慮到客源地距離和出游成本以及入境外國游客越來越趨于理性可以理解。旅游體驗質量對入境外國散客認知有顯著的正向影響(P<0.01)。旅游體驗質量每增加1個單位,入境外國散客認知就會提升0.223個單位,H5假設成立,游客滿意度同樣作為中間變量在目的地環境與游客認知之間起到間接作用。表明入境外國散客既要了解中國真實的原始風貌,又對旅游體驗質量非常重視。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以2014年陽朔入境外國散客的旅游滿意度數據為基礎,通過因子分析和多元回歸的方法,探討了入境外國散客旅游滿意度對游客認知影響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目的地環境、旅游體驗質量對游客滿意度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游客滿意度與游客認知具有正向影響,高游客滿意度會導致高游客認知。同時,游客滿意度作為中間變量,在目的地環境和游客體驗質量對游客認知的相關關系中起到間接作用。以上結果表明文章提出的五個基本假設都成立。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得出目的地環境對入境外國散客滿意度影響最大的研究結論,與何瓊峰等學者得出的結論存在差異,這與案例目的地的特殊性有關,考慮到“陽朔現象”的形成原因即陽朔當地人的生活和社會文化狀況是吸引相當多的國外背包旅游者到來的主要根源可以理解。其次,本文問卷是在借鑒現有文獻成果并結合2003年李麗梅碩士論文的基礎上形成,將入境外國散客的滿意度與十年前相比,發現其旅游滿意度普遍下降,表明外國散客趨于理性,對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筆者在調研中與入境外國散客訪談,他們表示對陽朔風景喜歡的同時,也對陽朔的環境、噪音、交通和兜售行為表示很反感,這與西街商業化發展趨勢分不開。

以上結果表明,游客的評價與前面模型分析的結論一致,因此關于陽朔發展政策的討論應針對游客反映的問題,并結合多元回歸方程分析結果,提出面向入境外國散客的陽朔旅游發展政策:(1)保護環境和氛圍:優美的原始鄉村風貌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旅游活動是陽朔對游客最大的吸引力,控制大型接待設施的新建,保持合理的環境容量;(2)進一步改善旅游服務基礎設施,同時安排的旅游活動、旅游服務超出游客預期,盡可能提高游客滿意度;(3)進行居民教育,引導減少某些居民糾纏游客、強行兜售的行為;(4)控制西街的商業化趨勢,實行酒吧等分區劃片管理從而降低噪音,延長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

本研究存在一些局限。本次問卷使用英語作為調查語言,對于英語非母語的國家游客來說,理解和填寫問卷存在難度,且本研究只是一次的調查數據,而且是淡季,難免對抽樣造成一定的影響,但通過對部分入境外國散客進行訪談,可以彌補問卷存在的不足。對于后續研究來說,應將本研究結論擴大化,與其他旅游目的地如麗江等的入境外國散客對比分析從而得出更一般的結論,同時與國內游客進行比較,得出細分市場游客特征,有針對性的對旅游目的地的設施服務等進行改進,促進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何瓊峰.基于扎根理論的文化遺產景區游客滿意度影響因素研究——以大眾點評網北京 5A 景區的游客評論為例[J].經濟地理,2014,34(001):168-73.

[2]楊新菊, 吳晉峰, 唐瀾, 王金瑩.旅華外國散客旅游流地理分布和網絡結構研究[J].旅游學刊,29(5):87-96.

[3]萬緒才,徐丹,劉嫣紅.中國國際旅游市場時空演變及其影響因素 [J].地域研究與發,2013,32(6):74-8.

[4]席宇斌,李悅錚,冷慧.澳大利亞旅華客源市場特征與拓展分析 [J].世界地理究,2011,20(4):134-42.

[5]高軍,吳必虎,馬耀峰.旅華英國游客OD旅游客流動力機制研究 [J].旅游學刊,2011,26(2):35-40.

[6]馬耀峰,梁旺兵,蘇紅霞,楊瑾.旅華外國游客旅游消費偏好的實證研究 [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5,21(6):96-9.

[7]李蘭君,駱培蔥,李彬彬.入境亞洲外國游客旅游動機差異分析[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13,26(3):324-9.

[8]Bowen D, Clarke J.Reflections on tourist satisfaction research: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Journal of VacationMarketing,2002,8(4):297-308.

[9]Chen Y, Zhang H, Qiu L. A review on tourist satisfaction of tourism destinations. LISS 2012: Springer; 2013. p. 593-604.

[10]Rajesh R.Impact of Tourist Perceptions, Destination Image and Tourist Satisfaction on Destination Loyalty:A Conceptual Model[J].Special Issue,2013,11(3):67-78.

[11]Correia A, Kozak M, Ferradeira J.From tourist motivations to tourist satisfac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13,7(4):411-24.

[12]Joaqu?′n Alegre MC.Analysing the effect of satisfaction and previous visits on tourist intentions to return[J].European Journalof Marketing,2009,43(5/6).

[13]Dmitrovic T, Cvelbar LK, Kolar T, Brencic MM, Ograjen?ek I, ?abkar V.Conceptualizing tourist satisfaction at the destinationlevel[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e,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2009,3(2):116-26.

[14]Neuts B, Rom?o J, Van Leeuwen E, Nijkamp P.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ourist satisfaction and destination loyaltyin a segmented and digitalized market[J].Tourism Economics,2013,19(5):987-1004.

[15]Assaker G, Hallak R.Moderating Effects of Tourists’ Novelty-Seeking Tendencies on Destination Image, Visitor Satisfaction,and Short- and Long-Term Revisit Intention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3,52(5):600-13.

[16]Wong IA, Wan YKP.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Scale Development in Tourist Shopping Satisfaction: Linking Destination Attributes and Shopping Experienc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12,52(1):29-41.

[17]沈向友.旅行社服務質量與游客滿意感影響因素分析[J].旅游學刊,1999(5):25-30.

[18]羅文斌,徐飛雄, Dallen J. Timothy,黃藝農,張彤.城市特征對城市游客滿意度的影響——基于Probit模型的定量分析[J].旅游學刊,2013,28(11):50-8.

[19]陳旭.IPA分析法的修正及其在游客滿意度研究的應用[J].旅游學刊,2013,28(11):59-66.

[20]陳永昶,徐虹, 郭凈.導游與游客交互質量對游客感知的影響——以游客感知風險作為中介變量的模型[J].旅游學刊,2011,26(8):37-44.

[21]李恒云,龍江智,程雙雙.基于博物館情境下的旅游涉入對游客游客認知的影響—旅游體驗質量的中介作用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2(3):54-63

[22]邱繼勤. 旅游小企業發展與影響研究[M]. 四川: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9.

[23]吳明隆. 結構方程模型: AMOS 的操作與應用[M]: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09.

[24]張文.審視陽朔旅游的發展: 社會文化影響的調查與比較[J].旅游學刊,2003,18(5):15-20.

[25]沈涵, 吳文慶.服務企業顧客滿意度與再購買傾向的模型研究——以四星級酒店為例[J].旅游學刊,2011,26(9):85-9.

篇7

瞧,那邊來了一個手提鱖魚的大嬸,富態的身體隨著穩而踏實的腳步一挺一挺的,那勁頭不比年輕人遜色。她的臉洋溢著笑容,開出了一朵金。

“喲,大嬸子,今兒太陽從西邊出來了?您也來改善改善生活?”原來是一位鶴發童顏的大娘。

“嘁,瞧您說的。現在生活好了,魚啊,肉啊都成了家常菜了,哪還用改善啊?嗯,要說換口味么,俺那小孫子現在天天嚷著要吃薺菜呢?說比魚肉香。嘖嘖,哪像咱們那時候,吃野菜吃到嘴爛,做夢都盼著那油香的呢……”大嬸的嘴角露出一絲苦澀。

“俺的大嬸子哎,現在不是興建小康嗎?如今時代不同了,生活也好了,就別提那時候的苦日子了。這往后的日子喲,可就錦上添花了!”大娘樂呵呵地笑著。

“那邊響起了鞭炮聲,準是左五伯家又搬新房了。走,去瞧瞧他的小康之家!”大嬸拉著大娘說。

“左五伯雖然有點殘廢,可人就是勤快,又有貴人相助,他能不發嗎?自從上級選派的村支書,教會了他大棚枝術,他一天到晚就在棚里鉆,他那菜,就是新鮮,人人都愿買,祖上傳下的三間草房,改革開放時改成三間瓦房,再到現在已是三層小洋樓了……

“不用去了,”說話的是性急的田三叔,他不知從什么地方過來,一把拉住大嬸,一邊說,“老左他今天忙不過來,你們改日再去參觀吧。大嬸,求您快回家,快把您家囡囡叫來。”

“大叔,啥事呀?看把你急得,滿頭都是汗。”

“啊呀,我能不急嗎?俺家那臺電腦,不知咋回事,突然出現了黑屏,資料顯示不出來了。這下糟了,下午還要和客人談生意呢!俺琢磨著你家囡囡是高中生,一定懂不少。”

“喲,真不湊巧,囡囡她學校團委組織青年志愿者,上敬老院服務去了,要不要打她的手機?”

“要打要打,快告訴我她的手機號碼。”

“我記不住了,我手機上儲著呢。我拿出來看看。”

篇8

2、歌詞

和黑夜說

一聲晚安

沒人在乎我的孤單

呆在安靜房間徹夜未眠

閉眼一聲嘆

每當逞強

說了再見

總在原地無奈徘徊

還要面對多少悲傷橋段

那些未知的明天

把寂寞當作陪伴卻那么遺憾

把月光當作懷抱卻那么遙遠

多想離開這人世間

可是想死卻又不敢

把逃避當作習慣不管多難堪

把情感當作寄托卻說散就散

心事和煩惱斬不斷

活著需要多勇敢

每當逞強

說了再見

總在原地無奈徘徊

還要面對多少悲傷橋段

那些未知的明天

把寂寞當作陪伴卻那么遺憾

把月光當作懷抱卻那么遙遠

多想離開這人世間

可是想死卻又不敢

把逃避當作習慣不管多難堪

把情感當作寄托卻說散就散

心事和煩惱斬不斷

活著需要多勇敢

把寂寞當作陪伴卻那么遺憾

把月光當作懷抱卻那么遙遠

多想離開這人世間

可是想死卻又不敢

把逃避當作習慣不管多難堪

把情感當作寄托卻說散就散

心事和煩惱斬不斷

篇9

1 通過鼓勵求異培養發散性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啟發并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筆者經常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突破常規,多種角度多種方法探討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課時,筆者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這一句話,鼓勵學生多角度領會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同學們各抒己見,有的說這是志愿軍戰士知道老媽媽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讓她遠送了;有的說這句話充分反映了老媽媽對志愿軍戰士的親密感情,所以分別時依依不舍;還有的說,這句話如果改成“大娘,請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不是更顯得尊重老媽媽嗎?這樣通過鼓勵求異,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素質。

2 通過因勢利導培養發散性思維

學生對事物的差異往往產生一種突如其來的領悟和見解,保護和發展這種直覺性思維是培養發散性思維的重要前提。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一位同學就向筆者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樣在水里建成的呢?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了大綱所規定的要求,但筆者抓住這個機會,給學生布置了課外作業,讓他們自己查找相關的資料。后來很多同學通過查找資料并進行討論,很容易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對威尼斯這個水上城市的認識。 筆者通過對這名同學的問題進行因勢利導,大家通過積極動腦解決問題,既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又培養了同學們的發散性思維。

3 通過激發想象培養發散性思維

小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重要特點就是敢于大膽想象。在語文教學中,要善于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路。如教學《狼和小羊》一課時,筆者問同學們:“大家說,小羊就心甘情愿讓狼吃掉嗎?”結果同學們的思維非常活躍,都發揮出了濃厚的想象力,有的說,狼撲過來,小羊一閃,狼就掉進河里去淹死了;有的說小羊退到懸崖邊,小羊一躲,惡狼掉進了萬丈深淵。通過激發同學們大膽想象,各抒己見,一只聰明而勇敢的小羊活靈活現地出現在同學們的腦海里,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也會得到積極發展。

4 通過聯系實際培養發散性思維

語文教學中,結合課文聯系實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并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學《小站》一課時,筆者根據課文上描述的設備簡陋的小站,請同學們展開想象,五年后的小站可能是什么樣子?同學們的思維一下子被打開了,有的對車站的設備大膽幻想,包括修假山、造噴泉,有的則根據自己曾見過的火車站來進行加工,比如添加了電視機、飲水機等,有的同學還特別提出在加強車站設備建設的同時,提高車站的服務質量才是關鍵。這樣通過筆者的啟發,同學們各抒己見,既拓寬了視野,也使自己受到了教育。通過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可以讓學生對課本上的知識加深印象和了解,并產生深切獨特的體驗。

5 通過重組語言培養發散性思維

讓學生重新組織課文語言,可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訓練,可加強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變通性,使學生領悟到好文章的創作方法。例如在教學《草原》一文時,筆者在第一段設計重組語言的練習:“誰見過大草原?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草原是什么樣的?”,結果同學們就爭相述說著草原在他們眼中的形象,有的說草原一望無際看不到邊,有的說草原上的草像一床綠色的蓋被等等。在同學們說完后,筆者又繼續引導:“讓我們一起閱讀課文的第一段,同學們說,你們剛才描述的和書上描述的草原,哪一個感覺更好?為什么?書上是抓住草原的哪些特點來寫的?”通過討論,同學們一致認為,課文用短小精煉、形象生動的語句,給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草原形象。通過重組語言的練習,既讓學生體會到這篇課文寫作上的精妙之處,又提高了學生寫作時遣詞造句的能力。

6 通過課外拓展培養發散性思維

篇10

思維根據它在解決問題時沿著多方向去探尋方法途徑,還是遵循單一的模式進行歸一的求取答案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發散思維和復合思維。所謂發散思維又叫求異思維,是指沿著不同方向和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從多方面尋求多樣性答案展開思維方式。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思維具有流暢、變通和獨特三個特征。英語作為一種語言,本身就是千變萬化的,豐富多彩的。在英語教學中若能培養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啟發學生從不同方面對同一問題進行思考,有利于掌握英語中豐富的詞匯和多變的句型,因而它是我們提高教學效果的方法之一。在構成智力教育的各要素中,思維能力的培養占據著核心地位。發散性思維是一種推測、發散、想象和創造的思維過程。發散性思維強調通過聯想和遷移對同一個問題形成盡可能多的答案并尋找多種正確途徑。在語言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發散式思維訓練,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其創造性思維能力的機會,幫助他們開闊思路,豐富想象,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質量。

那么,在英語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呢?

一、利用發散思維進行語音教學

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給學生提供能使他們在思維活動中進行發散、聯想等語音材料,掌握字母的拼讀規律,將發散思維體現在整個語音教學過程中。如學習say這個生詞時,啟發學生思考play、way、day、stay、today、away等詞的發音,于是學生便開始積極思考,很快就能推出這些詞的不同發音,又如學習tea這個詞時,學生就能推斷出meat、eat、team、read、teach、please等詞的發音。這時學生在語言方面嘗到甜頭,就開始繼續尋找與此不同讀音的單詞。又如:教學head這個單詞的讀音時,學生利用發散思維規律,就發現了bread、heavy、ready、sweater、breakfast等詞的讀音。通過上述這種發散思維訓練,既培養了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問題的方法,又培養了學生求異的思維能力,達到了舉一反三的目的,使學生牢固地掌握了拼讀、拼寫規律、也為今后的句型、對話、課文中展開發散思維奠定了基礎。

二、利用發散思維進行詞匯教學

在教單詞時,每節課增加一些生詞,以這些生詞作為發散點,學生們就可以展開發散思維,擴大詞匯量。構詞法實質上也是發散思維在詞匯教學中的應用。例如:學習worker時,學生已學過work這個動詞,而worker是由work這個動詞加后綴-er構成的名詞,意為"工人"。因此,應讓學生根據這種構詞法掌握以下的詞匯。如:speak - speaker、sing - singer、play - player、read - reader。又如學習ev-eryone詞時學生就可以掌握everybody、everything、everyday、everywhere等詞,通過這樣的思維活動,學生掌握了一些詞類轉換的方法,也提高了對詞的理解運用能力。又如掌握了詞的搭配功能,教一些詞組時,充分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學習by bikd這一詞組時,啟發學生說出類似用法的詞組。如:by car、by bys、by ship、by boat、by train等。再如學完last y ear 這一詞組時,但有許多學生踴躍說出last night、last week、last month、last Sunday、last tem、laft summer等,學習have one" sseat,學生們很容易地舉出:take one" s seat,do one`s best、try one sbest、do one" s lessons、do one" s homework,學習how soon這個詞組時,學生們便爭先恐后的說出和how連用的詞組:how old、how long、how far、how man y、how much等,學生們能如此迅速而準確地說出以上那么多詞、詞組,這與平時教學時緊緊抓住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和訓練分不開的。

三、利用發散思維進行句型教學

在教英語句型時,學到Who 's this?個句型時,要求學生說出各種帶有who的疑問句,學生就開始積極思維,說出如下的句子:

(1)Who 's Lucy? (2) Who 's on duty today?

又如學到dowellin這個詞組時,要求學生說出各帶有dowellin的句子,用不同的時態學生們積極思維爭先恐后說出了如下的句子:

(1)my sister does well in chinese (2)my sister can do better in Chinese than last year。

再如學習have sports詞組時,啟發學生說出含義have一詞多用各不相同的句子,學生們就很容易地說出了以下的句子:

(1)l have a book.

(2)we are having supper now.

(3)You often have an English lesson every day.

(4)l didn't have a meeting last night.

以上句型教學,就是吧do well in 一詞組與have 一詞作為發散點,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發散思維的。這種思維具有聯想豐富和多變性,通過這種思維活動,提高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學生們不但學習了這些詞組在句子中的用法,而且也復習鞏固加深了這些詞、句子在大腦中的印象,增強了記憶。跟重要的是,這比教師歸納總結效果好,印象深。

四、利用發散思維進行對話課文教學